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需求”?还是改善生活?
——从日本设计看设计目的的转变

2014-03-23 05:33张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品质需求细节

张萌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满足“需求”?还是改善生活?
——从日本设计看设计目的的转变

张萌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设计目的是展开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每个设计师进行创作之前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过去,我们对设计目的的定义是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的需求已经从最初的生理需要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不免会使人产生疑问,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艺术设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日本设计给予我们这样的答案:设计的目的不应该再是满足人类需求,而应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正是这种设计目的上的转变,使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既环保又人性化的日本设计。

设计;需求;生活

我们在对艺术设计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提到的便是艺术设计的本质,接着便要说到艺术设计的目的,即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因此,对艺术设计的学习和研究也就是对人类需求的研究,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将需求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无论是怎样的社会,其首要目的都必须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换言之,就是解决人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中所遇到的衣、食、住、行、用等问题。但是,在现在这个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各种基本需求已经一一得到了满足,那么,设计师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是否还应该一味的追求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呢?而人类在当下的需求,到底是基础的、必要的需求,还是已经转变成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产生的欲望呢?对于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大部分的设计师并没有给予认真的思考,而仍旧盲目的以消费者所谓的“需求”为准,做着一些过度的、非绿色环保的设计。这也是造成许多以满足人类虚荣心、纯粹浪费的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泛滥的主要原因。

因此,正确认识设计的目的,准确把握设计目的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转变,是作为一名设计师在做设计之前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只有认识到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了解什么样的设计能够符合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与持续发展,才能做出改善人们生活的、优秀的设计作品来。

一、设计的目的——从细节处改善生活品质

对日本人来说,生活不能是粗糙的,同样也不能凑合。如果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之处,那么在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瓶颈,而终日习惯了粗糙生活的人即使有一天产生了追求精致生活的意识,也已不再具备精益求精的能力。因此,在提高生活品质和注重细节这一点上,日本人早已洞悉了这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所以,他们对粗糙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排斥,这种精益的素质和对细节的重视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

例如:

一块婴儿纸尿布,未使用过的时候和一般的纸尿布并无区别,可一旦尿湿,就会有一道彩虹的图案出现在宝宝的屁股上。这样的细节不但可以提示父母宝贝要更换纸尿裤了,也让因为照顾宝宝筋疲力尽的父母能在换尿布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放松他们紧绷的神经;

一只看似普通的喝水杯,握在手里却能跟随手掌弯曲的弧度舒适的贴合在一起,并且从不同的方向握住能适合不同大小手掌的人;餐厅的一双筷子,包装纸上要印上什么花纹,要选择什么字体才能凸显食物的气质,这些小的细节都被考虑在其中。

对于细节之处的精益求精让日本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精致感和人性化。而需要强调的是,日本设计中的精致感与法国人所具有的浪漫艺术气息并不相同。日本设计的精致感表现的是日本人对细节的态度,他们要表达的设计理念是“细节与整体对生活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整体的高品质基于对每一处细节的注重,而粗糙的细节则绝不可能产生精致的整体。所以日本精益的设计风格下蕴含着谨慎的设计态度,这与法国人相对闲散的浪漫情怀还是有区别的。

二、一切设计都基于对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

一切设计都应该以对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为基础展开。日本设计师之所以能够做到让设计服务于消费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而且在操作层面上日本设计师们也对设计对象进行着深入且系统的研究。

以角馆政英为例。作为一名专门研究照明设计的设计师,角馆政英对光的见解非常的独到。在他看来,光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了照明,它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角馆政英曾说:“和我一样,现在有很多日本设计师追求负设计,负设计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将能耗降到最低。如果此处没有这个照明,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那么这个光源就是必须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光源就是多余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照明是有关的。”

基于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角馆政英在进行照明设计的时候总是要先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与精细的测算。在保证设计对象形象识别的基础上偏向于对底线的选用,而不是大量采用夺人眼球却毫无实际存在价值的灯光。在他看来,中国现在许多城市将越来越多的钱花费在照明设施上,而人们在对住宅内部灯光进行布置的时候也很喜欢选用“繁星点点”的照明方式,这一点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前的状态非常相似,即光注重对建筑体整体的凸显,而忽视了照明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最终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角馆政英说:“一个人在家里会做什么,是对照明设计的一个解答。”“所以我要做动词式的设计——功能明确,界定清楚;而不是做形容词式的设计——目的模糊,功能不明确。”①

对日本国民来说,这种精益的能力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日本民族更是一个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接受“差不多”想法的族群。有的人会反驳说,日本人这种基于行为方式而进行的设计实际上是资源匮乏下的精打细算,但讽刺的是,日本人却利用如此匮乏的资源过着比我国人民更加优越、更加高质量的生活,而相比较下的中国,却在不断的做着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伤害的设计,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三、高品质的生活不是只有钱才做得到

正如上一章所说,在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欲望与金钱、身份、地位挂钩,所以只要一提到高品质的生活,首先想到的便是名车、豪宅以及各种奢侈品牌的产品。其实,这是对高品质生活最大的误解。在日本设计师们的眼中,高品质与金钱并不能划上等号,高品质的生活源于人对自身生活品味的培养,这是需要长久的修炼,而非金钱可以堆砌而来的。而简素的设计风格并不影响产品的诗意,简素的设计也同样能够体现出高品质。

(一)追求简素并不影响产品的诗意

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千利休以倡导“简素”的美学主张而闻名,并成为了日本美学传统中“空寂”境界最经典的演绎者。关于千利休广为人知的一则故事便是将军足利义满慕名来千利休的住处赏牵牛花,到了以后却发现满园的牵牛花竟然全部消失,而当将军刚准备发怒的时候,突然见到院中的壁龛里一朵白色的牵牛花正在静静的盛开,此时的这朵牵牛花的美丽无可言说。

这种“简素”的美学主张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对日本美学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用最少的资源、最简单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深入人心、震撼灵魂的美。

位于日本东京的喜来登酒店每天都会更新放置在客房床上的问候语,这些小而精致的卡片不仅文辞优美,而且使用了赏心悦目的书法书写,用最简单的方式触动了人内心最温柔的情感。所以,简素并不意味着诗意的缺失,有的时候打动人的并不是展现在表面眼睛看的见的地方,而是蕴藏在表层下的能够触动人心的那一部分,对这一点日本的设计师们都深有领悟。

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简素的设计不代表隐晦的设计,就算是使用了简单的制作材料,如果让人看不懂或无法理解,那也同样违背了简素的设计原则。如果需要人经过深入的验证才能得以理解,那从何谈设计的诗意呢?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近年来在其许多建筑作品中都运用到了竹子、纸等材料。他认为,对于一些非长久性的建筑来说,竹子和纸这类具有轻便、低成本特质的材料不但能够增加建筑在造型上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也能减少造价同时降低施工的难度。当隈研吾被问到如何挖掘旧建筑中的新功能从而使其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的时候,隈研吾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直接。要让人很直白地理解你改造后,这个房子能用来做什么,不要让人猜。”这也恰恰证明了,简素的设计并非隐晦的设计,让人能够快速理解设计中的用意才是简素设计的重中之重。

基于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将简素作为了自身处世的生活态度,所以日本设计师们便自然而然的以“简素”为设计的出发点,去为消费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MUJI)的设计理念便是对“简素”美学的一种继承。无印良品的产品从价格方面来说并不是很高;从设计方面来看,并不会让人觉得有多么出彩或与众不同,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简洁、干净且舒服的感觉。但是如果对无印良品的产品深入的研究和使用过后,便会发现其产品的精细以及对细节的高度重视。无印良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从学生到老人,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使用它的产品都不用担心其风格会与自己年龄不符这一尴尬。由于无印良品在设计之时并没有试图让它的产品扮演一个身份识别或审美能力测试的角色,所以它的设计是消除了由阶层所造成的审美区隔的设计。这样的理念也还设计以其本来的面目,即设计的目的是帮助消费者解决日常问题。

(二)设计是为了解决日常问题

同一个问题又再次出现,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日本设计是来说,现代社会条件下的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的日常问题,而设计的目的不仅要让设计出的产品好看,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产品好用。而在中国设计界中,除了唯消费者是尊之外,还有一部分设计师抱有一种艺术家情结,在这种情结驱使下所设计出的产品都强调个性的表现,往往忽视了与日常生活的对接问题。而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设计师的作品无法吸引消费者、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而消费者也无法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离不开设计的辅助,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个杯子的细节,这些都要依靠设计师们的设计。但是中国设计界现在却存在着一种设计过度的现象。例如一个公共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时竟然是先考虑其纪念碑的外形,然后再在功能方面去迁就外部造型。这种偏离了设计对象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的设计使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浮夸和浮躁的产品和空间,问题是这其中包含了对“奢侈”的巨大误读:似乎高品质的生活必须以大量的财富作为基础。②这种错误的认知让现代设计师们进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有在足够金钱后备的保障下,设计才能进行,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而这正是影响我们提升生活品味的最大障碍。

如果我们能够向日本设计多多学习,便会发现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并非由金钱堆砌,反而是由一些很质朴的生活需要构成,而真正的幸福也正是在生活中这些点滴的细节之处体现的。

注释:

①[日]日本照明协会编.光·建筑——设计大师的空间照明手法.叶韦利译.尖端出版社,2011,第5页.

②张宗登著.“设计的目的”再思考.设计艺术,2009.3,第58期,第14页.

[1][日]日本照明协会编.光·建筑——设计大师的空间照明手法.叶韦利译.尖端出版社,2011.3.

J05

A

1005-5312(2014)02-0098-02

猜你喜欢
高品质需求细节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细节取胜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