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传信范畴的功用及其表达

2014-04-06 00:22
华中学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范畴副词态度

刘 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汉语传信范畴的功用及其表达

刘 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汉语的传信范畴主要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来源、获取方式、可靠程度以及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态度。汉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表达传信范畴,包括认证义动词、助动词、评注性副词、语气助词和传信标记词等。

传信范畴 功用 表达

一、引言

从表达的角度而言,汉语句子可以根据表达的内容和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其中陈述句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判断、陈述事实或报道事件。在形成判断、陈述事实或报道事件时,交际双方自然会关注命题信息来源真实性、可靠性的程度,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与命题信息来源真实性、可靠性程度相关的意义归纳抽象出来就是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1]。

鲍阿斯(Franz Boas)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一书的导言中首次提到了传信范畴的语义概念。鲍阿斯指出,印第安瓜基乌图语(Kwakiutl)要求说话人必须说明信息的具体来源,而且这种说明需要通过在动词后面添加不同的后缀来完成。其后,鲍阿斯在《瓜基乌图语法》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evidential”一词。此后学者们对自然语言中过去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传信范畴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1981年春在美国伯克利召开了关于传信范畴研究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并于1986年出版了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传信范畴:认知的语言编码》(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此后,传信范畴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语言中都存在着与时体范畴、情态范畴及语气范畴并存的另一种表达范畴——传信范畴。

汉语的传信范畴的研究较早的纳入了学者们的视野,最初散见于对语言理论的阐述和对引文注解的一些著述中。早在《马氏文通》就提到了“传信”这个术语,只不过《马氏文通》里的“传信”是与“传疑”对举,主要用来阐释汉语虚词所表达的语气,还把汉语句子分为表“事”和表“理”两种,整好对应于高信度的陈述式和相对弱信度的虚拟表达。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表达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传信”“传疑”是与人的认识有关的两种语气。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57)从“确定命题”和“疑惑命题”描写了汉语传信范畴的各种表达方式。胡壮麟《语言的言据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严辰松《语言如何表达“言之有据”——传信范畴浅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牛保义《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期)和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6年第2期)先后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界的传信范畴研究情况,胡壮麟《汉语的言据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张成福和余光武《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语言科学》2003年第3期)、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现代外语》2006年第4期)、陈颖《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和乐耀《国内传信范畴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结合西方的语言理论从宏观上探讨了汉语的传信范畴。本文重点探讨汉语传信范畴的功用及其表达。

二、汉语传信范畴的功用

汉语的传信范畴主要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来源、命题信息的获取方式、命题信息的可靠程度以及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态度。

1.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来源

命题信息主要有四种来源途径:“亲眼目睹(visual)”“听说(hearsay)”“转述(reported)”和“推测(inference)”。有时,说话人或写作者觉得有必要把命题信息的来源告诉对方,例如:

(1)在动物园里,我看到了国宝大熊猫懒洋洋地躺在地上啃竹子,还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大狗熊站在树边撒尿、美丽的孔雀在游人的挑逗下张开了它果然美丽的屏,也看到了凶狠的老虎撕开了饲养员扔给它的那只可怜的小羊的肚皮……[2]

(2)不少人声称亲眼看到过野人。据说,野人浑身长毛,身材高大。

(3)凤是神鸟凤凰的合称,古书上说凤凰高六尺,鸡头、蛇颈、燕颔、虎背、五彩色。

(4)两块软木完全相同,所以我推测她去过同一家眼镜店两次。

上面四个例子分别指出自己所说的内容是来自“亲眼目睹(看到)”“听说(据说)”“转述(古书上说)”和“推测(我推测)”。“亲眼目睹”的属于实物型信息源,是指各种具体事物或事件发生的现场;“听说”的属于口头型信息源,是指人们的谈话;“转述”的属于文献型信息源和电磁型信息源,是指图书、报刊以及利用电磁技术存储和传播信息,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出版物等;“推测”的属于综合性信息源,可以依据已有的实物型信息、口头型信息、文献型信息源和电磁型信息来综合推理。

2.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获取方式

命题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抒意见”“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直抒意见”指直接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意见,并不强调证据,说话人或写作者认为个人的判断和意见就足够了,无需证据,常用“我想、我认为、我觉得、依我看、依我说、就我看来、看得出来”等表达。“归纳推理”指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常用“因此、由此看来、由此可见、显而易见、概括起来说”等表达。“演绎推理”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或假设而推断相关的结论,常用“照理说、一般说、一般来说、一般情况下、推而广之”等表达。例如:

(5)我觉得我们仍然能赢得比赛。

(6)同时他们大部分有较充分的时间,因此又是个有闲消费的阶层,由此看来,老年人市场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7)在见面之前我们通过好几次电话,彼此已经交待了各自的基本情况,照理说我们不再需要相互适应就可以顺利地进入采访。

例(5)说话人直接表明自己的意见,并没有强调证据的充分性;例(6)通过证据“他们大部分有较充分的时间,因此又是个有闲消费的阶层”来归纳推断“老年人市场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例(7)通过已有的事实“交待了各自的基本情况就可以顺利地进入采访”进行演绎推理。

3.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可靠程度

通过不同来源和方式获得的命题信息,其可靠程度当然不一样,说话人或写作者根据命题信息的可靠程度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表达,作出评价,用以表明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这些信息为事实。汉语中常用揣测类语气副词“一定、必定、也许、恐怕”,句末语气词“的、吧”,言者标记词以及表示揣测的插入语来表达这类意思[3]。汉语中的揣测类语气副词有些是或然性的,如“会、恐、怕、恐怕、大概、大约、兴许、也许、或许、不见得”等可以对命题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揣测,“最多、最少、顶多、至多、至少、起码”等可以对命题信息的数量、程度、范围等进行揣测;有些是必然性的,如“一定、必定、必然、准保”等可以对命题信息的必然性进行揣测,“未必、没准”等可以对命题信息的未必然进行揣测。例如:

(8)我与赵振南最终还是分手了,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已是个有两个子女的父亲,也许是因为他的年龄,也许什么也不因为。

(9)每个队最多两名,而且不是每个队都有外国球员的。

(10)2月14日这天,不管什么消费,只要与情人节挂上钩,价格必定翻上好几番。

(11)谢苗诺娃经验比我丰富,可我速度比她快、比她灵活,只要肯动脑子,训练不怕吃苦,没准能超过她。

例(8)通过“也许”表明说话者对信息真实性的或然性揣测;例(9)通过“最多”表明说话者对数量进行揣测;例(10)通过“必定”表明说话者对信息真实性的必然性揣测;例(11)通过“没准”表明说话者对信息的未必然性揣测。除此之外,句末语气词、言者标记词和表示揣测的插入语也可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可靠程度。这里以言者标记词为例说明:

(12)如果说在剧院与他一起工作的那几个月中,我在舞美设计专业上向方先生学到了不少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那不如说他在做人上给我的启发更有价值,更值得我去珍惜、去发扬光大。

(13)如果说汽车正走进中国城市的普通家庭,那么摩托车则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农村。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如果说”都不能换成“如果”,这是因为“如果说”中的“说”是一个标志言者对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持主观弱信任态度的传信标记,“如果说”句式重在表示隐喻推理,“如果”句式重在表示逻辑推理,用“如果说”时标明了言者对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持一种主观弱信任态度[4]。

4.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态度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必然带有自我表现的印记,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沈家煊(2001)指出,当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5]。其中的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都可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态度,例如汉语句末的语气词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一些情态动词和评注性副词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

说话人对所陈述的信息持不同的态度,以评注性副词为例,可以表达诧异、料定、庆幸、领悟等多种态度,举例如下:

诧异:竟、可、竟然、居然、偏偏、反倒。

料定:果然、果真、定然、不料、无非、不出所料。

庆幸:幸好、幸而、幸亏、多亏、好在、亏得、恰好。

领悟:难怪、原来、敢情、敢是、怪不得。

无奈:反正、诚然、固然、高低、总算、只得、只好。

上面这些评注性副词可以使说话人在传达命题信息时表达自己对命题信息的态度。

三、汉语传信范畴的表达

在表达命题信息时,言者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表达传信范畴,汉语则通过各种非形态的手段表达,主要是词汇手段,包括认证义动词、助动词、评注性副词、语气助词和传信标记词[6]。

1.认证义动词

充当传信范畴的动词主要是“认证义动词”(epistemic and evidential verbs),认证义动词通常在投射小句中担任谓语。一般来说,认证义动词是谓宾动词中控制度相对较弱的一个小类,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从控制度的角度把认证义动词分为体验、认识、知识和评价四类:

(1)表示体验,如:觉得/觉着1、看1(见/到)、感觉1、感到。

(2)表示认识,如:想1、明白、发现、喜欢、怀疑、考虑、认为、以为、估计。

(3)表示知识,如:知道、记得、注意(到)、认识(到)。

(4)表示评价,如:觉得/觉着2、想2、看2、感觉2。

这几类动词虽然都充当谓语,但是与后面宾语的关系却不大一样。总的说来,从体验类认证义动词到评价类认证义动词,其与后续小句之间的句法上关系越来越松散,动宾关系的特征越来越少。认证义动词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来源、方式和态度。

2.助动词

汉语的助动词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对该动词、形容词起评议作用,除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外,还可以表示人的主观意愿,主要有三类:可能类(可、能、会、能够);意愿类(肯、愿、情愿、愿意);必须类(应、应当、必须)。

3.评注性副词

能表达传信范畴的副词主要是“评注性副词”,相对而言,在各类标记中为数最多。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以句法功能为主要标准,以相关意义为辅助标准,以共现顺序为参考标准,把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其中的评注性副词在句法上可以充当高层谓语;句中位序比较灵活,可以在句中,也可以在句首;主要是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的。张谊生文中列举的评注性副词有158个,常见的有“难道、简直、幸亏、反正、居然、果真、或许、偏偏、确实、大约、终究、总算、倒是、敢是、算是、一定、想必、只有、至少、至多”等。

4.语气助词

汉语语气助词一般在句末表达各种说话者的各种态度。典型的句末语气助词有单音节的“的”“了”“呢”“吗”“吧”“啊”等六个,非典型的句末语气助词主要有“而已”“罢了”“来着”等。不同的语气助词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不同态度,“的”表示说话人认为“确实如此”,“了”表示说话人认为“已经如此或出现新情况”,“吧”表示说话人持“不确定”态度,“啊”可使句子的语气更“缓和”,“呢”和“吗”用来表示“疑问”。

5.传信标记词

研究表明,表示言说义的动词在汉语发展史上经常发生从具体的言说义到抽象的认知义的语义变化,很多学者都曾提到中古、近代汉语里的“谓、呼、言、云、道”等言说类动词发展出了“认为、以为”义[7]。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认为:汉语史上发生的从言说动词到认知动词的变化是一种行域到知域的变化,而词汇化了的“X说”的功能不但由行域发展到了知域,而且又由知域进一步发展到了言域,演变成为话语层面的成分。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第3期)认为“如果说”中的“说”是一个标志言者主观弱信任态度的传信标记,通过对现代汉语共时语料的考察,认为这个具有传信义的“说”极有可能是来自于表示间接引语的“说”,间接引语当然是来自别人的话,对于言者来说无疑是二手信息,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来源的间接性,言者对这一信息的真实性就极有可能在主观态度上予以一定的保留,自然会持一种主观弱信任态度。

汉语“说”的使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连词为例,除了可以用在连词“如果”的后面外,还可以用在连词“按理”“甭管”“比方”“比如”“不光”“不如”“反过来”“非但”“怪不得”“或者”“即便”“即使”“那么”“这么”“虽然”“所以”“一旦”“与其”“毋宁”等的后面。不过,每个具体连词后面的“说”其虚化程度并不一样,在行域、知域和言域都有分布。

汉语除了通过词汇手段表达传信范畴之外,也可以通过重复、重音、句类的选择来表达传信范畴。例如重复和重音有时可以加强肯定的语气,又如汉语的附加问表达了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真实性有强烈的预设,因而疑问程度较低,从而起到一种特殊的传信功能。

四、小结

交际双方在形成判断、陈述事实或报道事件时,自然会关注命题信息来源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程度,这种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与命题信息来源真实性、可靠性程度相关的意义归纳抽象出来就是传信范畴。汉语的传信范畴主要用来表达命题信息的来源、获取方式、可靠程度以及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态度。

汉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表达传信范畴,包括认证义动词、助动词、评注性副词、语气助词和传信标记词等。除了通过词汇手段表达传信范畴之外,汉语也可以通过重复、重音、句类的选择来表达传信范畴。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1-0655]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关于evidentiality的中文翻译目前尚未统一,有多种译法,胡壮麟(1994)译作“可证性”;张伯江(1997)译作“传信范畴”;徐盛桓(2004)译作“实据性”,房红梅(2006)译作“言据性”。考虑到汉语研究者的习惯和传承,本文选择张伯江(1997)中的译法“传信范畴”。

[2]本文所有例句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4]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第3期。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6]有些语言通过严格的形态标记来表达传信范畴,如Aikhenvald,A(2004)介绍的中东Vaupés多语地区里的塔里阿那语(Tariana),用动词的不同后缀严格区分亲眼见的(visual evidential)、非亲眼见的(non-visual evidential)、推测的(inferred evidential)、假定的(assumed evidential)和转述的(reported evidential)证据。

[7]李明:《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言研究》(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0~370页。

猜你喜欢
范畴副词态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