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的心理学反思

2014-04-01 01:43刘海辉
关键词:人际相似性教育者

张 林,刘海辉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此过程主要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具体而言,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传递、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等联系过程都是人际交往的过程。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际吸引又具有重要意义。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尝试着从心理学人际吸引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进行简要思考与分析。

一 以教育者为主体反思人际吸引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育者自身表现出的有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将产生巨大影响,而教育者有效性的发挥又是与教育对象密切相关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不足,从人际吸引视域来分析,主要可以归因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接近程度不当、相似程度不高和个性吸引程度不够。

人际吸引理论中的时空接近原则认为,人与人空间上的接近程度往往是彼此之间熟悉、了解的客观外在条件,人们交往空间上的距离越适当,双方越容易接近,彼此越容易相互吸引。这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接近程度会影响二者的亲密感,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接近是二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的前提。而恰当的接近程度则是产生人际吸引的前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接近程度越恰当就越能对教育对象产生人际吸引,提高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所谓“恰当”就是要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交往过程中能产生积极的交往体验,二者的关系既不能太生疏也不能太过于接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接近程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接近程度不够。例如,某些教育者只在课堂上或者偶尔的例行活动中才与教育对象见面,平时很少接近,面对面的次数很少,有些辅导员甚至叫不出学生的名字等等,这些类似的现象都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距离感从而影响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教育者没有做到与教育对象恰当地亲密接近。例如,某些教育者也会根据学校的一些规定定期走访学生或者建立固定的网络联系等方式与学生接近,但大多流于形式,在接近过程中没有与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交往体验,这些都阻碍了教育过程中人际吸引的形成,影响了教育过程的效果。

2.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相似程度不高。

在人际吸引中,人们身上的相似性因素或者一致性因素会成为彼此吸引的条件。人际交往中不同的年龄、信仰、价值观、兴趣、认知、性格、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人际吸引的效果。特别是认知或价值观上的相似性更能增加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吸引。人们往往喜欢和自己感知到的具有相似性因素的对象交往。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价值观、认知、兴趣、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是影响教育过程中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似性因素越大越能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人际吸引,提高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当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相似程度上也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教育者忽视与教育对象的相似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在教育过程中二者的相似程度不高。某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性格等相似性因素,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的相似性因素很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效果也就降低了;另一方面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存在某些相似性因素,但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让教育对象充分感知,没有给教育过程带来积极的相似性体验。某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家庭背景、认知、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性因素,但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教育者没有将相似性因素巧妙地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调动教育对象的相似性体验,错过了利用相似性因素引导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影响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3.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吸引不够。

个性吸引主要指品行、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性吸引是人际吸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际吸引的核心。个人的真诚、理解、可信、智慧、体贴、热情等个性品质是在交往中产生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专业素养等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重要作用,教育者优良的个性品质对吸引教育对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因为种种原因,某些教育者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对自己的教育岗位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出现了教育者态度敷衍、性格冷漠、道德低下、专业知识欠缺等不良现象,这些教育者个性品质上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吸引,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二 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反思人际吸引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不足,我们不能完全只从教育者方面找原因,教育对象也至关重要。从人际吸引视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不足主要可以归因于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熟悉程度不够、需要程度不强和尊重程度的减弱。

1.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熟悉程度不够。

配制化学镀镍溶液:六水合硫酸镍30.00 g/L(换算成镍的质量浓度为6.701 g/L),柠檬酸10 g/L,乳酸10 mL/L,次磷酸钠36 g/L。吸取11份1 mL的化学镀镍溶液,分别置于300 mL烧杯中,加水80 mL稀释,各加10%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溶液0.8 mL,然后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成不同的pH,再向各烧杯中补加水至100 mL。沉淀60 min后用定量滤纸过滤,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滤液中镍的质量浓度,结果列于表1。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心理学家扎琼克(R.B.Zajonc)曾做过一个研究,以不同的照片为素材给不同的陌生人试看,结果发现,照片被呈现的次数越多,试看者就对其越熟悉,他们也越倾向于喜欢照片上的人。研究结论是,“熟悉的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3]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与教育者见面次数越多,就会越熟悉越了解,在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产生人际吸引,也就越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如果教育对象在与教育者的熟悉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情绪,或至少没有发生抵触情绪,那么就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人际吸引的形成。当前有些教育对象不熟悉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信息缺乏一定的了解,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会对教育者产生陌生感,不能激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有些教育对象在熟悉教育者的过程中,对教育者产生了负面看法或者消极情绪,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2.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的需要程度不强。

人际吸引理论认为,人们有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者的一面,因为双方不同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也就是说,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呈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要期待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原始动力,教育对象的需要内容越能被教育者了解和满足,教育对象就越能发挥其有效性,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当前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的一些长远需求得不到教育者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思维需要、心理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等需求不断增加,而这些需要在很多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又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还有就是教育对象的某些急迫需要得不到教育活动的满足。比如教育对象比较急迫的求知成才需要、自尊自由需要、民主参与需要等需求得不到教育活动很好的满足,让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产生了失落感,弱化了教育对象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3.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尊重程度减弱。

人际吸引的相互性认为,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当然,相互性原则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不喜欢我们的人,或者不喜欢一个喜欢我们的人。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确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此来看,教育对象如果喜欢教育者就会从心理上产生尊敬,亲其师才会更好地信其道。教育对象越是尊重教育者,就越能激发其在教育活动的兴趣,减少对教育活动的逆反心理,调动其在教育过程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当前,有些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怀有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敬畏,参与教育活动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教育者,从而丧失了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在激情,这也就影响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

三 人际吸引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的路径思考

1.优化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

(1)要突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的设计,使教育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符合学生的思想现实。只有教育内容具有了科学性,才能在人际吸引过程中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理性思维,提高教育过程的科学性。

(2)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是做人的思想、精神世界工作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不断增加教育内容中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环保教育等极具人文色彩的教育内容,注重以教育对象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和精神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教育对象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产生人际吸引,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3)要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时代是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观点、意识而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只有不断增加教育内容中的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网络教育等内容,不断充实和调整内容体系,才能满足学生的时代需求,才能增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似性因素,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以新时代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2.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

(1)改进谈心教育法。

谈心教育法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常用也是最容易不被重视的方法,随着人际交往信息化、虚拟化时代的到来,笔者认为谈心教育法不仅不会失去其作用,反而更会显得弥足珍贵。在人际吸引视域下优化谈心教育法,将谈心教育当作一门艺术,是增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人际吸引的有效手段。只有更多地面对面,才能更好地实现心连心。

首先,开展持续深入地谈心教育。在人际吸引视域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接近程度、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熟悉程度都会影响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谈心机制,以制度为保障,定期地有意识地与教育对象进行谈心活动,能够增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增加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熟悉度、亲切感,为教育过程中产生人际吸引创造条件;同时以谈心的方式接近教育者,能够弱化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抗拒情绪,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愉悦性;通过谈心活动的开展,教育者也能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心理特征等人际吸引的相似性因素,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提升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其次,开展科学合理地谈心教育。谈心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了解教育对象的重要渠道,而谈心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尊重程度,最终影响教育过程的效果。笔者认为谈心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应该把谈心看成一门艺术。陈万柏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谈心方法与教育对象进行双向沟通时,为了高质高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谈心技能和技巧的总和。”[5]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谈心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倾听式谈心、评判式谈心、分析式谈心、引导式谈心等方法,合理巧妙地发挥谈心教育的最大功用。教育者在谈心过程要学会尊重教育对象,了解教育情况,做到知已知彼。要学会选择适当时机和场合,对教育者敞开心扉、做到以诚相待。要学会讲究方式、注意分寸,对教育对象循循善诱、做到亲切感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谈心艺术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提升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再次,开展充满人格魅力地谈心教育。人际吸引具有高度情感性的特点,在谈心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吸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取得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夯实专业知识技能,广泛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力求做到以广博的知识吸引人;要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培养真诚、谦虚、热情、宽容、幽默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力求做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吸引人;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艺术修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力求做到以深厚的人文修养吸引人。

(2)优化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以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创造一定的教育情境让受教育者体验不同的角色内涵,在体验各种人际角色、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中理解和认识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和道德要求,从而在直观体验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在人际吸引视域下,开展角色体验法能让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熟悉程度更加深刻、具体,更能体味到教育者的艰辛和不易,让教育对象感受到“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6]从而增加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内心认同,增加对教育者的尊敬程度;同时在体验过程中也能让受教育者加深对各种社会规范的理解,完善价值判断。合理的角色体验可以让教育对象“超越经验,达到理性;超越物质,达到精神;超越暂时,达到永恒。”[7]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角色体验法的使用频率,要尽量在实践中优化角色体验的程序和氛围,优化参与式体验法、互换身份体验法等方法在角色体验中的比例。只有角色体验法更加完善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3)创新对话交流法。

在人际吸引视域下,谈心教育法比较侧重教育者的作用,角色体验法比较强调教育对象的感受,而“对话交流法强调的则是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其核心是平等、真诚、尊重、理解。”[8]对话交流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可以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想法,在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对话交流的环境、步骤和情境等因素;努力将显性的对话交流和隐性的对话交流结合起来使用;积极创造条件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有机会更好的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在对话中培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亲近度,在对话中加深彼此的理解,从而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4-125.

[2]杨芷英.浅谈人际吸引规律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3]泛珠江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人民出版社,1995(9).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简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0):18.

[6]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石欧,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8]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0-161,159.

猜你喜欢
人际相似性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