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探析

2014-03-28 19:28张晓旭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学生

张晓旭

高校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探析

张晓旭

由于科学技术日益高端化的发展,手机的覆盖范围也是日渐增多。作为手机使用人群中的主流群体,高校学生在享受现代现代的通讯工具所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本文针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可以合理的利用手机。

高校学生;人机一体;过度使用;心理依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3G时代。现代化的手机在保持原有通讯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功能的不断演进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凭借其小巧、便携、可移动、多功能等特点,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人群中的主流群体,然而他们在享受现代现代的通讯工具所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本文拟对“手机依赖”这一现实问题给予探讨。

一、手机依赖的状况分析

关于手机依赖的概念,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本文梳理相关学者的研究,并参考网络依赖的相关理论,将手机依赖解释为:个体在人机互动过程中,由于手机使用失控而表现出的某种痴迷状态。手机依赖者会往往出现明显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失调,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个体社会功能损害,对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手机依赖的显著特征在于个体清晰地意识了手机使用失控将带来消极后果而难以自制,而个体试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手机时,会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

(一)人机一体

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多,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越来越严重,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出现了手机与个体生活的一体化现象,对手机的使用变成了依赖,手机逐渐代替了学生们的业余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宁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只要有手机甚至可以一天不出宿舍门。现在手机的功能更是非常之多,例如:微信、视频、上网、看电子书等等,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手机可以代替其他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由于手机逐渐的融入生活,一体化的现象过于严重,学生过度的使用手机,对手机的心理依赖感很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降低了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过度使用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手机都是全天式的开机,学生通过手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听歌、看电子书等,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大半的时间都花费在使用手机上。白天如此,晚上继续,上课期间如此,甚至走路、上厕所、回到宿舍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手机的游戏与上网。由于手机的功能是日渐的增多,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玩游侠、听歌、上网、看电子书等娱乐功能的时间都会超过3个小时。

(三)心理依赖

手机与生活的一体化,过度的使用手机,这些情况足以充分的说明学生对手机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理依赖。有的学生如果不用手机会感觉没有安全感,心情就会十分糟糕,感觉非常的浮躁。还有的学生因为出宿舍时忘记带手机就会感觉缺失了很大的东西,惴惴不安。有的学生由于过分的依赖手机,当其他学生的手机铃声响起时还以为是自己的,甚至还会出现幻觉,总感觉自己的手机在震动,然后时不时的拿出来看一下。出于手机依赖中的学生明知自己在手机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消极倾向,而要关闭手机缺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在大学生宿舍里很多学生在睡觉时都会把手机放在自己的身边,每天抱着手机入睡,醒来时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手机。这些现象充分的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心理依赖十分的严重。

二、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

(一)对信息的渴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其思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而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介,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公众的眼球。手机的这一特性,足以能刺激高校学生的时代嗅觉。同时,现代化的手机包含的丰富的附加功能,手机不仅拥有通话和接受短信的基本功能,还包含手机上网、音乐、游戏、电子字典等功能。处在黄金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手机丰富强大的功能、满载的信息、方便快捷地传递,无不满足着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降低大学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盲区,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感。然而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发展的滞后,这种便捷与高效一旦超过一定的分寸,就很容易使青年学生跌入“依赖”的泥潭。

(二)对群体的顺从

大学生朝夕相处于同一校园之中,群体内部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和同一性。同时,现代大学生年龄较小,个体独立性较差、自制力较弱,对所属群体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对群体规范表现出高度的顺从,具体表现为追求时尚、从众等多个方面。现代社会,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角的大学生来说,日新月异的手机无疑是时尚的风向标;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从众现象比较普遍,普遍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玩,我也能玩”的心理。高校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无疑为手机依赖的传播推波助澜。

(三)对情绪的迁移

大学时期是个体情绪波动起伏相对比较大的一个时期。刚刚进入迈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完全卸下了高考的重担,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一时难以适应,加上离毕业尚早,出现了“理想间隙期”,具体表现为情绪上的空虚、无聊。而手机作为一种时尚便捷的通讯娱乐工具不由自主地加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同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得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极易导致青年学生自我意识的两极化,具体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与烦躁。大学生的这些复杂情绪需要发泄、需要情绪迁移。而手机以其独有的特点、多方面的功能正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成为他们寻求安全排遣郁闷与无聊的“小贴士”。

三、手机依赖消极影响

(一)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手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身体也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过度的依赖手机不仅会让学生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影响学生的学业,学生还会从中接受到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以及图片等,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会使学生出现自闭、孤独、寂寞、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还会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发生扭曲,进而致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威慑。除此之外,由于手机属于电子产品,所以其在构造上会有很多的磁场,产生电磁波,学生经常把手机放在枕边或者是带在身上,辐射太大,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学生在拿手机使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姿势,所以这种长期机械性的动作很容易导致学生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适。

(二)躲避现实人际交往

现代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通过手机QQ、飞信、微信、微博、人人、MSN等聊天工具交往能降低与他人正面交际的紧张与焦虑,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来说,以手机为媒体的交流会使其更加自在,同时也可获得一定的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将导致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的减少,久而久之就会远离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使其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阻断其正常人际交往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学生由于对手机的依赖感非常的强,所以致使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带着手机。有的学生在课堂中,不把手机的铃声调成静音或者是震动,教师正在讲课,突然学生的手机铃声响了,致使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转移,课堂的氛围就会被破坏,教师以及学生的情绪都会受到干扰。学生在上课的中,基本都不会把手机关机,有时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边小声的接打电话,还有的学生拿着手机上网、发短信、聊天、看电子书、听歌等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专注度,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基本上也是很少掌握,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动脑思考,在网上搜索答案后,直接套用,不动脑、走捷径。在上课中,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玩手机,致使很多学生对课本的知识基本上毫无了解,对教师的讲解也是不知所云,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四)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手机的功能非常的多,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游戏和娱乐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都不是免费的。很多学生在校园中每天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打电话,每个月的电话费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再加上手机游戏、短息、上网、下载电子书等消费,学生面临着巨额的手机费用负担。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群体,但是大部分学生经济上还没有独立,生活费大多都是靠父母给提供的。学费以及日常的生活费用已经是一个普通家庭勉强能够承担的起的压力,再加上随着手机的盛行,学生的过度使用,所产生的经济费用也使很多家庭雪上加霜,经济压力非常的沉重。

四、减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策略

(一)学生要有自律意识,改变自身的心理状况

手机依赖对学生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体,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手机作为一种传媒通讯,大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抵制不健康的信息以及文化,要增强自身对手机使用的自律意识,对不良的文化要有足够的抵制能力。另外,还要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发挥与培养,要改变自己过分依赖手机的心理行为,要不断的努力,多发挥自身的能动意识,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对不健康的信息以及文化能够有一个鲜明的区分,使用手机要有原则,合理的利用,不过分的沉溺其中,能够将手机和学习以及生活合理的规划开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自身在学校学习能够有一个科学的规划。

(二)学校要多对学生进行教育,合理约束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

由于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对学生的心理以及身体造成了危害,对学生的学业也有所耽误,所以学校要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性,进而能够对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态度,合理利用手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合理约束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利用手机对学生的学业、人格以及未来踏入社会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手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利用手机的飞信以及短信的功能给学生发送一些国家的新闻、政策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活动等,进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另外,学校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其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三)家长要多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

大学生对手机的严重依赖,所造成危害不仅仅是其个人去承担的,学校以及家庭都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家长要与学校配合好,可以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在校的各种状况,进而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改正。家长一定要从精神上多支持学生、鼓励学生,让其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要沉溺于手机。还要所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学生的内心,对其发展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及教育。

手机在高校中的普及,使学生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色彩,给但是手机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十分的严重。针对手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学校以及家长、学生本身要做好配合,一起努力共同减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1]陈志刚,刘灵芝,韩梅.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2]刘朝锋.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9).

[3]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4).

[4]丁冬泉.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早期干预研究[J].考试周刊,2012(46).

[5]李滢彤,梁利,赵靓,等.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2(09).

[6]施福新.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7]房 敏.简析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手机依赖”现象[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责任编辑:李应青

B884.2

A

1673-1794(2014)01-0089-03

张晓旭,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安徽滁州2390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A120181)

2013-04-23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