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2014-03-31 16:16台湾洪忆青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陇右曹魏蜀汉

[台湾]洪忆青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台湾]洪忆青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诸葛亮于隆中对策所提出的北伐战略,是较具理想战略意义的,但是现实的改变造成此战略设计无以实现。因此史实上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动,是在配合现实条件下所设立的战略,并且出于各种考虑,诸葛亮没有采取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该文以最早的隆中对策战略构思为基础,尝试解释其后夷陵之战与北伐行动之意义。

隆中对;北伐;夷陵之战;子午谷;诸葛亮

在三国时代后期,各国间最庞大的军事行动要属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进行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概念很早就已成形,《三国志 ‧诸葛亮传》的隆中对策已经确定“北伐”是蜀汉建国以后的既定方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P913

隆中对策所提议战略方针,与日后各国情势以及诸葛亮实际的北伐行动不同,这里必须详细谈论。首先,诸葛亮是以刘备政权握有荆州与益州的前提进行战略规划,在战争之前先联络西凉地区的羌人,最佳情况是响应我方,背叛曹氏政权;最低限度也该让羌人保持中立,避免敌方增强防守军力。这是分化曹氏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影响力,事实上曹操的边境地区,是以吸收外族让其代替本国军队驻扎的方式减少国防成本,而诸葛亮便认为应该先争取西凉羌族的好感,以使进军长安的军事阻力减至最小。另一方面则要巩固成都后方的安全,即南中地区,西汉时代虽然汉武帝征服西南诸夷,使该地区纳入汉帝国的直接版图,但是一直到东汉末年,此地区叛服无常,无法有效控制。如果诸葛亮知道透过分化西羌来削减敌人实力,敌人自然也会想到鼓动西南夷威胁蜀汉后方,因此攘外必先安内,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前,他先进行南征,平定大后方的秩序后才展开长期的军事行动。此外,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强调,北伐行动必须兵分二路,一路以荆州为基地,攻向河南、洛阳,是奇兵;另一路则以益州为基地,攻向汉中、长安。就战略布局上,此计划非常高明,因为诸葛亮也在隆中策中强调孙吴只能引为外援,不能开启战端,主要的理由也体现在刘备过世之后的国力差距问题上,因为蜀汉必然是三国之中国力最小的国家,其次是孙吴,而曹魏占地广大,且土地开发远较当时的蜀、吴两国更盛。蜀、吴相争只会让曹氏得利,而蜀汉以单独一国之力绝对无望与曹魏争锋,这点吴国也是。然而两国只要结盟,展开多向联合作战,必然可以使曹魏疲于奔命,无法使兵力集中。在隆中策原来的北伐规划中,蜀汉负责两线,即汉中、长安攻势与洛阳攻势,孙吴依照日后的进军行动来看,仍是以合肥地带的濡须口最具可能性。试想魏国要同时应付两国三个路线的战争,很难可以做到寸土必守,且诸葛亮指出,战略时机在于“天下有变”,乘变发兵,必然使刘备的汉室身份在战争中起到争取敌方民心的效果。因此在这套战略布局下,北伐曹氏匡复汉朝的实现可能相当高。

然而实际情况远不如诸葛亮隆中对策所设计的那样理想,荆州乃要冲之地,刘备虽然先据有荆州四郡等地,但是孙权也极力想要夺取此地区。建安二十年,在刘备正式获得益州之后,孙权希望刘备兑现过往的外交承诺,把荆州让出来,但是刘备却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来回应,于是孙权发怒,派兵袭取长沙、桂阳、零陵等郡,刘备之后引兵五万驻扎公安,孙、刘双方等同于正式交战。[1]P883双方不合必然使曹魏可以图利,就在同年,曹操击败张鲁,夺取汉中,刘备才勉强与孙权分治荆州,结束交战状态,回防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法正的谋略击败曹将夏侯渊,夺取汉中,自封汉中王。汉中已得,隆中对策中的左线长安攻势算是完成一半,但是随即刘备派驻在荆州的关羽军团被吴将吕蒙击溃,刘备丢了手足大将关羽,在荆州的据点全部失去,孙、刘双方又再度交恶。此时诸葛亮隆中对策中的北伐中线—由荆州向洛阳的攻势,基本上已失去可能性。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曹丕即皇帝位,改元黄初。消息传到成都,有人说曹丕代汉的同时,汉献帝也被曹丕杀害了。刘备信以为真,根据这些传言,汉室行将覆灭,因此来年,刘备以献帝遇害为由,宣布自己为汉室正统继承人,延续汉祚。如以隆中对策来看,此时正是“天下有变”之际,但是刘备并不打算趁此时机北伐曹魏,反而打算举兵全力攻打孙权。虽然史书上没有诸葛亮针对此决定有何意见的记载,但是根据《云别录》的记载,赵云有对此向刘备提出谏言,其意见大抵同于隆中对策的方针: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1]P950

赵云所劝谏的内容,大约即是隆中对策的乘变起兵,按照对策所言,魏国新立,忠于汉室的朝臣百姓仍在,此时兴兵攻魏,响应者一定很多;至于攻打孙吴,则是不智之举,因为一旦与孙吴交战,战场由于是单向作战,因此势必会导致旷日废时,且无法抽身。如果魏国利用此时稳定民心,那么北伐就丧失宝贵时机了。刘备没有听从这样的意见,执意以全国之力伐吴。就结果论而言,刘备于夷陵失败,折损大量军力,使日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先天上就长期缺乏足够兵力,是一个惨痛的代价。然而刘备这样的决定真的是错误的吗?回过头想,以刘备建国蜀汉的时间点来看,荆州已失,北伐只剩由汉中往长安单一路线,并且本来只据有荆、益二州的领土此时又去掉其中一半,只凭一州的人力、物力不要说北伐,如果孙、曹双方连手,可能国家就要灭亡了。就算以外交稳定孙吴的动向,但是长期下来,国力差距会越来越明显,任何军事行动都会因为物质基础上的悬殊而无望成功。刘备一生戎马,见识过东汉末年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他很清楚如果荆州不能取回,任何其他计划都没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他推翻隆中对策的联吴抗曹设计,趁魏帝曹丕新立,忙于稳定内部之际,将手上蜀国所有精锐大军一举伐吴。此计划战略意义应当在于,如果战争行动顺利,将可摧毁吴国主力军队,把吴国趁势吞并,完成南北抗衡的战略形势,这其实是早在刘表过世前由吴国鲁肃所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计: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指孙权)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1]P1268

鲁肃的战略是保持孙吴原有的地理优势,即以长江为天险据守,然沿着长江而上夺取中游的荆州与上游的益州,如此便可与北方势力抗衡。刘备的伐吴就战略而言,应该也是打算吞并吴国以取得足够的土地跟人力,此时就不需要以吴为外援来抗曹。虽然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损失大量人力,但是以战略眼光来看,刘备绝非只是为了报关羽之仇而用兵。事实上也只有伐吴作战成功,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北伐战略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我们再回头看史实上诸葛亮的北伐行动。

蜀汉建兴元年,刘备刚过世,南中地区爆发叛变,诸葛亮以君主新亡加上夷陵大败,军心与人力还未恢复,因此未再开启战端。建兴三年,诸葛亮以九个月的时间平定南中叛乱,接着于建兴五年于汉中建立完整的战略中继据点,来年展开首次北伐。

关于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方针,由于不可能实现隆中对策的多向进军,因此只能以汉中为基地,往北进攻。这样的北伐单线作战其实就战略而言相当不利,一来是出兵路线易于掌握,二来是补给线过长运输困难,三来是蜀汉国力有限,禁不起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如能以奇兵制敌,战略目标才能完成。而《魏略》记载了蜀汉大将魏延提出的奇袭计划,我们姑且称为“子午谷方案”:

夏侯 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 楙少,主 壻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 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1]P1003

这个方案与诸葛亮的先取陇右再图东进的构思相反(姑且将诸葛亮的计划称为“陇右方案”),先以奇兵袭取长安,然后长安据点稳固,则曹魏军力便无法援救陇右一带,则“咸阳以西”可不攻自降,如此则断曹魏一臂。如以日后陇右魏军的考虑来说,“子午谷方案”确实有较好的战略意义。首先,在刘备死后,蜀汉数年间都没有在北方有大动作,因此曹魏对于西北国防有所轻忽,此时出兵北伐,无论是“子午谷方案”或是“陇右方案”,曹魏一时定是反应不及,无法马上派兵支持,因此一定会出现投降蜀汉的西北郡县,然而“陇右方案”是平陇右然后再挥军向长安,这给予曹魏缓冲的宝贵时间,因为长安这个战略中继点并没有失去,反过来说,蜀汉之得陇右,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陇右距离汉中远而离长安近,蜀汉如要挥军东向,就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陇右;如只取陇右,曹魏军队只要切断来自汉中的补给线,蜀汉在陇右的军队定然崩溃。史实上采取“陇右方案”的诸葛亮正是因为街亭失守,蜀军后路可能被截,诸葛亮只好退兵汉中。

事实上任何军事计划都存在风险性,史实虽然告诉我们“陇西方案”功败垂成, 并且实际上它离真正战略目标的完成还很远,因为陇右诸郡并没有全面降伏,而曹魏援军已经前来,蜀汉在街亭失守后只能撤军,并且从此曹魏知道蜀汉有北伐的打算,加强该地区的要点守备,诸葛亮之后的四次北伐也都无功而返,就战果来说也没有超越第一次北伐天水三郡的投降。然而“子午谷方案”在拿下长安后,假如陇右魏军选择坚决抵抗,等待东方的友军前来支持,那么长安很可能会面临双面包围,这或许也是诸葛亮不得不考虑到的设想之一。诸葛亮之所以宁愿采取保守平稳的战略方针,也是因为蜀汉无法承受第二次如夷陵之战那样伤亡率庞大的损失,因此“陇右方案”的基本定位是攻守有据,至少确保退往汉中的通道。魏延的计划确实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作为一个战略的总指挥负责人,不能只考虑到战果的预设期待,而忽略了战争的变动性所带来的可能损失。

其实当诸葛亮原先制定的隆中北伐战略破局之后,以蜀汉国势单向北伐失败率极高,诸葛亮之后的姜维进行了远比前者更多次数的北伐行动,但是没有一次成功。即使孙吴或在濡须口开辟北伐第二战场减缓蜀汉压力,但是国力的差距以及军事行动的可预测性,都使北伐战略无法达到当年隆中对策所提出的要求,如果将目光放大来看,当孙吴杀关羽夺荆州时,诸葛亮原先的北伐战略便已注定不能实现;而刘备试图以吞吴来完成二分天下,以便取得隆中对策的北伐战略基础,也在夷陵之战后消灭。因此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的兵出祁山,其实可能已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北伐战略——不北伐,蜀汉必定因为国力差距而被灭国,北伐,但是却是一场不易成功的军事行动。

[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钮先钟.从战略观点看三国时代[A].钮先钟.历史与战略[C].台北:麦田出版社,1997.

K235

A

1673-2219(2014)06-0089-02

2013-12-02

洪忆青(1945-),男,祖籍福建金门,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陇右曹魏蜀汉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浅论杜甫辞官西走之原因
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的实践研究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浅析宋代陇右石刻碑文的记忆功能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