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输入输出质量探讨

2014-03-31 16:1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二语英语水平分级

夏 娟 刘 红

(湘南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输入输出质量探讨

夏 娟 刘 红

(湘南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论文以X学院为例,探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中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如何得以提高。输入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是语言学习的源泉;语言输出是强化、内化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同时,语言输出也能够衡量学习者们的语言能力,更是学习者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X学院分级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并探讨了分级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多总结、完善。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X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摸索中前进,听力教学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提高 X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输入质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最终强化学生的英语输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课题。

一 二语习得的语言输入说

输入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指的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对于目标语言的直接接触。二语习得中对输入的研究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母语习得的研究。自从Corder开始从理论上研究输入,很多学者们都推动了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输入研究的发展。

Gass和Selinker(2008:305)引用Corder(1967)的对输入和内化的区分时指出,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将输入看做是语言学习者接触到的一切口语的或者书面形式的语言,她们还指出,Krashen将输入假说纳入了他的监控模式的一部分。Judith和Eileen(Shrum & Glisan 2009:15)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收到最多的有趣的、并稍微超出一点点他们现阶段的语言能力(即i+1)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且这种语言输入并非一定是按照语法顺序,但是运用背景知识、语境知识和其他语言学以外的诸如手势、语气等手段又是可以正确理解的时候,语言习得就产生了。Krashen(Ellis1999:263)指出i+1的i指的是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能力,1代表的是稍微超出学习者现在能力的下一阶段即将达到的能力水平,Krashen还进一步指出语言输入的质量和内化是受情感过滤影响的,例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信心或者焦虑。我们由此可以认为二语习得的基础是可理解性输入,而有效的语言输入应该比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稍高,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范畴,那么这高出的部分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即将进步的空间,与此同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学习者对于语言输入的接受,进而最终影响语言能力水平的提高。

Krashen的输入假说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使得输入成为“可理解”呢?对此为题Long提出了互动假说,认为在通过协商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时,互动帮助学习者理解输入的信息。(Kuai,2006:144)Long指出,学习者以三种方式使得输入变得“可理解”,其中第三点就是通过调整对话当中的互动结构,这一点也是Long的互动假说的基础,

很多研究者也做了输入与二语习得关系的实证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输入频率的影响;有的研究了输入质量和学习结果间的关系;有的做了错误分析;有的研究教师反馈语在学习者语言输入中的作用;有的研究自然输入,有的研究非自然输入;有的研究背诵在语言输入中的作用;还有的研究课堂互动和教师语言在学习者语言输入中的作用。

总之,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输入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是语言学习的源泉。

二 语言输入与X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

酝酿已久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在今年 9月正式在X学院实施。学院首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分级考试,按照考试成绩进行英语教学的班级编排,并对于不同水平的班级提供不同的教材,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并且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纵观 X学院的这些改革举措,我们可以看到学院响应了这一要求。从输入理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改革,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分级教学改革为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材,这个不同指的是难易程度。分级教学改革前的英语教学是在自然班进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入学英语水平(依据高考英语分数来看)参差不齐,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态度也各不相同,对于同一本教材的理解,必定存在很大的差异,往往很容易造成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吃不消”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对教材的把握往往是基于教学大纲的统领性要求,尽管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各方面差异太多的学习者们,教师往往很难实践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据笔者从教以来的同行听课记录和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教师的课堂任务、活动的设计基本上都是无差别面对全体课堂学生的,从参与性来看,更多地都是同样的一部分人体现出参与性,而对学生们的评价往往也是参照同一标准,考察内容或者考试内容也同样没有差别,那么对于那些对于课堂上跟不上授课内容或者授课节奏的学习者来说,能否提高成绩可能更多地要依靠课外学习者自身的努力,课堂的效果在他们身上可能体现甚微。

分级教学改革后的班级打破了入校时所编的自然班,学生们按照分级考试成绩进行分班,同一英语水平(假设分级考试成绩能够体现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的学生们编入所对应级别的班级,不同级别的班级所用教材、教学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标准都有所不同,从理论上的理想状况来看,分级教学改革后的教材对于学习者们而言,其难度应该是处于略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从输入假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材对于学生们而言应该是可理解性输入。根据输入假说,语言输入的质量和内化是受情感过滤影响的,例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信心或者焦虑,那么分级教学改革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理论上也应该是尽量给予学习者们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希望,从而使得学习者们增强信心,减少焦虑。

教师是学习者们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分级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因材施教,作为改革的实践者,教师能够将自身转化为学习者们的可理解性输入,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们,除了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还应该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设计、教学任务设置、教学活动的策划等各个方面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教师的课堂输入成为有效输入,真正地有助于学习者们语言学习水平的提高。

在X学院的分级教学改革中,还有一项改革将要展开,那就是为顺利过级的学生开ESP,即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习者们提供相关专业方面的英语或者是其他专门用途的英语,目前正在筹备当中的有医学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演讲的艺术等。笔者在所教班级曾做过一份问卷调查,从数据中笔者发现即使是有考研需求的同学,尽管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但是他们学习的目的大多都是针对考试,对于英语与将来的深造或是未来的职业之间的关系都很不清楚,有的甚至认为英语只是一块敲门砖,对于将来的工作没有太多实际的作用。这个数据体现了 X学院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对独立,课堂英语的教学主要还是围绕过级考试来展开,学习者们学英语的目的无疑是为了交流和学习国外的文化,但是对于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比起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学习者们又缺乏直接接触与英语相关的人事的机会,加之所学的英语跟专业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学习者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然就受到了局限。因此,ESP的开设,也为学习者们提供了一种能够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的输入。

三 二语习得的语言输出说

Krashen认为输入时语言习得的必要充分条件,而输出则对习得没有直接的影响,Ellis对此解释说,根据Krashen的说法,我们首先有意识地学习规则然后在实践中逐渐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Ellis 1994:280)这将输出单纯看作是输入的结果。

通过在加拿大对法语浸入式学习者的观察,Swain提出了输出假说。Swain(1985,1995)认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输入或者以交际为目的的讲语言促进语言习得,因为这样(1)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在他们想要说和能够说之间是有差距的,(2)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让它们能试验新规则然后随之调整其使用的途径,(3)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反思他们对于目标语言的掌握情况 。在口语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者进行着Swain称之为输出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使得他们将想要说的内容(例如他们所需的词汇)向怎样说转变。(Shrum﹠Glisan 2009:22)

据Ellis介绍,Swain声称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产出才会有益于习得。很多研究者做了有关推动式输出,输出与改错,可理解性输出,频度与输出准确性之间关系等的实证研究。在衡量多少输入才能必然提高二语习得能力上并没有一定的准则。(Ellis 1994:282-286)

通过反复使用目标语言和努力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输出,二语习得者就得以将语言输入转化成为他们在真实的交际中能够使用的语言。当然,除了反复使用,还有很多方法来促进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们可以讲述所学,复述所学,归纳所学,可以用英语演讲,进行英语辩论、写作,写英语日志。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鼓励学习者们用英语发微信、微博,用英语写博客,用英语聊QQ等等也是对语言输出的有益形式的创新式探索。语言输出是强化、内化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同时,语言输出也能够衡量学习者们的语言能力,更是学习者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

四 语言输出与X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

如上所提到过的,通过课堂观察,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前的X学院大学英语课堂里,当堂完成课堂任务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们比较固定,往往是班级中英语水平处于班上中上等的,或者性格比较活跃的学生们,笔者在自己的班上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很少或者从未参与课堂任务和活动的学习者,在英语课上缺乏自信心,倾向于以旁观者自居,认为课堂上教师给出的任务、活动设计与自己没有关系,是针对水平优秀的学生,因此他们觉得不受教师的关注,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大都是来自于过级考试和将来就业的压力。而也有极少数不愿参与课堂任务和活动的学习者其实英语水平不错,但是他们觉得课堂的吸引力不够,感觉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不够,跟他们自己认为自己需要的内容由差距,认为学习英语主要靠自己课外的努力。学习者们对于教师课堂语言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只有7%的学习者希望教师用全英文授课,56%的学习者希望双语授课,而37%的学习者则希望全部用中文来授课。受访者认为这方面需求的差异也影响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后的英语课堂,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缩小了,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内容和活动能够与授课班级的英语水平相对应,那么学习者的参与课堂的动机也会增强,而学生的peer work或者group work的协作性也相应的提高,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者学习的信心有望得到增强。此外,教师的课堂用语的使用也相对摆脱了两难的境地,可以更加适应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

五 改革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在X学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对此改革前沿的教师们已经有了预定的计划和预期,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是需要在探索中去逐步解决和完善的。

首先是教师对于分级后的班级的因材施教如何真正实现。分级后的班级在理想的状况下是班上学习者们的语言水平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于面对的学习者不能再是一个模糊的总体概念,而应该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把握,如何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难点,如何因班而异地去使用最合适的课堂用语、制定最合适的课堂内容,如何有针对性地区激发不同群体学习者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强化学习者的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输入的效果,提高学习者课堂输出的质量,都是教师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分级前的班级虽然学习者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正因如此,水平略低的学习者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参照物,水平略高的学习者们能够带动学习热情和氛围,而高水平的学习者也能更有自信心。分级后的班级,对于那些语言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的学习者来说,很可能会因为周围没有了参照物,缺少了一些紧迫感。这意味着分级改革后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上去把握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分级教学改革的实施还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那么教师需要有能力做好一个课堂引导者、指挥者,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课堂主体意识,以输出带动输入的内化,促进语言能力的综合培养。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把握社会的变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变迁相适应,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语言输入。

最后,分级教学改革在X学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们要培养自己在改革实践中总结和探索的能力,在具体的环境中理解改革,深化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最终推进改革的成功。

[1]Judith L.Shrum﹠Eileen W.Glisan.Teacher’s Handbook: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M]. (4thEditi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2009.

[2]Kuai Zhen-hua.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143-146.

[3]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4]Rod Ellis.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Susan M.Gass and Larry Sel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3rd Edition). Abingdon:Taylor & Francis Group,2008.

G521

A

1673-2219(2014)06-0152-03

2013-02-03

湖南省2011年教改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实证研究”(湘教通[2011] 315号)。

夏娟(1982-),女,湖北荆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刘红(1981-),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码转换。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二语英语水平分级
从中式英语探析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分级诊疗路难行?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