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清教徒主义背景下人性的自我救赎

2014-03-31 16:1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清教徒梅斯红字

程 玲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红字》中清教徒主义背景下人性的自我救赎

程 玲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改编自清教徒时期美国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该文拟通过对三个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分析来达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部小说的目的。

红字;海丝特;救赎

《红字》是美国知名作家霍桑的重要作品。作品主要描述了三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命运。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移民美国后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被加尔文教政教合一机关惩罚。尽管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审问与斥责,她却始终不肯吐露牧师的任何信息。在此之后,她坚持各种善举,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同情、认可与赞赏。尽管丁梅斯代尔表面上刻意隐瞒自己的罪行,却无法面对良心的拷问。最终他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海丝特的原夫来到美国得知妻子犯下的罪行之后,恼羞成怒,隐姓埋名长达七年之久,最后他被仇恨折磨得丧失了理智。

《红字》当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无论是海丝特、丁梅斯代尔还是老罗格·齐灵窝斯都生活在痛苦与折磨当中。在如下内容当中,本文将主要分为三部分依次来分析《红字》当中他们的救赎过程。

一 从不忠到坚贞——海丝特的自我救赎

故事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刚一出场,就是以罪人的形象出现的。她的衣服上绣着一个大大的“A”字,这是“adultery(通奸)”的缩写。在清教徒看来,这是耻辱的象征。

在她衣服的胸部,出现了 A形的字,那是精美的红布制成的,四周有金线织成的细工刺绣和奇巧花样。这个字做得非常地雅致,具有丰富华美的想象力,真成了她所穿的衣服上最完美的装饰,她那身衣服也十分华美,很合乎当代的趣味,但却是远远地超出了殖民地的节俭法令所许可的限度。[1]

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海丝特年轻貌美,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她的丈夫又老又丑。出于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目的,海丝特与年轻英俊受人尊敬的牧师私通看起来也情有可原。如果按照现在的目光来看,海丝特当时的遭遇只能是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然而在当时以信奉加尔文教义为主的美国清教徒来看,这几乎就是无法容忍的罪行。

But “certain texts of the Bible”, according to Elizabeth Schussler Fiorenza, “can be used against women’s struggles for liberation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patriarcally misinterpreted but because they are patriarchal texts and therefore serve to legitimate women’s subordinate role and secondary status in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church.”[2]

自从被人发现之后,海丝特就成为了一个胸前始终需要悬挂“A”的罪人。周围的人不仅对她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对她嗤之以鼻,恨不得用口水淹死她。不仅如此,当局还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审问奸夫究竟是谁!海丝特不断地被审问,即便她的小女儿在懂事之后也被人们变着法的询问。处于生理和精神双重压力之下的海丝特是坚强的,她始终捍卫着心中的美好,不肯吐露情夫的任何信息。

海丝特在困境之中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在照顾好女儿的同时,竭尽所能的去帮助身边的人。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清教徒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淡化,海丝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人的任何与赞赏。届时,她身上的“A”字俨然已被人当成天使或者是能干的象征。

她曾在此地犯罪;她曾在此地悲伤;她还要在此地忏悔。于是她回来了,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又佩戴上那构成了我们这一篇阴惨故事的符号——即使那严厉的时代的最残酷的官吏也不想再叫她在身上佩戴这个红字了。从那以后红字就永远没有离开过她的胸前。

胸怀梦想,海丝特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去,自信而坚强的活着,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过去的事情只是种人生经历,它们不应该成为人们前进之时的负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或许就是海丝特最终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人们尊重并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原因。

二 懦弱而勇敢的丁梅斯代尔

丁梅斯代尔是《红字》当中比较重要的悲剧人物之一。他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仅年轻英俊,还是受人尊敬爱戴的牧师。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一时冲动,犯下了弥天大错。依照常理,海丝特既然始终守口如瓶,丁梅斯代尔应该是属于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的那种人。便宜占了,又不用负责任。换了是现在的男人,有这种没事,恐怕做梦都会笑醒。然而,不幸的是,丁梅斯代尔是位受人尊敬的牧师,不仅当时社会地位极高,而且应该是心理上最接近神的人。

由于海丝特刻意保护,丁梅斯代尔与她之间的事情直到七年之后还是无人知晓。即便如此,每次当海丝特受尽屈辱之时,尽管丁梅斯代尔面色如常,内心却如刀割般痛彻心扉。每当夜深人静别人都已安然入睡之时,对于丁梅斯代尔而言却是最痛苦的时光。一方面丁梅斯代尔需要面对良心的拷问,另外一方面他需要不断地向神去忏悔,祈求能够得到神的原谅。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丁梅斯代尔的健康每况愈下,最终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丁梅斯代尔是懦弱的,因为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遭受侮辱和委屈之时,他选择了视若无睹。尤其是在海丝特被当成犯人审问之时,他更像是把头埋在沙滩里的鸵鸟。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丁梅斯代尔也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露出丝毫的亲昵之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是赤裸裸的懦夫行径。然而,他又是勇敢的,因为在生命的尽头,他选择了自曝其短,哪怕这会使他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他痉挛地用着力,扯开了他胸前的牧师的饰带。那件东西显露出来了!但描写这种显露是不敬的。在一瞬之间,吓坏了的群众都集中视线在这怕人的奇迹之上。同时牧师站在那里,面上泛着胜利的红潮,好像一个人,在极端痛苦的紧要关头,获得了一次胜利。然后,他倒在刑台上了!海丝特稍稍把他扶起,让他的头靠在她的胸上。

当然,这对于海丝特而言是极大的安慰。毕竟,她默默地承受了七年的巨大压力。丁梅斯代尔这一举动也赢得了亲女儿的认可。小珠儿在肯在众目睽睽之下吻他即为明证。

其实,如果丁梅斯代尔哪怕自私一点点,他完全可以在生命尽头做出另外一种选择——保持沉默。因为,非常明显,随着他的死去,海丝特绝对会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永藏心底。如果这样的话,丁梅斯代尔在外人看来就是没有任何污点的。丁梅斯代尔对此自然心知肚明。然而,他却选择了用最激烈的方式来坦诚自己的罪行。在这个过程之中,丁梅斯代尔实现了涅槃,从而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三 被仇恨蒙蔽双眼的老罗格·齐灵窝斯

老罗格·齐灵窝斯是海丝特原夫在美国的化名。这是作品当中令人感觉既同情又厌恶的人物。老罗格·齐灵窝斯在英国遭受到了异教徒的迫害,最终成功移民到了美国。他原本就千疮百孔的心在得知妻子不忠的事实之后,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

这样的一个人物,原本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因为同情弱者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然而,老罗格·齐灵窝斯却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不仅没有想着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美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反而隐形埋名,苦心孤诣地想着找到海丝特的情人,从而可以报仇雪恨。七年以来,他一直被仇恨所困扰所折磨。不仅折磨着自己,更折磨着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他就是隐藏着暗处的眼镜蛇,随时打算给敌人致命一击。

最终,当老罗格·齐灵窝斯得知丁梅斯代尔就是造成自己痛苦的罪恶之源时,却浑身没有力气的躺在了地上。人死债消,老罗格·齐灵窝斯在自己的敌人去世之后似乎也成功的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最终得以解脱。他死后将遗产留给敌人的女儿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不到一年,老罗格·齐灵窝斯逝世了,贝灵汉州长与威尔逊牧师先生是他的遗嘱的执行者,根据他的遗言和遗嘱,把他在此地和英国的一份很大的财产,遗赠给海丝特·白兰的女儿小珠儿。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曾经指出:“To err is human,forgive divine.”(犯错误是人之常情,宽恕是非凡的行为。)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即使犯了错误,只要能够用坦诚的心态对积极面对,最终必将像《红字》当中的三名主人公一样实现自我救赎。

[1][美]霍桑.红字[M].侍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Thickstun,Margaret Olofson.Fictions of the Feminie[M].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I207

A

1673-2219(2014)06-0070-02

2014-03-10

程玲(1983-),女,河南信阳人,黄淮学院英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清教徒梅斯红字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歌剧《阿依达》的故事(三)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