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014-04-01 17:23璐,李
淮海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因素儿童孩子

刘 璐,李 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肥胖率迅猛增长。近60%~85%的儿童肥胖将发展为成人期肥胖,而且儿童肥胖与其成人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儿童肥胖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其防治重点主要是积极寻找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目前,国内关于儿童肥胖的研究对象主要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学龄前儿童肥胖及其危险因素的并不多。学龄前期是发展认知、形成各种习惯和行为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和培养正确营养意识、良好饮食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强[1],因此,学龄前期是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乃至全人群肥胖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遗传因素

研究[2]发现,父母超重或肥胖的儿童有发生肥胖的风险。其中,父亲肥胖的3岁以下儿童在7岁时的发胖风险是父母体质量正常组的2.54倍,母亲肥胖的为4.25倍,父母双方均肥胖的为10.44倍。母亲的影响大于父亲,可能与儿童与母亲接触较多有关[3]。母亲的一些体质性因素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及体质,如月经初潮的年龄。Lee等[4]研究发现,月经初潮年龄过早的母亲,会出现矮胖型身材,这种体质很有可能传给下一代。Ong等[5]研究认为,月经初潮年龄过早或许是快速生长的跨代标志,表现为后代婴儿期体质量的显著增加、儿童期较高的身材和青春期早发育而成年期身材偏矮。

虽然儿童肥胖发生有这种遗传倾向,但遗传在肥胖中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现已发现与肥胖有关的基因600余种,但其中并未发现单独具有大量聚积脂肪功能的基因。与体质量增加有关的基因,也只是增加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下脂肪积聚的倾向,多数可能并不直接引起肥胖[6]。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肥胖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 环境因素

2.1社会因素

2.1.1新娱乐方式的兴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视、电脑等娱乐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导致儿童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大减,反而常会沉溺于家中看电视、玩手机和电脑游戏等。有学者[7-8]把持续观看屏幕占据的时间称为屏幕时间,屏幕时间的增加可能与超重/肥胖关系密切。1天中屏幕时间为1 h左右的儿童10人中只有1人肥胖,每天屏幕时间超过5 h的儿童中5人即有1人肥胖。平均每天看电视3 h儿童肥胖的危险性是平均每天看电视1 h儿童的1.398倍。而且儿童在边玩手机或者看电视的同时进食,会延迟正常进餐的饱食感从而增加能量摄入。因此,应该限制儿童与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屏幕产品的接触,减少屏幕时间。

2.1.2在外就餐多 随着人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许多父母在家烹饪的时间很少,因此孩子只能选择在外就餐。由于餐馆的就餐氛围较好,食物种类丰富,色香味俱全,脂肪和热量高,能激起儿童的食欲,增进食量。且家长一同在外就餐时,一般对儿童的食量控制较少。此外,在外就餐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许多饭店、街头摊点为了吸引顾客,烹调时往往会加入更多的油脂、调料等,所以,经常在外就餐会导致儿童能量失衡。胡小琪等[9]研究结果也显示,经常在外就餐学生的能量摄入是各组中最高的。

2.1.3媒体的宣传 现在只要打开电视,就是铺天盖地的食品广告宣传。有快餐、膨化食品、巧克力、冰激凌、可乐等等。儿童天生就爱吃甜食,加上广告的效应,更加抵挡不了食品的诱惑。而这些高能量食品的摄入也是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最密切的环境,家庭环境的主要创造者为父母,父母的文化程度、认知、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围生期母体情况、儿童早期喂养方式等无一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方式。

2.2.1父母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高低决定人们认识事物的深浅,学龄前儿童不能理智地控制自身饮食需要,父母的饮食习惯和知识对儿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10]表明,文化程度低及合理膳食知识缺乏的父母,其子女容易发生肥胖。双亲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较一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患肥胖的危险性要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高学历的父母更注意食物营养的搭配[11]。

2.2.2父母认知 每个父母判断孩子肥胖的标准和认知都不同,而父母对孩子肥胖的认知是孩子肥胖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12]。许多家长认为肥胖是健康的表现,是家庭富有的象征。李辉[13]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正常的儿童中,父母认为孩子体质量是正常的仅占56.8%,有41.9%的家长认为孩子偏瘦,只有1.3%的家长认为偏胖;而在超重的儿童中,有77.9%的家长认为正常,甚至还有2%的家长仍认为孩子偏瘦,只有20.3%的家长认识到孩子偏胖;在肥胖儿童中,仍然有23.2%的家长认为孩子体质量正常。没有意识到儿童肥胖危害性的家长,往往会鼓励孩子多吃,提醒再吃,并满足孩子自选食品、喝碳酸饮料。学龄前儿童几乎不能主动控制食物的摄入,因此,父母的盲目“进补”导致了肥胖的后果。

2.2.3围生期母体情况 母体是胎儿最早的生长环境,母体的代谢会影响胎儿本身的代谢调节机制。孕期母亲无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对胎儿出生后的发育均会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病风险[14]。特别是在胎儿的晚期发育过程中,孕妇所需营养、能量远大于孕妇自身及胎儿的消耗,将会出现孕妇营养过剩、超重甚至肥胖。此时,不仅孕妇体内的脂肪细胞会大量储存和增大,内分泌调节机制发生紊乱,也会影响到胎儿代谢机制的形成,胎儿体内也会形成大量的脂肪细胞,而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则不会消失,这为儿童肥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出生体质量增加与肥胖发病率呈直线关系。胎儿出生体质量>3.5 kg,儿童肥胖发病率急剧增加;>4 kg者,超重及肥胖发病率达1/3。如果母亲在孕期是肥胖的,那么其孩子在4岁时的肥胖率为24.11%。此外,孕妇自身和/或胎儿体质量过大时,往往会选择剖宫产;自然分娩过程中有些胎儿过大导致娩出困难时则会用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研究[15]显示,剖宫产或产钳吸引器助产出生的儿童较平产出生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大。

而如果孕妇在孕期体质量增加的速度不在正常范围,甚至是营养不良,胎儿在宫内就会因缺乏营养供应而出现营养不良甚至生长发育缓慢,从而导致低体质量儿的产生。低体质量儿出生后由于胎儿期的反馈调节,对摄入能量的利用率增高,可能存在食欲亢进反应,从而增加儿童期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危险[16]。这种追长的生长现象不仅会导致儿童时期的肥胖,更可能为成人后的相关疾病埋下伏笔。研究[17]表明,低出生体质量儿及儿童期营养低下与成年后肥胖、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体质量过度增加或营养不良,从而控制胎儿出生体质量,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

2.2.4儿童早期喂养方式 出生后早期的喂养方式与婴幼儿的肥胖密切相关。母乳喂养>3个月婴儿到4~6岁时肥胖的发生率仅为人工喂养及母乳喂养<3个月婴儿的30%~50%。人工喂养儿更易发生肥胖的原因在于其不能自动平衡婴儿的食欲、吸乳量和吸吮频率,从而显著增加婴儿期的能量摄入[11]。对于婴幼儿而言,过度喂养可能是儿童肥胖除遗传以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导致婴幼儿对饥饿和饱足不敏感,从而使儿童形成过食的习惯[15]。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母乳喂养>4个月),对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影响越大,越能抑制过度旺盛的食欲,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越低[11-12]。然而,也有研究[15]发现了不同的结果:肥胖组儿童母乳喂养的比例为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在肥胖组和对照组间也发现喂养方式和母乳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儿童自身因素

3.1儿童膳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模式的变化使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6,18]。吃饭时看电视、听音乐或玩玩具,吃饭时间短,不愿咀嚼固体食物,饭前吃零食,外出就餐次数多,是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与超重/肥胖具有相关性[17]。

另有研究[19-21]指出,不健康的零食还可能会增加肥胖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远远没有正餐所提供的全面,家长在为儿童选择零食时,不仅要注意营养均衡和合理搭配、进食零食的时间,以补充正餐营养的不足,同时也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营养宣教和指导。

此外,张伟伟等[22]调查发现,果汁摄入过多是儿童肥胖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很多家长认为果汁含有大量的营养素,对身体有利而无害,于是过早过多地给儿童添加果汁。果汁味道好,儿童喜欢吃,且与固体食物相比,果汁所引起的饱腹感并不强烈,容易食入过多,导致热量摄入增加,从而可能导致肥胖的发生。

软饮料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已有研究[11,22-23]证明含糖饮料消费与儿童肥胖的正相关关系。青少年每天增加1份含糖软饮料,发生肥胖的危险会增加1.6倍。但牛奶摄入量和含糖饮料的摄入有负相关关系,低牛奶摄入儿童可能含糖饮料的消费量较高,从而增加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24]。张倩[25]研究结果显示,高频率牛奶饮用组儿童肥胖、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等代谢异常率都是最低的。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的饮奶量应该达到300 g左右。我国目前已经在积极推动学生奶计划,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3.2运动因素 体育锻炼时间少、体力活动不足、久坐少动的静态生活方式是影响儿童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私家车的不断普及,儿童上下学几乎都是以“车”代步,很少步行,减少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另外,喜欢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久坐行为会使个体活动量减少及参与其他体力活动的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体内能量的消耗,这种行为已被公认为是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2]。

3.3儿童在校就餐情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不得不将孩子提早送入幼儿园。大部分幼儿园会为儿童提供午餐,有些还会提供一日三餐。但是很多家长会担心幼儿园伙食不好,害怕孩子吃不饱,往往在早上送孩子入园前先给孩子吃一些早餐,傍晚放学后又让孩子再和大人一起吃晚餐,而其实下午时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吃过一些食物。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能量摄入。

4 结语

目前,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已刻不容缓。为有效遏制儿童肥胖的蔓延,我们对儿童肥胖的防治工作应在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26]。鼓励婴儿期母乳喂养,4~6个月后添加辅食并定期体检,发现婴儿体质量增长过速要及时给母亲喂养指导;儿童早期要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过度喂养;对学龄前儿童要加强营养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其养成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偏食的健康饮食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适合身体发育特点的体力活动,并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杜绝不良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27]。总之,动员全社会参与,广泛宣传防治儿童肥胖的正确方法,仍将是我们公共卫生人员的艰巨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芮 溧.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学龄前儿童肥胖营养干预及效果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 徐瑞芳.青浦区小学生肥胖预防干预的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 刘美群.3~6岁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76-977.

[4] Lee JM,Appugliese D,Kaciroti N,et al.Weight status in young girls and the onset of puberty[J].Pediatrics,2007,119(3):E624-E630.

[5] Ong KK,Northstone K,Wells JC.Earlier mother’s age atmenarche predicts rapid infancy growth and childhood obesity[J].PLoSMed,2007,4(4):E132.

[6] 周乐山.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7] Anderson SE,Economos CD,Must A. Active play and screen time in US children aged 4 to 11 years in relation to sociodemographic and weight status characteristics: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analysis[J].BMC Public Health,2008,(8):366.

[8] 张越伦,张 欢,王 欢,等.屏幕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 33(11):1403-1405.

[9] 胡小琪,刘爱玲,张 倩,等.小学生午餐在外就餐与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41-643.

[10] 王文媛.青岛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肥胖症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11] 严志玲.儿童青少年肥胖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 1278-1280.

[12] 王文媛,傅 平,汪之顼.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研究,2008,19(6):591-594.

[13] 李 辉.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刊,2005,40(5):7-9.

[14] 荀泽丽,李廷玉.从发育的角度看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6):543-545.

[15] 周乐山,何国平.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病例-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07,36(6):755.

[16] 荀泽丽.重庆市城区学龄儿童早餐状况及与肥胖关系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17] 王晶瑶.儿童肥胖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6):124-126.

[18] 徐宏平.蚌埠市东风、群力社区3岁以下婴幼儿单纯性肥胖调查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102-103.

[19] 杨显君,江 逊,张玉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3):259-261.

[20] 刘爱玲,尚现文,张 倩,等.小学生零食消费种类与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44-647.

[21] Kelly RT,Marian T,Christine GS,et al.Children’s descriptions of the foods consumed during loss of control eating episodes[J].Eat Behav,2007,8(2):258-265.

[22] 张伟伟,何叶清,沈亚萍.3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2):286-287.

[23] 郭 苑,徐 乔,孔玉梅,等.饮食、运动习惯对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09-5712.

[24] 赵新陵,郭 苑,张建端.12月龄儿童超体重和肥胖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8-240.

[25] 张 倩.牛奶饮用频率与小学生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48-650.

[26] 李 薇,冉域辰,黄美琳,等.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3):332-333.

[27] 林卫华,黄柏青,蔡丽如.泉州市丰泽区5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1-93.

猜你喜欢
因素儿童孩子
解石三大因素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