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的阅读理念研究*

2014-04-08 13:13程文艳李艳国刘晓丹
关键词:功利化家训读书

程文艳,李艳国,刘晓丹

(1.燕山大学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2.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江苏常州213002)

我国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凝结了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的结晶和教子方法的荟萃。人们从家训中可获得众多的知识、学问、经验、教训。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一册书卷在手我们就能享有世界整个的经验,共享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快乐。“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对话。”阅读使人优秀,也使人幸福。阅读的价值正如吉本所说,“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阅读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1]

通过阅读传世经典家训,人们可倾听悠远的历史回声,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历史情致。并进一步疏解家训阅读的理念文化,使之融入时代精神,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阅读推广实践中焕发新生。

一、古代家训的含义及其目的

家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体,源远流长。所谓“家训”,即家庭教育之训言,一般多悬于家庭的厅堂屋室,以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家中子弟起警戒的作用。各工具书对其的解释不尽相同,比如:《辞源》对家训的解释为“父母的教导”;在线《汉典》解释为“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线新华字典》解释为“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

古人撰写家训的目的,一般是想给家人及后代儿孙,留下一点精神食粮,使其不枉为人,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比较有名的家训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伯庐的《朱子家训》、陶渊明的《命子》、王僧虔的《戒子书》、庞尚鹏的《庞氏家训》、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的《聪训斋语》、郑玄的《戒子益恩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等,如此种种,不可尽说。

这些家训从治家的角度分别谈了勤俭、文章、读书、勉学、谦和、教育、为官、处事、理财等多方面的问题,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告诉后代要成为一个知书明理的人。从中可以看出古人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并把阅读书籍的目的、内容及方式作为家训规定下来。

二、古代家训中的阅读理念

(一)阅读目的

家训中所提及的阅读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明理修身、传承家学、光耀门楣、变化气质和人生至乐。

1.明理修身

很多家训通过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要求子孙后代通过读书能够立业修身、治学明理。

南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写道:“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2]85,“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2]78他认为,读书能增益德行、明晓养亲、事君之道,而且能敛励风俗、改变人的骄奢、鄙吝、暴悍、怯儒等不良品性。

清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写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3]他认为,读书目的在于治学成才,而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

清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4]他不求子孙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

清康熙在《庭训格言》中写道:“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5]31认为读书会使人树立高尚的品行、提高自身修养。

清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6]指出读书的首要作用是使人明辨事理。

2.传承家学

陶渊明通过教子诗来劝勉诸子勤读诗书的目的是传承家学,在《命子》中写道:“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7]通过追溯家族悠久的历史,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其承袭先祖优秀的品德,将家学发扬光大。

东汉郑玄希望其子能继承父业做家学,他在《诫子益恩书》中写道:“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未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8]从其情真热切的论述中体现出欲让儿子继承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学研究的观点。

3.谋求功利

一些家训中带有明显的光耀门楣、获取职位利禄和求荣达等功利思想。

南朝王僧虔在《诫子书》中劝导其子高门家世不可依靠,“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出体。或父子贵贱事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9]54指出儿子必须靠自己勤奋读书,才能仕途显达,其诫子的动机在于追求光耀门楣。

颜之推虽然认为读书可以立业修身,但他还是更看重读书的功利作用。颜氏把读书与农民种田、商贾经商并列,认为这是一种谋生手段,是获取职位利禄的台阶,因此他对当世士大夫“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2]158的现象,一再“以嘲讽批评”。

唐代元稹在《与晦侄等书》中教导侄儿要利用现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读书上进,“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10]方可实现日后的荣达。

4.变化气质

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指出:“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如轻浮则矫之以严重,褊急则矫之以宽弘,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随其性之所偏,而约之使归于正,乃见学问之功大。以古人为鉴,莫先于读书。”[11]

曾国藩在《家书愉纪泽纪鸿》中指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12]372

明吴麟徵在《家诫要言》中指出“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13]474

上述家训中都提到了通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从而使人脱胎换骨。

5.人生至乐

南宋家颐在《教子语》中写道:“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9]132,“士人家切勤教子弟,勿令诗书味短”[9]133,指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如读书。

清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写道:“凡声色货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乐则必有苦。惟读书与对山水,止有乐而无苦。”[14]56指出:人所喜好的一切欲望都是既有苦又有乐的,但人们在读书和读山水时却只享受到快乐。

(二)阅读方式

1.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

北周王褒要求其子珍惜时间、在肃静的环境中求学、读书和为文,在《幼训》中写道:“文士何不诵书,武士何不马射?若乃玄冬修夜,硃明永日,肃其居处,崇其墙仞,门无糅杂,坐阙号呶。”[9]66并希望孩子能在住所安静、加高围墙、门前无杂乱、座上无喧哗情况下阅读和写文章。

南宋吕祖谦在《辨志录》中写道:“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有须多,只要令精熟。须静室危坐,读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须要分明。”[15]228亦指出阅读必须有安静的环境。

2.用“心”读书

南宋叶梦得提倡读书学习要耐得住吃苦,他在《石林家训》中要求子女:“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13]228叶梦得要求子女要专心致志,能坐“冷板凳”,排除一切干扰。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写到:“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5]169指出读书用“心”去体会,去“行”去实践。

3.勤奋谦逊耐心

康熙和吕祖谦都提及了勤奋的读书态度。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指出:“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同,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不及也。”[5]171南宋吕祖谦在《辨志录》中写道:“又每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须令成诵,不可一字放过也。史书须每日读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见功。”[15]228

颜之推对于读书所持的勤奋、谦逊态度,有不少深入的论述,如“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2]100,“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2]33等,劝勉诸子读书要勤奋与谦逊。

曾国藩在《家书·致诸弟》中指出读书要有耐心,“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12]166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要读懂读透。

4.阅读要专一

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专一读书观:“诸弟在家读书,下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12]12“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12]299曾国藩在《家书·致四弟六弟》中提到:“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12]164

颜之推对精读博览虽然发表了不少有益意见。他认为,阅读必须博览,但“略得梗慨,皆不通熟”,则“不如执一”[2]164而精。

5.贵在思考,不作泛泛之读

古人早已意识到读书不能仅作泛泛之读,而应吃透书中内容,要作真正有意义的阅读。

南宋朱熹在《朱子文集》中写道:“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16]113朱熹认为,早晚取老师学习请教,平日要多思考。

明杨继盛在《椒山遗嘱》中写道:“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与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16]25-26

清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写道:“深恼人读时文累千累百,而不知下会,于身心毫无裨益。夫能理会,则数十篇百篇已足,焉用如此之多?”[14]52

上述家训作者都结合自己平生的读书心得,告诫后人真正的阅读是要通达作者思想深处,实现有意义的思想交流。要用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思辨、取舍,将有价值的“义理”,通过践行,转变成自己的精神食粮。

(三)阅读内容

古人家训所提及的阅读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儒家精典和博涉群书。

1.阅读儒家精典

家训中所提及的阅读儒家精典主要包括儒家的经书和史书。

颜之推认为精研儒家经典才是“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2]103的正当行业,故他建议读书的首要内容是研习儒家经典。明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写道:“子弟以儒书为世业,毕力从之。”[17]司马光强调女子要多读书,其在《家范》中写道:“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18]指出史上贤能的女子无不好学,左图右史,多加涉猎,以此提高自身修养。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指出:“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5]35

而南宋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则阐述得更加详细,他说:“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弟忠信。所读须先六经论孟,通晓大义。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次读史,以知历代兴衰。究观皇帝王霸,与秦汉以来为国者,规模措置之方。”[13]256

2.博涉群书

不过,也有一些开明人士要求子女宜拓宽阅读面,应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与知识。

袁采不强求子女一定要读所谓正统的经典之作,他在《袁氏世范》中写道:“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词章,与夫阴阳卜笙,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19]他告诫子女:许多如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之类的书籍其实是有很大作用的,这些书都是篇章浩繁、广博精深,只要子女感兴趣、能专心钻研,就会成才。这种鼓励无疑对子女获取广博的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颜之推认为读书“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即要博涉群书、精通典籍。另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还要广为涉猎,不但要涉猎书本知识,还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强调“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2]84,指出对生活中常见事物都应该追根溯源,弄清来历。“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贤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2]83并认为除要向古今的贤明学习外,还要向各行各业的贤能之士学习,这种注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思想体现出颜之推独特的阅读与治学理念。

(四)阅读习惯

1.爱护图书

颜之推提出必须爱护书籍,他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科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2]33

2.从小培养阅读兴趣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写道:“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5]175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落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废矣。”[2]89

清张英在《聪训斋语》中指出:“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14]50

上述家训都告诫后人读书要趁早,应该从小就培养阅读的习惯。

三、古代家训阅读理念与现代阅读理念的对比研究

古代家训阅读理念与现代阅读理念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冲突:古代限制阅读与现在自由阅读的冲突和古代功利化阅读与现代非功利化阅读的冲突。

(一)古代限制阅读与现在自由阅读的冲突

由于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使得儒家精典在家训的阅读内容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以儒学为重的古代限制阅读局限了人们的阅读内容范围,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阅读个性。古人在选择阅读儒家精典这一图书种类之时,通过“断不可令习天文谶纬、星象术数”等要求局限了子弟们的求知欲,由于其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内容是被动接受的,限制了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另外,古代帝王为了统一人民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等手段大规模焚毁书籍,从而限制阅读的传播、排除不同思想和见解。

王余光教授认为:“阅读是人的权利。”现代阅读的核心是阅读自由,这种自由不受国家、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干涉,并通过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法和阅读自由宣言等得以立法保护,保障了公民阅读的资源获取自由、阅读的理解自由和阅读的信息表达自由;从而在制度和现实中有助于真正实现公民的阅读自由权。限制与自由是古代家训阅读理念与现代阅读理念的最本质区别。

(二)古代功利化阅读与现代非功利化阅读的冲突

由于古人在制定其家训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其家族的实际利益出发来设计的,其中很多家训都要求子弟能够扬名显亲、光宗耀祖,这种功利化阅读思想正是我们所要摒弃的。许多古人开始通过撰写家训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把阅读看作一种可选择的个人行为,但在封建社会对环境的压迫下,阅读的个人选择余地其实非常小,家训已成为礼下庶人的伦理教化工具。功利化阅读是由当时封建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这些人的读书行为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求,而仅仅为了光耀门楣和功名利禄而读书,从而使得功利化阅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功利化阅读中,阅读不再是为了追求信息与知识的获取、精神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这一最终目标,而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社会成功等外在表现和阅读衡量标准,毫无疑问,在功利化阅读氛围下,阅读真正的价值被遮蔽了。而现代阅读能够提供精神食粮,促进人的精神发育与心灵的成长,使人们远离浮躁、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修养、启迪人生、领悟生命,让心灵走向伟大与崇高。可以看出,现代阅读意在解构真理和价值,追求非功利性。

四、古代家训阅读理念对现代阅读的启示

(一)摒弃功利化阅读

山西省图书馆副馆长石焕发曾感叹:“生活高压之下,阅读乐趣逐渐减少,读书也变得功利,也是现代社会浮躁的表现。”[20]沈山亦指出:“功利化阅读:人类精神的幻灭。”[21]功利化阅读让阅读变得更加功利实用,只强调当前的效用,而忽视长久的影响,弱化了阅读的价值内涵。功利化阅读与真正的阅读在宗旨上是背离的。现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阅读成为—个活动品牌。它将完全摒弃功利的因素,完全凭借读者对阅读的兴趣作为支撑。真正的阅读可使人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进一步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在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中,完成阅读理念的自我提升。让我们摒弃功利化,带着热爱走向真正的阅读吧!

(二)多元并举,快乐阅读

古人有点墨成冰而心目如磐的苦读、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痴读、有学而不思则罔的精读、有读书最乐的乐读等多种方式,现代人更欣赏的是快乐阅读的感觉。阅读的多元化也使得快乐阅读以多方位体现:在线、手机、手持式阅读器的方式多元化;纸质图书、视听图书和电子网络图书的资源多元化;物理和虚拟的空间多元化;家、学校、社区和图书馆的地点多元化;经典阅读、专业导读、亲子阅读等推广活动的多元化。多元化阅读是鲜活的、互动的和开放的,它带来了新的阅读乐趣,能使读者心有所感、乐而忘忧。一个人通过阅读来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不用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如果每人都拿把“快乐的钥匙”置身于阅读的世界中,那就会在广阔无垠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飞翔、拥有极乐体验,带着他们的自由与快乐梦想飞遍千家,飞满穹苍。

(三)从婴幼儿时期进行启蒙阅读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若错过了儿童时期的培养,则将很难在成年后再培养;并一再告诫我们阅读要趁早,“必须幼年读”;而国外很早就开展了面向幼儿的阅读启蒙活动,如英国开展了第一个婴幼儿免费全面赠书活动、德国将阅读和医院婴儿医生联系在一起,美国开展了为读写能力较差、未成年父母提供儿童读写能力培训的相关项目等[22]。这些促进阅读从婴幼儿抓起的成功案例,都值得我们仿效和学习。应通过各种主动关怀婴幼儿阅读的活动或项目,将阅读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婴幼儿、家庭和社区,让他们张开羽翼,变成一群美丽的能在书林世界振翅高飞的天堂鸟!

(四)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社会风气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爱护图书的建议,并意识到:读书不能仅仅作泛泛之读,而应调动身、心、体,作一次真正有意义的阅读。让我们放开心,抛开拘束,怀抱着休闲、轻松的姿态,学会用心去体验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社会风气。阅读的推广可通过博客、facebook 等社交工具来开展,加强读者间的互动;多推出与Library Toolbar免费软件相类似的阅读工具来扩大人们的阅读工具;并在快节奏的社区生活环境中创建舒适的阅读共享空间环境等系列举措来使人们重新认识阅读,让阅读中的“义理”渗透到我们的精神、言行、处世方式中,乃至于使我们的人生因此而获益。

[1]古今中外读书格言集锦[EB/OL].[2014- 05- 26].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 06/15/ content_1526729.htm.

[2]颜之推.颜氏家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朱柏庐.朱子家训[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4]陈霞村.曾国藩家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61.

[5]康熙.康熙教子庭训格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周秀才,王若,邵宝龙,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下册)[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529.

[7]陶渊明.陶渊明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0.

[8]史孝贵.历代家训选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

[9]吴言生,翟博.中国历代家训集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10]杨知秋.历代家训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63.

[11]张艳国.家训辑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13]周秀才,王若,邵宝龙,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上册)[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14]张英,张廷玉.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父子宰相家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15]从余.中国历史名门家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16]尚诗公.中国历代家训大观[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17]翁福清.中国古代家训集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266.

[18]司马光.家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73.

[19]尹奎友.中国古代家训四书[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336-337.

[20]刘婵.今天,我们该如何阅读[N].中国文化报,2011-04-21(7).

[21]沈山.功利化阅读:人类精神的幻灭[EB/OL].[2014- 05- 26].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20050327/15161463597.shtml.

[22]李慧敏.婴幼儿童(0-6 岁)阅读推广案例特色研究——以英国、美国、德国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8):109-112.

猜你喜欢
功利化家训读书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家训伴我成长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