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观三性”理论谈公共景观雕塑设计

2014-04-07 13:14郑润婷徐文辉王彦玲
山西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时代性雕塑景观

郑润婷 徐文辉*王彦玲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基于“两观三性”理论谈公共景观雕塑设计

郑润婷 徐文辉*王彦玲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基于“两观三性”理论研究了公共景观雕塑的设计,分析了该理论指导下整体观、持续观、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在公共景观雕塑设计中的运用,对公园绿地景观雕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雕塑,地域性,文化性

0 引言

“两观三性”理论源自何镜堂的建筑理念。两观为整体观和可持续观。所谓整体观是指建筑设计应从整体把握,视建筑创作为一系统工程,结合城市设计、风景园林等综合创作。可持续发展观是指建筑不仅要满足现代的使用且要有利于后代的持续发展,即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三性为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要求建筑与当地环境、气候和当地文化相融,在满足物质功能要求的同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成为一个时代的写照。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则是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随着公共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景观雕塑创作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尽管有着令人瞠目的作品量,却难有高品位的雕塑作品,不少设计师的作品缺乏地域特色性和文化性,更缺乏艺术独创性,这也是许多雕塑作品趋同性的原因。好的雕塑作品是城市品质的象征,是记录城市历史的画卷,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笔者在研究何镜堂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时发现该理论对公园绿地景观雕塑的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即基于“两观三性”理论来研究公共景观雕塑的设计。

1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1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整体观

景观雕塑是以景观环境为平台的一种雕塑形式,是为特定的环境设计和创造的,因此它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创作涉及场地规划与景观的营造、文化传承与创新、雕塑的功能与造型、空间布局和科技的应用等方面,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设计师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树立雕塑设计整体观。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统一,一个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从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与周围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雕塑走出美术馆进入公共园林空间后,成为园林景观中的核心艺术景观,景观雕塑设计对场所精神的重视,能强化空间整体性的营造。脱离环境的景观雕塑作品其本质和意义就会改变,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艺术品,那么其存在的意义将会遭到人们的质疑。故景观雕塑设计应根据相应环境的空间结构、性质功能、尺度比例及色调氛围来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期望景观雕塑和外部空间环境的关系达到一种最优化的程度。在空间的整体性思考中,我们既要看到雕塑本身的特定性,更要看到整体空间对雕塑作品的制约性。

1.2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可持续发展观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正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受到了冲击,这也使我们从这些教训中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雕塑设计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但满足当下的使用要求,且利于后代的发展,这要求雕塑设计所传达的理念和其背后的历史标志性是不断传承发展的,归根结底是要获取科技与人文的同步发展。雕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贯穿在雕塑设计的全过程中,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资源的有效利用、绿色环保材质等。

2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2.1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地域性

雕塑艺术也许可以只追求其艺术性与个性,但公共景观雕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接触到的,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的过程,这不同于典藏在博物馆中的艺术。公共景观雕塑是扎根具体的环境之中,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相适应,与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和外环境相融合。

从环境的角度,景观雕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其周边的绿化环境以及当地的材料和技术都是影响和制约景观雕塑形态、色彩和材质设计的重要因素。设计师要尊重环境特点,尊重场地肌理来创造景观雕塑,此外还要重视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在外形、体量、布局乃至材料和色彩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与环境和谐的景观雕塑作品。

从文化的角度,景观雕塑地域性还表现在特点区域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是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景观雕塑的地域性呈现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最应该考虑的根本原则。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能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地域文化,例如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历史名城和海派新城的差异,不同民族的差异等,这些都体现了景观雕塑地域性塑造的必要性。景观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构筑物,是公共空间重要视觉中心,无论是形态和内涵都要求有强烈的地域性,这也是符合人的心理行为感受。设计师应该在地域传统文化中寻根、挖掘精髓,与时代文化结合,表达时代精神,使景观雕塑地域化,地域雕塑现代化。

2.2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文化性

景观雕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除具有装饰审美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功能性,它是一种文化形态,体现人类的价值取向。景观雕塑的具体形态、细部构成表达出雕塑的特征、风格和精神内涵。一个优秀的景观雕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超越其本身的视觉价值,大凡精品,都能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是高文化品位的景观雕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景观雕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的文化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一般而言,景观雕塑的文化性是对一个雕塑作品相关特点和品质的最高概括,从人文的角度,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为古代人物造像,讲述历史故事,这是文化的一种延续,诸如此类的作品像《蒲松龄》《丝绸之路》《大江东去》等无不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意象。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发展的,离开了传统,断绝了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文化性在精神表现上包括宗教传播、精神象征、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等。景观雕塑多是集多种功能特征为一身,但同时又倾向某一种功能即精神表现。我国早在封建王朝时期,雕塑就已有鲜明的精神表现功能,虽然那时雕塑都是阶级自上而下的一种意识传达,但也是当时文化背景的集中展现。西方国家在封建时期宣扬王权和宗教功能的雕塑更为比比皆是,那么当今公共景观雕塑又怎能缺失人性、审美、智慧等精神文化内涵。

公共景观雕塑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装饰元素,单纯的填补环境空缺,它应该是与环境共融、互动的关系。公共景观雕塑不是要改变环境,突出自我,而是服从人文环境,赋予雕塑内在的精神含义。景观雕塑应该同环境本身的历史、文化等结合,并集合自身多种功能成为环境的代表。景观雕塑作品创作的内涵应注意地域特征,缺乏当地人文环境特征的作品,也就丧失了雕塑本身的精神文化,也无法将公共景观雕塑与其文化性的内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放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他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当然不同类型的公共景观雕塑,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类型的景观雕塑有着各自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的使用功能带来在雕塑的形象,色彩,构思上的千变万化。在此,设计师创作过程中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文化表达的意向,而不是各行其是。但景观雕塑作为艺术作品的范畴,又受不同文化观、美学观、价值观等的影响,众多因素使得即使是同一类雕塑作品也会有自身的特色。如今的多元社会,雕塑文化必然也是多元发展。从雕塑的创作角度出发,设计首先要融合环境,满足功能要求,同时清晰文化定位,设计语言的表达法式则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文化的差异而变化。

2.3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时代性

景观雕塑的力量在于艺术地反映时代的诉求和时代风采。这就要求雕塑作品必须与时代同步,无论是外在的造型还是内在的精神内涵,都应该与当代人认同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同步,因此景观雕塑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承继了时代的鲜明特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景观雕塑的创作涌现了大批具有政治色彩,表现社会主义现实的作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志愿军》《刘胡兰纪念像》等等。景观雕塑的写实风格也与当时单纯朴素的社会风气一致,不难看出景观雕塑创作与时代的关系。随着改革的开放,社会重心转向科技、经济建设,工农题材的雕塑取代了工农兵的形象,继而出现“托球式”“浪花式”“飘带式”的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景观雕塑作品向多元化发展,题材也不再单一,内容涉及多领域,如《艰苦岁月》《珠海渔女》《开荒牛》等都有力的展现了时代精神。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得景观雕塑的设计有了更大的灵活性。随着时代的变化,景观雕塑艺术创作领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技术都使雕塑创作进入崭新的时代。设计师不断的开拓求新,调整思路,适应现代的需求。这一切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景观雕塑艺术的主流方向。

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如绘画界的新思潮、生态学、电子科技等的引入,拓展了景观雕塑设计语言的范畴,设计师应具备敏锐的嗅觉,洞察各学科的新动向和发展,不断扩大充实自身,汲取精华,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和要求。如今世界发展正走向文化的趋同,这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地区界限的模糊,但这不等于摒弃特色,不等于抹杀传统和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的自我更新、再创造才能使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没有历史传统就没有“根”,就缺乏继承的动力,让我们陷入保守和古板。文化的发展靠的是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景观雕塑,掌握时代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把握两者间的关系。传统的继承并非简单的元素复制,而是汲取传统文化的内涵,集合现代思想和技术。

3 结语

如今我国处于景观建设高潮,这也大大带动了景观雕塑的设计,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创作思想,许多设计盲目抄袭,有的设计则是单一复制传统符号就以为是弘扬历史文化特色,缺乏内涵和时代性。大多数设计未能扎根地域、人文,特色逐渐消失,迷失创作方向。用“两观三性”理论指导公共景观雕塑设计,可以很好的解决上面提到的现实问题,同时要指出的是,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的关系是:地域性是景观雕塑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是其内涵和品位,而时代性则是体现景观雕塑的精神和发展。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方文化、地域环境和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融与升华,时代性则是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结合与发展。设计师应该从构思开始就理解并运用“三性”原则创作并贯彻始终,这样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景观雕塑。景观雕塑设计“三性”是景观雕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也是创新的起点与依据。

公共景观雕塑设计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符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不是僵化刻板的教条。而更趋向于一种方法、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程序。我们遵循它,并且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创作出有品质的公共景观雕塑作品。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何镜堂.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南方建筑,2008(1):6-11.

[3] 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时代建筑,2012(2):126-129.

[4] 温 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日]土屋昌义.现代环境雕塑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6] 刘开渠.刘开渠美术论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

[7] 陈连富.城市雕塑环境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8] 郎绍军.重建中国精英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Attitude and Nature”to study public landscape sculpture design

ZHENG Run-ting XU Wen-hui*WANG Yan-ling

(LandscapeandArchitectureSchoolof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China)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 Attitude and Nature” theory to study public landscape sculpture design, analysis of public landscape sculpture desig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that a holistic, sustainable concept, regional, cultural and the times in the public landscape sculpture design application, i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shaping and designing park landscape.

sculpture, regional, cultural

1009-6825(2014)03-0017-03

2013-11-06

郑润婷(1989- ),女,在读硕士; 徐文辉(1968- ),男,硕士生导师,教授; 王彦玲(1989- ),女,在读硕士

TU983

A

猜你喜欢
时代性雕塑景观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巨型雕塑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我的破烂雕塑
沙子的景观
诗词的时代性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写实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