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27 06:39李兰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安徽合肥230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实训考核职业

李兰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安徽 合肥 230000)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体系中体现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高职护理专业中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核心课程,是学习临床各专科护理课程的支柱与桥梁,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包含的护理基本技能是临床各科室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是考核护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行业适应能力,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也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传统的 “以教为主”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渐被 “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通常是将理论与实验分开,以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集中在教室讲授,实验环节则以教师演示为主导,辅以学生回示和教师总结评价,然后组织学生在模拟病房进行护理基本技能的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却束缚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一种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学生共性问题多、模仿动作多、积极主动性差,甚至出现眼高手低及学习疲劳感[1],长期下来,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2]。

1.2 教学内容孤立,与护理工作过程脱节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仍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间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章节顺序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不吻合,导致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和护理基本技能后,面对真实临床情境却不会将相关知识前后连贯、理论联系实际地为病人提供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

1.3 师资队伍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欠缺

护理职业教育需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强力支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护理专职教师大多来源于应届的护理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生,虽然护理理论知识较扎实,但临床实践经验和专科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即使部分护理专职教师在取得教师职称的同时基本也具备了临床护理职称,即既为教师又为技师,但这些教师因长期脱离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其护理实践能力与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相差甚远,所学的知识跟不上临床护理的发展速度,不能真正的发挥 “双师型”教师的优势。

1.4 实训条件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职业教育的扩招导致护理技能实训条件相对不足,如实训场地拥挤、仪器设备陈旧、易耗物品短缺等,加之课时有限,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减少,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以致学生热情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影响教学效果[3]。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护理实训室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如模拟病房、护理模型人和护理仪器设备在规模、种类、数量上与医院病房单元不相符,无法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工学交替的教学需求。

1.5 评价体系单一,不利于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期末考核,理论考核采取统一命题考试,技能考核则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平时实训中的表现,尤其是以护理操作评分标准为依据的技能考核,学生过于注重操作步骤,强调程序精确、动作规范和教师的权威[4],忽略了操作中的护患沟通和护理礼仪,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病人的突发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以 “做”为中心,教师 “在做中教”,学生 “在做中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现将我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应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2.1 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旨在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将 “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作为教学目标,依据护理行业人才需求和护理职业标准,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护理任务和教学项目重组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并整合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6]。如调整章节顺序,将教学内容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整合为 “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三大部分,住院护理中又按护理任务分为舒适护理、安全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危重护理等,使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会护理人员在连续性的护理工作过程如何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2.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设置临床护理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式仿真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教学、操作回示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教学中加强护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发挥其主体作用。此外,要打破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的界限[7],将教学场所统一安排在模拟病房,针对某项护理任务,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分步骤示教护理操作流程,学生则每人一套实训物品,同时跟着教师的操作步骤边学、边做、边练习,教师对每个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点评纠正。这种教师 “做中教”、学生 “做中学”的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操作环节和操作细节的记忆,双方在 “做”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巩固学生的护理技能。

2.3 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拥有过硬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能满足护理教学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又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因此,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社区进行临床一线的护理实践,每人每年临床实践2~3个月,轮转科室1~2个,实践期间接受医院和学校的共同领导,参加临床科室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实践期满经所在科室考核合格后方可出科;组织专任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集体备课,加强学术交流;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介绍临床护理新进展;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学术研讨;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教师创造机会获取教师系列和护理系列双职称;依托医院培养一批护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队伍等。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高职护理教育的特色,为临床培养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将理论考核与执业护士考试相接轨,技能考核与临床行业标准相对接,修订护理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将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职业素质、人文关怀、护理礼仪、护患沟通、临床应变能力等纳入考核范畴,并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 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法,既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又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护理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中的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缩短了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岗位的适应期。但在实践中发现,教师的边讲边做和学生的边学边练要求配有充足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此外,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必须打造一个结构合理、职业素质优良、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娴熟、随时关注临床护理动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这对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现状,转变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根据临床护理岗位需求,摸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1]罗仕蓉,刘宇,郭桂芳 .《基础护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2-15.

[2]刘萌,冯琼,雷琼琼,等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J].当代护士,2011(9):166-167.

[3]刘霖 .浅析基础护理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05-306.

[4]王萍,颜文贞,王芳,等 .《基础护理》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4-25.

[5]陆一春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85-386.

[6]孙静,高薇 .“教学做”一体化在围手术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92-94.

[7]姚启萍,吕颖 .“教学做评合一”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J].护理研究,2011,25(11):3004-3005.

猜你喜欢
实训考核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内部考核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职业写作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