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国家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2014-03-31 16:16周寿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政府职能机关

周寿彬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透视国家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周寿彬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论文主要是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重点是以中国的行政机构改革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分别从简政放权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的经济管理理念转变。基于行政机关的经济管理行为从微观转为宏观的过程,探讨了中国从简政放权、政企分离,到行政机关完善自身的服务以及宏观调控的职能,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对国家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对于国家经济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未来转变走向提出了思考和探究。

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服务职能

政府行政机关实际上是中国进行经济管理以及改革的实施主体,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以及其运作的科学与否,对于国家的日常经济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改革能够产生出更多的转变。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这一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调整政府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在经济特区上的尝试,都是极富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特色的。中国涉及到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就已经开展了八轮,而国家的相关审批制度,就已经开展了四轮。

国家的行政机关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表明了国家希望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够符合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变趋势,并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对于国家的经济的宏观调整和控制上的理念转化,表现了中国政府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当中,中国行政体制对于中国经济的干预,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直接转化为间接,最终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塑造在经济管理层面提供更多服务的行政机关。不过,中国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并不能够一劳永逸,仍然需要多代中国政治人不断地推进,集思广益,真正打造一个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好的行政服务管理体制。

一 国家的经济管理从微观转为宏观:国家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

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时代,就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其中,诸如中国最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其所开展的经济、社会以及经济、文化多个层面都有着非常大胆的尝试,可以被视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场。中国作为在世界经济格局当中一个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调整都十分重视。中国大胆地突破计划经济时代下对于机关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展了多次机构改革,从而在全国范围当中率先建立起更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实现了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干预,从微观走向宏观的重大转化。

(一)简政放权,政企分离:国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理念基础

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早期,就已经明显感受到旧有的行政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就已经树立了行政体制机构改革经济改革思路。这一次行政体制的机构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政府的简政放权问题展开的。因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当中,一切的社会资源都是要由政府进行调整、控制以及分配的,而且在行政机关的设置上,多次出现一些在职能上存在重叠设置的状况,行政职能范围有很多行政机关都出现了交叉[1]。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在相关的中央主管机关的同意下,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点是对于存在行政职能重叠的行政机关进行改革,经过一系列的行政机关体制改革,原先中国政府所具备的多个行政专门主管局,改革整合剩下了三分之一,群众性组织机构也更为精简。

中国在进行简政放权的同时,对于专业性的经济管理行政机关进行适当地裁撤,将这一类型的管理部门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化成为新的公司企业,这里就包含了城市建设系统、航运运输系统、物资供应系统、旅游事业等,这些数十家企业所具备的经营范围,实际上都是从原先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当中进行抽离的,也就是对中国原先的部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了政企分离。这样的布局调整之下,中国的政府职能得到了非常深刻的结构性优化,中国的行政机关对于经济的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入到宏观的调整与控制当中。经过这样的改革理念的构建之后,基本上对于政府的政务精简问题,以及相关的政企分离问题进行了解决,对于企业公司的自主权力予以扩大,从而让企业和公司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的热情进行了极大的调动。

(二)宏观调控理念:国家进行经济管理的核心

中国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就已经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整个中国市的范围当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这样的大规模的建设之后,中国的经济就已经奠定了自身外向型的经济特征,从而更为突出并且明显。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虽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对于经济事业的行政机关体制的设置非常明显,不能够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决要真正树立宏观调控这一项职能,并且以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理念作为一项核心理念。

行政管理机关的经济管理理念革新,重点是对于行政机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念的强化,核心是对于宏观调控的机制进行完善,然后同时对于行政机关的信息咨询部门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进行强化。中国在这一方面具体是在自身已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当中构建新的一批宏观调控机关。这样对于中国政府原先的机构的调整,也就是将中国政府原先的计划经济机关转化成为一个宏观调控机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2]。同时,中国政府也形成了一个宏观调控的政策咨询机关,然后更好地为中国政府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提供相关的咨询作用,这种体制上的改革能够强化行政机关在实行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信息的及时掌握,从而形成民主化以及科学化的经济决策。

二 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多层次格局变动

(一)职能转移:对企业的行政主管类的部门进行裁撤

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展了行政机构改革,随后这些年间,对于相关的行政管理机能进行相对应的调整。这些方面的调整包含了对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政管理被管理关系的切离,对于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特别设置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委员部门,明确了政府在相关资产管理行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私人企业的资产不再进行微观控制。而对于中国社会之中的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进行支持,对于社会当中的自我管理的机制进行完善。一部分属于社会性以及群众、公益慈善类的事业,从行政机关的相关职能当中进行抽离,发挥出相关的行业联盟以及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类组织在企业和行政机关之间的联系作用。这种职能的开放很大程度促进了行政机关的自身的精简运转,从而更好地打破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的约束,更好地实践了政企之间的分离,促进宏观调控。

(二)撤离微观板块:资产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

中国在进行经济的建设过程当中,从日常的管理基础夯实,转入到对于经济效益以及生产效益的引导管理上来。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决定对政府的管理层级进行有秩序地精简,从而对政府的管理效率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职能进行更好的完善,重点在于突出中国各级政府的咨询以及决策作用。在具体的铺开上,中国政府重点设立了领导小组,然后强化重点的工作领导。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关在各个重点的领域,逐渐引入了相关的咨询以及协调机构,然后对相关的重大问题予以咨询,并且进行协调。中国政府设立了相关的部门和企业进行联系,并且在政府的办公厅之中设立了经济协作办公室,这样的制度对于中国政府职能上的优化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性意义。而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国政府的职能渐渐从微观经济领域当中撤离出来。

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这一个项目的机构改革重点在于调整中国政府的建设口和经济口。首先是对于工业办公室等相关的经济类行政管理部门改革成为经济发展局,经济发展局能够对整个中国引入外资、中国大陆内的各项工业单位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并且对于基础类型的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统一由中国的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归口式的管理,随后再对相关的物价管理技能合并归口到工商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对于相关的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协调管理,成立了中国投资管理咨询机构。这样的归口式的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单位的机能合并,从而让政府的资产管理职能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从而形成了国有资产的新型管理体制,协助中国行政机关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三)全面推行“大部制”改革,提升行政机关的统筹能力

中国政府在近五年内重点是放在了“大部制”的改革上。这一点是要求全国各个地方政府也是同步进行。中国政府牵头的大部制改革基础与其它国家的精简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相对较多的地区在进行大部制改革之前所具备的行政机关体制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冗余的行政机关部门也相对比较多,而西方国家在进行精简机构改革之前,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属于简政放权类型的行政机关综合架构[3]。所以,中国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对于之前的行政机关改革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推进。中国在开展大部制改革的过程的当中,更多地需要打破了原有行政机关的架构,根据行政机关所具备的监督权、执法权以及决策权进行协调和相互制约,这样可以保持各个行政机关架构之间的职能明确,从而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运转体制。

三 国家经济管理从管理走向服务:中国的国家经济管理发展之未来方向

上文联系了具备典型意义的中国的行政机关经济管理理念以及方式的转变,对于中国的国家经济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实际上,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走在了世界诸多政权的前列的。不过,即使是中国这一类已经走在了社会前列的地区,其自身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发展仍然是处在于管理阶段,中国大部分的行政机关这种计划经济的管理特征仍然是没有完全革去,处在于后计划经济时代当中。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对于经济的日常干预仍然是非常多的,在许多的领域当中仍然存在,特别是相关的审核批准制度,这些就限制了当前市场经济当中企业的更大作为。所以,对于中国的国家经济管理发展未来方向,要进行更细致的思考和探究。

(一)大行业的系统管理: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中国政府已经很好地构建起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管理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对于始终处在于动态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仍然还是要更好地转化政府的行政职能。中国市经济特区在21世纪的初期,透过大行业管理调整,逐渐把握好和理顺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能,并且对于相关的行政机关存在职能交叉问题进行调节。在行政机关的机构调整当中,把运输部门和港务管理部门进行合并,形成了交通局,从而实现了交通一体化的系统管理[4]。并且合并了中国市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后的三个保税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综合行政管理机构,完善了中国市经济特区原来就具备的大行业的系统体制。

而且中国经济特区还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的办公室,这个主管信息化的行政机关能够更好地引导信息化产业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实现了政府在新型产业板块的宏观调控职能。这种大产业、系统化、多层次的管理格局,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市各级行政机关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特区当中的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政府的服务职能被大大地增强了。

(二)职能优化:更进一步理顺政府之间的职能范围,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中国政府在进入21世纪之后已经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经济大国。而世界经济大国的基础仍然是对于政府行政职能是否足够优化,并且对于政府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服务职能有着非常关键的要求。因此,中国政府在近十年之间,对于政府行政机关当中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应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特别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机能进一步转化成为以服务为突出点,对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进一步设立,能够让行政机关在对于人民群众的失业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各种有关社会保险方面的板块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并且强化对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强化依法管理劳动关系的方式。

而且中国政府还应该特别重视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以及管理,对于安全生产予以更好的保障,从而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对于企业和政府的服务要进一步细化,建立了相对应的中小型企业的服务中心,为中国政府管辖内的中小类型的企业提供各项相对应的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板块,为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各项融资的咨询和服务。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的行政机关而言,要抓住自身对于国家经济管理发展的职能,特别是在国家经济管理发展上要进一步趋向于改革,一方面是要抓紧对于行政审批项目的梳理,对于行政审核批准的程序进行简化以及规范,从而让行政机关从微观的市场经济行为当中抽离出来,不再进行过度的干预。此外,另一个方面就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应该进一步对相关的行业协会的作用进行强化,重视行业的组织和协会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政府在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当中从管理职能逐渐过渡到以行政服务类为主体。所以,明确行政审批以及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发展,是国家经济管理未来理念和实践的最终走向,而这种走向对于中国进一步活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效率性和规范性,行政服务的理念和实践,也必然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更为良好的保障。

[1]刘晔.“三只手”的功能、失灵和协调机制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107-110.

[2]罗清和,欧阳仁堂.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研究[J].特区经济,2005,(2):53-55.

[3]黎海波.企业管理中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3):57-58.

[4]郑秀林.关于国民经济管理理念的系统创新内容的认识[J].消费导刊,2008,(9):97-99.

F20

A

1673-2219(2014)06-0124-03

2014-04-11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四川省民间融资阳光化与规范化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项目编号13SB 0027)。

周寿彬(1978-),男,四川彭州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讲师,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中国政府职能机关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
职能与功能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打开机关锁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机关制造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经济运行数据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十大重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