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4-04-03 12:34郑子峰黄旺生
关键词:伦理观道德经老子

郑子峰, 黄旺生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启示

郑子峰1, 黄旺生2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我们在反思以往的实践时,老子生态伦理观中蕴含的丰富智慧资源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包含了生态实践观、生态平等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生活观等重要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展;树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统筹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克制贪欲,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老子;生态伦理观;启示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发利用强度的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状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带来了人类福祉的增进,从负面方面也带来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存性反思,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全球性的生态困境,并且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当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实践时,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关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智慧资源无疑也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老子思想中包涵了丰富而深刻的自然哲学思想,他以独特视角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老子思想简述

老子丰富的哲学思想主要蕴含在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一切事物的演变,“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德”是认识和体验“道”的“得道”过程,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最高自然法则,“道”包含着一切事物形成发展的玄机,认识和体验“道”就要按照自然法则来修身治国。《道德经》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的对立统一,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来自于其本人的哲学思想,还来自于后来以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道教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等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对200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对当今中国的各方面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老子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观是从伦理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的一整套系统的观点,它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为一种伦理道德关系。在当前“经济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占主导的观念体系中,我们有责任重建一套把自然纳入发展之中的观念体系,找到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有效结合点,即如何探寻既保护环境又不停止发展的有效“节点”之所在。[2]本文认为老子的生态伦理观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老子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四个主要方面。

(一)“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活动范围已经从陆地向海洋和太空延伸,对生物微观世界的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的主宰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人们在为征服自然而“沾沾自喜”时,大自然已经以灾害频发、物种加速灭绝等威胁人类生存的方式向人类发出警告。

老子作出的适应生态系统规律和性质的行为便是“无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自然无为”的生态伦理智慧由“道”推演而来,要求人们的行为选择要与“道”保持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要合乎顺应自然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在实践上表现为“无为”的特性。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强调:“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它告诉人们“道”虽然化生和养育自然万物,但具备“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的“无为”精神。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更不是一种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老子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一种处事态度和方法,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知常日明”的“自然而为”,[3]“无为”最终是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可见,老子“自然无为”生态实践观告诉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是顺应自然,对待自然要以无为的态度达到“无为而治”的无不为效果。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4]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工业文明的进步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种种环境恶果却不期而至。因此,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地位平等的“物无贵贱”生态平等观,构建起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

道家主张尊重自然和一切生命,反对用等级贵贱观念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尽管万物各自具有特殊性,但作为本体的“道”对万物一视同仁。既然自然万物均由“道”产生,那么自然万物彼此之间便无贵贱等级之分,而是共同遵循着“道”的平等关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表明老子既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认为这四者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协同并进,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为代价,自然万物之间应以平等的态度互相尊重。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遵循“道”的准则去实现内在的独立价值,天地万物相形相生、互为依存,没有贵贱等级之分,《道德经·第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有”和“无”、“难”和“易”、“前”和“后”等一系列对立的双方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事物发展。老子还认为天地万物会相互转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见,万物之间的关联性、依赖性和转化性内在规定了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而无贵贱之分。

(三)“知止不殆”的生态发展观

长期以来,人们在“先污染后治理”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不惜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生态发展观的凝练表达,从发展观角度出发,老子主张“适度发展”的思想,认为“知足”、“知止”地开发自然,《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告诫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要人们在进取中要把握适可而止的度,不能超越事物的极限去开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利用,而不能竭泽而渔,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与自然和谐共进的长久关系。老子还主张事物的发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冒进和逞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贪婪纵欲反而会加速事物衰亡。总之,“知止不殆”的生态发展观是告诫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以获取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合理适度,切不可贪得无厌、毫无节制。

(四)“少私寡欲”的生态生活观

如果人将自己囿于作为物质存在是永远也无法获得自由的。人作为现实世界的存在者、生活者,在心灵上的不“自在”,既有来自周遭环境的原因,更有来自自身内心世界种种欲望的纠结。[5]当今很多人受膨胀欲望的控制,经营着一种奢靡浪费的生活,而把人生真正的意义丢弃了。老子“少私寡欲”的生态生活观,与现代生态文明倡导的健康生活、绿色消费等和谐精神风貌相一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提出:“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在告诉我们要时常保持简约质朴之心,抑制和减少欲望,从而回归到清心寡欲、清净纯真的自然本性。同时,《道德经·第十二章》进一步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在告诉我们明智的人应该破除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去除追逐物质享受的极端化行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一针见血地说:“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6]因此,老子“少私寡欲”的生态生活观应成为自然危机中人类自救的选择。

三、老子生态伦理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观

西方文化“主客二分”的主题造成了对自然规律的轻视,在这种思维观念的引导下,出现了人类只承认自身是有价值的主体,其他自然界的生命乃是被人类利用、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对人与自然对立和分离的强调,主张人类主宰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当生态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并导致严重后果后,人类开始对“主客二分”的思维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开始寻求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维观念与老子主张的“道生万物”的生态整体观不谋而合。整体观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内各部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就应该和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道生万物”是老子重要的思想命题,老子以万物相互联系的整体观来看待自然万物,否认人独立于自然之外,把人看做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与其他自然界万物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展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实践观。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的代价上,这种发展方式已经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牢记老子“自然无为”的生态伦理观。首先,“知止不殆”,停止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其次,自然无为,即在合乎自然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最后,“辅万物之自然”,即对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我们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有所作为的修复,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三)树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

理性使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无限的发挥,带来技术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然而,对于人的力量的无限扩大的认知,就是把人作为尺度和准绳,这就意味着将人视为万物的中心。[7]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导致了人们把自然界当做征服的对象,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只是万物普通的一员。因此,我们要破除人类自我优越感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起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把自然视为人类的“他者”而不是客体,以生态伦理态度对待自然。当前,我们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项核心内容便是把人与自然平等的精神意蕴融入其中,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健康稳步向前推进。

(四)统筹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较好地统筹发展与生态的关系,而是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老子“知止不殆”的生态发展观认为,自然乃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如果自然被破坏到无法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人类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就毫无意义。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起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五)克制贪欲,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我们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进而发展成为高消费主义。为了满足高消费需求,人们没有考虑到环境资源开发限度,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造成人类与环境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产生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由于受到贪欲的控制,人们依然沉湎在高消费中,而无视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节俭、适度、知足的修身之道才合于自然之道,才是当今应该提倡的生存原则、生活态度。[8]我们要汲取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清醒自觉地把欲望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遵循“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的原则,树立起健康合理、更注重消费质量的生活消费观。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2013-11-14)[ 2014-03-22].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陶新宏.老子生态智慧的特点及局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58.

[3]汪愿愿.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合理借鉴[J].榆林学院学报,2013(1):13-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5]韩彩英.“明明德”:老子从道性自然到德彰大同的生态旨趣[J].学术论坛,2013(6):1-6.

[6]池田大作,汤因比著.苟春生译.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183.

[7]陆爱勇.论《老子》“自然”的生态伦理意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9-72.

[8]高兴智.老子生态哲学思想评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37.

LaoTze'sEcologicalEthicsanditsModernEnlightenment

ZHENG Zi-feng1, HUANG Wang-sheng2

(1.CollegeofEconomics,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2.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gnored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which has caus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When we reflect on the past practices, abundant wisdom resource which imbedds in Lao tze's ecological ethic has important enlightment to us. Lao tze's ecological ethic contains important thought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qualit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life, etc.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thoughts, we have to respect the nature and keep the nature take its course; establish the idea of respecting the nature because of its equality to man;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an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refrain from greed and establish healthy consumption.

Lao tze;Ecological ethic;Enlightenment

2014-04-16

郑子峰(1987-),男(汉),福建晋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

黄旺生,教授。E-mail:hws9112000@126.com

福建省科技厅研究项目(2013R0016)

B223.1

A

1671-816X(2014)12-1189-04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伦理观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易说道德经》
探析《佛教格言》中的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