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2014-03-31 16:16江涛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阴阳国学武术

江涛章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肇庆 526020)

武术对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江涛章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肇庆 526020)

武术这一极具中华民族风貌的文化体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影响深远。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国学教育体系通过吸收武术文化更多的营养,国学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完善,将国学教育的发展推向高潮。

武术;国学;传统文化

近年,随着国学教育的兴起,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文化知识的精粹,承传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面对国学文化兴起和普及,武术文化走进国学教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武术文化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的途径和模式。

一 武术文化的发展维度

(一)武术由生存手段进化为攻击武器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出现,军队种的多样,兵器的分类,武术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通过武术演变各种争斗和战争,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二)武术与戏曲表演结合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当时武术已经成为了舞蹈,以供欣赏的一种套路,并在政治敏感的“鸿门宴”上,武舞已成为一种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表演娱乐的一种方式。

武术在宋元时代与戏曲表演有更进一步发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特别是戏曲中武打的出现,将武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发展,在宋元工商业发达的时代,武术文化与戏曲文化紧密结合日显成熟。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武术文化不论其实践或理论都必然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的深刻影响。随着武术不断发展,其体系文化积累日益成熟,武术理论的升华,哲学对武术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王宗岳是运用《易经》中的“阴阳论”来诠释《太极拳谱》,其中指出太极拳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提到了五行,是指在武术过程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进、退、顾、盼、定,这种五行很显然就是指五种动作技法。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对立统一,成为太极拳的基础理论,“阴阳中含太极,太极中含阴阳”,阴阳论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蕴含的“道”,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它与太极、四相、五行、八卦等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统摄整个世界万物的理论总纲。

(四)武术与传统道德精神结合

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武德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影响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包括新型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1]

武德要求习武者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武德贯穿武术教育和练习全过程。

二 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流派

(一)武术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主流位置,其对武术文化体系、武术技击系统以及武术价值传承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儒家思想在国学教育中占主导位置,在国学教育过程中,结合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和、礼、中庸等道德文化,形成国学教育的重要和主要部分,指导和影响着国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武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华武术的思维导向”[2],补充与完善了中华武术文化理论体系,有利于武术理论的深层发展。

武术中的武德与儒家思想中以“仁义”为本,重仁义,讲礼仪的思想一致。习武者必须秉承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习武者的武德修养。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武术文化与道家思想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是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进而有动静、阴阳等的变化,这恰好与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致。长拳中十二形说“立如鸡、站如松、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转如轮、折如弓、缓如鹰、快如风、轻如叶、重如铁”,也是取自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也是以十二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的十二种变化的要求。鹰爪拳的急缓、螳螂拳的动静、南拳的刚柔都参考自然界特性。

习武者在练习时,精气神与大自然环境和谐一致与相通,以追求达到“天人合一”运动与思想良好结合的境界,通过大自然变化规律达到内外平衡,阴阳和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净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也体现了武术独特的技术要求和理论特色。

三 强化武术文化,充实国学教育的内容

(一)当前国学教育的情况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上世纪20年代,80代欣起“寻根”热的浪潮,90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这是现代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正视,正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教育主要是以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等为主要内容,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在国学思想教育中,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为主要,儒家贯穿并主导,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3]通过国学教育学生的道德与品行,提到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营造一种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校园文化中,学生在国学教育良好的氛围下会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共同效应。

(二)国学教育强化武术文化

国学教育彰显着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学教育在呼吁人民现代化生活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通过国学教育减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修正现代人盲目追求金钱物质而不言人伦道德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人民获取生活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国学教育体系中重新审视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武术文化与武术运动教育,传承中华武术民族文化,武术成为国学教育的一种动态形式教育,更具有国学教育意义所在。“作为国学教育的品牌,中国武术带动了其它传统文化形式的协调发展。国学是一个系统框架,国学教育需要我们多维角度发展国学,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活态文化在传承国学上更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4]其中,国学教育的掀起与国学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对国学教育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诚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同时,武术文化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将带动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四 武术对国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武术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重要部分,中华武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勤劳勇敢的精神。国学教育在全面开展的同时,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学习与国学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是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度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光荣感和自豪感,体现中华民族赋予学生使命感。当今,我国在世界各国文化实施各种形式的蔓延和加入,在高科技手段强有力的共同推进的情况下,弘扬中华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的体现,新时代赋予国学教育新的要求,通过特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尤显紧迫。

国学教育强化武术文化,寻找中华文化价值和民族主体意识,以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为载体,维系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更完善的国学教育体系,通过武术教育提高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通过武术文化教育与练习来完善学生品格,以武术运动的动态形式教育学生,从身体和精神上结合,以武健身,以武养性,领悟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精粹。以课堂教育为主导,使学生养成对国学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武术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提高学生素质,武德并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从而达到国学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优雅的情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素养。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曾凡鑫.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李迎春.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1):58-61-65.

[4]王岗,包磊.中国武术: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47-49.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G85

A

1673-2219(2014)06-0014-02

2013-12-02

江涛章(1983-),男,广东茂名人,助教,研究方向为运动与健康。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阴阳国学武术
“垂”改成“掉”,好不好?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