浅谈提高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2014-03-22 10:55杨德轩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性小学数学

杨德轩

摘要:“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才会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我们教师在动手操作前要充分地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操作中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动手操作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策略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对提高儿童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心理学告诉我们,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感知过程,又是脑与手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动手操作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对操作内容的选择、操作材料的准备、操作时机的把握、操作中的指导策略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1.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 提供感知素材。

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课本上的资源必须用足用透。非几何形体的教学: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2.建立操作常规。

这些常规包括课前如何认真准备、专心倾听老师的指导、何时收拾学具等(一般课堂上完成操作活动后学具先放一边,等下课再整理)。特别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更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分工。

二、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

动手操作作为学生探究新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动手操作的时机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要使动手操作发挥最佳效能,教师必须把握好合理的操作时机。

1.在知识的生长点实施动手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知识的连接点开展动手操作

数学的一些新概念往往是旧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在新授知识之前总是先复习旧知识,再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案例1]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刚好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剪一个任意四边形,并通过操作得出它的内角和。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设计把任意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而且剪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正好是这个任意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因而得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180°×2=360°”的结论。这样,学生在很好地掌握旧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在思维的发展点加强动手操作

[案例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是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可由例2的“10根”小棒,扩展为8根、9根、10根、11根、12根,让学生每4根摆成一个正方形,并思考:①分别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还余几根?②余下的小棒能不能再摆成一个正方形?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除数”与“余数”的大小,“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难点,也就得到了突破。

4.在思维的障碍点安排动手操作

当学生已经产生了问题,思维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的状态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公布出来,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还是应让学生参与实践,允许学生的思维在实践过程中自由发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能力的发展。

5.在思维的发散点鼓励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三、注意操作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1.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體,如果只能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2.提升操作后的反思(书面语言)。要使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操作后的反思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通过操作解决概念、计算等问题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当天写下共同操作、发现的过程,包括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回忆、归纳、总结、提高、反思、创新。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发现等。

正如宋代大诗人所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教师在动手操作前要充分地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操作中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