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之“膈”及其临床意义

2014-04-02 01:02周震
河北中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浊气病位中焦

周震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50)

膈,广泛出现于中医文献中,那么中医所言“膈”具体位置何在,与脏腑有何关系,以及其功用都值得思考,笔者就此略谈管见,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1 膈之生理

1.1 膈为横隔膜《素问》中多次出现了“鬲”一字。“鬲”,《说文解字》载:“鬲,鼎属。”“鬲”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器皿,内部空间由三足而分,因而可引申为“阻隔”之意[1]。如《素问·气厥》曰:“鬲肠不便,上为口麋。”《素问·风论》曰:“食饮不下,鬲塞不同。”“鬲”作“隔”讲。古人认为人体的胸肺部像“鬲”形,所以“鬲”又可引申为“胸膈”之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病在鬲中。”《素问·诊要经终论》曰:“中鬲者,皆为伤中。”《素问·评热病论》曰:“鬲中热。”“鬲”作“膈”讲[2]。张介宾注:“鬲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心肺居于膈上,肝肾居于膈下,脾居在下近于鬲间。鬲者,所以鬲清浊,分上下而限五藏也。”

《灵枢》中未见“鬲”,是以“膈”出现。如《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上膈属肺……”马莳注:“膈,隔膜也。凡人心下有隔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所以遮鬲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3]其将“膈”注为阻隔胸腹的隔膜,表明了“膈”在中医古籍中代表着“分隔”、“隔离”之意。

由上可知,中医学认为,“膈”(“鬲”)是分隔脏腑的组织,其上为心肺,下为脾胃。中医所描述的“膈”应为西医解剖学中的横隔膜。横隔膜位于胸腹之间,是分割胸腔与腹腔的膜,有阻隔胸腹之义。它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的下面,肝脏、脾脏、胃的上方,与古人所认识的“膈”相同。

1.2 膈居半表半里之位《素问·六节脏象论》有言:“心者,为阳中之太阳;肺者,为阳中之太阴;肾者,为阴中之少阴;肝者,为阳中之少阳。”而脾为“至阴”。将膈上之脏称为阳,膈下之脏称为阴,故膈即为分隔阴阳的界限。膈居阴阳之间,是否可以认为膈之位置应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起初是伤寒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少阳病之病位。《伤寒论》原文无此一说,148条言及“半在里半在外”,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148条注:“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半表半里,因此而来。后世温病学派创立膜原理论,发展了半表半里理论。膜原首见于《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王冰注曰“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肓膈之原”[4]。综合“膈”、“肓”的含义来看,“肓”倾向于表示非实体的空间,“膈”则指能够分隔出空间的实体——横隔膜[5]。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膜原相当于腹膜、胸膜、大小网膜、肠系膜、淋巴系统、关节膜等结缔组织及免疫屏障系统[6]。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医学著作中直接用“chest and diaphragm”或“diaphragm”表述“膜原”,diaphragm一词在《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简明牛津词典》)中解释:The thin muscle below the lungs and heart that separates the chest from the abdomen.(肌肉层,位于心肺下,分隔腹腔与胸腔)此译法属于比照西医的方法,借用西医的术语易于理解,又可以减少外国人对中医生僻名词的隔膜感[7]。Diaphragm一词即是膈。亦有学者认为膜原的翻译可以在此基础上稍加一词“local”或“part”来表述位置的模糊性,译为“local diaphragm”或“diaphragm part”[8]。这些译法都表明膈与膜原的关系密不可分。横隔膜,即膈,属于膜原的一部分。由此,膈也可理解为膜原。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提出:“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膜原处于半表半里之位,故膈应处于半表半里之位。

膈之经典病变应为《伤寒论》中热扰胸膈证,即栀子豉汤证。22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其首见于太阳病变证76条:“发汗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证的成因,或因太阳病误用汗、吐、下法后,邪热内陷;或因阳明病大下之后,余热未尽,无形之热归并于胸膈之间,膈为清虚之地,若热郁于此,上熏心肺必致烦躁懊

,下及胃腑或致呕吐,故此应非太阳或阳明本证。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但头汗出”,皆是因累及少阳枢机,气、火、水之布散输转障碍而变生之诸证,从六经部位归属上系少阳病变[9]。故膈之病变病位应属于少阳,膈应属少阳。

综上,从膈之生理及其病变病位皆可看出膈应居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2 膈之功用

2.1 遮隔浊气《简明中医辞典》对“膈”解释为:膈,同鬲,即横隔膜,并引用《人镜经》语:“膈膜者,自心肺下,与脊、胁、腹周回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浊气,不使熏清道也。”对于《内经》中“膈”,马莳和张介宾皆将其功用注为“遮隔浊气”。《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饮食入口过咽,透膈入胃。在中焦“沤”化腐熟,清阳上升过膈,由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濡养全身;浊阴下降,剩余的糟粕由下窍排出,可见膈可以“遮隔浊气”。

2.2 分界上焦和中焦《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中医学将膈以上的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将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称作中焦,可见膈是上焦和中焦的分界。

2.3 判断病位《伤寒论》141条云:“寒实结胸……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此条描述寒实结胸,是寒邪和痰水等有形之邪相结于胸膈脘腹,邪结部位可偏于膈上或膈下。药用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贝母三药组成,其方后注“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正说明本证是有形实邪停聚在膈之上下,治疗或上越而吐,或下泄而利,正如《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竭之”。

猜你喜欢
浊气病位中焦
曹丕文气说的清浊之论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心顺万病难生
心顺万病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