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意识“被忽视”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思考

2014-04-08 16:55郭亚飞刘南平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俱乐部主体意识

唐 波,郭亚飞,刘南平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学生主体意识“被忽视”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思考

唐 波,郭亚飞,刘南平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及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对于我国传统的班级制和选项制教学是一种文化变迁,大学体育文化行为主体意识的“被忽视”是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变迁效应缺失的内在障碍。

大学体育;主体意识;教学俱乐部;障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等多重改革浪潮的同时迎来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在我国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改革初衷激励下,借助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与以往历次改革大不相同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发展至今,我国高校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约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而且大有蒸蒸日上之势。可是根据有关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考察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换汤不换药”。面对大学体育领域依然存续的历史问题以及不断衍生出的新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过往的改革历程。是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是改革设计缺陷亦或是内外部条件的制约?或许体育本固的社会属性,其承载的锻炼人社会适应性责任的内在要求,也即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的行为主体意识的重视与培养,才是解决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一 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是俱乐部建构的价值前提

俱乐部英译为 CLUB,源于欧美,亦称总会,是社会娱乐范畴出现的社团或组织。最早的体育俱乐部出现在18世纪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变革取代手工生产,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同时,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贪图享受,物欲横流,人们陷入了自身缠结的罗网之中。人们为了减少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人们的影响,抵抗城市化所带来的分裂以及快速的社会变化带来的骚乱,缓解对工业化工作条件的适应。俱乐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陌生、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活的替代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孤独和失落感的困扰,它也为防止社会中的困苦提供帮助。一方面,俱乐部是以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和为体育提供物质基础为目标;另一方面,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共同的观点、团队精神、友谊和快乐的感情构成了俱乐部的基本要素。而且,体育俱乐部在培养人们的公民思想、公共意识、道德和服务意识上与西方生命哲学思想中追求人的生活幸福和优越,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善和高尚,追求人性的崇高和辉煌相一致。在俱乐部中,人们可以感受直接的体验,践行自己的想法和自由的个性发挥并有利于在人际关系中展示自己。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对非正式交往和共同联系的渴望,对小的、和谐的群体和社区的追求的表达。在体育俱乐部中,除了运动,人们可以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感。

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俱乐部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几乎同时产生,发展较为成熟则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事情。这与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教育发展、文化背景和大学生对体育特有的个性、娱乐、竞争和运动的本质功能认识的提高有关。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提高学生参与俱乐部管理能力、交往能力,活跃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外的学校体育俱乐部以德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典型的代表,德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与社会体育是融为一体的,具有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的利益为准则、不依据第三者、义务参加与工作、民主决策制等五大特征,学生不仅是自由参与者、管理者,更是团队运作的设计者、决策者。表现出了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二 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被忽视”

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演变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新中国初创及建国过渡时期、文革时期、全面恢复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新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可以作为一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该阶段基本以“增强体质”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且沿袭前苏联的“三基”模式,该模式以固定的大纲、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国范围的齐步走,不要说学生,就是学校或教师也只能按照大纲的具体要求照章执行,无论是体育课抑或课外体育活动概莫能外,学校主体的学生是完完整整的“被执行者”,这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要求。从1979 年 5 月召开的扬州会议开始,随着国门的开放,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不断涌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思想不断活跃,各种改革层出不穷,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等教育改革思想百家争鸣。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而言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地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大一统“三基”模式,大学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理解不再同一、教学组织形式不再单一、教学内容不再统一、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也不再唯一。改革的整个进程除了结果之外,其过程、规模和造成的影响确实“轰轰烈烈”。

然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良、革新原有的不合理的思想认识或行为。大学体育三十余年的变革,不论是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还是健康教育,我们的改革到底是要改革谁的教育?谁的体育?谁的体质?谁的快乐?谁的素质?谁的健康?三十余年来我们只知道想改、要改,但“为什么”改或者说“谁”要该,为“谁”该,则少有人去关注。在一些精心设计或者满怀期望的改革方案中,我们太习惯于从“我”出发,忘记了体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长期以来我们更习惯于以强制或非强制性手段将我们认为是教育家、专家或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政府的主观认同强加给大学体育课堂主体的主观认同,以至于把国家的政策法规或指导性文件当做执行的实施方案,根本无暇顾及学习行为主体的存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执行过程中可我们总是有选择性的忽视什么是“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是什么?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怎么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只追求国家指导性文件形式上的照搬,全然不顾指导性文件的内涵或本质性深层次理解。可我们的体育课堂“主体”呢?却始终处于自身对象性活动目标的缺无,需要大学生自身思量并践行的行为目标,却因学生习惯性地操作师长设定的行为目标而将自己置身事外时,我们熟视无睹;当学生面对无论是体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教育或是俱乐部体育,所求的只要考试及格就行时,我们依然漠不关心;其次,当面对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概念认知的错误锁定,习惯于在中小学阶段家长甚至师长不约而同的公认体育课为可有可无的玩乐,认定体育课是无关于理想学业成绩的摆设时,就连进入大学后,在预先设定的惯性思维作用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就如同学习之余的休闲时,我们也无动于衷,更无能为力;再次,当面对学生之于自身地位的无视,不知道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应该自然把课堂学习设定于责任主体的地位并主动体认、履行学生身份的实然责任时,听之任之学生把自身定位在依附型关系之中。面对学生从未思忖过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实然存在,不知道法律赋予所有社会成员拥有追寻幸福、快乐、健康的生命体验的权利和自由并自动终结自我权利和责任的存在时,我们还在为“主导有方”而得意。只有当我们满怀期盼为改变体育课现状而设定各种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之时,学生呈现的是永久的被动参与者甚至旁观者之时,身为教师的我们才有了太多的无助与迷茫。迁怒于学校体育体制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无异于望梅止渴 ;求助于专家、教授,也只能给以原则性的指点。我们的大学体育改革也只能是在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旗下,接受现实境况的另一番局面:在“增强体质”的旗号下大学生的体质水平连年下降;在“全面发展”的方针下学生只重文化学习而忽视体育锻炼的情况日益严重;在“快乐体育”思想引导下要么“有体育没快乐”“要么有快乐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号召下,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在还未走出校门就束之高阁;在“育人至上、健康第一”的口号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距离社会要求渐行渐远。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中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迷茫和困惑,然则实际上是我们对于作为大学体育课程行为主体的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忽视。

三 面对大学体育文化行为主体意识“被忽视”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思考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规模性发展是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之后,其最早的雏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借助国外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而开展起来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开展之初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改革内涵乃至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内涵都存在明显的理解不足,这从相关学者的研究综述中可见一斑。自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纲要中的第八条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来说是应该是一种近乎理想且类似于自主性俱乐部式的体育课程教学,许多学校就是在“纲要”的启示或影响下,在教学行为上追求的一种“理想式”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却并没有太多的前期准备,更缺乏充分的前期研究基础。实际上,作为承担十分重要教育责任的学校体育课程,无论是课程价值观、课程指导思想的变革,还是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们都不能忘记学校体育课程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体育本固的社会属性、体育课程的现实存在基础(社会的、教育的),我们需要能充分体现体育课程价值的体育课程教学和优质的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也确实是一种符合当代课程教育思想、体现课程应有价值、摆脱现有困境的有效策略,但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俱乐部的内涵和要义,尤其是俱乐部教学活动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参与者主体性价值前提。学生作为俱乐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还是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不同水平、层次的重组上课都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表现要求特别明显,如果没有课堂主体的自我意识呈现,就根本没有学生自身对象性活动目标的制订,也就不可能对体育特有的个性、娱乐、竞争和运动的本质功能的正确认知,更难以承担起课堂的参与者、管理者、设计者、决策者的角色和现代社会公民的应有职责。因此,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班级或选项制体育教学模式就课堂主体而言,无论是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有了很大不同,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

根据文化变迁理论,文化产生变迁是因为文化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或风格的变化,变化动因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社会内部的变化是引起变动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是促进变动的外部诱因。任何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不同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涌入都只是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外部诱因,忽视社会内部核心要素变更的文化式样改变不构成实质性的文化变迁,因为体育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社会内部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中,市场经济的形成构成了我国社会内部变化的核心要素。而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存在又是竞争活动存在的根本前提。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变革也必须反映我国社会内部变革的核心要素,也即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与市场经济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要求相一致。

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57个体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积极创造[4]。因此,我们在俱乐部教学改革之前或改革之中必须要实实在在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独立意识是大学生获得对象性活动所意涵的至善目的前提,也是学生理性地认识、对待、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根本保证。平等意识意涵着自身对象性活动时享有作为公民所拥有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作为人所拥有的追寻自我价值、幸福生命体验的自由,这意味着大学生在参与俱乐部体育活动时,坚信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责任意识强调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性动物,必须担负起作为人或者公民所应尽的责任,以公民的主体意识面对俱乐部教学活动,主动体认自身的责任、义务和志愿服务理念,把自身尽可能地纳入到群体及社会性事业中去;二是多渠道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主体意识的贯彻和发挥情况主要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否真正实现,只有当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动需要自己管理,视自己为自我行动的唯一发动者和操纵者,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去取舍,而不迷信他人或外在力量时,他才能更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作为主体的内在潜能。俱乐部活动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表现主要存在于各单项俱乐部、俱乐部指导联盟、俱乐部联盟的教学、比赛、娱乐、表演、辅导、训练等。让这些多彩的形式搭建起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大平台,在学校或院系的领导下,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组织和学习行为;三是以多样化的人际互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健全。人在本质上是群居动物。虽然“主体性是人的普遍属性之一,是一切正常人的一种共性,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所在”[8],但人的自我觉醒、主体意识的丰富和完善,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自我成长,归根结底,是人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会生活的结果。人与人之间不仅互为镜像,映衬出自我的样貌和形象,而且也互为制约、互为鉴赏、互为磨合,这样才塑造出自我的个性和品行。为此,应充分利用俱乐部组织形式所特有的各种交流、竞赛和公共志愿服务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中有归属、有地位、有作为,并在其参与互动中学会争辩与谦让、竞争与合作,学会遵从与放弃、选择与承担,尝试同感与关注、珍惜与宽容;四是以尊重的态度看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人不只为“生”而活,人更在乎“心”的满足。对于俱乐部活动中学生主体性成长的需求,学校或教师务必从态度和行为上给予支持和尊重。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成长的规律。例如,尊重成长是一个过程,善待受教育者的努力和不完善,倾听他们的争辩和要求,甚至接纳他们有缺点及时常会莽撞犯错的事实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不同。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唤醒和启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性、自觉性、主动性,在总体上把握学生主体性品质的真善美及亲社会发展的方向,更要注重培养和鼓励他们的独特性、创造性。当然,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它也有一个具体的实施策略、艺术和方法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五是重视评价中的学生因素。教学工作本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无论如何也发挥不了教学评价的诊断、批判、反省、反馈功能,更不可能达到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使评价对象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有权对学校各级的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并得到回应。因此,学生参与评价的机制急需建立,这样有利于把教育变成对学生全面素质的陶冶和终生发展的储备,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起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1]周丽君.我国大学体育文化演变的解释性模型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宋国英,郭彩琴.论闲暇活动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20-122.

[4]洪波.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理论导刊, 2010,(6):74-76.

[5]刘大路.高校管理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 2012,31(4):107-109.

[6]郑涛.论高校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变革[J].教育与考试,2011,3.

[7]李志刚,刘永.以“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读把脉当下高校体育[J].体育教育,2012,7:86-88.

[8]胡江霞.学生主体意识唤醒与培植 [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9]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15-17.

[10]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4): 505-507.

[11]李爱国,宁丽娟.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源发性问题[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6):11-13.

[责任编辑鲁海菊]

Ponder on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neglected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mplement Sports Club Teaching

TANG Bo,GUO Ya-fei,LIU Nan-ping
(P.E college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Yunnan,China)

The article used som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analysis, through researched lots of hot topics which appeared P.E club model reform in our universities. Aware of colleges’ sports club teaching wa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as a cultural change from the western to China that was based on our traditional class system and sports option teaching model. But in the process of our universities developed western sports club teaching, 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neglected was become an intrinsic barrier for this cultural change.

University sports;subject consciousness;teaching club;barrier

G633.96

:A

:1008-9128(2014)03-0082-04

2013-09-30

云南省教育与教学研究基金项目(云教高[2012]95号)

唐波(1963—)男,湖南慈利人,教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俱乐部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