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的世界

2014-04-02 09:40碧澎
时代报告 2014年4期
关键词:傅聪傅雷家书

碧澎

上海浦东海港陵园福寿园是傅雷夫妇的长眠之地。

那座高约1.8米,洁白洁白的傅雷夫妇纪念碑碑身正面题着《傅雷家书》里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自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7000多字。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傅雷“大器晚成,精心雕琢”,把儿子培养成材的过程。《傅雷家书》自1981年印刷第一版后,迄今已再版超过五个版本,印数超过百万册,被称为当代中国家教教科书。傅雷父子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及深刻的探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勇往直前,而傅雷在书中将自己对儿子的教育、生存发展与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把儿子的家庭幸福、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也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傅雷家书》也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傅雷为傅聪走上音乐之路呕心沥血,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对孩子们进行政治观的教育。一个艺术家尽管可以不参与政治,但他必须懂得政治,必须能够理解政治形势,也应该有正确的政治观。在傅雷看来,艺术家的“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傅雷在家书中有一部分就涉及对傅聪政治观的教育,有些信甚至用上千字的篇幅,用来谈政治方针、政治观点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国,首先,自己得全心全意地爱国。在政治上,傅雷一直追求进步。从其早期人生轨迹来看,五四运动时,他作为进步青年,参加过街头的讲演和游行,之后,还参加过“五卅”运动。后来,国民党日益腐败,政令也逐渐严厉,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处于被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傅雷一度也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抗日战争期间,他又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与马叙伦、陈叔通等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1949年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大致有三种流向:一部分亲国民党,去了台湾,譬如张道藩等人;一部分去了香港或国外,因为他们对于两边都心存顾虑,譬如张君劢等;一部分留在了大陆,他们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傅雷就是留下的人员之一,从他的这次选择中也可以窥见他当时的思想倾向和立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一度善待傅雷。作为著名翻译家,傅雷得到了国家的信任,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理事,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而且,从内心来讲,傅雷也是坚决拥护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并且他对毛泽东本人也有极高的赞誉。即便最后傅雷含冤自杀前,他仍然相信自己热爱着的国家,相信“伟大的毛主席”。他在遗书中写道:“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

从《傅雷家书》可以看出,整个1958年,傅雷与傅聪的通信只有三通。因为,在1958年4月30日,傅雷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后,傅聪出走英国,父子间的通信在那段时间中断了好一阵子。后来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市长的帮助下,傅雷和傅聪终于通上了信。

中断了10个月的联系恢复后,傅雷的一封又一封长信,飞往伦敦。傅雷的信,使傅聪这个身处异国的断了线的风筝,又维系在祖国的大地上。虽然傅雷无端受冤,境遇凄冷,却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谆谆教诲儿子毋忘祖国,永远维护祖国的尊严。傅雷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那是他崇高品格的写照,那是他深厚父爱的聚焦:

“孩子,10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然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

“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

“你不依靠任何政治经济背景,单凭艺术立足,这也是你对己对人对祖国的最起码而最主要的责任!……我相信你会坚持,不过考验你的日子还未来到。至此为止你尚未遇到逆境,真要过了贫贱日子真正显出‘贫贱不能移!居安思危,多多锻炼你的意志吧。”

尽管傅聪国内的家庭遭遇悲惨并蒙受了恶名,但他始终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在他到达英国伦敦之后,记者们簇拥而来,他闭门不见。有一位外国记者说,只要他同意作为该刊的封面人物,可以付给他一大笔钱,但是傅聪却一口回绝了他。傅聪懂得什么叫“自爱”。正如父亲所说:“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你是以艺术为生命的人,也是把真理、正义、人格等等看作高于一切的人。”记者们不断地纠缠着,把傅聪称为“中国的叛逆”。傅聪忍无可忍,在1959年接待外国记者,公开申明了自己的“三原则”—— 一是不入英国籍,二是不去台湾,三是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

父亲自杀后,傅聪依然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没有说过一句有损祖国尊严的话,始终没有背弃自己的祖国。

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也说:“从各方面看,你的立身处事都有原则性,可以说完全跟爸爸一模一样……你的民族傲气,爱祖国、爱事业的热忱,态度的严肃,也是你爸爸多少年来从头至尾感染你的。”

巴以冲突,以军开进巴勒斯坦,以色列为庆祝战争胜利,要在国内开庆祝会,邀请全世界知名音乐家参加,其中也有傅聪。他断然拒绝:“我去参加,岂不相当于为日本人庆祝中国东三省沦陷?”

儿子凌云问傅聪,为了巴以战争,何至于气愤至此?“在西方,一般人看来,各打五十大板就算公平了……我认为这是基本立场问题。就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你究竟同情谁。”傅聪的立场,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曾向金圣华追忆往事,“那时候,李公朴、闻一多遇难。父亲为这些事曾几天不吃饭,关起门来不见人。妈妈流着泪敲着门说,老傅啊,不要这样,吃点东西吧。”

由于担心傅聪在国外生疏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傅雷不仅鼓励他多用中文写信,还给大洋彼岸的傅聪寄上画册、字帖、拓片、古书,并备有详细注解,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精华,使傅聪能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不忘记自己祖国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实在的爱国行为。就像傅雷信中所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殖。”

当傅聪处于情绪低谷时,傅雷就提醒他:“你不是抱着一腔热情,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吗?”在傅雷看来:“关于你我之间的思想交流,精神默契未尝有丝毫间隔,也就象征你这个远方的游子永远和产生你的民族,抚养你的祖国,灌溉你的文化血肉相连,息息相通。”

2013年10月,傅雷夫妇的骨灰终于得以安葬浦东故里。

手中泥土落尽,墓地永远合上。

傅聪兄弟站在墓前,一字一顿:“……47年前,你们无可奈何地、悲壮地、痛苦地、无限悲愤地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们,离开了你们无限热爱的土地,离开了由这块土地呈现的你们无限眷恋的文化。但是,你们的心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永远怀念你们。你们一生的所作所为,你们那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永远在激励着我们……”endprint

猜你喜欢
傅聪傅雷家书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没有寄出的信
家书( 连载一)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傅聪:我的信不能入《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