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思想

2014-04-04 11:40周朔王兆良
关键词:关怀人文科学

周朔,王兆良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思想

周朔,王兆良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

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国家发展全局的指导性理念,与以往发展观念相比,其独特内容是其表达和实施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在发展中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谐,彰显出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也突显出治国理念的人文关怀思想。

科学发展观;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提出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的增强、财富的累积以及人们对经济需求的满足;进而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探索体制改革,来适应文化、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继而提出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的连贯性以及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发展的理念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实践中却片面地把社会发展等同于GDP增长,所以GDP的增长就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的惟一指标。“见物不见人。”[4]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人口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也忽视了在经济增长背后的分配不公正和不平衡,累积了许多社会矛盾。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与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1]科学发展观所意蕴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和关心劳动者,把人从纯粹的工具用途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工具性与主体性的双重价值,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尊严,最终实现解放人、发展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满足人的多重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思想是奠基在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和精神关怀,在满足人民的价值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外在需求与内在需求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文化和物质需要。外在需求是人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内在需求的基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 ‘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是有着不同种类的需要。基本需求的满足是人性的要求,也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就是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各方面需求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实现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需求满足为前提,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把全面满足人的需要放到第一位,从外在到内在的需求实现,促进人努力为社会发展增添活力,社会发展为人的价值增加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观所指的 “人”,如同英语中的“people”,不是代表个数,而是代表社会发展中的人民大众整个群体。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人民群众。因而,作为社会主人的人民群众理应是社会发展的利益享受者,而且是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化、精神等层面的成果。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脚步快,呈现出的城乡、东西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对所有人的利益和福祉的关心,以一种平等的 “国民”“公民”视角,单纯以人为核心的展现出在社会公平公正准则下的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情结。

执政党是社会发展的指引者、人民群众的指路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引导者和人民群众带路人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推动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己任。在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突显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应当带领人民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即在物质、文化、精神等层面满足人民的需求,在社会发展层面缩小差距,关注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以中国共产党带领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满足为实现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考量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发展所指的 “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社会中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民群众,这就意味着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照顾到人民群众整体的发展,也要在照顾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8]在实施发展社会的过程中,不但要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财富,倡导发挥个人的个性发展,也要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不能忽视人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等跟个人素质有关的其他因素而只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发展的主体不能只是个人的发展,应当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不为所有人的政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和生存条件的改善考虑,而只考虑少数人能力的发展是畸形的、片面的。同样发展的目标也不只表现为经济的、物质的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与自身发展有关各方面的需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怀人、重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关爱人的生命是发展的第一要义。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同理,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内在价值和活力。社会发展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1]所以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价值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提出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人文关怀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的 “自由”和 “全面”发展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的发展必须受自然、社会、他人的制约,“自由”和 “全面”是有条件限制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有条件限制、有外在制约下实现人的发展在最大范围内 “自由”和 “全面”,并且在人的发展中处理好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和全体人发展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相互发生的关系,形成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社会联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实现各种关系和谐协调发展,彰显人文关怀的价值。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身体条件、科学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以及人的创造性和自觉能动性都得到全面发展,独特存在的个人显示出不同的差异性。胡锦涛提出:“推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这更加显示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趋向。

四、科学发展观凸显人的和谐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实现社会与人的发展相和谐,自然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和谐,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的外在需求发展相和谐。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9]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解放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要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离不开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科学发展观人文关怀就是既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又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能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为代价。

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因而社会要为人提供不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样人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的社会发展是不存在的,人的发展也不能超出现有社会的最高生产力水平。人的发展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等方面体现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以这些为基础不断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心理需要体现发展为人的需要,发展以人为根本。科学发展观就是协调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既积极实现当下发展的目标,又为将来的发展奠定有利条件,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后人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1]人的需求是社会需求和自然需求的矛盾统一,人处于社会与自然之间,作为自然人有维持生存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需求;作为社会人,人更有追求提高的政治需求、精神享受需求及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心理需求。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就是要针对人们内心的矛盾,促进人的和谐的发展,关注人的内心需求。

五、科学发展观彰显人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思想既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它彰显了人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从思想上教育人们以和为贵的人伦主张。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相对于 “君”的 “民”,其本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用来反神学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臆断性,极力推崇人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科学发展观考察的 “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则是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正是在强调人的能动性、实践性的基础上,提倡发挥人的多样性发展,强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环境下,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来体现人文关怀的起点、进程和目的的。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意识,而是实现 “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关怀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标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对于人自身的价值选择,是人对于自身实践活动的现实理性反思与价值理性批判。科学发展观人文关怀意在对抗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人的 “物化”和发展的 “异化”,力图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保持人作为社会的主人,社会发展的成果为人所受益;也是在对抗经济发展中人性的失落和本性的偏移,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心理需求、维护人的尊严,促成社会人文价值的全面形成,为人文关怀奠定长久发展的社会理论基础。

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需要深入发掘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以此作为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党十八大报告透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思想,更深刻的表达出党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一,在党的十七大的基础上,十八大再次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0]充分体现了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第二,高举民生大旗,体现人文关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1]这些暖暖的、贴心的话,都是人文关怀的最佳体现和真实写照。在重民生,为民谋福祉的宏旨下,十八大进一步要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11]把这种普济百姓的人文关怀贯彻到实处。第三,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体现人文关怀。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思想。[11]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因此十八大强调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这生动的体现了党利为民所谋的核心利益观。

科学发展观关于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多重需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人的谐和关系、彰显人的时代特征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情结。从以上的人文关怀中不难悟出党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价值取向和宗旨意蕴。在浓浓的人文关怀中,我们深信,党牢记了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来自人民,权力只能为民所用”[11]的权力观,牢记了 “应甘为人民公仆,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只能情为民所用”[11]的地位观,牢记了 “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只能为民所谋”[11]的利益观。因此我们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领受深厚人文关怀,感悟党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同时,更有理由和信心坚信:党会始终坚持宗旨,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完善自我,永葆纯洁本色。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397,859,763,85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9,27,12,32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2.

[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4.

(编辑:佘小宁)

Discussion on Humanistic Care of Scientific Devekopment

ZHOU Shuo,WANG Zhao-I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2,China)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development ideas,nation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as the guiding philosophy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is characterized with humanistic care ideas in its uniqu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people-oriented,aims to promote human's harmony with the nature,society and themselves,highligh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alist society,and the governing ideas of humanistic care thought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Humane care;People-oriented

D2-0

A

1671-816X(2014)02-0140-05

人文关怀指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的人格尊严的肯定,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及其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认可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们不难发现,“人文关怀”渐渐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许多重要文献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概念。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也日渐得到社会大众的期盼和认同,而科学发展观中的 “以人为本”范畴,成为诠释人文关怀的注解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在全国防治 “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 “人文关怀”与 “心理疏导”并提,要求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3]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人文关怀”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彰显了人文关怀理念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人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是在尊重人的基础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党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理念,同时也彰显了科学发展观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科学发展观所指的 “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生产是由人推动的,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发展。因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满足人自身的强烈需求,最终实现持续发展的实效性。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就是维护好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好人民自身的能力,保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确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努力创造适合人民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良好环境。

2013-09-06

周朔 (1987-),男 (汉),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方面的研究。

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1SZKJSGC8-5);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资助项目(201003-09)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