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生活化解读

2014-03-30 19:38黎,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体育生活

曾 黎,蒋 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417000)

体育源于生活,并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校体育应以人的生活为根基,加强体育与生活相结合的主体意识,使体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学校作为育人的基地和场所,应发挥其良好的教育作用和广泛影响,让体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其最终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方式。学校体育是学生生活体育的开端,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一 生活: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

(一)生活:体育的本源

体育源于生活,亦内在于生活。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逐渐在社会文化发展潮流中找到了新的立足点,富有了新的内涵,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其作为人类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需要是体育存在与发展的本源。在原始社会,人类为寻找食物而跋山涉水,为射杀猎物而抛石掷棍,为追捕野兽而奔跑,为防备野兽的伤害而采用滚动、滚翻、腾起等方式与野兽搏斗。由于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便形成了走、跑、跳、投、攀、爬、格斗等运动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意识地把原始人类的走、跑、跳跃、投掷、格斗等生存手段加以创造性改进,便成了今天的田径、武术等运动项目。体育运动既有着深沉的生活渊源,又蕴涵着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狮子和龙是吉祥、喜庆、欢乐的象征,从古代到现代,从农村到城市,随处可见狮子和龙的艺术形象,为了让狮子和龙的形象更加生动,人们开始模拟狮子和龙的行为动态,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舞蹈,并不断改进,最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龙狮运动。可见,生活蕴含着体育的元素,体育更源于生活。

(二)回归生活:学校体育的应然走向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同样,没有生活的体育是“死”体育。学校体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这也是学校体育的起点。

从生活出发的学校体育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校体育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需要,与学生的内在身心发展一致。从生活出发的学校体育,不是将体育消解在生活中,而是以生活为依托,以学生生活的社会性为切入点。因此,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要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延伸,选择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体育锻炼项目进入课堂,这不仅能够保证学校体育知识传播的有效性,而且生活化的体育内容更能增强学校体育的生命力、促进人的交往、增进人的情感,培养人的良好生活习惯。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不是指之前与生活隔离的体育重新回到生活,而是指高于生活的体育“回到”生活。学校体育既从生活中出发,又于生活中进行,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消融于生活,而是指学校体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诉求,其高于社会生活中的体育内涵,使学校体育成为社会生活体育的先导,走在社会生活体育的前例。因此,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社会,而是要求学校体育引导社会生活中的体育。

学校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体育生活化势在必行。体育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快乐与幸福,这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回归体育的本源,即回归人的真实生活,向适应人生活的方向进行改革。强调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世界,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 生活:与学校体育的疏离

(一)生活对学校体育的疏离

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依旧是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大的环境中成长,体育课时间被别的课程所挤占;大学生为繁重的课业而忙碌,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担忧。学习之余,大多数学生把时间花在玩手机、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等消遣性的活动上,校园里快节奏、“超负荷”的学习生活和消遣性的娱乐活动使得学生的生活与体育相偏离。

“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2]。但在办学成绩和政绩面前,绝大多数学校看重的仍是提升学校名誉和影响办学成绩优良的竞技体育,把过多的关注、大量的金钱用在学校运动队参加省、全国级别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上,缺乏对学生生活化体育的选择,忽视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生活体育氛围的营造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生活与学校体育渐行渐远。学校体育对学生需要和兴趣的疏离,亦是对体育本源的背离。从体育的发展视角而言,学校体育的“独立”,意味着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二)学校体育对生活的疏离

学校体育来源于生活,它是劳动、娱乐、休闲的生活活动方式[3]。然而,当今的学校体育背离了本源,逐渐从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不断向系统化、学科化方向靠近。在体育目标上,考虑的是社会需求,而不是学生的个体需求。学校体育的内容多以专门的竞技运动、规范体育运动技术及体能练习为主要任务。目前,学校体育的内容比较单调,大多是简单地重复走、跑、跳、投等内容。体育方法也单一,教师多注重灌输式教育,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开发。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常以教师为主导、按运动技术结构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学生是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也是生活的主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完全实现学校体育生活化。其一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不敢向学生开设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并受学生喜好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攀岩、登山、山地自行车等;其二是出于对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管理,学校体育设施不敢向社会开放;其三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受到限制,引发了学校体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 生活化: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走向学校体育

要做到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让体育回归自然,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真实的生活背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生活走向学校体育的必然趋势。

学校体育生活化需要构建全新的体育目标体系。学校体育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将群众在体育生活中喜爱的体育项目,如趣味运动项目、气排球、3 人篮球等,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其成为教学的主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使其在生活与体育之间建立一种内在联系,为生活走进学校体育提供基础。

(二)学校体育走向生活

学校体育走向生活,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适用化,学生喜爱的浓厚化。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以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为目的,将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适用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享受体育带来的生活乐趣。

学校体育走进生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就学生个体而言,学校体育走进生活,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就社会体育而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要求了能使大众强身健体的各种项目需有扎实功底,技能过硬的健身指导员、私人教练、健康理疗师等专业人员指导。若今后这些服务行业的从职人员绝大多数来自高职院校与体育专业类相关的学生,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走进生活实际,能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

学校体育走向生活,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从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而言,大学作为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临界点[4],承担着终身教育引领者的使命。在终身体育成为世界各国学校体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下,学校体育走向生活则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

(三)学校体育与生活的融合

体育与生活相融合,生活中有体育,体育也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健康教育和强身健体为志趣的学校体育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填充物,而是学生学习生活技能、形成生活态度、获取生活经验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体育应以积极的姿态与生活世界相联系,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学校体育绝对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而孤立存在。相反,应该积极地同社会生活相融合,让从社会生活中走出来的学校体育再回到社会生活之中去。

当前学校体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学校体育延伸。例如体育文化节、体育周、运动会、体育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学校体育活动的构成。这些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增进了学生之间在生活与学习上的交流。此外,学校组织的各种层次和形式的体育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对健康的责任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社会层面上,学校体育与政治活动融合,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学校体育与经济活动融合,产生运动消费,提高经济效益;学校体育与文化活动融合,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学校体育与社会活动的融合,能搭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生活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学校体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需具有生活的内涵、形式和价值,将健康教育、终身教育贯穿其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2]杨颖飞,和锡健,冯兆丽.浅谈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J].科技信息,2010(13):137-145.

[3]李延超,李源,田露.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应树立的科学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7):75-79.

[4]王绍建,龚正伟.学校体育的后现代意蕴-回归生活世界[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6):75-76.

猜你喜欢
生活化体育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