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教育实践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4-05 15:22牛书田
关键词:留学生语言文化

牛书田,乔 琪

(1.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诸多汉语国际推广措施的实施,学习汉语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的选择。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推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术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增强高校竞争力。因此,目前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一、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在急速变革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当代世界,正在崛起的东方古国,被视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充满商机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影响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汉语热”应运而生,现在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被称为中国TOEFL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现在已经拓展到世界上26个国家,参加HSK考试的外国人总数已经达到40余万人次。[1]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作为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相对应的“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携带着我们赖以判断自己、判断我们生活的价值体系,拥有一种语言就拥有了这个语言所承载的世界”。[2]203意大利文化学家葛兰西认为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连,它也包含着世界观和意识形态部分,语言通过传播和表达意识形态发挥着领导权的作用。[3]5因此,对外传播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对外汉语教育顺应了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联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上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的议题提上日程,并明确提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三大使命,即针对性、高质量和国际化。在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都必须正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强调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是促进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从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和推广。各国也都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发展战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本国教育国际化发展。

三、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留学生教育起步晚、缺少主动性

我国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来华留学生人数以及招生方式较之以往有明显进步和改观,比如通过境外考试的方式招生保证了来华学生的素质,出现自费留学生等。但这一时期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市场化意识仍然不强,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国留学生教育才迎来真正繁荣的发展时期。但是,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及其受重视程度,我国留学生教育的起步及其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同时,由于之前留学生教育的政治性及计划性,严重挫伤了各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部分高校对于留学生教育长期以来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看到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很多高校为了避免“外事无小事”所带来的麻烦,对留学生教育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因此,除国家有计划规定的部分高校外,地方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普遍滞后。例如山东理工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高校,该校留学生教育起步于2003年,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留学生。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教育相比,我国留学生教育起步的时间晚了至少10年,这对我国留学生教育造成体系建设不健全、各种制度不完善、政策落后等影响,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来华留学规模较小、层次偏低、专业单一、地区分布不均

改革开放后,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1978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1 236人,1991年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10 000人,2001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首次与出国人数持平,总数为292 611人,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328 330人[注]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12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4页。。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近30年来我国留学生数量增长了近30倍;但是作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绝对量偏小,且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留学生教育从单一的本科阶段发展到短期语言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学者六个层次。[4]但是学历生、高层次学生的比例明显偏低。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共计有660所高等院校接收学历留学生,总人数为118 837人,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40.61%;同一年,来华进修或短期学习的非学历生为173 774人,占来华学生总数的59.39%。[4]

同时,就目前状况来看,来华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及其周边地区。在专业选择上,受近年来汉语热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偏向于汉语言专业。从全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状况来看,也存在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留学生人数较多,而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则人数很少。[4]对于地理位置不好的高校来说,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优势,保持和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所谓“文化”,是指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5]因此,文化不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而是具有共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都拥有的共同心理特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和生活习惯之中,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其本国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跟随留学生进入到另一个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并与新的文化环境产生文化冲突。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人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突,比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从而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也称之为“文化震荡”、“文化冲击” 。[5]

我国传统文化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以集体主义为主,尊崇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如西方文化往往以个人主义为主。当留学生进入中国这个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之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自然会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碰撞。同时,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也存在文化、宗教,以及信仰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可以说,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是留学生教育中最常见也最难解决的问题。

在留学生日常管理中经常会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问题产生冲突,比如中国各学校对于宿舍关门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以前回到宿舍;管理人员会不定期对宿舍进行安全检查,在宿舍不能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这些做法留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理解,认为几点回宿舍是自己的自由,宿舍是自己的私人空间,别人不能随便进入。另外,留学生对于中国学校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也常常感到不适应。早晨上课,经常15分钟甚至半小时之后,留学生才能全部到教室,干扰了正常教学。受个人主义的影响,留学生上课也比较随意,旷课情况时有发生,正常的教学秩序很难保证。这些常见的问题大都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成为留学生教育中挥之不去的顽疾。

(二)语言障碍带来的影响

如果说文化差异问题是留学生学习、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顽疾,那么语言障碍及其所造成的问题就是留学生开始留学生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初到目的国,语言不通不仅会给交流带来障碍,更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本国最普通的事情,如出行、购物、生病就医等,到了语言学习国会变得困难重重,因为语言方面存在障碍不仅难以向留学生宣传中国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更加重了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繁重性、复杂性,使得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淹没在日常各种琐事之中,管理老师也在不知不觉的日常工作中沦为了“保姆”。

基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各高校普遍采取了对留学生“特殊”照顾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住宿方面,为了尊重留学生的生活习惯、保证其人身安全,建立专门的留学生公寓,实行酒店式管理,有专人负责保洁,所有进出留学生公寓的人员需要出示有效证件并进行详细的登记;在饮食方面,或者建立专门的留学生食堂,或者在公寓配置设备齐全的厨房;在上课方面,有专门的留学生教室。针对留学生的这种“特殊”管理模式确实有其必要性,但是,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学生虽然来到中国,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却并没有真正融入中国的校园环境之中。目前来我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还是以语言进修生为主,语言进修生的学习期限一般在几个月到一年,由于其在中国停留时间短,无法突破语言障碍等难题,大多数留学生还是局限在留学生朋友的生活圈里。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一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不仅仅在于招收到多少留学生,更在于中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交流程度。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留学生更像是一群充满异国情调的“校园风景线”,缺少更充足的中外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五、留学生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策略探讨

(一)源于细节的人文关怀

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殿堂,更应是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乐园。教育应该关注到人生存的各个方面,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过:人类所有的情节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异国他乡,存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诸多难题,如果对留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在陌生的环境中,会加重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孤独感、焦虑感等不适应状况,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留学生活,也不利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留学生教育实践中,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够有效消除因文化冲突、语言障碍等带来的问题,也能增加留学生生活的幸福感。

只身来到异国他乡,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陌生感会加剧心理的不适应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性和排斥,因此尽快消除留学生初到新环境的陌生感,是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需要从点滴细微处着手营造。

例如,山东理工大学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一直注重人文关怀,积累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该校所在城市属于三线城市,由机场到学校公共交通不是特别便利,为帮助留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会确定接机时间并将详细的时间安排告知初次到校的留学生,既消除留学生只身一人初到陌生国家的恐惧感,也方便学校在统一确定的时间去机场迎接新生。此外,管理人员还会在每个留学生公寓房间放置一些免费矿泉水和生活用纸。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对于旅途劳顿的留学生来讲却可以产生家一般的温暖。由于国内外生活条件不同,留学生公寓的一些设施与国外存在一些差异,比如热水器、空调等,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向留学生演示使用方法。同时留学生到校后,学院会安排中国学生带领留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也会带领留学生去银行换汇,使其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初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时,更需要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因此,在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管理者多投入一分感情和关心,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便会减少一分他们初到新环境后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减少心理上对新环境的排斥和敌对情绪,能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二)保证留学生数量,提高办学层次

我国制定了来华留学生长期工作发展规划,争取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50万人次,实现把我国建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的目标。这是留学生教育发展难得的机遇,也是各高校难得的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层次的契机。

首先,要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多方面、多渠道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例如,山东理工大学在开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海外友好学校数量,先后与美、英、韩、俄、澳等国家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不断增多,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该校留学生教育始于2003年,到2006年长期进修留学生人数发展到110人,无学历生;2009年长期进修留学生人数达到180人,学历生24人;2011年长期进修留学生263人,短期进修生61人,学历生38人,实现了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该校成为首批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接受院校。

其次,要努力提升留学生教育层次。目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层次普遍偏低,仍以语言进修为主,学历留学生数量偏少,如何提升留学生教育的层次、扩大学历留学生的规模,是我国留学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山东理工大学留学生教育在学历教育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如与海外友好学校之间构建校际学分互认模式、2+2学历教育模式等。

(三)趋同化管理的努力与尝试

对于留学生被人为“隔绝”的现状,学界提出了“趋同化管理”的管理理念,即所谓“校园管理校园化,校外管理社会化”,[6]目的是让留学生在校园内外享受到与中国学生同样的待遇,真正融入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山东理工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以方便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现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具体做法有:“1+1”中外学生合宿、“1+1”中外学生学习语伴、成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社团组织(“SICA”)等。

1.创建语言环境——“1+1”中外学生合宿制度。

母语的学习过程启示我们,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对于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研究中,克拉申认为,成年人学习外语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通过习得(acquisition),一种是通过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就是以一种下意识的方式发展外语能力;而学习是指正式、有意识地熟悉语言规则,通晓这些规则,并能够论述和使用这些规则。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在外语学习中,“习得”比“学习”更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环境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留学生来讲在目的国进行语言学习,其优势在于自然语言环境的获得。但是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现有管理制度等原因,留学生在目的国的生活常常是被“隔绝”和“孤立”的。为了真正给留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山东理工大学在留学生管理中采取了“1+1”中外学生合宿的住宿制度。即在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共同入住同一寝室,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同食共寝,为留学生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语言环境;同时,在中国学生的帮助下,也使留学生更快地熟悉校园和周围环境,对于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2.成立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判断高校国际交流的程度,不仅要看留学生的招生数量,还应该看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交流、融合程度。成立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留学生在生活、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难有机会与中国学生接触,因此,需要有系统地组织和管理才能增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SICA组织由高校管理老师指导,具体活动由学生操作实施,这既提高了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减轻了管理老师的工作压力。如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组织中外学生见面交流会,举办留学生晚会等工作都可以由SICA组织策划,管理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即可,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中外学生的交流与接触。

3.创造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中外学生组成“1+1”语伴。

由于语言障碍和留学生不同于中国学生的管理制度,留学生进入新的语言环境后,仍然很难与中国学生进行密切的交往。增加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留学生熟悉新环境,消除心理的不适应感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可以考虑在学期之初,由SICA负责在学校范围内征集有与留学生交流意愿的中国学生信息,举行中外学生见面交流会,为中外学生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见面会之后很多留学生都会在最短时间内认识很多中国学生并与之交流、沟通,这不但可以帮助留学生顺利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活,更重要的是,短时间内朋友关系的建立能更好地帮助留学生适应留学生活。此外,还可以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创造更多共同活动的机会,如参加文化体验,或者与其他学校、学院举办联谊活动等。这些活动开阔了国际化视野,增进了国际化交流的程度,对中外学生都将大有裨益,也有利于构建高水平国际化的和谐校园。

六、结语

目前,留学生教育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这是我国高校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的难得发展机遇;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留学生教育既是一项新兴事业也是一项长期事业。因此,要对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留学生管理工作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高校自身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要求,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严美华.汉语热兴全球[J]. 时事报告,2002,(5).

[2]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栾凤池,马万华.来华留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

[5] Oberg K. 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PraticalAnthropology.1960,(7).

[6] 胡志平.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我国高校国际交流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0,(3).

猜你喜欢
留学生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