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藏族传统区域的划分法及其含义

2014-04-09 06:57娘毛加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围安多吐蕃

娘毛加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或“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在藏文史书中通常把藏区分为三大区域,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和下部多康六冈。此外,还有“十三万户”、三个“却喀”、卫藏、康巴和安多等行政区域名称或地理概念,文章试析上述传统区域的划分法及其含义。

一、中卫藏四如

藏族关于本民族起源的传说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猕猴变人”说,诸多藏史中都有记载,藏族先民最早在西藏雅隆河谷一带繁衍生息,由猕猴和岩魔女生下的6只小猴逐步繁衍成“赛”、“木”、“冬”、“东”四大种姓,后又分出很多氏族,为了寻找更多的生活资料和更好的生存环境,有的氏族从雅隆河谷逐渐向整个青藏高原迁徙定居,形成后来的许多互不统属的邦国部落。据记载最早统治青藏高原的依次为“玛桑九兄弟、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四十小邦。”[1]后来雅隆部落出现了第一个藏王聂赤赞普,到其后裔达日年斯和南日松赞父子执政时,将当时散居在青藏高原的部落、小邦逐步纳入雅隆悉补野王朝的统治之下,为建立吐蕃王朝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到南日松赞之子松赞干布时,他继承父业,向四周扩疆拓土,建立了全藏统一的强盛的吐蕃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于管理指挥吐蕃各方面的事务,松赞干布把地方行政与军事组织统一起来,把吐蕃本土划分为五大行政区域,即五个“如”①关于“如”的划分,藏文史书中的记载不尽相同,有:4如、5如、6如之说。本文以《弟吴宗教源流》为依据,此书载有五个“如”,即卫如、约如、叶如、如拉和松巴如,见272页。,由他任命各“如”首领的方式统治青藏高原,卫藏四如 (dbus gtsang ru bzhi)之称形成于此时。

汉文《西藏志》记载“土人分为三部:曰康、曰卫、曰藏。康者即今察木多一路;卫者,即西藏拉萨一带;藏者,乃后藏扎什隆布一带。”[2]“卫藏”是卫 (dbus)和藏 (gtsang)两个地理区域的合称,其中“卫”指拉萨河和雅隆藏布江流域地区,藏语的“卫”有中部、中心之意,因为雅隆河谷是吐蕃祖先的发祥之地,其早期的统治地域仅在今山南雅隆河谷一带,是后来到达日年斯祖孙三代执政时期,将周边的部落逐步纳入其统治而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把王都迁至拉萨,使这一带成为当时藏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故称为“卫”。“藏”是指年楚河流域的地区,即今日喀则地区,通常藏人称日喀则地区的人为“藏巴”(gtsang pa)。《白史》中也讲“卫藏的卫指地之中央”(意为中心地带),江河称藏布 (gtsang po),因而居住在江河流域之部落称为藏巴 (gtsang pa)。一般“藏”指沟头或者重要之地,如沟头和沟尾合称为藏达 (gtsang mdv),神庙之内殿叫藏康 (gtsang khang),供献给贵客 (可能指宗教领袖)的属民(bal sde)称藏德 (gtsang sde)。[3]上述得知,从江河流域之部落称藏巴这一义可解释地名“藏”的来源,也可以从藏族人视卫藏为藏族的腹心地带、雪域高原之中心的观念解释“藏”义。“卫藏”合称则指拉萨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把“卫”地分为卫如 (dbu ru)和约如 (gyo ru,左翼),“藏”地分为叶如 (gyas ru,右翼)和如拉 (ru lg),由此称卫藏四如,除包括今西藏拉萨、林芝、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外,还包括今锡金和尼泊尔东北部等部分地区。藏族人一般以江湖流向作为确定方位的依据,如上游为上部,下游为下部,以西为上,东为下,因而称西部阿里为上部,东部多康为下部,南北卫藏为中部,是在上部阿里和下部多康之间,认为卫藏是整个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故有了“中卫藏四如”之称。其划分界限为:卫如以拉萨为中心,东至桑日县境,南至马拉山脉,西至尼木,北至朗马一带地区 (相当于今拉萨市辖区);约如是以乃东昌珠寺为中心,东至工布,南至错那,西至喀惹雪峰,北至马拉山脉一带地区 (相当于今山南地区);叶如以木林为中心,东至朗马古普,南至聂拉木,西至皆麻拉古,北至黑河麦底卡一带地区 (今日喀则地区江北地段);如拉以哲地的杜瓦纳拉为中心,东至降纳扎,南与尼泊尔的朗纳接界,西至拉更亚米,北至杰麻拉恩一带地区 (今日喀则地区江南地段)[4]。

“卫藏四如”的“如”(ru)有翼、队、部的意思,是藏族古代区域划分的一个单位,唐代古藏文文献中经常使用。松赞干布时期划分的每个“如”都有如宏 (ru dpon)、元帅、副将等官职,每个“如”下设有若干千户,千户设有千户长等职,如宏、千户长等既是军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军政民政事物。对各“如”的翼旗 (ru dar)、翼马 (ru rta)颜色等都均有明确规定。《白史》中讲:“‘如’之古意为军队,其首领称如宏,军械称如从 (ru mtshon)……四翼亦指赞普左右前后的四个军团。”[2]可见,“卫藏四如”既是地理区域概念,又是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和吐蕃时期的军事组织。

二、上阿里三围

阿里 (mngv ris)在藏语中有三个意思:一指属民、百姓;二是属地、领土;三是地区名,指西藏自治区西部的阿里地区。阿里一词成为地名是在吐蕃王朝崩溃后,在此以前称“象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征服象雄后称象雄上下赤德 (zhang zhung khri sde stod smad)。藏史记载,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人刺杀后,他的两个儿子斡松和永丹为了争夺王位发生内讧,把一国分二,各霸一方。由永丹母子和这一派势力占领卫如 (dbu ru),史称拉萨王朝;斡松母子一派占领约如 (gyo ru),史称雅隆觉吾王朝。这两个王朝发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内战,致使吐蕃王朝四分五裂,彻底崩溃。斡松之子贝考赞被属民所杀,其长子赤扎西孜巴为永丹一系所逼,退居拉堆自立。次子吉德尼玛衮逃往阿里后与布让王的女儿结婚,遂成为布让王,并征服整个阿里一带,后来他把阿里分为3个区域命3子管理,长子日巴衮掌管芒域、努热等地区,建立拉达克王朝;次子德祖衮 (有说三子扎西尼玛衮)掌管布让、古格、日土、吉觉、玛措等地,建立古格王朝,后来从中又分出布让和亚泽王朝;三子扎西尼玛衮 (又说德祖衮)管理果松、桑噶、白底、加夏等地。阿里是藏语昂日 (mngv ris)的音译,藏语称君主、国王为昂达 (mngv bdag),称属民、百姓、领地为昂日,因阿里一带的土地人民都直属于这3个小王,故得名为阿里。

“三围 (skor gsum)”在汉文书籍中译为“三环”或“三部”,指属于阿里地方的三大区域.因上述几个王朝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或为扩张领土或为守卫领地而不但与周边的西域、印度等邻国发生征战,连本属于同胞兄弟的几个王朝之间,也为了争夺王位财产而相互争战,因而其辖地也发生多次变化。如:拉达克王朝的势力处于强盛时期时,曾一度占领过古格、作朗、洛俄、布让等地,但最后被他国侵占而灭亡,并从中国西藏的领土分割出去了。德祖衮以扎让卡为根据地建立的古格王朝共传28代后被拉达克王朝侵占而灭亡,从它分出的布让王朝共传8代,这一王朝的最后一代赞求德离开布让去亚泽建立的亚泽王朝共传14代,其历代国王不断扩张疆域,到第7代热录麦执政时曾占领了中印度许多地方,但到末代王郎然色哈时,由于诸王子因争夺王位发生内讧,亚泽分裂为5个小邦王国,此时又受到尼泊尔、廓尔喀人的侵略而于1801年亚泽王朝的全部领土被吞并,这个王朝也从此消失。这些内外因素致使阿里三围的辖区伸缩不一,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又从中国领土已分割出去,因此古时的阿里三围之辖区与今阿里略有不同。另因为吉德尼玛衮分封三子的地域名称和领地界限不是很明确,不同史书中的记载又不相同,故很难明确阐述阿里三围之地域范围。在《安多政教史》载阿里三围 (mngv ris skor gsum)是:“普兰、芒域、桑噶尔为一围;黎宇 (于阗)、朱夏 (勃律)和伯底为一围;象雄上下赤德 (大小羊同)为一围”[5],几乎包括了拉萨以北、新疆以南、克什米尔以东的广大地区。根据阿里的地形特点又分为三围或三环,即芒域因四周多湖泊,故又称湖泊围 (mtsho skor);布让,即今阿里东南部普兰宗一带,因四周多雪山,故称雪山围 (gangs skor);古格,即今阿里西南部,因四周多危崖,故称崖围 (brag skor),在《松巴堪布史》《增续正法源流格言》等藏文书籍中记载阿里三围是芒域、古格和普兰。有的学者以广义和狭义之说解释上述问题,指出《安多政教史》所记载的是广义的阿里三围,而芒域、古格和布让属狭义阿里三围。总之,阿里三围这一名称是在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的后裔衮松 (即三个衮①衮松 (三个衮mgon gsum):指吉德尼玛衮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日巴衮、德祖衮和扎西尼玛衮,因这三人名字中皆有“衮”字,故又称衮松。mgon gsum)统治阿里一带而得名的。

三、下多康六冈

多康六冈是以山脉走向和江河流域来划分的,指古代藏族生息繁衍的今西北和西南地区,是藏族传统的上、中、下三大区划中属下部,通常称下多康六冈 (mdo khams sgang drug)。多康(mdo khams)指安多 (a mdo)和康 (khams)两大地区的总称,其地理范围很广。安多是阿尼玛沁山和多拉仁莫 (祁连山)两大神山之间的区域,取其首字称安多,指黄河上游、北部浩门河、中部湟水、南部隆务河、大夏河、洮河、白龙河;阿坝地区的安水、白水、黑水、岷江、大渡河等流域的广阔地区,即今青海 (不包括玉树)、甘肃甘南藏区和河西地区以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藏语三大方言之一安多方言区。“康”是指金沙江、澜沧江、青衣江、安宁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指今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四川甘孜等部分地区以及云南迪庆和丽江的部分地区,属康巴方言区。藏语的“康”有边地之意 (sa mthav),《白史》中说:“所言康者,系指其边地,如边属小国名‘康吉杰产’(khams kyi rgyal phrn)也。”[2]在《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说“‘康’这个地名大约形成于唐代。唐初藏族的文化仅在卫藏地区,还没有发展到康地区。于是针对卫藏而言,产生了意为边地的 ‘康’区。”[6]六冈是指[5]:1.色莫冈(zal mo sgang),是金沙江和雅砻江中上游一带;2.擦瓦冈 (tsha ba sgang),指怒江和澜沧江间偏北地区;3.玛康冈 (smar khams sgang),是澜沧江和金沙江间偏北地区;4.马杂冈 (smar rdza sgang),指今青海省境黄河以南至雅砻江以东一带;5.绷波冈 (spo vbor sgang),是金沙江和雅砻江间偏南地区;6.木雅热冈 (mi nyag rb sgang),指雅砻江中游东部地区。

藏文史书中讲述藏族的区域划分时,通常讲雪域藏疆分为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多康六冈,其中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之称的由来和形成时期从藏史可寻出一些线索,但关于多康六冈的记载除六冈的名称外,记述的并不多。吐蕃史记载,松赞干布时把吐蕃本土划分了几大行政区域,在多康地区则在原来的诸国小邦设置万户、千户、守备官、地方官等,同时划分大小宗喀、康杰产和牦牛塘等区域。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地理区域名称是在吐蕃王朝崩溃后的群雄割据时期出现,但由于缺乏资料而此问题尚难概述。《揭秘古蜀人的渊源》中引用了《北方藏人源流》一书中关于藏族冬氏种姓部族在多康地区的分布情况。说远古时期藏族先民选择了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农耕的八大区域为他们的生息繁衍地。这八大区域是:1.曲玛卡戎,今黄河、渭河、湟河中上游地区;2.拥雄塘戎,今庆阳、清水、漳县、临洮地区;3.姑昌戎,今河西走廊、武威一带;4.格域卡戎,今陕西秦岭以上和武都、成县一带;5.上工布戎,今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下游和昌都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南察瓦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7.东察瓦戎,岷江、大渡河流域地区;8.北察瓦戎,今青海贵德、尖扎、同仁、循化以及黄河上游农业区。[7]并指出这八大区域与《安多政教史》中的下部六冈基本一致。

四、13万户和三个“却喀”

除了上述的三大区域名称外,藏史中也常提到13万户和三个“却喀”。有的书中说阿里三围加卫藏四如共7个,再加多康六冈就是13万户,但13万户和三个“却喀”之称是在元朝时出现的。自公元11世纪末,在卫藏地区出现了萨迦、帕竹、直贡、夏鲁等十几个势力较大的地方政权,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到公元13世纪中叶,藏族各僧俗首领先后归顺了蒙古,藏区遂成为元朝版图的一部分,元朝把卫藏地区的13个较大的地方势力设为万户府,成为元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地方行政机构,管理当地军民事务,故有了卫藏13万户 (khri sgor bcu gsum)之称。《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一书中作者对照、分析若干藏文史料中相关13万户的记载后,指出13万户是:“后藏地区有萨迦 (sa skya)、夏鲁 (zha lu)、曲弥 (chu mig)、拉堆降 (la stod byang)、拉堆洛 (la stod lho)、降卓 (byang vbrog)6个万户,前藏有直贡 (vbri gung)、雅桑 (gyav bzang)、蔡巴 (tshal pa)、帕竹 (phag gru)、嘉玛(rgya ma)、达垄 (stag lung)6个万户,在前后藏之间有羊卓 (yar vbrog)万户。”[8]

藏史记载,元时,蒙古汗王忽必烈封萨迦派第5代祖师八思巴为帝师,并从八思巴受三次密宗大灌顶,作为第一次灌顶供养,奉献卫藏13万户,作为第二次的灌顶供养,奉献三个却喀(chol kha gsum)[9],即卫藏法区、多堆人区、多麦马区。藏语“却喀”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发祥地、流行区;另有区、群、部的意思,说藏区划分为三个“却喀”,其意为分三大区域:“从阿里贡塘地区到索拉甲沃 (今那曲索县)为卫藏法区,从索拉甲沃到黄河河曲为多堆人区,从黄河河曲以下到汉地白塔寺为多麦马区。”[9]多康又分多堆和多麦两部,多堆 (mdo stod)指康区,而多麦又称多钦 (mdo chen),指安多地区。据说三个“却喀”之首加人、马、法是因为安多一带是万里无垠的广阔草原,安多藏区以出良马、崇尚马而闻名,故称马区;“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康巴汉子以恩怨分明、彪悍神勇等与众不同的特点出名,故称人区;卫藏是佛法传播发扬之地,故称法区。这三个却喀的地域大致与元朝在藏区设立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相符。当时设置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主要辖地为安多地区,故亦称脱思麻 (安多)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主要辖地为今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和那曲的部分地区,属康区,故亦称多甘思 (即多康①多康 (mdo khams):(1)安多和康区总名。(2)古译多甘思,别名麦康。指今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区域,即指康区。)宣慰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卫、藏、阿里 (包括今拉达克地区)等藏族地区,简称乌思藏 (卫藏)宣慰司。可见,元朝把藏区按历史发展的情况划分为三大区域,建立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下设万户府等地方行政机构,这反映了元代藏区行政区划的实际情形。

结 语

从上述得知,藏族人根据雪峰连亘、山峦起伏、江河纵横、湖泊遍布等环境特点,以高山江河等自然物作为划分区域的“界碑”,以江河流向作为确定上、下方位的依据:如上游为上部,下游为下部,以西为上,东为下。在这种地理观念下,把青藏高原划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和下部多康六冈。随着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又出现了13万户、三个“却喀”等概念。这些传统区域的名称形成于不同时期,比如:“卫藏四如”是在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建制的具有军政合一特色的“如”而形成的地理概念和地方行政区域,也是当时的军事组织。“阿里三围”之称形成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后,由赞普后裔衮松把阿里一带分三个区域进行统治而得名的。“多康六冈”是根据山河地形命名的地理概念。而13万户和三个“却喀”之称源于元朝,其“13万户”是卫藏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三个“却喀”是元代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这实际上成为今天藏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

[1]蔡巴·贡嘎多吉.红史 (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p33

[2]根敦群培.白史 (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p8、p11、p9

[3]吴丰培整理.西藏志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p1

[4]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 (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p272

[5]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 (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p1

[6]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p24

[7]得荣·泽仁邓珠.揭秘古蜀人的渊源[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p41-42

[8]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p244

[9]周华.藏族简史 (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p229、p235

猜你喜欢
三围安多吐蕃
安多“南木特”藏戏研究文献综述
一个精神行者的感知和领悟——关于梅卓散文集《走马安多》的一种解读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安多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及其传承
“三围”,围出好的氛围
智能量“三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