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视角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字幕翻译意义损失

2014-04-08 21:05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字幕原文译文

杨 萍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外语系,广西 桂林 541006)

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这部低成本影片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呈现的是一种青春的祭仪。它唱合青春、爱情、大学生活、生与死等多个主题,让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大学生活的人们回味、参与青春的激情冲动、悲欢离合、奋斗追求、迷茫失落以及抗争与妥协,从而使影片与观影者产生着强烈的共鸣。本文从影片中文字幕和英文字幕的对比分析中,发现电影字幕翻译中意义损失现象比较普遍。但是意义损失并不意味着译文对原文的不忠实,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损义之为是明智之举。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Shutt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定义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1]616与文学、科技等文本的翻译不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化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2],具有特殊的聆听、综合、通俗、无注性的特征。[3]由于影视字幕的翻译应该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就必然会导致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不对称,浓缩的译文使得信息不完整, 造成意义损失。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他的著作《翻译方法》中也曾经指出,意义的损失在翻译中不可避免。[4]58从某种程度上说,翻译活动中意义损失现象不足为奇。但是,字幕翻译中意义的损失比率要比其他种类的翻译高,因为过长的字幕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画面的欣赏和故事情节的掌握,容易造成观众负担过重,疲劳不堪,简短流畅的字幕当然存在意义损失现象。然而这种意义损失绝不是“不忠”行为,它可以从关联的翻译观中找到有力的支撑。

二、关联理论的指导

1986年,认知科学领域著名学者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指出交际过程是由“明示”、“推理”两个步骤来实现的,两者运行的关键是关联性。关联性由两个因素决定,即要取得的最佳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推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衡量关联性好坏要看听话人是否付出很小的努力就能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因此,要使观众在欣赏影片不断变化的画面的同时又能迅速读懂字幕,“最佳关联”可以作为字幕翻译的最高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译者必须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架设好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下面,我们以《致青春》为例,看看电影字幕翻译造成意义损失的实例,并从关联翻译观解释意义损失的合理性。

三、字幕翻译损失的关联解释

翻译,说白了,译的就是意义。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意义的种类,才能分析意义损失现象。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1974年所著的《语义学》一书中对意义进行的较为全面、清晰和细致的区分,[5]意义主要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也称指称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或称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在分析《致青春》中的字幕翻译时,我们就其中的四个方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情感意义出发,基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解释电影字幕翻译中意义损失的合理性。

(一)概念意义的损失

“概念意义”也叫指称意义,是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是言语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用符号学家的话来说就是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对应关系。[6]

例1.影片中许开阳和张天然在接新生时偶遇阮莞和她的男友送别,愤愤不平的说

原文:许开阳:“这美女是谁呀?老张你去调查一下。”

张天然:“漏网之鱼呀”

译文:Xu Kaiyang:“Who’s that beauty? Zhang, go check her out.

Zhang Tianran:“Looks like we’re too late.”

“漏网之鱼”出自于《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后“漏网之鱼”用来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表面看来,漏网之鱼在翻译中已不复存在。但如细细思量,影片的翻译更可取,译文符合翻译中的关联原则。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外国观众如果看到译文“fish that escaped from the net”会花力气想为什么说阮莞是“fish”, 谁又撒了 “net”?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容观众寻思,只能带着疑惑继续往前看。这一信息对影片的发展关联性不强,直译出来只能徒增观众理解字幕的精力。

例2.影片中郑微因使用电炉烧坏了宿舍的保险,她与宿管科老师求情却无济于事。而阮莞一出马就把事情处理好了,黎维娟称赞道:

原文:“阮莞也去宿管科了,你们两大美女都没搞定他呀?还是阮姑娘的美人计管用呀”

译文:Ruan Guan‘s gone to see him too. Neither of you can get round him? Looks like Ruan has worked her charm.

“美人计”出自于《三十六计》,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时吴越之战,之前战败的越王勾践为奴为仆,卧薪尝胆。他挑选了两位绝代佳人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夫差,夫差贪念女色,不问正事,国事日渐衰败。最后吴国灭亡,夫差被逼得拔剑自刎。从译文来看,“美人计”不见踪影,但没有妨碍意思的传达。

例3 当郑微怒斥陈孝正不解风情时说:

原文:你就像粪坑里的石头一样,你让我怎么样成?

译文:How would anyone get anywhere with someone as difficult as you?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民间俗语,指令人讨厌,冥顽不化的人。译文中也找不到这块令人作呕的石头,但这不妨碍观众理解陈孝正那令人气恼的固执和木讷。

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普通外国观众来说,直译“漏网之鱼”“fish that escaped from the net”,“美人计”“beauty plan”和“粪坑里的石头”“stone in the toilet”都不能产生最佳关联,如果不考虑中英文化差异把这些极富中国文化内涵的表达直译出来,不仅不能帮助观众理解影片,反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知所指。因此,这样的指称意义的损失更利于观众理解影片传达的信息,与读者期待的相吻合。

(二)内涵意义的损失

概念意义上附加的意义被理解为内涵意义。比如某些词语在人们头脑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某种相关的联想,如“莲花”使我们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使一些词语的内涵意义有所不同,如果按字面直译,不会使译入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联想,不能到达交际目的。

例如,片中郑微女追男,向陈孝正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弄得校园里尽人皆知。晨练的时候,同学在打趣陈孝正时说:

原文:阿正,你小子走桃花运啦。

译文:Hey, Chen,I hear you’re doing well with the ladies.

其中,“桃花”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独特、丰富的联想。晋朝时,诗人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描述了与世隔绝,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之后,诗人们更是喜欢用桃花表达心意。描写佳人的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若将人面比桃花,花自桃红人自美”。诗句勾勒出纯真、灵秀的少女,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抒发了诗人对少女的爱慕之情。进而“桃花运”就有“异性缘很好,令异性着迷,多有追求者”的含义。影片的译文中没有出现“桃花运”这一给中国人美好联想的词语的对应翻译,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存在对等的内涵意义。译入语读者无法将“桃花运”和“异性缘”产生有效关联,如果直译,就违背了关联原则,没有为观影者提供最佳语境,造成理解障碍。倒不如将词语的内涵意义明示出来,让观众付出最小的努力理解字幕。

(三)文体意义(或风格意义)的损失

词的文体意义或称风格意义跟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时间、语域、正式程度等能折射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及说话的场合等。由于中英的文化差异,两种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同,所以中文里有很多词语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如果依据英文表达习惯处理译文,就难免造成原文词语风格意义的损失。

例1 张开在开学迎新时看到郑微下车,主动搭讪:

原文:这位同学你好,你是新生吗?

译文:Hi, just arrived?

在中国,第一次见面,同学之间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会用很客套的称呼“这位同学”。但在讲英语的国家,第一次见面绝不会用“this girl”称呼别人。所以译者根据英文的习惯进行处理,省去了“这位同学”的翻译,从而创设了最佳关联语境。

例2 郑微对陈孝正的冒犯不依不饶,告诫他认错时说道:

原文:我就大人不计小人过,这事就这么算了。

译文:Then I’ll kindly forgive you, and that’ll be the end of it.

“大人不计小人过”中敬称对方为大人,谦称自己为小人,可见,由于中国特有的交际礼节,对别人和自己会用等级明显的语体来称呼。但是英文国家没有这样的习惯。如果译成“great you”,“humble I”则会增加观众的理解负担而导致交际失败,亦翻译的失败。所以译者用没有尊卑等级概念的“You”和“I”来替代“大人”与“小人”这一中国特有称呼方式,虽然文体意义损失显而易见,但这种“损失”是遵循关联原则的,译文需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四)情感意义的损失

情感意义,是指需要依赖于概念意义、文体意义或其它意义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与态度。一些词语由于受到本族文化的影响,具备一定的感情色彩,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词语所带得感情色彩也明显不同,翻译时译者要特别留意,不能简单给出字面对应的词,而忽视词语含有的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否则,译文的语用失误会导致观影者产生误解或反感。

例1 郑微因为在宿舍里用电炉不小心烧了保险,对宿管科的老师软磨硬泡,可还是碰了一鼻子灰,于是憋了一肚子气吼道:

原文:宿管科那老男人肯定是吃了火药了。疯狗一样。

译文:That old guy is the dorm office is in a foul mood. He went on and on at me.

例2 张开帮郑微查清陈孝正的老底,以为郑微要对陈孝正展开新一轮的报复行动,便劝解:

原文:我看我们还是别痛打落水狗了。

译文:Look, there’s no need to beat a man when he’s down.

两句译文中,“狗”都没有出现,这是因为“狗”在中英两种不同文化里所包含的情感意义差异迥然。中国人心目中“狗”的形象不是很积极,有各种词汇来表达对其厌恶之情。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势”;“苍蝇狗苟”;“狼心狗肺”等等,全是贬义。而狗在西方人眼中形象完全不一样,英语谚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He is a luck dog.”等等,西方人把狗看作是家庭成员,是忠诚,可靠地好伙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两句台词里包含贬义的“狗”直译出来,无疑是下下之策,会让外国观众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产生厌恶的不良情绪,根本没有能够满足观众的期待。此时,译者须跳出字面意思的桎梏,只要将意图表达出来,就能实现译文与观众的最佳关联。

四、结语

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时空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中意义损失现象很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译文对原文的“不忠”与“背叛”。译者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删减意义,而是要遵循关联原则,尽量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使译出的话语都具有足够的关联性,观影者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理解话语,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消除语言文化障碍,这样译文中的意义损失就是合理的。《致青春》字幕翻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 Mark,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2]Nedergaard - Larson Birgit. Culture - 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 [J].Perspective, 1993,(2).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1,(1).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Leech Geoffrey. Semantic[M]. London:Penguin,1974.

[6]陈学斌.《鸿门宴》字幕翻译损失的关联分析[J].影视翻译,2012,(21).

猜你喜欢
字幕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