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行者》叙事方式的 “透明性”解读

2014-04-04 11:40罗志祥
关键词:透明性黑帮行者

罗志祥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无间行者》叙事方式的 “透明性”解读

罗志祥

(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无间道》是2002年香港出品的一部警匪电影,《无间行者》是2006年好莱坞根据香港电影改编的一部电影,不仅在全球市场上票房走高,而且获得多项奥斯卡奖。为什么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被翻拍后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能够被接受,还获得巨大成功?其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电影透明叙事方式的运用。透明叙事理论是美国评论家斯科特·奥尔森提出的一种电影叙事方法,目的是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也能看的懂,引发共鸣。比较两部电影,可以发现 《无间行者》在三种叙事机制方面:背景、角色、话题采用了透明叙事策略。而这种透明性是多元文化主义面具下美国文化意识的一种展现。

透明叙事;无间道;无间行者

一、理论回顾

透明叙事理论是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尔森于1999年在著作 《好莱坞星球》中提出的。奥尔森认为好莱坞的叙事方式让美国媒体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透明就是简单易懂,像玻璃一样,一眼就能看明白玻璃后面的事物。 “透明性”,意思是 “能够兼容各种文本,破除文化壁垒,让属于不同文化的观众都能投入自己本土的价值观念、信仰、情感和意义,引发共鸣。或者说透明性的效果意味着叙事文本很容易融入其他文化,为不同的观众提供丰富的投射对象”。[3]透明性综合了两种媒体理论。1、传播学家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传播者将内容以一定的符码表现出来,即编码,而受传者必须对符码进行理解和阐释,即译码。“意义被注入做作品话语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此时的作品即变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4]2、文化学者约翰费克斯的 “文本多义性”理论。要让一个文本受欢迎,必须能够让不同的观众都能从中读出意义。“受众可以自行从文本中构连意义,打破既有的规则,或是嘲讽权威,或另行创造诠释空间,把玩 ‘文化政治’的游戏,并从中得到愉悦”。[5]如《夺宝奇兵》,虽然不同文化对于神秘含义不同,但是对于神秘的渴望却是普遍的。这个文本能够穿越文化的壁垒,让不同文化的人看起来似乎出自本地的文化,那么这个文本就是 “透明”的。不仅在本土有效,在其他地方也能激起普世性情感,比如崇拜、愉悦、参与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可以从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对文本作出解读。对此叙事修辞批评的代表人物华尔特·菲希尔在 《叙事范式详论》说:“世界上的一切,不论是事实还是经验,并不是以独特和零星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而是以某种叙事形式将这些经验和事实有机地串联起来的。正因为那些叙事形式,那些相像的原则、规定和观念才深入人心”。[6]所以透明叙事模糊了美国文化和非美国文化的界限,这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无间行者》的跨文化改编至少在三个方面运用了透明叙事策略。“明确的内在结构动机和人物因果关系在影片简单清晰的讲述中将其他文化的异质性消解于其中”,[7]从背景、角色、主题得到一一呈现。反观 《无间道》在这三个方面采用了 “模糊性”叙事语言,“模糊性”是指 “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 ”亦此亦彼 “性”,[8]是与透明性相对的,目的是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判断。

二、故事梗概

《无间道》是一部节奏快,情节扣人心弦,打斗激烈的警匪片。当地最大黑帮老大 (无间道:韩琛,无间行者:弗兰克·卡斯特罗)派遣了一位小混混 (无间道:刘建明,无间行者:科林)加入了警队,为自己获取情报。而同时,一位年轻警察 (无间道:陈永仁,无间行者:比利)被长官排到黑帮做卧底。随后小混混在警队升职,而年轻警察也慢慢获得了老大的信任,但是后来的事件让双方都意识到自己组织内有卧底。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找出卧底,让两人同时面临巨大危险。这成为了一场竞技游戏,谁先被发现,谁就会面临死亡。

三、《无间行者》对 《无间道》的改编

(一)背景

叙事背景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地点,两部电影中分别有三个背景,社会背景、语言背景和空间背景。

社会背景。《无间道》发生在香港的黑帮三合会,《无间行者》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黑帮。三合会是香港非常著名的犯罪集团。这个背景对于香港和大陆观众来说,名字熟悉,但对于组织内部了解的却不多,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神秘效果。波士顿的黑帮组织,基本上是由爱尔兰人组成,这与美国社会对爱尔兰人看法是一致的,爱尔兰人通常被认为是酒鬼、黑帮分子。当比利第一次被介绍给弗伦奇 (老大最信任的手下)时。他坐到吧台上,点了一杯酸梅汁。一位坐在他旁边的黑帮成员取笑他,“天然的利尿剂,我女朋友来月经时就喝这个”。接着问:“怎么了,你来月经了”?因为爱尔兰人根深蒂固的形象,美国人了解这个逻辑很容易。酸梅汁是被贴上女性饮料的标签的。事实上,这里不是酸梅汁的问题。而是一个男人坐在酒吧里,点的肯定是酒而不是饮料。所以美国观众很容易知道,比利不像黑帮人。

语言背景。《无间道》的陈永仁与王长官用摩尔斯电码接头,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要去猜他们说的是什么。特别是操作时,摩尔斯电码更加深了无间道叙事的神秘性。因为对大多数观众看不明白,那么这个背景就破坏了叙事的透明性。而《无间行者》是用短信来交换信息,观众很容易看懂。另外,《无间行者》中的男人,不管是警察还是黑帮,经常说脏话。好感、善恶都表现在嘴上,而 《无间道》却很少看到脏话,不论是警察还是黑帮,内心都让人捉摸不透。

空间背景。《无间道》有很多关于空地的画面。经常是灯光照在陈永仁身上,拉长了影子。“当某件事情从意识中分裂,作为一个独立的复杂体时,它就是无意识中的一个分离的存在”。[9]用场景来暗示身份以及性格的模糊性。陈永仁对卧底身份身心疲惫,渴望自由。天台上陈永仁和王长官的会面的镜头展现了香港的风景,主要目的是为表达卧底的内心。相反,《无间行者》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昏暗的屋内,比如酒吧、背街、车内等等,很少用环境来衬托内心,演员的心理活动清晰透明。

总的来说, 《无间道》背景多一些神秘性,而 《无间行者》背景更透明。

(二)角色

用同一条故事线看,《无间道有》十位男演员、四位女演员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但是 《无间行者》有十二位男演员,只对一位女演员有描述。虽然都是男性主义电影,但是数字说明了《无间行者》的男性主义更加突出,女性被边缘化。 《无间道》中三合会成员之间互相称呼为“兄弟”。这个称呼强调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平等。“三合会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教父人物,而由很多不同的独立群体联结而成,互相不是一个上下统属的组织”。[10]《无间行者》展示的是爱尔兰黑帮的等级制男性主义,下层黑帮人员叫老大“老爹”,对那些比自己出道早的人极其尊敬。佛伦奇警告比利,某些人他绝对不能动手,那就是自己。在爱尔兰黑帮内,信任从来没有存在过。家长制突出了等级制男性主义。

《无间行者》的首先考虑是强调个人主义,这也是美国电影主流的意识形态。《无间道》的陈永仁和刘建明受社会正义驱动。陈永仁九年来呆在三合会提供情报,支撑他的是信念。刘建明在杀死老大韩琛,试图转变身份做一个真正的警察。观众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警察”。正义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比利和科林更关心自己的身份问题。比利杀了卡斯特罗,是因为他发现卡斯特罗成了FBI的线人,他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泄露。这里个人主义意识非常明显。

《无间行者》的角色突出,清晰的展现了家长制、男性主义、个人主义,而 《无间道》的角色似乎只强调一个信念。

(三)话题

话题是电影通过某些情节或事物想要表达的一些意思。

枪是现代黑帮电影最普遍的武器。《无间道》的枪战是用来表达情感,作为壮观场面的工具。当王长官被扔下楼,躺在出租车顶,随后是黑帮与警察的一场枪战。可以看到,一个警察紧握枪,慢慢移向镜头。接着是一个特写镜头,他举着枪对准王长官的尸体,表情恐惧。为什么会恐惧?观众开始不会明白,直到最后影片才作了解释,他实际上是老大派到警队的另一个卧底。《无间行者》也展示了很多枪战场面。但电影开头就清楚地说明了枪的作用。老大卡斯特罗的关于对枪和犯罪的论调, “我在你那么大的时候,他们 (教会的人)跟我说,要么做警察,要么做罪犯。而今天我要说的是,当你面对一支上了膛的枪时,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这里信息就是——枪就是权力,这也是电影传达的信息。不是善恶的问题,当人们有一支上膛的枪,他们就有控制的权力。

恐同。不管是警察还是黑帮,都追求完全的男性主义。男性主义的展示是要清楚的阐明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对异性恋的认可。同性恋的话题在《无间道》里没有被提及,这说明异性恋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社会准则。这与好莱坞电影意识是相同的,但是没有夸大,而 《无间行者》更突出恐同。在听到一声枪响后,可以看到韩琛倒下。然后切入到长镜头,刘建明举着枪正对着韩琛倒下的方向。刘建明没有说话,从侧面看像一幅雕像。这样一个长镜头显示两个主人公的激烈对峙。刘建明举枪的身材得到放大。香港动作片男性身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视觉欣赏。而如果出现在美国影片可能会引起异性恋男性的反感。《无间行者》开头,科林和队友在橄榄球场和对方对打起,他骂对方 “混蛋同性恋”,可以看出科林对同性恋怀有敌意。当昆南警长祝贺科林的结婚时,他说:“婚姻是你前进的重要力量,让别人知道你不是同性恋。一个结了婚的家伙更稳定,人们看到他的戒指会想,终于有人可以忍受这个贱人了。女人看见戒指,马上知道你肯定有钱,你性功能正常”。

死亡。《无间道》的死亡场面是与空间背景联系的。安排有镜子或水面的反射。韩琛被刘建明枪杀的地点是在一个地板潮湿的室内停车场。可以看到天花板上反射的白光。同样,陈永仁在电梯内被杀,电梯内壁是不锈钢,反光的,从两面反射着尸体,象征着他的双面身份。死亡场景显示了两个男人的身份。这要让观众自己去回忆他们做过一些什么,对死亡做一个判断。而 《无间行者》,卡斯特罗的死是在室内,环境昏暗,只有一丝亮光在他身上。一枪击中他的胸膛。让人很容易明白,一把上膛的枪可以击败、杀死任何人,不管他有多么强大。

四、结语

比较两部电影可以看出,好莱坞在背景、角色、话题方面更透明,表达清晰,很少让观众自己去判断,而香港风格则多一些神秘性,多用环境衬托内心,人物、主题比较模糊。透明性,只是包含多元文化的一个文本而已,它缺少支持和保持多元文化的动力。事实上,多元文化正是好莱坞利用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概念。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透明叙事的完全接受,多元文化主义可能会导致一元文化主义,即美国的文化意识被全世界接受,这也是一种文化霸权。

[1][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91.

[2][美]大卫·波德维尔著,白可译.好莱坞的叙事方法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3]Scott Robert Olson,Hollywood Planet:Global Media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rrative Transparency[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9:7.

[4][英]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译码,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5.

[5][美]约翰·费斯克.英国文化研究和电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6][美]华尔特·菲希尔著.常昌富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

[7]乔少敏.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透明叙事风格[J].电影评价,2010(13):52.

[8]刘小磊.结构、解构与重建——香港电影20年叙事语言的转变[J].电影文学,2005(5):8.

[9][美]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后现代精神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5.

[10]朱耀光.香港三合会之发展动向[J].辽宁警专学报,1998(6):24.

(编辑:佘小宁)

Anakysis on Transparency of the Narration in The Departed

LUO Zhi-xi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 Hunan 448000,China)

The Departedis a movie produced by Hollywood in 2006,which is remade fromInfernal Affairs,a Hongkong gangster film in 2002.The Departed,not only succeeded in global market,but also won several academy awards.How can a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story be accepted by America and even all over the world?It mostly lies on the usage of transparent narration theory.This theory is a movie telling method proposed by American critic Scot Olson,aiming to make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understand and resonate the same movie.On comparing these two movies,three setups that contain the strategy can be found,namely background,character,theme.And transparency is an exhibi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ideology under the mask of multiculturalism.

Transparent narration;Infernal Affairs;The Departed

G04

A

1671-816X(2014)02-0185-04

好莱坞是一个造梦的地方,每年出产大量电影,不仅获得了巨大利润,影响力也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改编其他国家的电影已经是好莱坞的一股风潮。这些跨文化改编非常丰富,比如2001《香草天空》改编自1997西班牙影片《睁开你的眼睛》,2002《午夜凶铃》改编自1998日本影片 《午夜凶铃》,2006《无间行者》改编自2002香港电影 《无间道》,姜文的 《让子弹飞》,好莱坞也买下版权,准备翻拍。这些改编中,翻拍自香港电影 《无间道》的 《无间行者》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全球票房飘红,而且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改编其他国家电影,不仅是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要求,而且也是全球市场的需求。那么如何让改编的电影美国观众以及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也能看懂?一部电影的成功包含很多因素,其中电影的叙事方法占有很重要地位。法国影评家安德烈·巴赞在分析好莱坞经典电影后,认为 “叙事的统一性、连贯性、剪辑的自然性、场面调度将影片的美学倾向与其作为记录媒介的本体论实质完美地结合起来”。[1]好莱坞电影有一个重要机制发挥了作用,透明叙事理论,正如美国批评家大卫·波德维尔说的,“故事讲述的预设前提在电影制作中承担的功能,就像绘画艺术中的透视原则一样”。[2]美国的电影制作者将这种原则制成一种风格,让它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被接受并继续发展。

2013-09-13

罗志祥 (1982-),男 (汉),湖北仙桃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透明性黑帮行者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日本建筑师蛇形画廊展馆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逆行者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透明性理论与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柏林公布黑帮报告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最美逆行者
网络安全审查中的透明性研究*
马警方:当地华人黑帮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