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口疮的中医辨治溯源

2014-03-25 11:14周轶群陈仁寿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疮口舌心脾

程 旺,周轶群,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中医对口疮的认识历史久远,归纳起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口疮泛指口腔黏膜的一切破溃[1],狭义口疮是以唇、颊、舌、上腭及齿龈等处肌膜出现灼热疼痛的溃烂点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笔者拟对古医籍中有关狭义口疮(以下简称“口疮”)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病名沿革

《素问·气交变大论》首载“口疮”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口疮又名口疡,《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2]。后世根据病因常在口疮前冠以其他称谓,如《诸病源候论》[3]称“伤寒口疮”“时气口疮”“热病口疮”,《外台秘要》[4]有“天行口疮”“石发口疮”之名,宋代《太平圣惠方》[5]载“口舌疮”“口中疳疮”等病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疮疡论》[6]提出“少阴口疮”“太阴口疮”。《卫生宝鉴·卷十一》[7]载“心病口疮”。《外科正宗·卷之四》将口疮命为“口破”,并从病位表现而辨虚实,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斑细点,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8]。《医宗金鉴·大人口破》明确口破与口疮为同一病证,曰:“大人口破,此证名曰口疮”[9]。

2 病因病机

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局限性浅表性溃疡,周围充血,灼热疼痛,乃火热炽盛的表现,火热之邪既可从外感受,但多半由内伤而发[10]。在古代文献中,有关口疮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论述,病因不一,故而治疗相异,大致可归为以下。

2.1 外感风热 《素问·五常政大论》与《素问·气交变大论》最早提出口疮的发生与外感邪热之气有关,后世不断加以阐释,认为外感热邪犯卫不散,心脾气滞郁内不疏,易热郁化火灼伤口舌生疮,如《疡科心得集·辨口疮口糜论》载“(口疮)乃心脾气滞,更外感风热所致”[11]。

2.2 毒气上攻 《诸病源候论·伤寒口疮候》云:“口中烂生疮,以其表里俱热,热不已,毒气熏上热故也”。《诸病源候论·时气口疮候》谓:“发汗下后,表里俱虚,而毒气未尽,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疮也”。医家认为,久病或发汗后体虚未愈,热毒未尽循经犯上可致口舌灼伤溃烂。

2.3 心脾热盛 心脾热盛是口疮的重要病因,《灵枢》云“口舌为心脾外候”,口舌病变多与心、脾二脏有关。《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提出“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的观点,颇得后世医家推崇。《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八》谓“论曰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12],亦指出心脾热盛发生口疮。

2.4 脾胃虚弱 朱丹溪指出“中焦土虚、相火冲上无制”[13]导致口疮难愈,后世医家多有补充,《冯氏锦囊秘录·卷六》云:“更有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虚阳口疮”[14]。《金匮翼·口》曰:“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承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15]。

2.5 阴虚火旺 《寿世保元·口舌》:“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16],古代医家多认为常忧思烦闷、阴液亏虚之人易生虚火口疮,如《医宗金鉴·大人口破》曰:“因思虑太过,多醒少睡,以致心肾不交,虚火上炎”,阴虚水竭,水火不济,虚火易上犯口舌而生疮。

2.6 阳虚火浮 有认为,房事不节之人肾阳耗损,或久病、久用寒凉阳气损伤,或先天禀赋不足阳虚火衰,也可导致口疮发生。如早在宋代,《圣济总录·口齿门》记载有巴戟散方“治元脏虚冷上攻口疮”和神圣膏方“治下冷口疮”之说,《医碥·杂症》也认为“下焦虚寒,逼其无根之火上炎”[17]与口疮发生有重要关系。

2.7 下虚上盛 口疮的病因复杂繁多,部分患者出现类似上热下寒之证,伴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腰背疼痛等元脏虚冷、真阳不固之象,又兼有肾不纳气,气喘痰升之症,此多因下虚上盛,虚阳上越而致。《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口舌》载“下虚上甚,致口舌生疮”[18],《普济方·上部疮门》引《危氏方》亦载秘传降气汤“治虚热上壅口疮”[19]。

2.8 起居劳倦 《景岳全书·杂证谟》认为“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20]是口疮重要病因。《医林绳墨·口》曰:“口舌生疮而痛者,因忧思劳苦,夜不得卧,日不得安,起居失宜,不能静养,以致心脾火动,口舌生疮”[21]。可见,起居劳倦心神失养,以致火动上灼口舌发而为疮。

2.9 饮食不节 过食肥厚滋腻之品,损伤脾胃,致积热内生,也可能诱发口疮。明·方隅《医林绳墨·口》谓:“五味过伤于脾胃者也”,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之四》曰:“此因膏粱厚味,醇酒炙,心火妄动发之”。

3 辨证论治

辨治口疮应重视脏腑根本,《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推求其本焉”[22]。历代医家多采用内治为主,外治局部为辅的方法。纵览历代文献,口疮治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3.1 解表泄热 这是针对外感风热证而治,通过解表并配合清泄上焦热盛之法,引导热邪排出体外。《冯氏锦囊秘录·卷六》提出“初起不可便用凉药敷掺”“必先用辛轻升散,而后清凉,使郁火达外,再视其所因而治之”的主张。《丹溪心法·口齿七十八》认为:“口舌生疮,皆由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甘桔汤加黄芩一钱。

3.2 清热解毒 本法适用于热毒壅盛型口疮。《圣济总录·口齿门》载:“治热毒发动,口疮心烦躁,玄参煎方”。《张氏医通·七窍门下》指出心经火盛用黄连泻心汤加减,并用甘露饮治疗“舌疮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23]。《景岳全书·杂证谟》认为“胃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三黄丸之类主之”。

3.3 甘温除热 本法李东垣初创,可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口疮患者。如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口舌》曰:“如发热、作渴饮水口疮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清·何梦瑶《医碥·杂症》曰:“亦有虚热者,脾胃气虚下陷,郁而成火,上炎所致,补中益气汤加竹叶、花粉”。

3.4 温补脾胃 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口疮。《丹溪心法·口齿七十八》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赵献可则主张“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用附子理中汤”[24]。

3.5 育阴补血 思烦过度所致的阴虚火旺型口疮,当先补养阴血,再谋摄纳虚火。《张氏医通·七窍门下》云:“劳神不睡,口舌破者,自当安神养心,作心虚治”。古人同样注重辨证施治补益耗伤的心阴,以助患者安神除烦,《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劳伤心脾兼火者,宜二阴煎、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

3.6 补肾敛火 肾阳虚衰而致口疮当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医碥·杂症》亦曰:“下焦虚寒,逼其无根之火上炎者,八味丸引火归元,外用生附子末唾调涂足心。”而肾阴虚火旺患者,常用滋补肾水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寿世保元·口舌》有“作渴痰唾,小便频数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六味地黄丸主之”的治疗主张。

3.7 镇纳浮阳 治疗下虚上盛型口疮有肾阳衰微、气喘痰升之证者,宜以镇纳浮阳、降逆平喘之法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口舌》载:“若用镇坠之药,以降气汤,宜盐水下养正丹或黑锡丹”,《张氏医通·七窍门下》亦主张“宜用镇坠之药,以苏子降气汤或盐汤下养正丹”。

3.8 气血(阴阳)并补 医家用此法治疗体虚劳神者,患口疮长期反复发作不愈,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口齿类要·口疮》云:“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25]。

总而言之,口疮的病因病机复杂而多样化,治疗应辨证而施。除此之外,古代文献中口疮还有对症处理者,如局部或穴位外敷黄柏皮、五倍子、密陀僧、蟾酥、生白矾末噙化,针灸刺血、导引、足浴等。

[1]熊大经,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6.

[2]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47.

[3]南京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36.

[4]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063.

[5]王怀隐,王佑,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060.

[6]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4.

[7]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8.

[8]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3.

[9]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33.

[10]吴国荣.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0,30(4):292-294.

[11]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

[12]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13]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

[14]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0.

[15]尤怡.金匮翼[M].许有玲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81.

[16]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8.

[17]何梦瑶.医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8.

[18]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56.

[19]朱棣,滕硕,刘醇,等.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780.

[20]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07.

[21]方隅.医林绳墨[M].方谷,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18.

[22]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2.

[23]张璐,李玉清.张氏医通[M].步瑞兰主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13.

[24]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

[25]薛己.口齿类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

猜你喜欢
生疮口舌心脾
如何防治小羊嘴上生疮
过桃花村
作业布置:不妨费点“口舌”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老农捡田
布置作业,不妨多费“口舌”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论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