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①

2014-04-08 10:54刘颂浩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明德汉语技能

刘颂浩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0.引言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自1950年发轫,迄今已走过60多年的历史。在这60多年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学界一般是从教学或教育的角度进行考虑的,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法、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等。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从更宏观的角度概括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时,研究者倾向于使用 “教学模式”这个术语 (如曹贤文、2007;鲁健骥,2009;汲传波,2006;吴勇毅,2009等),其他术语如 “教学路子” (吕必松,2003)使用者较少。本文对这方面的讨论进行简单梳理 (详细评论可参考马箭飞,2004;赵嫚,2010),探讨中国高校缺乏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原因,并对如何创建优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将教学模式的讨论引向深入。鉴于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将只限于勾勒轮廓,具体细节留待以后。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多类型,诸如汉语言专业教学、预科教学、长期或短期进修教学、强化教学等。本文以长期进修 (一个学期或以上)为切入点,但所提思路可以应用在其他类型的教学中。

当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有别的思路,比如,一部分学者从语言入手,认为目前的汉语教学未能充分尊重汉语的事实和特性,应该从汉语的独特性出发考虑教学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书面语教学和字本位教学的倡导者大多遵循这样的思路 (比如白乐桑,1996;冯胜利,2004;王若江,2000等)。本文暂不涉及这一思路,但建立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需要参考这方面的工作。

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李雁冰,1994;转引自汲传波,2006)。这就是说,教学模式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指导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办法。以此来衡量,比较正式的语言教学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模式上,问题的关键不是模式的有无,而是模式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能否称得上优秀模式。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目前所缺乏的,也是优秀教学模式。

1.中国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中国目前的主要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分技能教学模式”。鲁健骥 (2003)指出,“分技能教学模式”的设立是由于原有的综合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他认为,综合教学实际上是以语言知识为纲,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十分薄弱。而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接受大量的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习理工农医的学生,他们先学一年汉语,然后去学习专业,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了预备教育的性质。原来的以语言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这一新的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设计了分技能教学的模式。目的是在一年时间内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从学生的需求考虑,听读技能对于专业学习更为重要,因此,新模式在四种语言能力上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 “突出听、读” (以前是 “突出听、说”)。从教学上,主课是综合课,其他如听力、阅读课要跟主课协调进度,老师之间要互相配合。鲁健骥指出,80年代初北京语言大学对新模式进行了两轮实验,同时对已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新模式适合它所规定的教学对象,也达到了预期的 “突出听、读”的效果,因而得到推广。

鲁健骥设计的这一模式,和当时北京语言大学进行的另一教学实验 (听说、读写 “两条龙”教学实验),使人们对按技能设课的可行性和具体做法有了更为切实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吕必松于1982年提出了 “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的理论主张:

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其道理就像吃饭必须用嘴、走路必须用腿一样明显。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家常便饭。谁也不会用限制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或用限制学生开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或仅仅通过视听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吕必松,1990:140)

刘颂浩 (2011)将之称为 “对应理论”。这一理论为分技能设课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后,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预备教学中,综合教学模式以及一门精读课独霸天下的格局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按语言技能划分课型。其它院校也渐次仿效,按技能划分课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做法。分技能教学模式在全国流行后,其主要特点是,按照语言技能训练的要求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一般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分摊到三门课 (即读写、听力、说话课)中进行训练,使用读写、听力、说话三种单项专用教科书,但三者含有一定的 “共核” (吴勇毅,2009)①不过,在北大等不少院校,说话课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听力课的地位则随之下降,变成了以综合课和口语课为主,听力和阅读为辅的模式。。

关于分技能教学的缺点,鲁健骥 (2003)指出,首先是主干课即综合课任务庞杂,什么都想兼顾,又什么都没有兼顾好。其次是缺少泛读内容,精读和泛读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崔永华 (1999)、 吴勇毅 (2009)认为, 该模式的问题在于,综合课的教材未能很好地体现各课之间的共核;此外,大部分院校都是多种教材搭配使用,各课型包含的内容差异很大,课程之间缺乏配合。最新的研究发现,与 《汉语教程》配套的 《汉语阅读教程》 (均由北京语言大学编写)在配合上也有一定的问题,第一和第二册词汇量不足,而第三册则词汇量偏高(刘青霞,2013)。刘颂浩 (2011)则详细分析了对应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与王若江(1999)相同的结论: “分课型教学缺乏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

尽管如此,分技能教学模式仍是目前中国高校最流行的模式。除此之外,对外汉语教学界还存在其他模式,赵金铭 (2004)提到的就有张朋朋的语文分开、集中识字教学模式,陈贤纯的词语集中强化教学模式,孟国的实况视听教学模式,马箭飞的汉语交际任务教学模式,卢百可的以图片为基础的汉语教学模式,崔永华的以挖掘潜能为基础的汉语速成教学模式,杨惠元的以微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汉语技能教学模式等七种。这些模式,使用范围和影响均不及分技能模式。赵金铭没有提到的尚有周健、陈群 (2011)的语感培养模式、 王玮(2000)的1+1模式等。其中,语感培养模式吸收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强调 “扩大输入,针对 (汉语)特点,综合训练,强化记诵”,很值得关注。

2.国外教学模式的启发

在探讨如何建立和改进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时,研究者对国外的一些教学模式,特别是明德模式以及以明德模式为基础的美国高校暑期汉语教学项目 (如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班,简称 “普北班”;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在京项目,简称CIB),颇为推崇。关于明德模式的介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施仲谋,1994;朱志平,1996)。对这一模式的研究目前已经比较深入,比如,亓华、李雯 (2009)通过对普北班师生互动的微观定量分析,认为 “普北班”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娄开阳、吕妍醒 (2011)认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课堂操练方法可分为单纯机械型和引导编码型,并深入分析了其内在理据;马薇 (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在CIB实习的小班老师为例,研究了实习期间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过程,等等。研究国外模式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借鉴。卫斓 (2008)通过对10位参与过明德模式教学的老师的调查指出:明德模式的理念,对操练的重视,操练的手段,教师之间的配合,不同课型生词和语法的统一,大量的输出练习等,都值得我们借鉴。有学者甚至提出,应该将该模式 “移植”到中国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娄开阳、杨太康,2010)。

不过,对明德模式的缺点,研究者也一直有清醒的认识 (汲传波,2006:66):

教师投入精力多、工作强度大。与 “交际法” “表演法”等重视学生课堂模拟语言交际的教学模式相比,明德的 “操练”模式有些机械,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感觉到没有表达的自由。因此,明德中文暑校的汉语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对初学者的短期强化教学中采用。……另外,明德模式强调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

明德模式中的有些做法,和最新的语言教学理念是有冲突的。比如,在明德模式中,一个传统的做法是,学生要签署语言誓约,在项目中学习时,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能使用母语。Hall&Cook (2012)指出,一直到最近,语言教学文献的假设都是:新语言 (new language)最好使用单语进行教授和学习,不用学习者自己原有的语言 (own language)①“新语言”和 “原有语言”是Hall&Cook使用的新术语,分别相当于常见的 “目的语”和 “母语”。。但是,最近几年,这一单语假设日益受到质疑,人们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在教学中将新语言和原有语言联系起来的做法。Hall&Cook(2012)从心理语言学、认知研究、普通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特殊环境中的需求等5个方面,论述了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使用原有语言(即母语)的必要性和优势。换句话说,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明德模式的问题一点也不少。

令人困惑的是,明德模式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而在国内流行的分技能模式却如此被人诟病呢?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

与美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条件相比,国内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比如国内有着天然的汉语学习环境,有大批科班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有政府大量财力的投入,有国家汉办的统一领导等。既然条件如此优越,为何没有形成一套有影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汲传波,2006: 66)

汲传波总结了四点原因: (1)缺乏理论总结; (2)不愁没有生源,缺乏危机意识;(3)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创收的来源,不重质量,缺乏品牌意识; (4)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这里的 (1)和 (4)的潜台词是,国内有好的模式,但没有上升到理论,或者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其实和汲所提问题 (暗含着国内没有好模式)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这个问题上,本人倾向于赞同赵金铭 (2004:54)的说法,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 “框架和程序还不完整,典型意义还不够突出,示范作用和影响也不够广泛。”

马薇 (2012)是本文作者指导的。与此同时,本文作者还指导了另一篇硕士论文 《国内外汉语强化项目教学管理对比研究》 (曾璐蔚,2012)。该文从教学质量管理、测试管理、师资管理和学生管理四个方面,对北大强化班和CIB项目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导这两篇论文的经历,进一步坚定了我在教学模式方面的看法 (刘颂浩,2013)。我认为,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之所以难以形成自己的模式,根源在于采取了大学里通用的专业课教学管理模式,而这一模式,本质上不适合第二语言教学。大学专业课的特点是: (1)自成体系,内部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不同方向的课程靠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 (2)A课程的内容一般不需要在B课程进行重现,相反,课程的内容越独特,往往越受欢迎,因为这一般意味着任课老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第二语言课程与此不同。受制于学习时间的有限和学习内容的“无限”,理想的语言教学项目必须进行规划:(1)课程内容必须经过挑选,择而后教;(2)所学语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学会,因此项目内各个课程的关系要进行总体设计,使各课在语言上保持必要的关联。不过,这个关联,需要探索一个合适的 “度”,太松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太紧了不利于老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前面的讨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关联太松,明德模式的问题似乎是关联太紧。

3.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前提

要想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明确一些前提条件。

3.1 不存在最佳教学法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者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学习者的最佳学习方法 (如Kumaravadivelu,1994;Prabhu,1990;参看刘颂浩,2006a)。语言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表现在教学的主体 (教师、学生)和客体 (语言本身)上,也表现在时间 (教学阶段)和空间 (教学环境)上。只有多样的方法, 才能满足多样的需求。因此,即使是同样环境下教授同样类型的学生,也应该存在着多个可行的优秀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空间是有的。

3.2 教学理论的新潮与否,不是创建优秀教学模式的关键

鲁健骥 (2009)指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至 “文革”前的主要教学模式,是 “复习——讲练——练习”。这种模式,与美国现在仍然流行的包括 “明德模式”在内的 “大班”、 “小班”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安排是同源的,始于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专门训练计划部研究出的语言教学法。这一军队教学法战后被推广到大学和中学的外语教学中,进一步发展成为 “听说法”。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强调的是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目的语习惯 (Mitchell& Vidal,2001)。 众所周知,在第二语言教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行为主义理论自六七十年代后,从来就不是主流的语言教学理论。目前流行的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是理论基础也都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但是,这并不妨碍明德模式成为优秀教学模式。正相反,明德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反复操练。另一方面,目前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尽管饱受诟病,而且有别于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界流行的多技能综合教学模式 (Hinkel,2006),但在理论上为分技能教学找到依据还是可以的 (比如,训练不同的技能时,方法不能完全相同;参看刘颂浩,2011)。

3.3 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

应用明德模式的项目,大都收费高昂,也因此被称为 “精英项目” (曹贤文,2007)。不过,这些高昂的学费中的大部分,并没有进入讲课老师的钱包。特别是在项目中实习的学生的报酬,如果以小时计的话,也并不高,甚至还低于目前大学外聘对外汉语教师的时薪①在明德模式中,实习学生教师除了自己上课以外,还要旁听主讲老师的课,参加集体备课,跟学生一起吃饭,时间投入非常大。。因此,以高校现有的运行经费为基础,完全可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换句话说,资金问题并不是制约教学模式创建的瓶颈。

4.创建优秀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意识

本人认为,中国高校要想创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必须具备并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识:管理意识、环境意识、教师培养意识和技术意识。

4.1 管理意识

如前所述,对分技能模式,学者们提到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配合问题:教材不配套,不同课程的共核难以建立;即使教材配套,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默契。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力。而明德模式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采取了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以保证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反复操练。按照曹贤文(2007)的研究,明德模式有 “严格的实施步骤和操作程序”:

每天、每课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教师每一节课教什么、怎么讲解、怎么操练、怎么展开任务, 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操练的例句,备课时都计划得非常仔细; 学生学什么、跟老师谈什么、做什么练习、每天的小考考什么、每周的大考笔试考什么、口试考什么,课表和每天的讲义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明德模式对操练程序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操练时焦点明确, 程序清晰, 从 “领唱”到“跟唱”, 从 “独唱” 到 “合唱”, 从梯形合唱到替换练习, 从句型转换到完成句子, 从半开放问答到有控制的开放问答, 从半真实的任务交际到师生的真实互动交际, 上课以前每一步都设计得很清楚, 具有相当可控的操作性。 (曹贤文,2007:19)

“严格的实施步骤和操作程序”要靠人来实施。明德模式中,大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全面负责人②当然,大班老师是 “小老板”,项目负责人才是 “大老板”。从这方面讲,明德模式是一个人的模式,贯彻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配合大班老师的,都是年轻老师或学生老师,要无条件地听从大班老师的指挥和领导。如果没有这样一个 “一把手”,以上步骤和程序是很难贯彻下来的。反观国内的技能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配合,但同一院系的老师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配合只能停留在较高同时也较空洞的层面上;而语言教学中的配合需要落实到最低的层面上 (学哪个词,用哪个例句学,学多长时间,怎么练习等)。

因此,创建优秀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制,设立教学主管,从总体上负责某一组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具体实施 (包括教师选择)问题,保证语言教学需要的配合能够到位。

4.2 环境意识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必须考虑所在环境的具体特点。在中国学习汉语,是二语环境,学生随时可以在生活中和中国人用汉语交流,接触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对这个环境怎么利用,是任其自然,完全由学生自我决定,还是精心设计,把汉语环境变成教学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任其自然的方法,这其实是不够的。如能把文化活动和教学实践变成教学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做不到体验文化教学法 (吴伟克等,2004)要求的深度,对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掌握汉语知识也还是有重要帮助的。

除此以外,环境还指留学生日常学习的小环境。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让这个小环境更适合留学生学习的需求: (1)建立留学生专用语言学习 (主要是聆听和阅读)图书馆,有专人负责,在留学生听读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聆听量。目前有这样图书馆的院系还很少。 (2)充分利用二语环境中母语者多,特别是与留学生同龄的中国大学生多的优势,将这些非教师母语者请进课堂 (比如设立完全自由、开放的会话课),增加留学生聆听和开口说话的机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外国大学之所以把暑期项目搬到中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语言环境,但国内高校却有“来了中国就是利用了中国的语言环境”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需要精心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4.3 教师培养意识

二语环境有大量的会说汉语的母语者,这是天然的人才优势;环境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利用人才优势。这方面目前有更好的资源,但似乎尚未引起注意。这就是众多高校正在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他们可以算是人才优势中更专业的人员。但是,一般来说,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并没有把这些学生看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以至于这些学生连实习都成问题 (刘颂浩等,2011)。我们认为,在中国高校创建优秀教学模式,一定要把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和实习工作有机地融合进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与母语者接触的机会;可以为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机会,提高培养质量;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少院系经济压力。

同时还必须意识到,把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融合到教学项目中,并不是一种单边的关系(院系给学生提供机会),而是一种双向互赢活动。硕士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有强烈的教学欲望和热情。他们的加入,会使整个项目更青春更阳光。尤其重要的是,年轻学生对新技术更加敏感,掌握更为纯熟,可以弥补大龄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 (参下)。

4.4 技术意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很多年前,刘颂浩 (2006b)就指出,教育技术方面的进步将会 “彻底改变对外汉语的面貌”。目前就更是如此,诸如微博、微信、播客等虚拟社区,都可以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白乐桑、栾妮 (2012)探讨了播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他们认为,“播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不仅为对外汉语教学增加了一种辅助设备,还带来了课程设置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新突破。”不过,国内高校在利用教育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新技术不够熟悉。如上所述,如果项目设计时把本专业的硕士生包括进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另一个原因是,新技术一般需要不菲的财力。不过这一要求目前已经有了改变。像上边提到的微博、微信、播客等,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只要有电脑或智能手机就可以利用。

5.中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想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勾勒一下设想中的中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模式,需要多方的协作和配合,我们先从教师说起。

5.1 教学主管

教学主管是新模式中最主要的角色,全权负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以及老师的聘用。如前所述,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配合需要落实到最低的层面。设立教学主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这样的配合能够落到实处。教学主管大约负责一组30名左右的水平接近的学生①这里和下边的一些数字源自作者粗略的估计,并没有经过精密的计算。教学主管负责的学生人数,要对教学有利,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院系成本。。包括项目教学主管在内,每组中有经验的老师2~3人,对外汉语研究生若干名。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各个课型在语言方面要有比较密切的关联。从另一个角度讲,甲乙丙等老师讲课中要有较多共同的东西 (但侧重点可以不同),要互为学生语言学习和应用的场所。总体上,各个课程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成符合二语学习规律的小环境。大组的课程设置,大小班的分合,可以参考明德模式等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不过,要明确认识到,长期教学和短期强化不同,明德模式中的许多做法,在长期班上是不太合适的。长期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有指导的自由听读的时间,要避免过多的机械训练。此外,如果同一水平级别有不同的主管,可以采用统一的模式,也可采用不同的模式 (这可能需要院系来决定)。

5.2 院系

将组织教学的权利彻底下放给教学主管之后,院系的工作重点从负责日常教学行为转到为教学 (特别是教学主管)提供服务。当然,院系并不是只有一名教学主管,因此,院系层面上的管理工作仍然是需要的。综合起来看,在教学模式方面,院系的主要工作是: (1)选择胜任的教学主管。教学主管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有培养研究生的经验。(2)组织测试和评估。教学主管负责教学,但测试由院系统一负责。最理想的是一个学期测试三次,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分班考试,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还要组织两次统一考试。学期中的考试兼有分班考试的意思,学生根据期中考试成绩,在大组之间进行微调。学期末的考试也作为对教师进行评估的一个参考。在任何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中,测试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教学支持,院系负责建立留学生专用图书馆,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听读 (比如每星期至少听读2个小时),指派专人 (教师或本专业的硕士生)为学生提供答疑咨询服务。图书馆的资料,基本上包括:各种层次的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泛读泛听材料,幼儿读物 (特别是绘本)和有声读物,中小学教材及读物,汉语连环画,以及专门编写的听读材料等;此外还可以有一些中文报纸杂志,少量普通中文图书等。 (4)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教学主管老师责任大,要和报酬挂钩。如上所述,考虑到聘用研究生的报酬低于外聘教师,新模式从总体上看应该不增加院系成本。

5.3 大学

大学要认识到语言教学的独特性,在教室资源方面提供便利。对语言学习而言,最理想的学制是把一个学期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每段7~8周。同时,把一个学期中的公共假期集中到学期中间,大约一周。学生利用这一周假期到各地旅游,体验中国文化,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汉语知识,这从各个方面看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学应该允许对外汉语院系做出这样的调整。

总之,要充分利用二语环境的文化和语言人才优势,把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由教学主管来组织日常教学,院系和大学在更高的层面上配合教学主管。这样的三级体制建立起来之后,相信会涌现出多种适合国内长期汉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6.结束语

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有助于充分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学模式体现的不只是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水平,更是人才和资源管理水平。本文认为,中国高校之所以缺乏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于目前走的基本上是学术院系的管理路子,老师们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语言教学所需要的配合无法实现。要创建优秀的语言教学模式,就需要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有关,但更和管理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创建优秀教学模式需要具备的四种意识,简单勾勒了创建优秀教学模式需要的管理机制。基于上述认识,也许使用 “教学管理模式”更能凸显语言教学的特点。

从 “教学 +管理”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这是目前教学模式讨论中缺少的角度,因此,本文重在勾勒与教学模式相关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篇幅所限,本文对教学方面的因素(比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讨论不多,这只能俟诸来日了。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更广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路,更希望有影响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能够早日建立起来。

白乐桑 1996 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分离,抑或自主?[J].世界汉语教学(4).

白乐桑,栾 妮 2012 播客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中的重大突破[J].汉语学习(6).

曹贤文 2007 明德模式与中国大陆高校基础汉语教学常规模式之比较——兼谈汉语教学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的差异和互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

崔永华 1999 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

冯胜利 2004 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A].载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汲传波2006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4).

李雁冰 1994 简论教学模式[J].山东教育科研(3).

刘青霞 2013 《汉语教程》与《汉语阅读教程》匹配度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颂浩 2006a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性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

———2006b“对外汉语(教学)”的重新阐释[A].载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4)[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关于“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A].载周小兵(主编).国际汉语(1)[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我的语言教学理论[EB/OL].http://blog.sina.com.cn /s/blog_c19f75760101lt6y.html.11 -24.

刘颂浩,曹巧丽,李振华 201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方案探讨[A].载国际汉语教育(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娄开阳,吕妍醒 2011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课堂操练方法的类型及其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5).

娄开阳,杨太康 2010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A].载国际汉语教育(2)[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鲁健骥2003口笔语分科 精泛读并举——对外汉语教学改进模式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2).

———2009澄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演变过程中的两点重要事实[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3).

吕必松 1990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3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1).

马 薇 2012 对外汉语学生教师实习期间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箭飞 2004 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

亓 华,李 雯 2009 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施仲谋 1994 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1).

王 玮 200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1+1”教学模式[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王若江 1999 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 [J].汉语学习(2).

———2000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3).

卫 斓 2008 明德中文暑校为代表的美国中文项目教学模式的思考[A].载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勇毅 200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吴伟克,王建琦,杨双杨 2004 体验文化教学法若干原则(上、下)[A].载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曾璐蔚 2012 国内外汉语强化项目教学管理对比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喜荣,田德新 2004 美国明德学院的中文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

赵 嫚 2010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

赵金铭 200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 健,陈 群2011语感培养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朱志平1996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J].语言教学与研究(3).

Hall, G.& G.Cook 2012 Own-language us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J].Language Teaching,45(3):271-308.

Hinkel, E. 2006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the four skills [J].TESOL Quarterly 40(1):109-13.

Kumaravadivelu, B. 1994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TESOL Quarterly 28(1):27-48.

Mitchell, C.& K.Vidal 2001 Weighing the ways of the flow: twentieth century language instruction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5(1):26-38.

Prabhu, N.S. 1990 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 24(2):161-176.

猜你喜欢
明德汉语技能
学汉语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劳动技能up up!
追剧宅女教汉语
秣马厉兵强技能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