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式发展新论
——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2014-03-29 00:20韩伏彬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内涵式办学

韩伏彬

(衡水学院 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教育学研究

高校内涵式发展新论
——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韩伏彬

(衡水学院 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新世纪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高校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核心要义是指向人、为了人、成就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则是科学设计学校目标定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保障

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扩招政策后,经过短短4年时间,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15%,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发展步伐之大,速度之快,举世瞩目。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了30年,日本、韩国和巴西则分别用了23年、14年和26年[1]。今天看来,扩招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但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高校教育人员、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滞后性增长所形成的多种矛盾,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八大适时地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厘清高校内涵式发展这一概念,对于明确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内涵式发展演革

在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有其历史依据,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理性认识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召开的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性标志。

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酝酿阶段。此阶段高校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3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正式启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方针。此时的内涵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提升效益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模式[1]。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跨越性阶段。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得到扩张,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这种扩张仍然是在传统内涵式发展思维模式之下进行的体制内扩张,依然是重 “物”有余重 “人”不足的规模式扩张。

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了深化阶段。本次会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高等教育在规模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种发展的模式重心已由注重外在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提高内在质量转变,更加强调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内涵式发展概念综述

关于内涵式发展概念的理解,学术界至今见仁见智。综观现有文献,大致有三种解释。

以乔万敏等为代表的多数人从逻辑学角度分析认为,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大学内涵式发展则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学校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2]。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

史国栋从系统科学角度认为,大学内涵式发展,是指在 “大学生为本,大学者为先,大学术为基”理念统领下,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以促进社会和个体和谐为价值导向,以守住灵魂的教育为核心的本色发展[3]。

卢连大从政治经济学扩大再生产理论视角,认为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益,是一种集约型发展模式。大学内涵式发展强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4]。

此外,还有学者从 “发展”一词着手进行分析,认为 “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是学校在资源投入及办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发展机制以实现不断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发展。以立足自我为基础,以人为本为动力,能力建设是核心,质量效益为目的[5]。

尽管上述专家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但均强调内涵式发展,并不是对外延式发展的否定,而是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在外延发展中通过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6]。

三、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已有概念的界定来看,厘清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明确高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众所周知,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与关系。事物与属性密不可分,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都是事物的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则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那么高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也就是说高校之所以是高校,其区别于其他非高校的组织机构的属性是什么?大学是承载人类教育活动的载体之一,对此问题的回答,还得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说起。教育是个古老的人类活动,可以说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究竟什么是教育,从词源学上看,《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是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的英文 “education”,来源于拉丁文 “educare”,意思是引导和养护的意思,是教师将学生心灵中的知识、智慧与美德诱导出来并加以保护的活动。我国出版的教育学书籍几百种,各自的解释也不一。以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为例。教育 (狭义)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简言之,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同时,这句话也点明了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是 “培养人”,即教育活动与其他非教育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尽管如此,国内外对培养人这一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方式也有所区别。通过上述词源学的解释,不难看出,中国教育的本质就是将社会的知识、秩序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之中,强调社会外在的力量;而西方教育的本质更强调帮助和引导人自身智慧、力量与德性的自然生发或成长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内在的力量。也就是说,同样是培养人的本质属性,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在对于受教育者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就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后,那么培养人的外延都有哪些形式呢?当然不可能穷尽所有形式,但至少我们可以列举出高校的教育活动,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习辅导、第二课堂活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综合训练等等。再反观我国高等教育从扩招以来的几年中,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将办学的精力集中于校园占地的扩展,教学大楼的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等方面,而无暇于人才培养和大学文化等重要的学校内涵建设。正如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7]由此可见,十八大提出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根本意蕴就在于真正把人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把工作重心从过去的 “物”自身重新拉回归到 “人”本身。内涵式发展实质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发展,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8]。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当前高校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 “培养人”这一本质属性的理性回归,是指向人、为了人、成就人的本真发展。指向人是学校的发展方向由过去更多重视 “物”的投入积累转变到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即眼中有人;为了人是指学校的一切围绕人的培养为中心,即为人服务;成就人指学校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即出好人才。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表征主要可表现为:科学的顶层设计,高水平师资队伍,优良的资源品质,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高效的管理制度,素质优良的学生,鲜明的办学特色,强大的综合实力,良好的社会声誉等。

四、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

明确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指向人才培养质量,那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在学校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科学确立学校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归宿。我国高校目前数量虽多,但是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专家指出,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没能从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出发办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果此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甚至会导致大众化高等教育走偏方向”。[9]具体而言,就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不切实际的学校发展定位,主要表现出两个突出的问题,即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10],动辄面向世界,办一流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急功近利,在人才培养上追求 “大而全”的目标,在不具备学科、师资等办学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增加市场短期需求的所谓热门专业,以致出现了农业大学举办音乐教育等奇怪现象[11]。学校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学科水平较低,发展基础薄弱,大多处于非省会城市,这些特征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定位于 “地方性应用型”院校[12]。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是一个科学的设计和研究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的历史发展、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地方行业特点等进行综合考量,研判自身在全国及区域高校中的位置,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地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学校类型上定为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定位设计的科学与否事关全校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广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需要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科学定位。

(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第一人力资源,在高校内涵式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增加教师数量,优化生师比例,更要重视加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注重在校内营造尊师重教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鼓励教师专业发展,打造教学、科研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应建立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深造和培训制度、教职工参与决策管理制度等。学校应认真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的身心健康。如此,所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保证与提升。

(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必定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周远清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主要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号)第五条从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到创新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再到改革考试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人才计划、模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学校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强校企地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但是之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法,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在课程管理上,实施选课制,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在科研训练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在实践活动上,着力实践能力提高。总之,从制度、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为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四)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应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监督、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教学质量意识还未完全确立,教学质量对广大教职员工而言依然还停留在口头上,还未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如质量标准缺乏操作性,执行缺乏力度,信息反馈渠道不畅,调控力度不够等。第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缺乏部门整体联动,缺乏有效的运行制度等。上述问题的形成从表面上看是制度问题,实质则是人的问题,如质量主体意识缺乏,质量责任感不强,质量提升动力不足等。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时代发展特点,新建本科院校应按照 “人性化、协商式、低重心”的思路,构建价值驱动、制度驱动、评估驱动、利益驱动的 “四驱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通过宣传和教育手段,形成浓厚的质量意识,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教学行为。通过各种评估,督促师生员工积极行动。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高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自我监督的主体。

[1]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2.

[2]乔万敏,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2009(11):97.

[3]史国栋.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内涵式发展[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

[4]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5.

[5]楼世洲,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1):10-11.

[6]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2.

[7]朱清时.中国为何无一流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7-08-03(1).

[8]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6):16.

[9]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 (2):108.

[10]解厚飞.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48.

[11]谭秋浩.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

[12]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

[13]陈丽.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培育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庆 来]

G649.21

A

1674-3652(2014)04-0142-04

2014-03-23

衡水学院顶层设计重点委托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2014001)。

韩伏彬,男,河北磁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内涵式办学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