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深处的情怀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意象探析

2014-04-06 16:22
关键词:狄金森艾米莉情怀

孙 叶 红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历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女诗人,她终身幽居闺中,孤寂的57载人生始终与诗为伴。狄金森生前仅有7首诗作发表,直到二十世纪初,她才像一颗新的彗星出现在天际,发出灿烂的光芒。1775首诗歌洋溢着爱的琼浆,又流淌着诗人灵魂深处的痛苦和忧伤。狄金森的一首首诗歌清新婉约、意象奇丽、诗风独特,其艺术魅力震撼了美国诗坛,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盛赞狄金森的诗为“灵魂的风景图”。

纵观人类文学史,许多文人骚客都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闷后,写出了旷世的杰作。艾米莉·狄金森从一生超凡的孤独痛苦中蘸一滴“幸福的琼浆”,凭借“比天空还辽阔”的头脑和超凡的想象力,把自己一生对生命的感悟化作一个个神奇的意象,于讴歌自然、咏叹爱情、感念人生中弹奏出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交响曲,写下了传颂不朽的佳作。从她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知一个一生在黑暗中求索的孤独的诗人,同时也感知着诗人内心深处搏动着的最柔美的情怀。

一、本真

艾米莉·狄金森终生以诗为伴。作为她的精神家园,诗歌如潺潺清泉流淌在她那孤寂的生命中,融入了她的血液,激荡着她内心博大的情怀:“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919)①本文引用诗歌均选自江枫翻译的《狄金森诗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文中引用诗歌后所标序号为各诗在该诗选中的编号。

狄金森“栗色的长发披在肩上,有着茉莉花般白皙的面庞,儿童般纯净的目光透视着这个世界”。[1]1由于自幼对生活的世界充满纯真孩童般的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狄金森无尽的遐思,触动她内心最柔美的情怀。欣赏她笔下的夕阳:

她挥舞多彩的扫帚―

身后留下缕缕粹片―

呵,夕阳中的家庭主妇―

回来吧,来清扫水池!

你抛下一团紫色―

你扔下一根玻拍细丝―

你把东风搅得混乱一片―

用你那翠绿衣裳!

她依然舞动那脏扫帚―

她的围裙依然飘扬―

直到扫帚温柔地融入星星―

接着我也离去―(219)

诗句描写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诗人在赏夕阳,她的视野从夕阳到自己,由远到近。扫帚如同画笔,夕阳中的家庭主妇仿佛那作画的画家。诗句中的她“挥舞多彩的扫帚”,打扫着天空,随着飘扬的围裙,她调出了“一团紫色”和“琉泊丝”。整首诗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刻画夕阳美景,意象奇丽无比,画面美不胜收。读者也情不自禁地随着诗人欣赏落日的余晖,感受夕阳的温存,“落日在她的笔下充满了女性的温柔”。[1]197

学生时代的狄金森言谈机智幽默,显示出超凡的想象力和诗人的特质。她常常伫立在窗前,透视着外面的世界,或感怀于掠过的一只飞鸟,或触景于一只奔跑的野兔。也常常在自家的花园里漫步,那些茉莉花和三叶草赋予狄金森无尽的想象。在洁净的书房里,女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天使般畅游在诗歌的天地:“我从未见过荒原,我从未见过海洋,可我知道石南的形态,知道波浪该什么模样……”(1052)足不出户的女诗人的确从未见过荒原,从未见过海洋,然而,她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色彩斑斓的意境里飞扬。在这首诗里,“狄金森使自己笔下所描绘的意象穿破时空的限制,超越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的形象思维”。[2]整首诗平铺直叙的语言中弥漫着诗人内心深处浪漫的情怀,字里行间跳跃着她的内心世界,流淌着富有哲理的诗意。

二、爱的情怀

艾米莉·狄金森虽终生未嫁,却一生憧憬爱情,笔下也不乏浪漫的爱情诗篇。有人称她是“19世纪美国诗坛上唯一坦率而真诚地从事爱情诗歌创作的人”。[3]90她的爱情诗感情浓烈,运用大量形象化的意象表达内心世界对爱情的渴望:“暴风雨夜,暴风雨夜!我若和你同在一起,暴风雨夜就是豪奢的喜悦!……泛舟在伊甸园—啊,海!但愿我能,今夜,泊在你的水域!”(249)狄金森把爱情比作海洋中的伊甸园,用极具浪漫色彩的笔触吐露对爱情的不懈追求:真爱可以战胜暴风雨,到达幸福的港湾。“这些描写令人想起《圣经·创世记》中流经伊甸园的小河,以及科尔的画作《逐出伊甸园》中平静的湖水和缓缓流淌的瀑布”。[1]237《但愿我是,你的夏季》(31)一诗运用“夏季”意象衍生出鸟儿、花等一连串的意象,表达对爱情的声声呼唤:“采撷我吧—秋牡丹!”《如果你能在秋天到来》(511)开篇这样表述,如果对方能在秋天到来,诗中女孩就要“掸”掉夏天,以加快秋天的到来。一个“掸”字可谓妙不可言。“一方面,形象地抒发了诗中女孩期待与爱人相逢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她也表示愿意等待对方,几个世纪对她来说就像弹指之间,为了相逢,她愿意舍弃生命。”[4]175在《我的生命像一支装满火药的枪》里,女诗人用子弹、上了膛的火枪、即将爆发的维苏威火山等新奇又生动的意象比喻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构思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狄金森一生主要有两次感情经历。青年时期与有妇之夫中年牧师查尔斯·华兹华斯的相遇给狄金森带来了一场情感上的波澜。后来由于华兹华斯移居旧金山,诗人一度内心失衡,在诗中写道“她梦想的宫殿再一次变得空无一人”。[3]84从这一年起狄金森写爱情的诗都变得那么忧郁、凄凉、充满绝望,个性倔强的她写下爱的誓言:“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303),表达出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移和灵魂的纯真与坚毅。1874年父亲的去世给诗人带来莫大的悲伤,父亲的朋友罗德法官给了她极大的安慰,也在她的感情世界荡起涟漪。罗德法官妻子离世后,俩人也曾彼此表示过对爱情的向往,但个性倔强的诗人还是与婚姻擦肩而过。狄金森以一首柔美的《以一朵花》,打造爱情的想象空间:“我躲在我的花里,你,把它当胸戴起,不提防地,也戴着我——天使们知道其余。我躲在我的花里,那朵,在你的花瓶里褪色,你,不提防地,摸索我几乎是一种落寞。”(109)此诗每一句都从心底涌出,渗透了狄金森的个性倾向,寄托着诗人无尽的情思、执着、忧伤、悲戚,甚至绝望,作者向往超凡脱俗的爱情的悲伤跃然纸上。

三、生命情怀

对于美国 19世纪隐士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而言,囿于狭小的生活天地里,诗歌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情感危机、亲人离去的重创、文学界的失意、宗教矛盾等悲剧意识使诗人退居自己内心,用心灵筑造起自己的世界,于超凡的孤寂中探索生存的奥秘。至此,诗人也摆脱了尘世的束缚,凭着对生活的强烈渴望和敏感的直觉直面死亡,探寻死亡的本质,产生了许多意义丰富深邃,奇特的意象,也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眷恋。

狄金森对死亡的阐释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借用死者之口,她用诗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墓穴,审视里面凋谢的花朵、古老的饰品盒卷曲的发丝,回忆死者的音容笑貌和逝去的青春”。[1]240自幼受加尔文派宗教思想的影响,狄金森相信“灵魂永存”,在她的诗句中,令人恐惧的死亡常常被描写成“去远方的地方游览”、在诗意乡间的一次“舒适的长眠”或对死后情景的彩排。诗人把常人看来阴森的“墓地”描绘成大自然为孩子们准备的永久安息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摆脱疲惫和失望,安详地躺在树叶枝繁的柏树下,像夕阳下的花朵般享受美梦,静谧又安详表达对即将离开的现实世界的无限眷恋。在狄金森的死亡诗歌代表作《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一诗中,诗人选择了“苍蝇”意象巧妙地把“颜色”与“声音”结合在一起,运用了意象与感情上的动觉变化,从立意写生转而写到死,由阴郁转而写到明快,由伤感转而至狂喜,这种跳跃写法为诗人的作品增添了无上的艺术魅力。《我为美而死》(449)运用跌宕起伏的韵律、奇妙的比喻、生动的意象尽情地渲染作者对于死亡的渴望,因为在那“坟墓”里有兄弟陪伴可与之倾心交谈,没有丝毫孤独之感,直到姓名被人们忘却,消失在无垠的岁月长河中。整首诗弥漫着浓浓的温情,“死亡”恰似那带着面纱的美丽姑娘,温情脉脉地站在面前,读来温和可亲。狄金森的另一首死亡名作《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712)更是呈现了一组意象群,探讨抽象的主题:死亡与永生。整首诗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并对生命与死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校园、田间、落日”三个意象意蕴生命是一次欢乐的旅程,几个世纪飞逝而去,最终迎接的是“死亡”,即“永生”。在诗人看来,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结,人可以驾着死亡的马车飞向“天国”,辞别的只是“短暂的人间”,迎来的将是“新的均衡”。整首诗虽有淡淡的惆怅,但经过诗人的妙手整合,刻画出一种“如烟的梦境、一种神秘的浪漫色彩和流动的美感”,[5]512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凄美、童话般的世界。显然,诗人已然超越爱情的悲伤和生死的阈限,把死亡的感伤化成了对生的眷恋,生死交融,达到了美学上的崇高境界。

四、自然情怀

伟大的心灵常常与孤独相伴,一个深刻的孤独者常常对自然情有独钟。受19世纪中叶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凭借独特的想象力,狄金森感受着自然的浩繁与灵妙,创作出了 500余首关于大自然的诗歌。狄金森的自然诗既融入了她的生命感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在她的自然诗中,清新的意象、奇妙的暗喻俯拾皆是。在她缩小了的世界里,面包屑可以成为盛宴,微不足道的动物——苍蝇、蜘蛛、蜜蜂等可以幻化为巨大而神秘的东西。诗人一会儿使“树叶”凋零,一会儿“给大树披上”绿色的头发,呈现季节的神奇变幻。风会有“手指”,能“梳”过天空,月亮会“溜”下楼梯,看看“谁在那里”。诗人从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中领略到自然界生命的魅力:“自然,是我们所见—午后的光景,山峦—松鼠、野蜂,阴影—自然,甚至,是乐园—自然,是我们所闻……”(668)

狄金森对自然怀有浓厚的情趣。春日的明媚、夏日的喧闹、秋日的喜悦、冬日的阴郁、壮丽的日出日落、树叶的飘落、山水泼墨、花鸟虫鱼等自然万物无不激起她的诗歌灵感,幻化成最美丽的自然画卷。“我告诉你太阳怎样升起,升一次,一条缎带/塔尖在紫水晶里沐浴/清新的景色像松鼠奔跑/山峦摘掉她们的帽子/食米鸟开始鸣唱:‘那一定就是太阳!’……”(318)此诗运用了各种丰富的意象,呈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美景:如宇宙一般古老的“太阳”,在诗人的笔下焕发了新鲜的充满现代气息的活力。“太阳的升起”被比喻成“一条缎带”,随着日升云卷云舒的美丽变幻,进而铺垫了“塔尖、山峦”等一系列的动感意象,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意趣。在《我的河在向你奔来》(162)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慈祥、博爱的“海”抒发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渴望。在狄金森的笔下,大自然不再令人畏惧,而是充满了无尽的柔情。

蟋蟀低声鸣唱,

夕阳西沉了,

下工的人们走近黄昏,一个接一个

填进白昼留下的裂痕。

矮草驮着露珠,

晚霞有如一个陌生人在一旁伫立。

手托礼帽,奇特而谦卑,

似乎想停留,也许即将离去。

……[6]5

诗人把自然中看似平常的蟋蟀、矮草、露珠和星斗拟人化,串成一串惟妙惟肖的意象,顷刻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夕阳西下,矮草驮着露珠,伴着蟋蟀的低声鸣唱,上工的人们远离了白昼的喧嚣,卸下了一天的疲惫,还有晚霞彬彬有礼地在一旁伫立,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不愿离去。曼妙的黄昏里,自然万物融进浓浓的宁静夜色中。纵观整首诗歌,平凡中有奇伟,平淡中透着清新,耐人寻味。显然,诗人已然融化在自然的世界里,领略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深刻哲理,彰显出诗人对自然的钟爱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孤寂的世界却没有孤寂的思想。艾米莉·狄金森凭着对生命的一往深情,以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思考着大自然的灵妙生动以及生命的奥秘。她以神谕般的意象来传达诗歌的魅力,意义深邃。狄金森从平凡的词意中提炼的神奇的思想,凝聚着生命深处最柔美的情怀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从门边寻常落英提炼的精纯的露珠般晶莹的独特诗句,必将跨越时空,在浩瀚的诗海中,永久芬芳。

[参 考 文 献]

[1]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学君.生与死的颂叹——艾米莉·狄金森与冰心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之比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英]波西·比西·雪莱,等. 最美的诗歌[M].徐翰林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英美意象派抒情短诗集锦[M].范岳译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狄金森艾米莉情怀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我的朋友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