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发组织到教育模式: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演进厘析

2014-03-28 19:28吉,吕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混龄蒙台梭幼儿园

吕 吉,吕 武

幼儿园混龄教育指将不同年龄的学龄前儿童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1]。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幼儿园混龄教育萌芽于欧洲,诞生于德国。诞生之后在欧洲大陆、英国以及美洲大陆国家广泛采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混龄教育仍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在有些国家甚至是最主要的形态,比如德国、丹麦、瑞典等[2]61。从早期作为自发的教育组织形式到目前的幼儿园混龄教育,在这一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萌芽、诞生与多样化发展三个基本阶段。每一个阶段,幼儿园混龄教育在形态上都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幼儿园混龄教育逐渐从一种诞生时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

一、混龄教育产生和发展及其社会与时代背景

教育从出现的那一刻便是以混龄方式存在的,幼儿教育同样是。但是以混龄方式存在的幼儿教育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混龄教育。然而,以混龄方式存在的幼儿教育却为现代意义的幼儿园混龄教育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在社会分工未分化时期,教育几乎和生活是等同的概念。成年男女都参与渔猎和采集等日常生活的采集活动,老人由于体弱和年迈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而留下来照看孩子,传授渔猎和采集的经验和技能技巧,社会常识,生活经验、神话故事等内容[3]26。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严格的安排、组织和计划,却已经形成这样的惯习和经验传递的场所和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传授处在不分年龄的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方式是经验传递的最佳方式。学习和理解深的孩子习得这些方式之后其他不太了解的孩子通过模仿、交流、实践等方式理解和学习。孩子之间的交错和互学让一个同样的经验的传递变成了无数的可能。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教育出现了专门化趋向[3]26。但是教育活动仍在不分年龄的环境中进行,但是相比于前期这一时期的这种经验的传授和传递多了一些专门性和计划性[3]29。比如男孩学习渔猎、女孩学习采集等。男孩和女孩年龄不同对经验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开始出现一些不同,但是仍然是在不分年龄的环境下进行,即混龄环境下进行。这种混龄教育的形态直至学校诞生之后仍在继续,直至古希腊时期对其的理论阐释和制度安排才逐渐的出现。

混龄教育的思想在古希腊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将6岁之前儿童的教育单列出来,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和详细的论述。柏拉图认为这一时期孩子的本性是需要游戏和交往,所以共同生活、学习和游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一思想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亚里士多德转而关注孩子个体的成长和家庭中孩子的和谐发展。这里的转变使得从古希腊传统中孩子集体生活转为个体教育。这种思想的转变到昆体良时完全形成。这一思想的形成使得古希腊以来的关于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分年龄的教育传统和柏拉图的混龄生活教育理想就此终结。

二、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萌芽与诞生

以幼儿园的诞生为界限,近代以来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幼儿园诞生之前主要是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孕育和萌芽,幼儿园诞生之后幼儿园混龄教育也随之诞生和发展起来。

(一)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萌芽

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中最早体现出幼儿混龄教育的思想[3]118。这和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不冲突。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关于6岁之后儿童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而在6岁之前的关于幼儿的教学组织形式夸美纽斯有着不同的解读。夸美纽斯认为,“旧学校最大的弊病就是违背自然,用那些无用的知识填满学生的头脑,方法是死记硬背,造成学习时间和儿童精力的最大浪费。要想改革旧教育,就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4]19。对于自然,夸美纽斯认为,即“遵循秩序或者事物的灵魂”。夸美纽斯认为,“人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儿童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法则,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4]19。对儿童来讲,“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自然本性上体现出共同的取向,积极、好动和喜乐”[4]22。对6岁之前的孩子的教育并不以知识教育为主,因此不同的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生活和成长符合孩子的天性和自然的法则。在《关于人类改善的总建议》中,夸美纽斯提倡建立以4至6岁儿童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最初的共同学校”。这种学校是在诚实的妇女之家,是为邻近的孩子而开设的。在那里,孩子在这些妇女的监督下,共同游戏,相互交往、共同唱歌、数数,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虔诚的信仰。

在夸美纽斯之后,卢梭的自然和自由主义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应该最具启发意义。卢梭认为在儿童教育的早期,儿童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自然和自由的成长,而同龄编班的班级授课制却是武断的将儿童按照经验程度和发展程度人为的进行了划分。这明显的违背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此后的儿童教育中幼儿教育阶段,共同成长、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混龄形式的教育成为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

在实践领域,1798年,瑞士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新政府委派裴斯泰洛奇建立并主持斯坦兹孤儿院,收容80个5-8岁的战争孤儿。裴斯泰洛奇组织儿童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同生活和学习的丰富经验。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裴斯泰洛奇的要素主义教育在混龄教育的条件下实施较为困难。因此,在后面的伊佛东学校,初级教育中采用同龄编班的班级授课制。但是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混龄教育给了其很大的启示和借鉴。

19世纪初,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将1-6岁的幼儿以3岁为界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1-3岁为对象,人数为30-50名,由一名学生进行管理。第二部分,以3-6岁的儿童为基本对象。在这部分应该和同1-3岁孩子同样的态度对待这一部分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应该常常带他们到乡村去散步,拿给他们仔细观察并给予解释的东西,应该照顾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已引起孩子的兴趣,使之增长更多的知识。

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西欧的幼儿教育在理论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并没有获得太明显的进步。因此,在机构化的幼儿园中关于混龄教育并没有太深入的研究与认识。但是在理论方面的成就和为数不多的实践为后面的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产生伴随着幼儿园的诞生而诞生。1837年,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勃兰登堡创办了一个招收1-6、7岁孩子的教育机构,招收了村子里的40名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组织。1840年,福禄培尔把他的幼儿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在这个组织中,福禄培尔既不对孩子们进行简单机械的练习,更不会对幼儿进行体罚。幼儿常常被带到大自然中去,他们有时一起在花园或室内劳动,有时他们在进行游戏,有时他们在独自的操作“恩物”……。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劳作技能和集体活动的能力。

此后幼儿园教育发展很快,以至于提到幼儿教育时会必然的想到幼儿园教育,而不再仅仅是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等研究和论述成为了研究和争论的焦点。1899年,在深受卢梭思想影响的瑞典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儿童教育家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中,她主张建立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理想学校,在这种学校中废除班级授课制、教科书和考试以及体罚。教师应成为儿童的伙伴,其任务在于研究和了解儿童的特点,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共同生活和共同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能够保障孩子的自由活动并从中获取经验。儿童是按照兴趣或者性格分成不同的小组,自选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在谈到爱伦·凯时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分析其对儿童的肯定和儿童呼吁与倡导,实际上对于儿童的童年的尊重与保障也是其在《儿童的世纪》中重点阐述的内容。打破班级授课制,按兴趣或性格进行组织的混龄组织方式是其给出的答案。

从夸美纽斯时代到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与进步,对幼儿教育认识也逐渐的深入。对自十六世纪末期以来的这种同龄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开始重新思考和寻找改善的途经,并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尝试。幼儿园混龄教育产生与发展即是这种努力与尝试的直接结果。进入到20世纪,混龄教育这种幼儿园教育模式获得了开拓性的发展。在国外,开始和同龄教育有了同等的地位与影响,在一些国家甚至是主流或者唯一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比如德国、丹麦等[10]。

三、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20世纪,整个教育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期,儿童教育方面尤为如此。在欧洲,新教育运动如火如荼,各种关于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在美国大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风起云涌,与欧洲新教育运动遥相呼应。卢梭的在教育领域发生哥白尼式的转变的教育理想在这时终于变成了现实。在幼儿园教育方面,在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中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都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混龄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发展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

在欧洲,新教育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旧教育和旧学校为批判对象,以倡导新思想新方法为追求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907年,蒙台梭利还在罗马大学任人类学教授时在罗马的贫民区建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建立第一所 “儿童之家”时蒙台梭利针对的主要是那些智力或者其他方面有缺陷的儿童,希望通过 “儿童之家”的教育使得这些处境不利儿童获得正常的发展。这实际上是蒙台梭利在践行自己的儿童教育理念。早在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11]。两年之后,蒙台梭利关于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运用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问世。这直接促使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进一步的发展。从儿童教育的指导思想、儿童教育组织、儿童教育的内容、儿童教育的方法、儿童教育的评价等构成了第一个完整的混龄教育的体系。在欧洲,除了蒙台梭利的典型的混龄教育的形态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流传不太广泛的混龄教育的模式。比如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的生活学校等。

在美国大陆,儿童混龄教育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比欧洲更加丰富和多样[12]。在理论方面,最引人瞩目的是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针对传统的儿童教育中刻板、机械、没有儿童的活泼与好动,仅仅剩下毫无意义的训练提出了进步主义教育应该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发展儿童的经验,提升儿童的经验,以儿童的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儿童的内部成长为追求的儿童教育观。

为了实践自己的生活教育和经验主义教育的教育理想,杜威在1896年创办了一所学校。即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也称为杜威学校。1898年,杜威在实验学校创办了幼儿部。在刚刚开始的两年间,幼儿部都是以混龄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过程。在幼儿部,主题课程、单元课程、主题活动等等我们目前的混龄教育的主要内容都有了基本雏形。虽然在此时的美国,福禄贝尔式的幼儿园和各类幼儿学校也都存在混龄形式存在的教育教学。但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和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幼儿部的混龄教育实践才是美国混龄教育形态的真正开始[12]。

20世纪的后半叶,整个美国的幼儿园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除了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学前教育系统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幼儿园教育计划和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既有混龄教育模式,也有同龄教育模式。比如在开端计划、银行街课程、HIGH/SCOPE项目中都有以混龄形式存在的内容[13]。1992年,Katz Lillian对当时美国盛行的幼儿园教育阶段的混龄教育进行了总结。Katz Lillian总结认为,当时美国的幼儿园混龄教育模式主要有Mixed-age education,Multiage education,Ungraded grouping education,Ungraded grouping,Continuous Progress,Multi-age class,Mixed-age grouping,Combination class等[2]61。这仅仅是机构化的幼儿教育机构中的混龄教育的模式,在各种早期教育的项目中混龄的形式和模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幼儿园混龄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从起初的一种幼儿园教育的自发组织的、暂时性、偶然性的教育组织形式,经过长时期理论的演变和实践探索的探索,逐渐成为目前国外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完整的、儿童取向的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幼儿园混龄在幼儿的社会性、兴趣情感、道德发展、儿童认知等各个方面有同龄教育这种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这种儿童取向的、开放的、现代幼儿园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启示意义。

[1] 张 博.幼儿园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2010,(2).

[2] Katz Lillian G.The case for mixed-age grouping in early education[M].NAEYC Publication,1992:61.

[3] 周 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印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Deborah C Dowling.The Multiage Classroom[J].The SeieneeTeacher.Mar,2003,70期页码无.

[6] 吕 武,张 博.混龄编制应成为幼儿园教育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J].教育导刊,2012,01.

[7] Olaiya E.Aina1,Maximizing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Multiage Classrooms:Child,Teacher,and Parent Perceptions[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1,(04):219-224.

[8] Patnca Corson.Multiage grouping:A viable children care option[J].Children Education.OIney:sprmg,2000,76 期 页码无.

猜你喜欢
混龄蒙台梭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欢乐的幼儿园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
爱“上”幼儿园
蒙台梭利教学法引入中的选择困惑及其运用中的思考*
浅谈混龄教育
开展混龄自主体能游戏区初探
幼儿园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
如何利用“混龄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