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失调及其应对策略

2014-03-31 16:16唐圆梦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感

唐圆梦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失调及其应对策略

唐圆梦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信息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日渐深入的国际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呈现出某些失调的特点。我们应正确分析、研究这些特点,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知失调

一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失调的表现

(一)缺乏积极的认知情感

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认知过程中,不仅需要真理与价值方面的“义理”判断,还应该有积极情感的渗入。积极的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的力量”[1]。积极情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激发力量与引导力量,它能够强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主动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来看,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阐述的教学内容有些在中学甚至小学已经接触过,属于老调重弹,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课程之间有内容的重叠,相关的教材内容难以很好跟进实践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紊乱,缺乏现实感;再者,教师的讲授大多是灌输式的陈旧教学方法,往往重视知识的讲述、传递,忽视情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折射作用。以上种种原因容易催生学生的抵触情绪与排斥心理,大学生普遍对专业课充满学习热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提不起精神,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抵触,有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概念无非是一些冷冰冰的词汇堆积,难以判断其科学性。少数大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面目可憎,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原教旨主义一类的布道者,难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真情实感。

(二)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市场经济彰显了金钱的价值,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奢侈等歪风邪气腐蚀健康思想的肌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我国一些边缘社会意识形态也竞相投入大学生的视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开始抬头,一些大学生开始怀疑、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抽象空洞的说教,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他们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他们并且还会例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来唱衰马克思主义。根据笔者对南华大学628个大一学生的调查,虽然有62.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的学生只有53.2%,而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更是减少到为43.1%。

(三)认知行为的功利性增强

功利性是主体过于重视个体物质利益、当前利益或局部利益而生成的一种急功近利行为,它以获取目前最大的物质利益作为最高追求,看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兴群体,生长在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时期,在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的相互碰撞交织中,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外在功利性的认知内驱力。他们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于提高专业能力价值不大,对于以后就业也无帮助。甚至少数大学生大胆宣布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认为一切实践都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追求物质效益与个人利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不能直接给个人带来物质利益。在无用论思想的支配下,他们既谈不上真心实意的学习,更不用说能够灵活运用。尤其在经历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办事时时被动,依循厚黑学、潜规则办事处处得势的事件后,更是在心底固化了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思想。他们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追求,把个人利益、个人理想凌驾于国家利益、国家前途之上。

(四)认知理念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庞大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的三个有机统一。我国开设的马克思主义课程,横向上大体上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纵向上包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却只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相信马列主义,把二者对立起来。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支离破碎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种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学或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理论。有的大学生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的关系;[2]有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因而我国应该走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的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仅仅是一种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能够像自然规律一样自然向前衍进,无需改革;[3]个别大学生甚至指出,我国现阶段应该取消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4]

二 扭转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失调的路径

为了扭转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失调的状况,促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我们应该遵循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规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世界人民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也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实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搞得五花八门,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4]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带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强大的榜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目前所面临的自身问题、社会热点以及国内外认知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在马克思主义认知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大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嵌入到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结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去分析、解决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在实践中悦纳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决心;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规律,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同时,高校应顺应信息化全球化潮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网站,提高此类网站的质量,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规律与网络的自身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不能教条、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方法、新观点,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

(二)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情感,形成学习的强大动力

情感是指人对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是认知结构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大学生认知事物进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认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在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教师而言。教师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例如,通过例举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永远与时代同在,通过讲述夏明翰、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热爱马克思主义真理胜过于自己生命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典型具体的事例使抽象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更能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主动认同马克思主义。教师不仅要坚持以理服人,更要注意以情感人。教师首先应该抛弃冷冰冰的师道尊严面孔,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大学相处,其次还要自觉接受、践行马克思主义,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比眷念与热爱之情进行饱满激情的教学,在理想信念、思想情操等方面给学生以巨大的榜样力量。就教育部门而言。教育部门要组织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编写,及时增添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厘清不同层级学校马克思主义教材的内容,避免重复啰嗦,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激情。总之,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要尽力激发、培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其消极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他们认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催化剂。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成校园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6]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为了确保高校成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校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使大学生能够摆脱对马克思主义急功近利的短见。如今舆论宣传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就会去趁机而入。面对西方文化和国内分裂势力的挑战,我们必须针锋相对,有效回击。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文化霸权”瓦解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行径,在舆论宣传中突出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根本。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时,注意创新宣传方法,追求“新、精、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共识,形成校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消除资本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打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想基础,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26.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247,268,513.

[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27.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8.

[5]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17.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 www.sina.com.cn/2011-10-26.

[7]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EB/OL].http:// www.xinhuanet.com/2013-11-15.

D422.62

A

1673-2219(2014)06-0101-03

2014-01-2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2YBA270);2013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认知机制创新”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XJ G38)。

唐圆梦(1975-),男,湖南祁东人,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感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情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