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论治遗溺经验

2014-04-02 01:02张淑贤姜丽莉
河北中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遗尿甲乙太阴

张淑贤 姜丽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上海 201203)

《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最多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是晋·皇甫谧根据《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参考《难经》等有关文献,“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纂而成,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今天的临床仍影响深远。遗溺最早见于《内经》,《甲乙经》中沿用此名,或称为遗尿、遗溲、小便遗,现代医学尿失禁当属此范畴。现参考山东中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甲乙经校释》一书,就《甲乙经》对遗溺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甲乙经》中对病因病机的分析以经络辨证为主,涉及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督脉等经络。《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兑骨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手太阴之络脉列缺,当肺气虚则呵欠伸腰,小便不禁。《甲乙经·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专篇论述足厥阴肝经受病时可发遗溺。《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曰:“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分肉间,在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素问·刺腰》王冰注:“解脉,散行脉也,言不合而别行也。此足太阳之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循肩髆,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下入腘中,故病斯候也;又其支别者,从髆内别下贯胂,循髀外后廉,而下合于腘中,两脉如绳之解股,故名解脉也。”据王冰之说,解脉似指经脉之散解而别行者,此足太阳之经脉发病可出现遗尿的症状。另《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曰:“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而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散脉,《素问·刺腰痛》王冰注:“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则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乃遗溲也。”《甲乙经·奇经八脉第二》曰:“此生病,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督脉受病时,女子易发遗溺。

除经络辨证之外,还散见脏腑辨证,涉及脏腑为肾与膀胱。《甲乙经·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曰:“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尿(《素问》作溺)。”此条是说肾咳不已,膀胱则受病,咳时兼有遗尿。

除内科常见病症篇可见相关论述,在妇人及小儿杂病也有提及。《甲乙经·妇人杂病第十》曰:“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太冲主之。”妇人患疝病时,肝邪犯脾,脾虚不能制水,肝肾气逆,可发遗溺。《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曰:“小儿痫瘛,遗精溺,虚则病诸瘕,实则闭癃,小腹中热,善寐,大敦主之。”小儿痫病,筋脉拘急,可兼见遗溺。

《甲乙经》在疾病诊断方面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尤重视望诊和切诊,且有相应的针灸治疗[1]。遗溺病症也可通过切诊诊断。《甲乙经·病形脉诊第二(下)》曰:“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忘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履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瘛疭挛筋。”微滑为遗溺,《黄帝内经太素》五脏脉证注:“阳气微盛,阴虚不禁,故为遗溺也。”肝脉微滑时发遗溺。

2 治疗

《甲乙经》在针灸治疗遗溺论述中共选取列缺、大敦、石门、蠡沟、关门、神门、委中、委阳、期门、太冲10个穴位。其取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取穴以循经穴位为主,如取手太阴肺经之列缺,取足厥阴肝经之大敦、蠡沟、太冲、期门,取足太阳膀胱经之委中、委阳;②选穴部位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局部以腹部穴为主,《甲乙经》中提及的10个穴位中,有7个穴位的定位为肘膝关节以下,石门、关门则在腹部;③取穴多为特定穴,如列缺为肺经络穴,八脉交会之一,通于任脉,大敦为肝经井穴,蠡沟为肝经络穴,期门为肝经募穴,太冲为肝经输穴及原穴,神门为心经原穴,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委阳为三焦经合穴,石门为三焦经募穴;④取穴以单穴为主[2],如“气癃,小便黄,气满,虚则遗溺,石门主之”,“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而白,期门主之”等;⑤强调辨证取穴,在《甲乙经》中以病统穴,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辨证理论,但其辨证治疗分类极为细致,如“阴跳腰痛,实则挺长,寒热,挛,阴暴痛,遗溺,偏大,虚则暴痒,气逆,肿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状,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热,如有瘜肉状,背挛不可俯仰,蠡沟主之”,“胸满膨膨然,实则癃闭,腋下肿痛,虚则遗溺,脚急,兢兢然,筋急痛,不得大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俯仰,委阳主之”,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不同。

《甲乙经》在遗溺具体治疗中,强调虚实有别,“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证治疗,“手太阴之别,……虚则欠歆,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腹满膨膨然,实则癃闭,……虚则遗溺,……委阳主之”。实证治疗,“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除普通针刺外,还有刺络放血,且详述操作方法。“解脉令人……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分肉间,在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发病,刺解脉在膝下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横脉(委阳穴)刺出血,以紫血变红后为止。“散脉令人……,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散脉发病,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系束筋脉之处,刺3次。

3 小结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将此类病症细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等,但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原则,仍属遗溺范畴。《甲乙经》中关于遗溺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理论对现代临床的应用仍有积极的作用。现代解剖学认知尿失禁的病位主要在肾、膀胱等脏器,临床流行学统计遗尿症多见于小儿,压力性尿失禁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且临床症状常诉有“咳则遗溺”。针灸治疗的具体取穴、原则、操作方法等在《甲乙经》中均已论述,特别是具体取穴中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突出特定穴的的治疗作用,不主张多取穴,只要选穴正确,施治得当,足以疗疾病,并主张取穴并非越多疗效越好的原则,在现代临床中仍广泛认同和应用[3-4]。因此,我们在对现代病症治疗时,既要结合时代特征,采用现代医疗手段,也应重视古医籍的再学习,以挖掘在历代传承中可能被疏忽的有关认识和治疗经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1]陈淑珍.论《针灸甲乙经》对脉诊的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2):25-26.

[2]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2002,22(7):494-497.

[3]张浩.针灸单穴治疗遗尿症综述[J].江苏中医,1998,19 (7):43-45.

[4]汪司右,陈果美,李丽会.“骶四针”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15-17.

(本文编辑:石康)

猜你喜欢
遗尿甲乙太阴
从温、补、清三法论治小儿遗尿
《针灸甲乙经》治疗胃肠病取穴特色探析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北半球中低纬大气太阴潮汐对Es层的影响
有趣的“换钱”游戏
甲乙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