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综合培养平台构建*

2014-03-30 19:22刘丙元刘先义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执业高校教师专业

● 刘丙元 刘先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在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为缓解这一矛盾,各高校都大量引进青年教师,以博士和硕士为主体的青年教师在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充当着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力量。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但受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他们作为高校教师,其基本的执业能力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要求,亟待培养和提高。因此,总结多年来全国高校教师培养的经验,创新和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对于迅速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

如何来衡量高校教师的质量水平在理论界和实践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当然,笼统地看,把能力作为一种教师质量衡量指标算作是一种共识,并且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关于高校教师能力标准之类的讨论,但由于研究者是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院校出发,所以在结论上也有着较大分歧。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高校教师也是一种专门职业的话,那么,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核心就是其专业实践能力。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意味着其能够运用知识决定在某一工作情境中应该做什么,并据此以有效、合适的方式加以行动。[1]尽管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本质上有别于医生等实践,也就是说高校教师永远达不到理想型专业的标准,[2]但是,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衡量指标无疑有着不争的意义。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扎实的理论知识素养自是必不可缺,但内在的心理品质能否有效地贯彻于职业实践,或者说教师能否把自己的内在职业素养有效地表达于执业过程,对自己的执业内容和对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则最终标示着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能否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专门职业职责的水平。因此,“较理想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概念架构应同时指明能力背后的知识基础和外在的表现与行动”。[3]即专业实践能力建基于知识,进而又成为有效表现和行动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表现和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当然,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所以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也有其独特的蕴含,比如学术能力就是高校教师异于其他教师专业实践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高等教育虽有着与其他教育序列不同的培养人的任务和目标,但只要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核心,那么教育教学实践就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实践活动,由此,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一如其他教师一样,必须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达成。也就是说,无论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如何,其作为一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其执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追求,更是要具体化为各种专业表现和行动,而后者则最终标示着教师执业的质量和水平。

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些年的跨越式发展,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而在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很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其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性变化迫切要求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育。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差不多有10万新教师进入大学,大约占到高等学校教师的36%,而整个高校系统,青年教师的总体比例已超过50%。这些新教师多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大部分教师也缺乏系统的高校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这一问题在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中比较典型。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截止2011年,山东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33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645589人,高校教职工人数达到142698人,其中专任教师为94621人。[4]随着数量的剧增,高学历教师和年轻教师在教师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比例已达到60%,个别院校的青年教师比例甚至超过70%。青年教师比例如此之高的教师队伍对于保证和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严竣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寻求有效途径加强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

其次,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致使教师能力发展片面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致使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在对学科、平台建设等资源的争夺中,科研成果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以致许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因高校在部门和教师考核中偏重科研业绩,由此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片面强调,受此影响,教师科研重心往往局限在本学科专业知识领域并投入大量精力,而对自己最基本的职业行为——教育教学实践,恰恰没有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教师少有自觉主动地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近些年来,尽管我国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量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导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片面化,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综合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尤其是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上投入更多精力,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另外,我国高校师资职后培训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支持力度有限。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比较重视,并且通过不同方式加强教师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但总的看来,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后培训综合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比如培训内容多集中于理论和观念层面,且培训学时不足,缺乏持续性;大部分职后培训为“点”式培训,即只针对部分教师;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培训项目明显偏少,等等。这样的短期的非系统性的措施对于实质性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支持力度自然有限。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培养人,培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各高校不得不面对且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诉求最终需要通过提高高校教师的执业实践能力,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质量来实现。培养人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参与的复杂工程,同样,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多种要素的支持,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

三、多维立体的支持:构筑综合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一个由多种与其职业发展相关的心理特质构成的综合心理结构,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总是依赖于教师的职业实践情境,因为情境是实践的场所,实践总是具体情境中的实践。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亦植入各种情境,难以逾越情境的制约,而且这种情境是多维、多变的,既包含不同的地理位置,也蕴含不同性质的关系。[5]由此,如果要想有效促进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那么为教师提供综合的系统的有利于其能力发展的情境支持,就是我们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正是基于此,通过构筑多维立体式的高校教师能力培养平台,为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综合性的有效支持就是有益的尝试。

(一)促进高校和教师的实践自觉是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主要是针对在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通过建设一个多维立体的综合性教师能力培养平台系统,使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发展能获得较为系统的有效支持。由于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所以在建设教师能力培养平台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其一就是充分调动高等学校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其重视并自觉将提高教师的综合执业实践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各高校从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从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其二,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实现自我主导式的培养。教师能力培养平台的建立,重在通过各种措施激发教师主动发展自己专业实践能力的内在自觉,使教师在具体的执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角色定位,逐渐成为自身综合能力成长的主导者。其三,保证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持续性。教师能力培养平台在设计和运作过程中特别强调必须能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能根据教师的执业实践状况,提供相适应的培养形式和学习内容,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以便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获取不竭的动力。

(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是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

如何实现和提高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平台建设工程的核心问题,因此须在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结构及其指标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高校教师执业实践能力测评方案,该方案突出高校育人对教师个体执业行为的实践要求,能较有效地甄别出教师执业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能力问题。根据测评结果,该平台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首先,确立科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层次。这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根据高校对教师的任职能力的一般要求确立高校教师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并进行分类、分层,如教学能力目标、学术能力目标、德育能力目标、个体职业发展能力目标等。二是确立针对不同性质院校的教师能力培养目标。由于院校性质不同对教师任职能力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应有所区别,如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院校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就有着很大的差异。三是确立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养目标。比如教师的入职年限、学历层次、年龄等因素会使教师个体面临不同的能力发展任务,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进行培养目标的分层、分类。

其次,根据教师能力发展需求进行平台内容设计。为避免一刀切式的机械干预,更大程度地提高高校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平台建设中要注意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师能力发展需求进行平台内容设计。该平台在设计过程中从两个层面对培养需求进行分类:一是根据院校性质以及院校的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教师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层次、形式等需求;二是通过能力指标体系的测评,确定不同教师群体和个体的能力发展需求,以及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能力需求。对培养需求进行分类旨在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向性,确定培养平台建设的侧重点。在充分了解了具体的教师能力培养需求之后,该培养平台还要从共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进行培养内容设计。共性内容主要针对所有高校或某一类高校的教师能力发展所表现出的培养需求;特殊性内容主要针对不同性质院校的教师以及不同教师群体和个体的能力发展需求。这样,就使培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特定性,更能与高校和教师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三)通过多元协作促进资源整合是平台运作的基本模式

为使高校教师能力培养平台成为符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而又满富活力的高效举措,我们在研究设计过程中要努力使之动态网络化,以便在运作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多元协作,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比如由政府平台和以学校为单元的平台构成基本框架。政府平台由教育厅相关处室牵头,以高师培训中心为依托,以若干代表性高校为支撑来组建,其主要作用在于组织协调全省范围内的教师能力测评和相关培养平台的协作,针对教师能力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培养内容、形式、手段等的设计和执行。以学校为单元的平台主要是指学校作为教师能力培养主体,针对本校教师能力发展状况和本校发展目标与需求而建立的平台框架,因以学校为主体,所以更主要是从学校的实际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在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上不追求普遍适用性,体现的是特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性,更注重具体操作化、个性化和个案化。以学校为单元的体制平台是一个由各职能机构为依托,纵横结合的网络系统,各职能机构在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同时,又根据自身职能特点构建开发针对教师特定能力发展需求的子平台体系。纵横结合的子平台框架将教师的执业能力培养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为各个子平台运行目标,保证每项能力培养都有相应的具体平台支撑。无论是政府平台和学校平台之间还是各子平台与上一级平台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各自为战的,整个平台框架就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这是借鉴自动控制理论中的“闭环控制系统”原理:为了实现系统的可控和稳定,必须对输出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相减得到偏差,再由偏差产生直接控制作用去消除偏差。[6]根据这一原理,政府平台负责建立一个共享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及时汇总各高校和教师的培养需求和建议,了解教师能力培养的真实成效,进而组织协调各子平台及时准确地对课程安排、培训模式和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也将有些高校平台的有益经验上传并进行推广性研究和试验,或以这些高校为依托建立特定的协作平台,从而促进优势资源的整合,优化整个平台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说,整个平台的运作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化模式,平台内部的各个子平台结构不是平面联接而是相互协作的。

(四)创新多种举措优化教师成长环境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进行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激发各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高校在师资建设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各种举措优化教师成长环境,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提供优质土壤。所以,通过改革和创新为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构建一种可靠的支撑环境和氛围就成为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比如通过平台建设重点引导高校从更深层次上挖掘有利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如鼓励高校将政策、体制等作为子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便为各种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大的支持。

事实上,高校内部的政策、体制等是影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甚至可以说,其他培养教师能力子平台的运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学校政策和体制,因此,将政策、体制等纳入整个平台系统并作为重要平台内容进行建设,将会对教师能力成长环境的优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行政策平台建设,意在通过权威标准化的形式为优化教师能力发展的环境提供前提和保障,使高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得以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如果通过政策平台建设将专业实践能力或者综合执业能力作为衡量教师职业水准的标准和核心,那么必然会使“强实践”成为教师发展自身职业能力的观念,使“重实践”成为学校培养教师职业素养的指导思想,从而也就有助于营造一种方向明确、要求具体、强调教师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能力发展氛围和环境。

任何的教师能力培养平台的运行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都要以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为依托。实践证明,高校教师能力培养平台的体制是否合理、平台运行的机制是否健全完善,不仅直接制约整个培养平台系统建设的水平,而且影响到平台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的贯彻程度,影响到平台运行的实效。因此,为提高高校教师能力培养工作及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体制建设也须作为整个平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证整个平台网络运行所必须秉持的观念、思想以及具体要求得到最充分的贯彻和落实。除政府层面的平台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外,各学校亦须成立专门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平台体系的领导和指导,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整体培养计划、方案,并负责对各子平台系统进行组织协调。体制平台的建设在于建立高效敏捷的教师能力培养平台管理机构,着力强化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比例日益增加的青年教师的综合执业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和建设符合高校实际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摆在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但由于高校教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且高校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以,如何更科学有效的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仍需我们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索。

[1]Reynolds,M.&Salters,M.Models of Competenceand Teacher Training[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1995,(3).

[2][3][5]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

[4]山东统计年鉴-2012[EB/OL].http://www.stats-sd.gov.cn/tjsj/nj2012/indexch.htm.

[6]杨洋.服务型政府转型路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与闭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执业高校教师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