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地区城镇化的“双向性”推动及城乡一体化过程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014-04-09 06:57尼玛扎西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林芝地区林芝小城镇

尼玛扎西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的大力投入,及兄弟省市的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强,特别是西藏自治区自身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快速发展时期。西藏自治区开始形成四大基本城镇经济带,中部“一江两河”城镇经济带,北部三江源地区城镇经济带,边境地区城镇经济带,青藏铁路沿线城镇经济带。2013年,西藏自治区“两会”表决通过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2017年西藏城镇化率要达到35%以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已成为西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个关键词。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均将城镇化作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指标。但是,国内外学者在发展路径、发展目标上有着显著分歧。国外部分学者认为西藏城镇化帮助内地外来移民实现经济利益,但对于本地居民有着“社会排斥”影响作用[1];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发展是对于西藏自然景观与文化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并未实际促进民族间交融[2]。国内学者注意到了城镇化对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观念、规划设计、失地就业、产业布局等[3]。

改革开放以来,林芝地区在传统城镇的基础上,围绕新兴产业形成一江两河城镇经济带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作为“一江两河”上游地区的林芝地区在国家政策 (财政转移,扶贫,援藏)支持及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布局与发展道路。如林芝镇的搬迁与八一新城,八一新城与新区建设,林芝镇——八一镇周边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的众多小康示范村镇 (巴吉村、永久村、仲果村、结麦村等)、大坝村移民推动形成的百巴镇,旅游业特色小城镇鲁朗等。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新城区建设及其周边小城镇 (阿沛新村、百巴镇、巴河镇)等等。与西藏其它地区的城镇化不同,林芝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与特点。本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国家主导与地方自发的“双向性”城镇化发展路径。这使得林芝地区开始形成以林芝镇——八一镇为中心的城镇布局,城镇开始沿林拉公路、林芝机场方向做双向延伸;地方自发自主的城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心城镇周围的村庄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通过旅游集散地、贸易集镇、交通枢纽等功能作用,在城镇周围及道路沿线形成新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功能作用,围绕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开始在本地区形成城镇化网络。

2000年以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建设进行历史快速发展时期。这些新兴城镇对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人口非农转移,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资源整合利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与西方城镇化发展不同,中国及其西藏城镇化发展,是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强势推动下,跨越历史阶段的“直接过渡型”发展方式,这必然将本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产生急剧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西藏城镇化发展动因、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及未来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对西藏传统的二元型经济结构,城镇化介入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西藏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林芝地区的中心城镇化建设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是藏文明重要发源地。历史上,林芝一带被称为工布地区,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上部工布地区,是指达布地区即林芝地区与山南地区交界处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下部工布地区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历史上,工布地区曾出现众多小邦。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献》记载,本地区当时著名的四小邦分别是“娘玉达松”、“达布朱西”、“工布哲那”、“琛玉古玉”。是吐蕃众小邦活动的主要区域[4]。一直以来,工布政权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并发展成为明清时期波密地区的噶朗王朝。1928年,噶朗王朝被西藏地方噶厦政府剿灭。工布地区才正式纳入西藏地方政府管理范围。

林芝地区于1986年2月成立。林芝地区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下辖林芝、工布江达、波密、米林、朗县、察隅、墨脱7县54个乡镇489个行政村和7个居委会,边境乡镇17个,民族乡3个,总人口20.33万,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门巴、珞巴等11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2013年上半年,林芝地区生产总值为27.69亿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766元。本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森林资源占全区森林资源的80%以上。同时,本地区也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林芝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区新的旅游热点地区。其中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就包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波密米堆冰川,巴松措,鲁朗牧场,南伊沟等众多国家4A级风景景区。本地区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城镇建设发展历史。其中可以将本地区城镇划分为 (1959年以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 (195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逐步产生的现代化新城市。前一段历史时期产生的城镇主要分布在交通驿站与贸易线路沿途,如茶马古道川藏道形成的工布江达,川藏官道沿线形成的太昭城,贸易站点形成的波密噶朗古堡。后一段历史时期产生的现代化城镇主要包括林芝镇、八一镇、鲁朗镇、巴河镇等新兴城镇。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林芝镇建设与八一镇的兴起。

(一)林芝镇的搬迁

1959年9月,则拉宗、德林宗和贡穆宗3宗合并成立林芝县,驻地尼池村,直属林芝专署。1964年林芝专署撤销,林芝县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行署成立,林芝县又划归林芝行署管辖至今。林芝镇辖1镇6乡:八一镇、达则乡、布久乡、百巴乡、东久乡、排龙门巴族乡、米瑞乡。2005年10月9日,林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林芝镇迁至八一镇。八一镇是西藏东南部的新兴城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林芝老县城位于距八一镇十九公里的318国道旁边,色季拉山脚下。原名达孜乡,1999年撤乡建镇,改名林芝镇。总面积1500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果若村。人口480户、2342人。耕地面积443.3公顷,主要饲养羊、牦牛、黄牛、犏牛、藏猪、藏鸡等。森林面积85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55.1%。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42元。由于行政中心地位的改变,林芝老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开始成为城郊经济发展区、特色养殖发展区和特色瓜果产业带,老县城周边和布久乡6个村逐步开始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及蔬菜种植,在鲁朗镇、林芝镇、百巴镇、更章乡重点发展藏鸡、藏猪养殖业;以米林农场为依托,以布久乡嘎玛区形成特色瓜果产业带。随着县政府搬迁及政府部门外迁,林芝县城的人口开始下降。1997年,林芝镇城镇人口为1.4万,多为藏族,还有汉、门巴、珞巴族。2000年统计,全镇人口下降为4455人。其中外来人口为一千人左右。

(二)八一新城的城市化建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被称为“拉巴嘎”的八一镇所在地仅有一些零星的村落。但随着西藏军区物资中转站规模扩大及林芝驻藏部队建设,以及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的完全通车,特别是近年来福建、广东沿海省市政府的大力对口支援,使林芝八一镇实际成了林芝地区地区行署及林芝县的实际所在地,所以林芝八一镇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目前是林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80-90年代,八一镇城镇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3层以上楼房,只有一条800米长的条石铺成的街道,其余都是砂石路面。2005年,林芝县政府搬迁至八一镇,八一镇区面积为8平方公里。2013年,林芝地区按照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效应”战略,先后投入巨资建设八一镇新城区。目前,八一镇老城区城镇面积已经达到11.7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为3万人左右,外来流动人口也达到2.5-3万人左右。随后,工布映像、迎宾大道、和谐路等一大批重点市政工程逐一建成,形成了点、线、面城市绿化体系和以“林芝会展中心”为核心的新的城市中心区,城镇化率达到了31%。目前,八一镇交通便利,随时可见到以广东和福建地名命名的建筑和街道,如深圳大道、香港路、澳门路,泉州大道、厦门路、福州路等,广东文化会展中心、广东花园,福建公寓等。随后,工布映像、迎宾大道、和谐路等一大批重点市政工程逐一建成,形成了点、线、面城市绿化体系和以“林芝会展中心”为核心的新的城市中心区,城镇化率达到了31%。2013年,按照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的《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总体规划 (2005——2020年)》,2020年林芝地区新城区规划面积将达到7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人。目前,新区已入驻单位机构包括林芝县政府、交警支队、人社局、环保局、旅游局和统计局等部分林芝县党政单位,还包括民航基地、体育场、酒店宾馆等机构。同时已建设完成四大主体公寓,青年公寓,福建公寓,林芝公寓和尼洋花园。新区已吸引奇正藏药和牛奶厂等企业设立生产经营基地。

二、林芝地区的城镇网络化建设

近年来,林芝地区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计划,建成了一批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相对齐全、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小城镇和新农村。林芝地区采取群众自筹资金为主,国家投一点、地县两级财政和对口援藏资金投一部分等各种措施,共投入改造资金7.23亿元,改造农房5896户,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投资3.52亿元,完成了28个小城镇建设。全地区小城镇现有人口35196人,带动农牧民增收2.82亿元。今年还将完成8个小城镇建设任务,总投资达1.59万元。目前,林芝地区已形成以八一镇为中心,依托周边新型农村集镇,借助机场空港、交通道路线路形成的城镇网络化体系。随着未来林拉高等级公路及铁路建设的逐步开展,本地区城镇化建设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时期。

(一)八一镇周边的村镇建设

在林芝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周边村庄已成为城镇化建设重要依托力量。一些城郊村直接与城市连接为一体,成为城市郊区。一些城市周边村庄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生产资料 (砂石、矿石等)与生活资料 (蔬菜、水果等)等。借助本地区特色资源 (森林、矿产、旅游),林芝地区一些城市周边农村早已成为“万元村”,其生活条件与城市基本没有差别。目前,林芝地区已有小康示范村47个,这些村庄的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八千到一万元。其中围绕八一镇的特色村镇就包括结麦村、仲果村、巴吉村、永久村、康扎村、曲古村。还包括林芝县周边的卡斯木村,鲁朗景区的扎西岗村。

八一镇周边的巴吉村和永久村借助八一镇的城市化进程,利用本地区特色资源和地理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林芝地区小康示范村。八一镇巴吉行政村地处国道318川藏线,下辖玉米自然村,该村现有农牧民94户465人,五保户1户2人,低保户2户7人,贫困户5户28人。该村现有耕地1056亩。90年代末,八一镇城市建设征用巴吉村800亩草场,村委会利用补偿资金进行村庄道路设施改造与村民住宅新区建设。2012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25.4万元,人均现金收入8996元。巴吉村村委会及其村民利用紧邻八一镇的区位优势,积极通过多种方式,配合八一镇城镇建设,同时促进本村新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这使得巴吉村村民迅速致富,并且村镇面貌焕然一新。90年代中期,一些村民积极购置运输与装载车辆,通过砂石运输积极参与八一镇基础设施改造,实现脱贫致富。2005年,村委会成立联营机械队,由村内45户270余人参与。现有挖掘机5台,装载机13台,搅拌车2辆,重型卡车3辆,翻斗车45辆,固定资产超过2000万元;1999年,村主任米玛发动村委会自筹资金45万元,创办了第一个村集体经济企业,即巴吉村预制板厂,工厂现有46个工人,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年均总产值1000多万元、年利润30多万元。同时,巴吉村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和形式,组建成立了“西藏林芝地区碧日混凝土有限公司”,以特色建材采砂采石经济合作社形式,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随着林芝地区旅游业的兴起,巴吉村村委会积极利用毗邻“世界柏树王”景区的地理优势,建成了“世界柏树王”商品销售一条街,主要销售农副产品与旅游商品;2012年6月,八一镇新城再度拓展,巴吉村集体土地实施第二次转让,转让金额达1500多万元。村委会决定将钱用于购买八一镇客运站后面的一片商业用地并建起“巴吉农牧民建材市场”。此外,村委会利用八一镇城镇建设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村委会在八一镇购买一栋使用面积为2700平米的楼盘,用于将来商业用房建设与出租;此外,巴吉村村委会在下属自然村玉米村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与城郊畜牧业。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50亩,参与农户88户,年收入近34万元。2007年,村民自筹300万元,建成了巴吉村奶牛养殖场,现有奶牛300多头。由于发展多种经营,巴吉村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目前,村内资产过千万的村民有2户,过500万的有5户,百万资产的家庭有数十户。

比邻八一镇新区的永久村,位于尼洋河北岸,通过八一大桥与八一镇相连接,距离八一镇12公里。全村拥有村民74户,295人,其中政策性安置昌都左贡县搬迁户6户。2013年,村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000元。村庄拥有耕地304亩及大量滩涂草场。2000年以来,永久村所属草地滩涂开始被八一镇城市化建设及林拉公路建设征用。草地补偿款为723元/亩,土地补偿款为5万元/亩。村内出让土地获得资金近千万元。村民通过多种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收入。村内现有砂石厂两家,拥有装载机40多台,挖掘机7台;村委会组织办有民族服饰工艺厂和养殖厂,其中养殖厂主要饲养藏猪与藏鸡,村民自办有两家农家乐,主要满足八一镇城市居民休闲需要。由于背邻高山,面对尼洋河,永久村经常遭受季节性洪水和泥石流危害。此外,村内耕地分散于山坡高地,也需要修建高山水渠引水灌溉。永久村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较差、人口居住分散,耕地十分有限,人均一亩左右,这些必须采取适度聚居的措施才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建议当地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把群众相对集中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积极推动居民劳务输出,推进共同致富。

(二)林拉沿线城镇化建设

随着旅游业发展及交通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林芝至拉萨沿途开始逐步兴起众多新兴小城镇。这些小城镇通过基本规划,兴建众多餐饮、住宿、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区内外众多旅行者的需求。林拉沿线新兴小城镇就包括百巴镇、巴河镇、阿沛新村、工布江达县、太昭城、金达镇等。其中工布江达县作为林拉沿线县级单位,通过县域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积极整合,成为林拉沿线城镇中的重要交通中转节点。旧时工布江达地区除在太昭设立塘汛、驿站外并驻藏大臣衙门直接管理外,其余地方事务主要由地方宗级政府、寺庙和贵族家族统治。江达县属下部工布地区,江达一区,藏名工波,一作“工布”,西藏地区政府曾设立一营官治之。藏语为“碟巴”。其治所即为“牙披”(阿丕)。因牙披不当大道,故设差站于江达。汉人不知有牙披,但知有江达,惟亦知其属于工波,故曰“工布江达”。1913年,西藏地方政府曾设立江达宗。民国初设太昭县,后改称工布江达宗。1959年8月,废除宗级机构,开始设立2个县,分别是雪巴县和太昭县。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命名成立工布江达县。8月,工布江达县设峡龙、太昭、仲萨、金达4个区。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复归林芝地区管辖。工布江达县总面积12690平方公里,下辖3镇,6乡,79个行政村,3.2万人。工布江达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太昭古城,阿沛庄园,秀巴古堡等。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巴松措,多吉扎森岩等。工布江达县县城驻地果林卡,县城人口4300多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3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744元。为满足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需要,工布江达县从2005年开始积极加强新城区建设。2005年3月10日,工布江达县举行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开工典礼。新区与旧城区间被泉州大桥相连接。新区占地面积为1200亩,第一期开发建设面积为300亩,项目包括占地18500平方米的广场,在3公里的市政道路分别入驻单位包括广电大楼、文化活动中心、文管局、国土局、商务局、人社局、消防大队、工布江达镇政府、工布江达镇派出所、养老中心、中播台等。

工布江达县下属巴河镇、阿沛村和金达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农副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这些新兴产业极大促进了林拉沿线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其中,阿沛新村距离工布江达县县城5公里,全村共有居民39户149人。阿沛新村历史上其主体为西藏噶伦阿沛家族所属庄园及其差民组成。全村现有耕地186亩。以往农牧业为主的村庄,在林芝地区“农村城镇化”政策的扶持下,已发展成为依靠农副业生产及旅游收入的新型小城镇。2001年,因洪涝灾害影响,在县政府和福建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阿沛新村实现整体搬迁,同时完成新村居民住房建设及附属基础设施改造。当前,阿沛新村占地5万多平方米,居民新建住房最大的4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在1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8820平方米,总投资360多万元。阿沛新村依托阿沛庄园和工布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民家庭家访式旅游项目及农副产品销售,积极增加村民收入。2011年,全村旅游收入达到39万元,平均每户达到一万元。2012年,在中央财政、援藏资金及地方资金的支持下,阿沛村民俗餐饮演艺中心开始投入运营,使游客体验西藏贵族庄园及工布藏族民俗文化。此外,除了经营家庭旅馆外,阿沛新村许多村民则通过旅游业发展,经营山菇、松茸、虫草、藏式手工艺产品等服饰。这种特色农产品交易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水平。

三、林芝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双向性”推动及城乡一体化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随着国家援藏政策力度的加大及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目标的确立,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林芝、拉萨、山南、日喀则)城镇化建设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这种发展阶段呈现出“双向性”的发展特点,即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向周边区域的延伸扩张;以及城镇周边传统村落的小城镇建设。此外,林芝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还呈现出外部力量推动,这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外部开发建设资金注入,人员、信息、资本流动加速,城市内外基础设施升级改善 (交通运输、通讯、城市生活配套设施等);本地区经济发展内部的需求推动,城镇周边及交通沿线出现的小康示范村的迅速崛起及其特色产业的形成,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聚效应。林芝地区城镇化建设已经开始形成“一江两河”特色城镇经济带。但是,林芝地区城镇化“双向性”推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未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需要关注一些方面:

(一)以中心城镇与新兴小城镇规划设计为指引

城镇总体规划对于城镇建设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具体规划实施中,应在中心城镇建成初级商贸市场,包括农贸市场,使其基本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商贸、金融、信息、劳务、文化市场,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活跃,使其在区域内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物资交流,人员吸纳,信息传递作用;此外,需要考虑寺庙等宗教设施的规划,使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场所,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活动;城镇化规划建设中还必须注意地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这样才能增加旅游城镇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以八一镇为例,由于城镇建设中过多引入内地文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景观、道路设施、居民小区等,多以广东、福建地名 (广州路、福建路、香港街、珠海路、中山路)命名,城市建筑与景观 (雕塑、亭台楼阁等)缺乏民族特色,使得八一镇整体外部风貌与内地县市基本没有差别。八一镇新区由于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城市居民入住。而在居民集中居住的老城区,由于缺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垃圾现象较为普遍。

(二)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切实有效地将城郊农民及外来人口安置进入城市生产生活

随着八一镇城镇化进程的开展,大量外来居民选择在此生活居住与学习工作。居民来源包括四川、河南、东北、福建、青海等地。但是如何引导城郊农牧民进城就业居住,实现城镇化中的市民化目标,将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认为,除拉萨、日喀则市等人口较集中的城市外,可在“一江两河”流域的其他县市实行“灵活”的城镇户籍制度,以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对进城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收取适量的费用,吸引他们过入城市居住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城镇与农村之间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城镇的建设积累了部分资金。同时也可起到促进人口聚集的作用。

(三)以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共同发展为途径,大力发展城镇多种经济形态,增强城镇辐射能力

目前,林芝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农村副业 (运输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因此大力发展中心及小城镇经济,加快城镇郊区农村城镇化进程,能够为中心城市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应实现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同时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改善城镇及其郊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各类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与重组,带动劳务、技术、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坚持鼓励外来资本进入中心及小城镇投资合作,努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不仅有助于加快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居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城镇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四)以新兴产业巩固加强及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有计划地把乡镇企业积极引导到中心城镇郊区和新兴小城镇,可以使企业有效地利用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信息、劳务等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促进企业和城镇的共同发展。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的建立可以帮助安排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能力。

[1]Andrew Martin Fischer.State Growth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Tibet:Challenges of Recent Economic Growth [M] .NIAS Press,2005

[2]Yeh,Emily.Taming the Tibetan Landscape:Chinese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3

[3]杨公卫 (尼玛扎西).村落终结与乡土重建——西藏拉萨城市化进程中柳梧村失地农民文化观念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4]阿贵.“林芝”词源及尼洋河流域的古代吐蕃小邦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林芝地区林芝小城镇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林芝桃花香
西藏林芝地区零度层亮带识别
西藏一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案例分析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molops (Amphibia: Ranidae) from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