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主人公莫扎特的悲剧命运

2014-03-31 16:16兰姝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莫扎特上帝悲剧

兰姝嫱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莫扎特传》主人公莫扎特的悲剧命运

兰姝嫱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历史人物的原型,莫扎特在这部剧中被塑造成为一个才华横溢却放荡不羁的音乐天才。作者皮特·舍弗并未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来赞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而是褪去了大师的神秘色彩赋予了天才更多普通人的情感性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一生充满波折坎坷的音乐巨匠。该文分别从个人、他人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原因对莫扎特的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莫扎特的悲剧是由其自身性格的缺陷,萨列里的迫害以及上流社会的压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莫扎特传》;悲剧;命运;人性;上帝

皮特·舍弗创作的经典之作《莫扎特传》讲述了18世纪维也纳的两位作曲家——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安东尼奥萨利埃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他也为人 们展现了莫扎特短暂一生辉煌的音乐成就和与他天才身份极不相称的悲惨命运。

对《莫扎特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将这部作品作为历史剧的研究和剧中反映的有关宗教神学的解读。关于《莫扎特传》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充满着争议的并在评论家中引起了一系列激烈的批评讨论。他们认为尽管这部剧潜在的主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是跟当时的真实事件是不吻合的,或者说它并非对历史客观而真实的再现。麦克·沃尔什[1]的文章是有关对《莫扎特传》的批评的一个典型范例,他指控舍弗和弗里曼“继承了故意将莫扎特的形象不真实化的光辉传统”,他甚至申称“这部剧完全没有了真实性,这点是极其恶劣的”。宗教神学问题也一直是舍弗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这部剧中所体现的是关于上帝的本质以及上帝面前公平与非公平的奥秘。一些评论家认为从萨列里与莫扎特身上体现了该隐与亚伯的原型,如乔治·艾伦·罗宾斯[2]甚至觉得它的电影版本就是“一部创世纪4的电影翻版”。受到罗宾斯的观点的影响,杨敬丛[3]在她的文章中也提出这部剧让人联想到该隐与亚伯,让读者感到人与人的不平等。另外还有一些评论家认为此剧是关于人物典型的预言故事,他们将莫扎特看作一个忍受人性邪恶迫害的基督的形象。

这些研究成果都为这部剧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素材与丰富的研究视角,此外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去挖掘和探寻。这部剧反映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主题,但对人物的命运的关注也是不容忽视的。鉴于前人的这些研究中还没有有关人物命运的分析,本论文尝试着从个人,他人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剧中悲剧主人公莫扎特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从而揭示作者对人性,人与上的关系以及世俗社会的思考。

一 自身的原因

导致莫扎特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观上在于他天真善良而又高傲的个性。尽管莫扎特在音乐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和纯熟的造诣,但是在个性上却表现得十分孩子气,或者说幼稚。评论界对此也是争论不止,许多评论家尤其是莫扎特的崇拜者觉得难以接受认为舍弗偏离了人物历史真实性丑化了莫扎特的形象。但是这也是作者用意所在,他故意将人物性格夸张化,与其他人物形成一种强烈对比从而为莫扎特最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和剧中另外的一个主要人物——世故的萨列里相比,莫扎特显得十分的单纯,也更为善良,他在人情世故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显得非常的不成熟,他不像萨列里那样圆滑,跟别人说话也总是直来直去,使得他在不经意间跟他人产生误会引来不满跟厌恶。他后来的窘迫清苦生活状况也跟他那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和妻子婚后在物质上只管大量挥霍而又不懂得节制和规划,让他们那个原本就不富庶的家庭一步一步陷入经济危机。他的内心的单纯还表现在对他人的宽容上,不像萨列里那样心胸狭窄,容易记仇,在他的许多作品里像《费加络的婚礼》,《魔笛》都反映了爱与宽容的主题。当自己花了大量心血所创作的歌剧遭到大臣们一致反对和无情删减,他只是愤怒地骂着那些官员,发泄过之后仍旧投入他的重新创作中;他明知道萨列里嫉妒他的才华想尽千方百计为难他,他也清楚萨列里是外表上的君子内心上的小人,当萨列里假装真诚的提出要帮他求情解围他仍然选择相信萨列里,并自责地为自己曾经的冒犯向萨列里道歉,称他是真正的好人。作为上帝的使者,他代表者上帝的仁慈和宽恕,他的心中是充满阳光和爱的,甚至是对他的敌人也能怀着一颗宽荣的心。这样一个单纯和善良的莫扎特很难不让人为之动容,也为他的的处境与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他那用音乐建造的童话世界是纯净和简单的,而他生活的物质世界却是现实和复杂的,他的天真和善良与社会的复杂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是导致他不幸命运的个人原因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个人原因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他过于骄傲。这也是导致其悲剧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中国有句老话,枪打出头鸟,用到莫扎特身上一点也不为过。由于从小跟着父亲巡演于各地受到过无数人的追捧,对于这个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难免不会养成心高气傲的性格。他对自己的音乐天赋表现得信心十足,认为自己是最出色的乐师,在维也纳这个音乐家之都没人能创作出比自己更好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生优越感和自负情绪与人相处难免没有不碰钉子的时候。在音乐创作上他依旧保持着我行我素的作风,做着自己认为是对的事,为了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莫扎特敢于创新并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他不是反思自己的作品而是嘲笑别人不懂得欣赏音乐因而引起了群臣们的反感。更糟糕的是在受到多次冷遇之后他仍不知收敛,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音乐创作风格而不顾他人的批判建议,锋芒毕露,渐渐触犯了大臣们的底线,导致最后莫扎特在上流社会的人际关系一落千丈,在他困难的时候没有人给他提供一丝帮助。

二 萨列里的迫害

作为莫扎特的劲敌的萨列里跟莫扎特的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造成莫扎特悲剧的客观原因中萨列里的迫害占主要部分。他对莫扎特的迫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音乐创作事业上为他设置障碍从而扼杀他的艺术生命;另一个是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他施加压力,造成莫扎特身心双重困扰进而达到完全毁灭这个人的目的。自私且阴险的萨列里为了打压莫扎特不择手段,派人监视莫扎特的行踪,并采取应对措施。他知道大臣们对莫扎特怀有芥蒂,在得知莫扎特在创作《费加络的婚礼》时加入了国王明令禁止的芭蕾舞的内容他以此为理由并唆使大臣们上演了一出删剧风波;为了断绝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他两次劝阻皇帝不要提供重要职位给莫扎特,后来又设计让莫扎特与兄弟会产生误会纠葛,切断了他最后一丝生存希望,他甚至利用莫扎特对父亲的内疚对处在贫困与病痛交加中的莫扎特进行精神上的折磨,最后导致不堪忍受重负的莫扎特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摧残中痛苦的死去,使得萨列里的阴谋最终得逞。

导致萨列里产生谋害莫扎特的动机的根源在于内心的嫉妒和对上帝的怨恨与不满。起初这个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视为一场交易的萨列里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一定会得到上帝相应的回报,他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好景不长,正当雄心壮志的他期待着有更大发展时,莫扎特的出现让他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灰飞烟灭。在第一次与莫扎特的正面交锋中莫扎特在音乐上表现出来的天赋与高超的技能让他既羡慕又觉得不可思议,让他困惑不解的是那么优美的音乐竟然来自一个行为放荡不羁,满口粗言俗语的毛头小子,而他作为一个严格遵守基督教义禁欲苦修又品格高尚的人却没能获得如此优待,于是惊叹过后便是深深的嫉妒和对上帝的怀疑。在嫉妒莫扎特超凡才华的同时,他还嫉妒莫扎特的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羡慕他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莫扎特就如同他的另一个带有各种强烈欲望的自我,或者说本我[4](Huber and Zapf 305),而因为跟上帝的约定萨列里的本我被超我所控制着,当心里的平衡被眼前的现实打破他压抑的本我瞬间爆发,他人性中的邪恶也随即被激发,在欲望与嫉妒的驱使下愈演愈烈。这里萨列里和莫扎特容易让人联想到圣经里的该隐和亚伯,该隐因为上帝宠爱弟弟亚伯却冷落自己从而产生嫉妒将弟弟杀害。同样,萨列里认为上帝将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都给了莫扎特,掩盖了他的光芒,尤其当他发现自己禁欲苦修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而莫扎特不需要向他那样付出却得到了上帝的垂青,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跟讽刺,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自己是唯一一个懂得欣赏莫扎特音乐蕴含的美感的人,可不论自己多么努力也谱写不出那般动人的音乐,仿佛莫扎特就是上帝派来羞辱他并告知他不再得到上帝的眷顾,被永远的抛弃了。从他的一段自白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对上帝的不满和愤怒:

“你给了我其他人不曾有过的赞美你的渴望,却让我变成了只能听不能唱的哑巴。你让我感到自己是无人能及的却又让我确信自己将是永远平庸的……从此你我便是敌人,你和我!”[5]

这段独白标志着萨列里与上帝的决裂,他将仇恨的矛头由莫扎特转向了上帝,誓死与上帝抗争到底,而莫扎特,这个他眼中上帝的代言人被他当成打击和报复上帝的工具。内心的嫉妒仇恨和心理极度的不平衡不断激发着他内心的邪恶,渐渐占据上风左右了他的思想和行动,而莫扎特便成了他与上帝的这场战争中的牺牲品。他的罪恶行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深感罪孽深重的他企图已死来达到自我解脱,可偏偏不能如愿,这表明人性的邪恶终将给人带来灾难,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我灵魂的救赎的强烈呼吁。

三 权力的压制

虽然权力的压制并不是直接导致莫扎特的悲剧的原因,但他为萨列里谋害莫扎特提供了有利条件,也间接促成了悲剧的产生。如果说萨列里是杀害莫扎特的主谋,那么权贵势力就是这一事件的帮凶。从皇帝和群臣对艺术家和音乐的态度可看出他们与莫扎特之间是存在矛盾分歧的,这种矛盾成了上层阶级打压莫扎特的理由。以皇帝为首的上层阶级把艺术家看成是一群没有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的,只是为他们的阶级服务并提供消遣娱乐的工匠。艺术家只能按照上层阶级的意愿去创作,就像萨列里,为了谋得生计和地位,不得不用音乐去讨好那些贵族们。相反,莫扎特不愿做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奴仆,更不愿为权贵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他主张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拒绝以迎合上层阶级的口味为目的去创作。

从一开始一些大臣就对莫扎特存有偏见,认为他的音乐不论形式还是素材都是荒唐的令他们难以接受的,体现的主题也太粗俗而难登大雅之堂。在他们看来,歌剧应该蕴含高雅的主题,所歌颂的人物也应当是传统歌剧里的神灵和英雄人物,而莫扎特对此很不以为然并坚持要创新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固定死板的传统模式,他强调要从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里找灵感从而体现人们最真实的情感。他超前的思想超出了上流社会所限定的界限,在他们眼中是充满反动性质的因此引来他们的反感和抵触,加上他那天真直爽又居高自傲的性格,说话口无遮拦,他甚至公然嘲笑辱骂皇帝和大臣,一次次地挑战他们的忍耐极限,使得他最终陷入一个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尽管表面上看来皇帝和某些大臣很欣赏他也很维护他,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实际上对于莫扎特的音乐他们是不能理解甚至是厌恶的。因而当莫扎特的歌剧遭到反对,没有一个人肯为他辩护,不仅如此,当莫扎特陷入经济危机他们也是冷眼相观,甚至阻断了他获得经济援助的机会,这一举动也扼杀他最后一线生存的希望。由此可见,莫扎特与他所处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随着矛盾的激化他与上流社会的关系变得越发的不协调,这注定了他要被这个世俗的环境所抛弃。

导致莫扎特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先是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他的天真而高傲的性格上。与老练世故的萨列里不一样,单纯善良的他在为人处世上毫无心计,这样的性格对生活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他很不利。此外,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自负也是产生悲剧的致命弱点。他对自己的音乐天赋的信心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大露锋芒却不知收敛,加上我行我素的个性最终招来了身边人的极大的不满和厌恶,以致在他在人际关系中出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次是萨列里的迫害。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造成莫扎特悲剧的客观原因中占主要部分。出于对莫扎特的嫉妒以及对上帝偏袒莫扎特的不满和怨恨,在精神和生活上对他施加压力。这场表面上看似是萨列里与莫扎特的战争实际上反映的是萨列里与上帝之间的矛盾。他与莫扎特就像圣经中的该隐与亚伯,因为不满上帝对莫扎特的偏爱而将其害死以此来与上帝抗争。第三是权力的压制。主要体现在上层阶级对莫扎特的打压与排挤。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主张与上流社会所持的看法是相背离的,而他又不愿为此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做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奴仆。由于上流社会的抵制和自身傲慢自负的性格促使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他与整个上流社会不协调的关系注定了他终究要被环境所抛弃。最后在三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莫扎特的悲剧,并且这三者之间也相互影响,莫扎特单纯又自负的个性为萨列里对其迫害提供了可趁之机,也促使他成为守旧势力压迫的对象,而守旧势力的压制为萨列里谋害莫扎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他的阴谋得逞。他的死是他个人与整个社会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性的邪恶以及上流社会顽固虚伪的世俗观念的讽刺和批判。

[1]Walsh, Michael. Amadeus, Shamadeus[J].Film Comment, Vol.20,No.5(1984):51-52.

[2]Robbins, Gregory Allen. Mozart& Salieri, Cain &Able. A Cin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Genesis 4[J].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Film [online edition] Vol.1,No.1,Sring 1997.

[3]Huber, Werner, and Hubert Zapf. On the Structure of Peter Shaffer’s Amadeus[J]. Modern Drama 27,No.3(1984):299-313.

[4]Shaffer,Peter.Amadeus[M].in Liu Haiping&Zhu Xuefeng.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 Plays and Critici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Gianakaris,C.J. Peter Shaffer[M].London:Macmillan,1992.

[6]Scott,Matthew.Amadeus:A Glimpse of Absolute Theatre[J]. Plays and Players,1980:40-41.

[7]Smith,Warren Sylvester.Peter Shaffer[J].Concise Dictionary of British Biograph.Vol.8:Contemporary Writers.1960 to the Prestent. Detroit:Gale Research,1992:337-56.

[8]Stern,Carol Simpson.Shaffer Peter (Levin)[J].Contemporary British Dramatists.Ed.K.A.Berney.London:St.James Press,1994:636-41.

[9]Thrall,William Flint and Addison Hibbard.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M].Rev.and enl.By C.Hugh Holman.New York: The Oddyssey Press,1960.

[10]Esslin,M.Absurd Drama[M].Harmondsworth:Pengiun, 1965.

[11]杨敬丛.解读电影《莫扎特传》中的人物命运[J].电影文学,2009,(14):52-53.

[12]霍海波.浅析《莫扎特传》——完美的音乐与不完美的人生[J].电影评价,2011,(9):59-60.

I106

A

1673-2219(2014)06-0076-03

2014-01-20

兰姝嫱(198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莫扎特上帝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120秒的“上帝”
轻浅不是莫扎特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近视的悲剧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