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英故事考(史证篇)

2014-03-31 16:16王志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云英淑英

王志芳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沈云英故事考(史证篇)

王志芳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在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列女”、“孝女”、“忠节”等卷,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忠孝节烈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到清代,随着时局的稳定,沈云英故事流布已广,在史传、札记、随笔中开始出现有关沈云英的记载。论文依循“史传”的体裁性质加以考述,探究故事流传过程中的特点与变化,是为沈云英故事之“史证篇”。

沈云英;沈至绪;萧山;永州;史证

当离乱之世,须眉尚难守志,而云英气概如此,虽勉强而为之,亦所难能。其所载之义,为人伦之大常,经世之恒道。数百年来,沈云英故事,起人兴叹,闻而无不为之倾心,非以香艳而足谈资者,实以此也。或载诸史传,或吟为诗咏,随笔、札记之中更俯视可见,此皆著明沈云英事实者也。兹以正史、杂史、随笔所载聚为一卷,以明事实及史传之渊源,作《史证篇》。

一 正史之传述

张献忠之入湖南,陷州破府,至道州时,沈至绪以一守备而抗千钧之势,使城得全,若张献忠辈,反为至绪忠勇之注脚。沈云英以一女子而著奇节,则又反为云英忠孝之注脚也。张廷玉《明史》、《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中,沈至绪父女以“流贼”、“盗贼”部类附见,正以昭其不磨之志节,故集为一章,推为篇首。万斯同《明史》、毛奇龄《后鉴录》,虽为一家之言,然皆因编纂《明史》而成书,且关乎渊源,故附于此。兹按编撰时次条列如下。

毛奇龄《后鉴录》卷六《张献忠》:

……骑而逼长沙,下之,杀推官蔡道宪及其健丁林国俊等,拆桂王府材,载至长沙造宫殿,时巡按刘熙祚遣中军护桂、惠、吉三王于广西,而亲入永州死守,贼破永,被杀,并杀东安知县陈道寿。惟道州以守备沈至绪力战得不破,至绪战死,其女统其军再战,入贼营,夺父尸还,乃屠宝庆、常德,发嗣昌祖父冢。

万斯同《明史》卷四百八《盗贼传·张献忠》:

……骑而逼长沙,下之,杀推官蔡道宪及其健丁林国俊等,拆桂王府材,载至长沙造宫殿,时巡抚刘熙祚遣中军护桂、惠、吉三王于广西,而亲入永州死守,贼破永,被杀,并杀东安知县陈道寿。惟道州以守备沈至绪力战得不破,至绪战死,其女统其军再战,入贼营,夺父尸还。乃屠宝庆、常德,发嗣昌祖父冢。

《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卷一百十三《盜贼部杂传·张献忠》:

巡按刘熙祚奉吉王、惠王走衡州,总兵尹先民降,长沙陷。寻破衡州,吉王、惠王、桂王俱走永州,乃拆桂王府殿材,载至长沙造伪殿,而自追三王于永,熙祚命中军护三王入广西,身入永死守,城陷见杀。又陷宝庆、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欲攻辰州,土司塞辰龙乃止。移攻道州,守备沈至绪战殁。其女再战,夺父尸还,城获全。

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九《流贼列传·张献忠》:

巡按刘熙祚奉吉王、惠王走衡州,总兵尹先民降,长沙陷。寻破衡州,吉王、惠王、桂王俱走永州。乃拆桂府材,载至长沙造伪殿,而自追三王于永。熙祚命中军护三王入广西,身入永死守,城陷见杀。又陷宝庆、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攻道州,守备沈至绪战殁,其女再战,夺父尸还,城获全。

沈云英事,实由毛奇龄、蔡大敬、俞右吉表彰之而为世所知,而三人中惟毛奇龄赴徵诏。《清史稿·毛奇龄传》:“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西河文集·沈云英传》序:“暨予入史馆,以启、祯年间事无暇论及,且是时以庄烈皇帝一朝实录未备,乃辑十七年间邸报及他所遗记,捱年纂辑,名曰《长编》。”此前,毛奇龄已闻沈云英事略,且作有《沈云英墓志铭》,《缘起篇》已论及。

《后鉴录》卷一:“昔建溪谢给舍作《后鉴录》,大抵辑明代治盗始末,定为爰书,以示鉴戒……予少丁丧乱,往往承故老旧闻,由闯、献而上,遍采二百余年间所记群盗,汇积成帙,将以备史文之择,而承乏编纂,颇见搜录,则殷鉴在前,母庸再讳,因仍存故本,而袭以给舍所录。”所云谢给舍者,即明人谢蕡。沈云英事即“承故老旧闻”而得。

万斯同于康熙三十二年始参与《明史》编纂。《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文苑·万斯同传》:康熙“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于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于家,委以史事”。《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王鸿绪传》:其自归田后,“重理旧编,搜残补阙,复经五载”。康熙五十三年,王鸿绪上所编“列传”二百八卷。

《古今图书集成》初由陈梦雷编纂,民国《闽侯县志》卷七十一《文苑上·闽县·明》云:“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未冠登康熙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松鹤山房文集》卷二《进汇编启》:“(雷)不揣蚊力负山,遂以一人独肩斯任。谨于康熙四十年十月为始,领银雇人缮写,蒙我王爷殿下颁发协一堂所藏鸿编,合之雷家经、史、子、集约计一万五千余卷,至此四十五年四月内,书得告成。”《松鹤山房文集》卷一有《拟上命纂修〈明史〉告成廷臣进表》,则陈梦雷亦曾参与《明史》编纂。

至雍正元年,“特命尚书蒋廷锡等董司其事,督率在馆诸臣重加编校,穷朝夕之力,阅三载之勤,凡厘定三千余卷,增删数十万言”(《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序)。

“《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鸿绪稿,大半出斯同手也。”(《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万斯同传》)

以此而论,万斯同《明史》中的记载与毛奇龄《后鉴录》所述无异,当是直承其文。《古今图书集成》所载,较之文辞及叙述之次第有所不同,而张廷玉《明史》与之如出一辙。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在王鸿绪上所编“列传”之后,张廷玉刊定《明史》则以王鸿绪史稿为本,故此异同当由王鸿绪而来。此为沈云英事在官修正史等文献中传述之原委。

二 史传之传述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赵吉士《续表忠记》、汪有典《史外》、孙静庵《明遗民录》,或独传,或合传,皆载沈云英事。以上诸作皆以表彰忠贞为目的,为史传之体。另夏之容所作《沈云英传》,载《半舫斋古文》,究为传记,故合此为一章。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三《道州死事传》(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排印《广东丛书》本):

道州死事曰沈至绪,沈至绪字□□,萧山人。崇祯四年武进士,官道州守备,流贼至,力战而死。其女云英,率十余骑,直趋贼垒,连斩三十余贼,夺父尸归,启营将再战,贼避之徙于邻郡。湖广巡抚王聚奎以其事闻,奉旨:“故湖广道州守备沈至绪力,守营阳临阵却敌,斩杀过当,佻生授命,生作长城,死为国殇,其赠至绪昭武将军(邬案:夏之蓉《沈云英传》作“赠至绪副总兵”),赐祠麻滩驿,春秋祀之。有女云英,闺房之秀,奋其弱臂,以呼残众,求尸杀寇,不用城颓,誓命哭父,知浮江出,大复仇以报亲肆弭乱,以卫国歼敌全军,保疆恢境,其授云英游击将军,仍代其父湖广道州守备,领其军。”会云英之夫,四川人贾万策者,故阁部督师标大剿营都司也,奉命镇守荆州南门。贼陷荆州,万策遇害。云英因哭辞诏命,领军俟代,乞卸巾鞲,始扶槥椟,归葬其父于原阡。遂守不出,佣书课塾,年三十八终焉。论者谓其于父为孝,于国为忠,于夫为节,于身为贞,洵女中之烈丈夫云。

《皇明四朝成仁录》记明代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抗清殉难志士传记137篇。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十八《人物志·屈大均传》:“其《四朝成仁录》一书,表章尽节诸臣,尤有裨世教。”此书曾为禁书,没有刊本,至民国时,始由叶恭绰重编刊行。《皇明四朝成仁录》校订列言云:“是书似原为未定之稿,且为清廷所禁,故并无刊定之本。”据道光《永州府志》卷十三《良吏传·沈至绪》,文中沈至绪应字镇乾。叶恭绰序中提到番禺邬伯坚有抄本“重编本十五卷”,文中“赠至绪昭武将军”注云“邬案”应即邬伯坚。邬伯坚,番禺人,字庆时。

沈云英之事发生于道州,蒙蔡大敬、俞右吉、毛奇龄之笔而得以流传。屈大均《翁山文钞》中李景新所撰《屈大均传》云:“屈大均,原名绍隆,或称绍龙,字翁山,一字冷君,又字介子,番禺人。宋绍兴自关中南迁,世居沙亭乡……大均慨然有复仇行刺之事,以母在须养,而又不敢轻身以遂其志,惟流连于齐鲁、吴越之间……二十年丙午春,至太原,会顾炎武、朱彝尊、李天生、缪天自、程周量、王士祯、周质、毛奇龄、郭皋旭、徐乾学、阎百诗等。……毛奇龄谓大均:‘伉丽国色,围绕珠玉锦绣,睥睨驱斥,宜其为诗廓然于天地之间,独抒浩气濩濩落落焉,一切龌与龊不以间也。’大均亦踌躇满志。”屈氏《翁山诗集》卷第七有《云州赠俞右吉》云:“泪逐桑干山塞流,三年三度走云州。龙沙却喜无春草,不惹王孙日暮愁。”可知屈大均与毛奇龄、俞右吉相识。此文题为《道州死事传》,突显“道州”,李景新《屈大均传》云:康熙“二十七年癸丑,大均从军于楚,盖是时吴三桂抗清,改国号曰周,自率兵二十万至湖广。”又屈氏《翁山诗集》有《自排山经熊罴岭至祁阳作》、《自零陵至兴安道中》、《零陵道中晓行》、《零陵》、《重至何仙姑壇作》诸诗,可知屈大均曾至永州。当时沈云英之事皆被士民所扬,多处见有祠庙祀之,屈大均应有见闻。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传·毛奇龄》云:“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二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寻假归,得痺疾,遂不复出。”毛奇龄《沈云英墓志铭》在其编修《明史》时已成,《沈云英传》于其归家后而撰,又屈大均与毛奇龄交往在康熙二十年,观文章内容,其“其于父为孝,于国为忠,于夫为节,于身为贞”,语本毛奇龄《沈云英墓志铭》,“论者”应即毛奇龄,可知此文应据毛奇龄《沈云英墓志铭》又加其亲至于永所见闻而成。

赵吉士《续表忠记》卷五《刘氏三忠合传(附道州守备沈至绪,至绪婿贾万策,女云英)》(康熙三十七年刻本):

湖南郡县大都皆为贼破,惟道州以守备沈至绪力战得全。至绪,浙江萧山人,住长巷里中。辛未进士,誓死报国,再战,马惊仆地,身殒阵中。其女云英,奋呼持矛趋贼垒,夺父尸还,贼环搠之,云英左右支格,莫能伤,而道州终不破。湖抚王聚奎疏闻,赠至绪昭武将军,赐祠麻滩驿,春秋祀之。会其夫,贾万策,四川人,为督师大剿营中,军镇荆州,分守南门,亦以城陷,遇害。云英恸哭辞官职,扶二柩归,教授里中,兼以书法训后学。族有沈兆阳名士也,亦从云英受《春秋胡氏传》,年三十八而卒。今萧山人又称长巷沈氏有女将军。

此处沈至绪的传记附录在刘熙祚、刘永祚、刘棉祚三人的合传后。刘熙祚,字仲缉,武进人。道光《永州府志》卷十七《事纪略》云:“冬十二月,新田火,命刘熙祚巡按湖南。”崇祯时,三王遇献贼追杀,刘熙祚在护送三王至广西后,在永州抵御敌寇被杀,其事与沈至绪、沈云英之事相关联,万斯同、张廷玉两种《明史》叙沈云英之事时,都叙及刘熙祚之事,故而此传记列为附传。文中记沈云英“扶二柩归”与“兼以书法训后学”与前记载不同。

赵吉士,字天羽,又字渐岸,号恒夫,安徽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三云:“《续表忠记》八卷,国朝赵吉士撰。吉士字恒夫,号渐岸,又号寄园,休宁人。顺治辛卯举人,官至户科给事中。是书记明万历以后忠义之士,以明钱士升有《表忠记》,记逊国诸臣,故此以‘续’为名,所载凡一百二十三人,然前所载皆死魏忠贤之祸者,后所载皆明末殉节者,而参杂以叶向高、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冯从吾诸传,体例不纯,盖其时去明未远,犹存标榜之风。不知诸人致命遂志,取义成仁,其事自足千古,正不必牵附东林而后足以为重也。”又赵氏自序中云:“番禺屈翁山《成仁录》,实先得我心,余此刻未敢信为一无墨漏,亦止窃附立夫桑海遗意而已。”可见其书表意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相同。

汪有典《史外》卷三十一《两女将军传》(乾隆十四年淡艳亭刻本):

沈云英,浙江萧山人,居长巷里中。父至绪,崇祯辛未武进士,为道州守备。云英性聪慧,工书旁涉经史。癸未,张献忠破武昌、入湖南、陷岳州。过洞庭,风作,覆其百艘,大怒,还岳州,纵火延烧。遂骑而破长沙、宝庆、衡州,湖南郡县皆靡,惟道州以至绪力战得全。既而再与贼战,马惊仆,陨于阵。云英闻父变,奋呼持矛趋贼垒,夺父尸还。贼环搠之,云英左右支格,贼莫能伤,完守入保,而道州终不可破。湖抚王聚奎疏闻,烈帝诏赠至绪昭武将军,赐祠麻滩(邑) ﹝ 驿 ﹞,而授云英游击将军,仍代父为守备,领兵守道州。云英随父任,适四川人贾万策,为荆州督师,营中军分守南门,城陷,不屈死。云英闻夫变,恸哭辞职去,间关数千里,出入贼垒,扶榇归萧山。既殡,遂隐居教授里中,兼以书法训后学。族子兆阳从云英受《春秋胡传》,为知名士。云英年三十八而卒,于今萧山人称长巷沈氏有女将军。

刘淑英,江西庐陵人,故忠烈刘公铎女也。忠烈死蛸祸,淑英时年七岁。母萧恭人,陈忠烈遗书教之。旁及禅学、剑术、孙吴兵法,莫不精晓。归同邑王蔼,十八而寡。李自成陷京师,帝后殉社稷。淑英闻变,痛哭曰:“先忠烈与王氏皆世禄,吾恨非男子。然独不能歼此渠凶,以报国仇耶?”散家财,募士卒得千人,并其童仆,悉以司马法部署指挥,成一旅。然孤军寡援,自念当寇徒死无益。顺治三年丙戌,楚将张先璧驻永新,闻淑英名,请谒。淑英欲资为助,则大喜,开壁门见之,流涕为言,指陈大义。诸军闻之,无不变色却立者。旦日,过先璧营报礼,周视营垒,阅步伐,出千金犒之,佐以牛酒,一军尽欢。然先璧心持两端,卒不敢赴敌,且欲纳淑英为配。淑英大怒,即筵间拔剑将斩先璧。先璧环柱走,一军皆惊,尽甲。淑英叱曰:“若曹何怯!吾一女子耳,安事甲!”口占诗曰:“销磨铁胆甘吞剑,抉却双瞳欲挂门。”大书于壁。从容北向拜曰:“妾将从先国母周皇后在天左右。”先璧悔且惧,率麾下叩头请死。淑英曰:“妇言不出于阃,吾为国难以至于此,事之不济,天也。将军好为之!”跨马去,尽散其所募士,使归田里。辟一小庵曰“莲舫”,迎其母归养,诵佛以终身焉。

沈粹芬《国朝文汇》卷三有汪有典《两女将军传》,文后载汪有典论曰:“呜呼!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而妇人女子,颇往往以忠孝贞烈著称,其亦足悲矣。“求尸杀寇,不用城颓;哭父捐躯,如浮江出。”盖云英之诰词云尔,云英固可以无愧。淑英痛父被逮,欲先死阙下,母病,刲股以愈,庶几孝与云英类。然两女子愤然敌忾,卒完节以归为尤难。嗟乎!是固两女子也哉!”

此文为沈云英与刘淑英两位女将军的合传。文中云“兼以书法训后学”,与《续表忠记》同,可见云英书法之功底。“烈帝诏赠至绪昭武将军”,崇祯帝谥号“烈皇帝”。

汪有典,字启谟,无为州人。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四十四《儒林传·国朝》云:“汪有典,字启谟,号咬菜居士,无为人。郡庠生,少颖悟绝人,文笔高古,虽博通经传,世咸以史才目之……尝考前明从亡殉难忠义事迹为《史外》三十二卷,其表扬忠烈处尤肫挚。著《望古集》诗文六卷,两举乡饮宾,年七十一卒。”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十八《沈云英》(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沈云英,萧山人。父至绪,崇祯辛未武进士,守备道州。癸未,献贼破湖南,郡县皆糜烂,惟道州以至绪力战得全。既而贼再至,再战,惊仆,陨于阵。云英闻变,奋臂持矛,号哭趋贼营,夺父尸还。贼环搠之,云英左右支格,兵莫能伤,竟完守入保,因是道州终不破。巡抚王聚奎具疏以闻,诏赠至绪昭武将军,赐祠祭,授云英为游击将军,代父职,领兵守城。云英初随父任,适西川贾万策,官荆州督师中军。荆州困,万策分门拒守,城陷,不屈死。云英闻讣,痛哭辞职,间关数千里,出入贼中,扶其父与夫两榇归萧山。国变后,蠲弃服饰,隐居里门,为女教授。素工书法,旁涉经史,然非本宗子弟不教也。族子兆阳者,从之授《春秋胡氏传》,为知名士。里人毛奇龄尝因兆阳请谒,不许。卒年三十又八,奇龄题其墓曰“故明特授游击将军兼道州守备烈女沈氏云英之墓”。

此文与杂史之《小腆纪传》(详下)所记相同,但孙静庵将沈云英作为明朝遗民收录在此,凸显出沈云英的爱国与忠心。

孙静庵名寰镜,字静庵,亦作静安,江苏无锡人。曾任上海《警钟日报》主笔,与南社成员陈去病创办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著《栖霞阁野乘》等。

夏之容《半舫斋古文》卷二《沈云英传》(乾隆间刻本):

云英者,沈将军至绪女也。将军守备道州,张献忠破武昌,过洞庭而西,势张甚。未几,攻围道州,将军出战木垒,殁于军。云英年十七,告州人曰:“贼虽累胜,然皆乌合,不足畏。吾女子,义不忍与贼俱生,吾为父死,诸公为乡里死,即道州可完。孰与乞命狂贼之手,坐视妻若子为虏乎!”众壮其意,皆曰:“诺。”城门开,云英甲而驰,一城人奋梃随之,直前击贼。贼骇乱,出不意,皆自相蹂藉以奔。遂解道州围,获父尸,城中人皆缟素助云英成丧。时贼所过城率不战下,而以死全道州城者,云英父子也。郡守上功,诏赠至绪副总兵,加云英游击将军,坐父署守道州。云英,会稽人也,距今百余年,道州人祠祀麻滩,四时不绝。

论曰:明季二贼竖四讧,遂移神器。时士大夫胁息兵刃下,能不丧其丈夫者鲜矣!秦良玉、沈云英之流,解簪珥一奋,贼气为夺,忠勇之伸,乃激于女子事,何奇也!岂乱世阴阳之道不得其情,抑义在天下,不可夺志者虽匹妇犹然欤!云英事不载《明史》,余故传之云。

陈勾山评:“阴阳之道不得其情”,题外有题,道理绝大。于《易》,则内阴外阳为《否》也!只此语,岂袭古人形貌者?所能至其叙事之洁,不用一字替身,乃百年来有数大手。

祖启评:云英事淹没百余年,先生督学湖南,为移咨礼部,得奉旌典入祠祀,盖盛举也。此传叙事明画,笔力坚劲,直可配李习之《杨烈妇传》。

此文述云英夺父尸之情节与前记载大有不同。陈兆仑字星斋,号勾山,筑室曰勾山樵舍,著《紫竹山房诗文集》。《半舫斋古文》卷一中有署名为戴启祖的批点,可知“启祖”即戴启祖。

夏之蓉,字芙裳,江苏高邮人,《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夏之蓉曾提督湖南学政,时沈云英之事已淹没一百多年,夏之蓉将其事移送咨文到礼部,沈云英之事得以表彰入祠庙。文章记述生动简略,兼以夏之蓉为学政,故而此文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频频选录。

三 杂史之传述

李瑶《南疆绎史》、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与《小腆纪传》皆记南明史实。其中《南疆绎史》为沈云英、刘淑英合传,《小腆纪年附考》略述沈云英之事,《小腆纪传》中为沈云英独传。以此归为一章,列为杂史。

李瑶《南疆绎史·绎史摭遗》卷十五《列女列传》女将军沈氏云英、刘氏淑英合传(半松居士活字印本):

胜朝女官,始自楚雄同知高思弄;女将军,则石砫宣抚秦良玉。然皆蛮女而土官也。如徐铁者,故河东女子,以黑名。初陷于贼,后归我将从征,累功封夫人,贼畏之,谓“女将军锋不可当也”。既老,居芒砀山,入道去。当其时,称女将军而功存故国,身入与朝以隐者,有二英焉,乃合传。

沈氏云英,萧山人。父官守备,以战死。云英单骑入贼垒,夺还父尸,即自帅所部代城守,诏授游击将军。刘氏淑英,庐陵人。父死珰祸,从母受书,且知兵。早寡,而自募一军誓以报国仇。於戏!是固两女子也!

云英父沈至绪,崇祯辛未武进士,授职守备道州。癸未,献贼破武昌、陷岳州,过洞庭湖,风作,覆其百艘,贼大怒,还之岳州,纵火延烧。遂骑而破长沙、宝庆、衡州。湖南郡县皆糜烂,惟道州以至绪力战得全。既而贼再至,再战,马惊仆,陨于阵。云英闻变,奋臂持矛号哭趋贼营,夺父尸还。贼环搠之,云英左右支格,兵莫能伤,竟完守入保,因是道州终不得破。巡抚王聚奎具以疏闻,帝语:“赠至绪昭武将军,赐祠麻滩,予祭。授云英游击将军,仍代父职,领兵守城。”云英初随父任,适四川贾万策,官荆州都司中军。荆州困,万策分门拒守,城陷,不屈死。云英闻讣,恸哭辞职,间关数千里,出入贼中,扶其夫柩归萧山,并殡其父。甲申国变后,蠲弃服饰,隐居里门,为女教授。素工书法,旁涉经史,然非本宗子弟不教也。其族子兆阳者,从之受《春秋胡氏传》,为知名士。西河毛氏曾为之立传焉。卒年三十又八。

淑英父刘铎,天启时知扬州府事,忤奄死,风节最著,谥“忠烈”。方罹祸时,淑英止七岁。母氏萧,陈其父书自课之。旁及司马兵法、公孙剑术,至普门经咒,莫不精贯。及笄,归同邑王蔼,年十八而寡。甲申,闯贼陷京师,帝后殉社稷。淑英闻之恸哭曰:“先子与王氏皆世禄,吾恨不为男子。然独不能歼此渠凶,以报国仇邪?”因散家财,募士卒得千余人,并其僮仆、婢媵部勒之,成一旅。然孤军无策应者,自念当寇徒死无益。时督辅何腾蛟置十三家军散驻楚中,会张先璧札永新,闻名请谒。淑英喜,欲资为助,遂开壁门见之,流涕为言,指陈大义。诸君胥变色,拱立听命。旦日,过先璧报礼,且周视其营,阅其兵,出千金为犒,佐以牛酒,一军尽欢。然先璧持两端,卒不敢赴敌,且征露欲纳淑英意。淑英乃大怒,就筵间拔剑将斩之。先璧惶遽,环柱而走,一军皆甲。淑英叱曰:“汝曹何怯也!怯如是而能赴汤蹈火乎!此吾自不明,吾自娱。吾一女子耳,又安事甲!”口占句云:“销磨铁胆甘吞剑,抉却双瞳欲挂门。”大书于壁。从容北向载拜曰:“臣妾将从先国母周皇后在天左右矣!”先璧悔且惧,率麾下叩头请死。淑英曰:“妇言不出于阃。吾以国难蒙耻以至于此,事之不济,天也。将军好为之!”跨马竟去,尽散所部使归田里,独辟一小庵曰“莲舫”,迎其母归养,奉佛以终。

於戏!哭节父捐躯,有若浮江孝女;奉母完节,依然报国初心。於戏!是固两女子也!

摭遗曰:《萧山县志》:“沈氏为邑之长巷人。以女子而授将军,在明朝亦未有之典也。”毛氏《县志刊误》曰:“少时赴洛思山文会,有言此地长巷,沈氏有女,节烈知书,通《春秋》传,同社沈兆阳其高足也。予急持兆阳询之,曰:‘诚然。但其人吾姑行,授书于家弄,非同姓儿不以授。吾老于孤经每苦传题,多沿误,藉其正之。’予闻之悚然,请随兆阳即往谒,不可;请通名,不可。乃询其节烈事,同会闻之,皆叹息去。及其死,其从弟所予为墓志铭,因题曰《故明特授游击将军兼道州守备列女沈云英》云。”案:云英守备道州,在甲申之前,无豫本史事,以其归隐在南渡后,名节卓然,故得与淑英并列也。淑英之初痛父被逮,尝欲趋阙下死。其母涕不食,遂止。比母病,复刲股肉杂入药饵以疗之。吁!此固两女子也,始皆愤然于敌忾,而卒能完节自全。其孝同、其勇同、其志节与归处亦同,乃为之同传也可。呜呼! 遹自光岳气分,其为士者几无全节,而妇人女子往往以忠孝贞烈著其名!天乎、人乎,虽百世可衰也!”

此文与汪有典《史外》均为沈云英与刘淑英的合传,且在内容上与《史外》大多相同,摭遗中提到《萧山县志》与毛奇龄《县志刊误》中的有关记载,李瑶的案语中提及沈云英在明朝时为道州守备,与本朝(即清朝)的史事无关;而云英在清兵南渡归隐后而名节卓然,与刘淑英功存于明代,到清代时归隐,二人的才勇、志节皆同,故而合传。

张宗海《萧山县志稿》卷二十一云:“李瑶,字子玉,苏州人。博学多闻,淹贯诸史,于《明史》尤究心。道光八年戊子,冬以访旧来浙万吴山,偶得吴兴温睿临《南疆佚史》钞本若干卷,更定其名为《绎史》,从事刊谬补阙。时邑名士蔡聘珍游西湖与订交岁,将阑聘珍邀瑶渡江来家,专葺一楼以居之。瑶覃精硏思,不辍寒暑,聘珍并购聚珍板助之排印成书。道光十年庚寅岁,李瑶《南疆绎史》勘本三十卷、《绎史摭遗》十八卷、《绎史恤谥考》八卷,遂传行于萧山蔡氏之城南草堂。”李瑶《南疆绎史》成于道光十年(1830,庚寅),观其文的内容与结构与汪有典《史外》大多相似,但此文提到《萧山县志》与毛西河《沈云英传》中的记载,可知作者此文仍广泛查阅了史传文献。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二《自丙申日至已末日》(咸丰十一年刻本):

是时,湖南郡县糜烂,将吏非降则逃,惟道州以守备沈至绪力战得全。既而贼再至,再战,马惊仆,殁于阵。其女云英持矛号哭趋贼营,夺父尸还。贼环搠之,云英左右支格,莫能伤,竟完守入保,因是道州终不破。

此处记载与李瑶《南疆绎史·绎史摭遗》相同。徐鼒《小腆纪年附考》自叙云:“臣鼒仰遵纯庙附书之谕,窃取《春秋》《纲目》之义,原本正史,博采旧闻,为《小腆纪年附考》一书。考而知其梗概者,则王鸿绪《明史稿》、温睿临《南疆逸史》、李瑶《绎史摭遗》……”可知此文应据李瑶《绎史摭遗》而成之。

徐鼒,字彝舟,号亦才,江苏六合人。《清史列传·文苑传四》、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二十四、《清儒学案小传》卷二十《清儒学案三》、《清代名人传略》有传。《清史列传·文苑传四》卷七十三云:“徐鼒,字彝舟,江苏六合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寻擢御史,出知福建福宁府调延平,同治元年卒于官……生平博通经史,出入史馆时,叙明福唐桂三王及台湾郑氏事为《小腆纪年》二十卷,其书博采稗官诸家之说,实事求是,而窃取《春秋》《纲目》之义,历五载乃成。团练时月夜登陴,辄举书中忠义事与诸同,人口讲指画众多感奋。又著《读书杂释》十四卷,考据详明。有《裨经传》,又有《未灰斋文集》八卷,《未灰斋外集》一卷,《周易旧诸》十二卷,《礼记汇解》、《月令异同疏解》、《四书广义补》、《毛诗尔雅注》、《说文引经考》、《明史·艺文志补遗》、《小腆纪传》、《度支辑略》、《延平春秋》、《老子校勘记》、《淮南子校勘记》、《楚辞校注》、《未灰斋诗钞》等书。”

徐鼒《小腆纪传》卷六十·列传五十三《沈云英》(光绪十三年金陵刻本):

沈云英,萧山人。父至绪,崇祯辛未武进士,守备道州。癸未,献贼破湖南,郡县皆糜烂,惟道州以至绪力战得全。既而贼再至,再战,马惊仆,陨于阵。云英闻变,奋臂持矛,号哭趋贼营,夺父尸还。贼环搠之,云英左右支格,兵莫能伤,竟完守入保,因是道州终不破。巡抚王聚奎具以疏闻,诏赠至绪昭武将军,赐祠祭,授云英为游击将军,代父职,领兵守城。云英初随父任,适西川贾万策,官荆州督师中军。荆州困,万策分门拒守,城陷,不屈死。云英闻讣,恸哭辞职,间关数千里,出入贼中,扶其父与夫两榇归萧山。国变后,蠲弃服饰,隐居里门为女教授。素工书法,旁涉经史,然非本宗子弟不教也。族子兆阳者,从之受《春秋胡氏传》,为知名士。里人毛奇龄尝因兆阳请谒,不许。卒年三十又八。奇龄题其墓曰“故明特授游击将军兼道州守备烈女沈氏云英”云。

此文与《小腆纪年附考》、李瑶《南疆绎史》沈云英传均同。徐鼒之子徐承组《小腆纪传附考·跋》云:“昔先夫作《小腆纪年》,既成而作纪传谓《纪年》一书,取《春秋》、《纲目》之义,凡明季衰乱及诸臣贤否,固在在可考,然读迁、固之史,其人其事必综其生平言行,各予纪传。今观者得悉其毕生之善恶。”可知《小腆纪传》较之《小腆纪年》,于人物生平更为详尽。

四 编年史之传述

周康立《楚南史赘》、陈鹤《明纪》两书,其体裁为编年,故合为一章。

周康立《楚南史赘》卷二“癸未,十六年”(岳麓书社马美著先生点校本):

贼移攻道州,官兵击贼走之。至绪,萧山人,任道州守备。贼攻城,至绪力战,数却贼。会所乘马足蹶,援不至,遂见杀。其女云英,年十五,愤父死,侦贼不备已,率十余骑突入贼营,连斩三十人,贼众大乱,夺父尸还。视师,期再战。贼遁去。事闻,赠至绪昭武将军,赐祠麻滩驿,授云英游击将军,代至绪任,领其军。后其夫都司贾万策,在荆州遇害,云英泣辞归。云英故娴经史,归里,授徒终老焉。

周康立,字杏农,湖南长沙人。《楚南史赘》六卷,述明崇祯元年(1628)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湖南间史事,有道光十五年(1835)稿本。

陈鹤撰、男陈克家补《明纪》卷第五十七《庄烈纪六》“崇祯十六年”(江苏书局刊本):

九月,张献忠拆桂府材载至长沙,造伪殿,而自追三王于永州……攻道州守备沈至绪,战没。其女云英,年十七,再战,夺父尸还,城获全。

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人物十七》云:“陈鹤,字鹤龄,明副都御史琼之后,为诸生有声。嘉庆元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尤熟悉史事,多所纂述,年五十五卒。”

五 札记随笔之传述

盛百二《柚堂笔谈》、夏之蓉《读史提要录》、徐承烈《越中杂识》、陈文述《颐道堂文钞》、郭梦星《午窗随笔》,皆寻绎史实,推其节烈,为札记、随笔之属,兹据时间先后排列之。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沈善宝《名媛诗话》亦记有沈云英事,所记所论与之相类,故附之篇末。

盛百二《柚堂笔谈》卷二(乾隆三十四年潘莲庚刻本):

晋荀崧屯宛为杜曾所围,欲求救于故吏襄城太守石览。崧小女灌,年十三,帅勇士数十人,逾城突围,夜出且战且前,遂达览所又为。崧书求救于南中郎将周访,访遣子抚率兵三千与览共救,崧曾乃遁去。明末萧山沈至绪女云英,夺父尸于重围之中,退贼全城,授游击将军,代领父众,亦娴文史。孰谓古今人不相及也?

盛百二,字秦川,一字相舒,号柚堂,秀水人。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二《列传·秀水县》云:“盛百二,字相舒,熙祚子,举人。读书颖悟,诗文外,博求天文、勾股、律吕、河渠之学,必研其故。撰《尚书释天》一编,五易稿而成,所论说于阴阳之理,性命之旨,治乱得失之故,无不洞若观火。尝为淄川令一年,以忧去,遂不仕,盖本无宦情也。然其为政,静而不扰,简而有要,听讼不多言而人自服。查核历城济阳灾户,了了无遗,虽能吏莫之及。晚居齐鲁间,主书院十数年,多所成就,著有《柚堂笔谈》等十数种。”

夏之蓉《读史提要录》卷十二《明》(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沈云英,道州守备沈至绪女。献忠陷岳州,至绪死于阵。云英奋呼持矛趋贼垒,大破之,夺父尸还。诏授云英游击将军,代父守道州。

呜乎!明盗贼蜂起,缙绅大夫捧马首乞哀者,不可胜数,忠义之事,乃激于女子事,何奇也!

《读史提要》一书记从汉至明大奸大忠之事,其自序云:“一代大忠大奸始加剖断,其余事涉纤微无关劝惩,则感慨置勿论非略之也。”

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下卷(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地方史料丛书》标点本):

《忠节》云:沈至绪,萧山人,崇祯辛末武进士,任道州守备。张献忠寇道州,至绪战死。其女云英,再战败贼,夺父尸还,城获全。事闻,赠昭武将军,立祠麻滩驿,荫一子入监。乾隆四十一年,赐谥“烈愍”。

《列女》云:沈云英,萧山长巷里人。父至绪,客京师,云英从之。能马射,耽书籍,过目不忘,而尤精于《春秋胡氏传》。崇祯十六年,随父任道州守备,流贼寇道州,至绪败之于麻滩驿,斩其渠于阵。贼惧,将徙去。会至绪左体被创,足僵坠马,为援贼所杀,掠其尸去。云英束发被甲,帅十骑直趋贼寨,连杀三十余贼,负父尸而还,贼大骇遁去。湖抚以闻,敕赠至绪昭武将军,以云英为游击将军,使仍领父众。会其夫贾万策为荆州都司,守南门,流贼陷荆州,万策殉节。云英哭辞诏命,扶柩回乡。王师渡江,云英赴水死,其母力救之免。贫甚,开塾于家祠之左,训其族中儿,族中诸生习《胡传》者悉师之。顺治十七年秋,沐浴卧而卒,年三十七。乾隆某年,湖南巡抚杨锡绂请于朝,予祠。

此文内容大部分与毛奇龄《沈云英传》相同,但记乾隆某年杨锡绂请朝廷赠祠庙,则为毛奇龄所无。《湖南通志》卷一百五《名宦十四·国朝三》云:“杨锡绂,清江人,乾隆十年任湖南巡抚,十一年疏言贵阳矿商有隐漏侵欺之弊,前抚臣蒋溥以常宁县白沙村为桂阳运铜要隘……十五年、十八年再任湖南巡抚,晋礼部尚书,卒,谥勤悫。”又同书卷一百二十一《职官志十二·国朝一》云:“杨锡绂,江西清江进士,(乾隆)十年任,十五年复任,二十年复任。”

悔堂老人即徐承烈,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越中杂识》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说明云:“作者西吴悔堂老人参考了康熙三十年的《绍兴府志》”,徐氏自序云:“闲居无事,摘而录之,而稍为之增损,并以予昔所浏览见闻极真者参记其间”。其书有乾隆钞本。

陈文述《颐道堂文钞》)卷十一《姜晓泉儿女英雄画册跋》(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沈云英,(通州) ﹝道州 ﹞守备(沈志绪)﹝沈至绪 ﹞女。(志绪 ) ﹝ 至绪 ﹞战死,夺父尸,诏官游击将军,领父众,辞归,以《春秋》教授弟侄者也。

陈文述,字退庵,又号颐道居士、圆峤真逸等,浙江钱塘人,《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文苑传》有传,其人还有咏沈云英诗,详见《沈云英故事考(诗咏篇)》。

郭梦星《午窗随笔》卷四《闺闼知兵》(光绪二十一年刻宝树堂遗书本):

沈云英随父至绪任道州守备。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寇道州,父出战,已杀贼,获胜。会大雨,足僵坠镫,殁于阵。云英年二十,自帅骑,束发被革,直趋贼寨,连杀三十余级,夺父尸还,城获全。湖抚王上其事,诏授云英为游击将军,仍领父众。

此文记载与前无异,盖因《午窗随笔》原于杂录。其书自序云:“因言先生性好学,每读一书必钩元提要,尤熟于历代史事及本朝掌故,下至当时邸钞,有事关因革黜陟者,辄手录成帙。”

郭梦星,字西垣,号莲农,潍县人。著有《尚书小扎》两卷、《汉书古字类》一卷、《午窗随笔》四卷、《花雨轩诗稿》。《潍县志稿》卷三十《文学》云:“郭梦星,字西垣,梦龄季弟也。道光丙午举人,内阁中书,生平不以道学自居,读书惟求心得,尤遂于经史、训诂。”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三(同治八年刻本):

无情春色偷归,等闲断送芳菲。独有夜阑明月,影来扶上花枝。

因忆国初尚有二奇女:一为歙县毕韬文,年二十,随父宦蓟丘,父与流贼战死,韬文身率精锐夜劫贼营,手刃其渠,舆父尸归葬,后适布衣王圣开,夫妇偕隐。有村居诗云:“席门闲傍水之涯,夫婿安贫不作家。明日断炊何暇问,且携鸦嘴种梅花。”一为萧山沈云英,父至绪,崇祯中官道州守备,战殁。云英侦知贼胜而骄,即率健儿突贼垒斩寇,夺骸而归,贼惮之他适,州城以全。事闻,即授云英游击将军,代父守道州。会其夫贾万策以都司守荆州,城陷遇害,遂乞归。贫甚,为女学究以终。三女识行,须眉有所不如,故连缀书之。云英事《毛西河集》志之甚详。

丁绍仪,字杏舲,江苏无锡人。著有《听秋声馆词话》、《国朝词综补遗》。

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一(光绪鸿雪楼刻本):

韬文此事与前明道州游击将军萧山沈云英事同。云英随父宦道州守备,父与贼战力尽,为贼所杀。云英即率兵入贼垒,斩贼首,抢父尸而归。固守城池,贼兵不敢窥伺。事闻于朝,即敕云英为道州守备,寻升游击将军。辞不受,扶柩归里,授经课读为生。闻国亡,赴水以殉,为母救免。终身疏布,不言国事。

沈宝善,字湘佩,号西湖散人,浙江钱塘人,沈学琳之女,陈文述之女弟子。《晚清簃诗汇》卷一百八十七云:“沈善宝,字湘佩,钱塘人。吏部郎中武凌云继室。有《鸿雪楼诗集》。”《闺秀百家词选·鸿雪楼词》云:“沈善宝,字湘佩,钱塘人,江西义宁州判沈学琳女,山西朔平知府来安武凌云继室。善画工诗,著有《名媛诗话》,《鸿雪楼诗》,女弟子百余人。”

I209.9

A

1673-2219(2014)06-0042-07

2014-05-01

王志芳(1993-),女,苗族,湖南城步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学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云英淑英
蔚淑英作品
海南岛野生延药睡莲资源调查研究
你从人民中来
兵王要飞(连载)
石门
兵王要飞 (连载)
兵王要飞(连载)
兵王要飞(连载)
曾云英 心中有杆秤
《儿童文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