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2014-03-31 16:16曾燕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个性化大学

曾燕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部,广东 广州 510635)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曾燕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部,广东 广州 510635)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不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改革成为了潮流趋势。论文指出了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现状,提出其进行改革的依据和改革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其体现的工具性能和人文精神,继而得出的结论是: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切实符合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工具性;人文性

前 言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普通英语、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以及通识教育类英语。我国绝不可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高校普通英语教学,因为大部分大学新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是很弱的,英语语言 知识也还是非常有限,需要接受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来提高英语水平;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也有一部分考入高等院校的大学新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大学英语的词汇要求,类似高中的基础英语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下降、英语进步停滞等现象,更进一步来讲,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更个性化的需求。为顺应这一趋势,我们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通识类英语教学应给予足够重视,继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与专业学科密切结合的学术英语和与就业有关的职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从普通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最能反映学校和学科特点,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就普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关系而言,普通英语是基础。没有基础阶段的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是难以进行的。有了普通英语打下的基础之后,应该考虑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我们必须着力构建更加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应该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它包括了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类英语,三者的比例要适当。各具体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教学大纲,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体现的工具性能

工具是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英语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工具。工具性能是指某一个事物在它与诸多事物构成的链条或系统里面,处于手段、桥梁和中介的地位,这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是通过使其他事物更好的存在来体现出来的。作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尤其凸显了其自身的工具性能。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教授要求各高校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也就意味着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设置课程和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所以为中等学校、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类院校培养师资为基本定位的本科院校为例,该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着力于大学生职业英语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这种以培养职业英语能力为着眼点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也正好是达到了人才培养要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目的。而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在这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正好顺应了实现提高学生职业英语技能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其工具性能。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落实到操作层面,是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是一个计划和策划的过程。计划要有的放矢,要有根有据,这就要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需求分析旨在搞清楚学习者需要什么,期望什么,缺乏什么,必须或应该学些什么。语言学家Richards( 1990 /1994) 认为,需求分析在语言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特别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时,需求分析更具有意义。他还指出需求调查应包括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职业雇主的需求调查和分析,以便最广泛地把这些需求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当中。而语言学家Hutchinson 和Waters ( 1987 )也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大纲、课程、教材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的实施都应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另一语言学家Robinson 也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源于需求分析之上,并且这种分析是以明确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要做什么为目的。

结合实际,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的大学英语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职业英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学生需要通过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达到学生求职就业的目的。这也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成为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所以要建立新的大学英语分级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攻克求职就业的英语难关。通过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建立适合学校培养目的的课程体系,而该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主要特色是强化与其他非英语专业院系的合作,设立有助于其专业学生学到适应其职业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学校也已经开始纷纷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冶金英语、财务英语、林业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航海英语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工具性能已经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二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英语课程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是一种充满人性、人格、人生、人情意味的实践活动。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而教育本身来说就需要“以人为本”,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促使人们的思想活跃到各项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尊重个性发挥。而前面提及的通识类英语课程就旨在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确定的教学目标中关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根据《欧洲共同语言参照框架:学习、教学、评价》(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因此《课程要求》就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了“除了工具性之外,同时具备人文性”,而一个具有完美工具性的事物,必将科学性、人文性共同纳于体内并且形之于外,

从目前来看,学生个性差异性很大,导致教学效果优劣不一。而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层次也逐渐拉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异性显著增强;而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实行有差异性的个性化教学,这样就会导致大锅饭现象,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致使很多学生失去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本着“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将解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大众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矛盾、学习者需求与语言能力差异之间的矛盾、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预期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教学目标与师资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解决将扩展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使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同时,大学英语实施分级教学,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也是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的精神。基于学生需求和能力分级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将使真正意义上地落实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大学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大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人文性同时反应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培养掌握英语的人才,没有顾及培养全面人才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开设课程中尚缺乏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在这样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文化素养差,知识面狭窄,不善于思考和分析,很少有见地……谈不上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实现创新”(黄源深,2010)。而大学英语的课程主要目标就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所以说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很多学校开始开设后续课程,如苏州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就涵盖了文化类、通识类、语言技能类和学术用途类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英语高级口语”、“英语写作与翻译”、“中国地方文化”、“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与辩论”、“学术交流”等课程。每个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由此看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 结束语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切实符合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需要。它既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综合素养。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落实到操作层面,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宏观上规定了教什么、开设哪些课程。以往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连贯性,同时也削弱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层面的改进主要包括重新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流程,实行阶段性教学,充分保证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实行分类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实施模块式分流教学,充分体现和突出个性化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进行建构和开发网络监控程序,督促学生不断提升网络学习效果,不断充实网络资源和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建设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大开设后续课程的力度,开发和建设特殊用途课程和通识类英语课程,以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更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2]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10,(1).

[3]韩国栋,谢志贤.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及学生主体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12).

[4]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一)[J].大学外语,2011,(5).

[5]何奕.浅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J].鄂州大学学报,2012,(1).

[6]Richards,J.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M].CUP,1990.

[7]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Robinson,P.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91.

G521

A

1673-2219(2014)06-0159-02

2014-01-20

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创新培养职业英语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237);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成人高等教育英语公共课程改革探讨”。

曾燕波(1971-),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

(责任编校:何俊华)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个性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