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活动看民族同化与认同

2014-04-09 06:57杨丽云董新朝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民族经济

杨丽云 董新朝

一、引 言

民族社会学是以民族的特殊社会文化来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结构、组织、功能、发展和民族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由民族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发展而来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就研究范式来看,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角度有民族本身、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从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来说包括社会的互动、关系、分层和流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形式和意识表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经济表达,如在经济类型上就有采集-渔猎、刀耕火种农业、锄耕山地农业、游牧、畜耕灌溉农业、机耕农业、现代工业农业的区分。经济作为一个循环流通的制度体系,不只是物质层面的积累和流动,更是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的组织与构建,它不仅涉及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与利用,更是民族社会中人文要素借以传达文化信息的意义符号,如民族间的同化与认同现象就伴随着经济活动而存在。

在民族的经济活动中,各民族之间为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和经济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接触和交流。人的文化属性总是教人做选择,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不一定适应所有的社会事实,但我们却不能忽视此种现象的存在,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不同民族间会相互学习和借鉴,以达成当时所需的社会性本质的一致或相似,并为寻求共同体的保护而努力,这便是各个民族进行的有益选择——同化并认同。

在民族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民族现象,是不同人类共同体间进行的一种互动,体现着不同群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因而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我们就从经济活动来看民族同化与认同现象。

二、同化——理性的“经济”选择

百度百科对同化的解释是这样的:“同化,是指文化环境不同的个人或团体,与另一不同的文化模式相接触,融合成为同质的文化”[1],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它将同化视为一种简单的模式取代现象,含有早期进化论的色彩,也就是“先进的”必将取代“落后的”,是种族中心主义的又一体现。此外,相关的还有依附理论或中心-边缘模式的提出,即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先进的、发达的、拥有话语权的支配地位,而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的、落后的、受支配的地位,它们要依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发展自身,不断向其靠近,这否定了不同民族自身的发展权力和发展潜能。

然而,同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高级”取代“低级”的过程,社会学中对同化作的一个有影响的定义来自罗伯特·帕克和欧内斯特·伯吉斯:“同化是一个相互渗透和溶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团体获得了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记忆、情感以及态度,并通过分享它们的经历与历史而与它们整合进入到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中”[2]。从这点来看,民族同化就是共同体寻找再适应的生存契机的文化手段和意识表达,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形态的历史构建过程。

追本溯源,民族同化最初是由生存需求和经济需要引起的。我们常说没有谁能够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活下去,民族也如此。并不是完整地、封闭地保留了自己所有的文化习惯的民族才是强大的,只有那些在众多的交流和冲击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民族才是真正的“勇士”,也才有活下去的机会,因为它们有着强大的适应机制。一个民族,要想在民族之林中获得一席之地并长久地存在下去,首先最不可缺的就是物质基础,而经济活动就是获得这一资本的手段,并使之不断地积累、流动和升值。

一个民族能够获得的进步机会取决于它与其他民族接触的多寡。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共同体各有长短,那些善于学习、借鉴他人优秀之处的民族往往进步的速度都很快,且能够很好地调整机制以应对变化着的环境。而在这个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同化也就随之发生了。如云南的蒙古族,在脱离蒙古草原的大背景后,缺乏相应的资源使之承续传统的畜牧业,便转而向周边的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学习定居农业,形成了一套适应当下环境的生计方式和生存知识体系,得以在云南“定居”下来。再有,我们知道回族是与汉族文化共通点最多的民族,它擅长经商,在与汉族人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它学习汉语,使用汉文,仿效汉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长此以往下来,它的民族社会性不断向汉族靠拢,与汉族的差异不断减少,最终成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占据很大人口比重的民族,且经济水平普遍较高,当然,这并不只是汉化的成果,它也与该民族经商的传统和精明的商业头脑有关。

民族同化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就民族同化的经济性来看,它应属于自然同化,是本民族为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自愿性行为,是在生存与消亡之间所做的理性选择。民族的同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民族相互间都在进行着同化行为,也不意味着所有的民族都同化为一个模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化既是民族主体自主选择的道路,也是他们积极适应环境的体现,是他们赖以存在和存活的桥梁。

三、认同——理性选择的主观确认

在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中,同化是民族对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的选择,而认同则是对这种选择的主观确认,它是人们在自然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面前急需找寻的一种心灵归属。所谓主观确认,其实就是人们的社会性要求其对一定的社会仪式、风俗习惯、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有一致性的寻求,最终形成具有“利益共同性”和“意义共同性”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机会,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认同伴随同化出现,或是同化之后的独立产物,或是在同化过程中作为维系的媒介材料,它与同化相互关联又相互分离。

“认同是一个来自于心理学的词汇,经埃里克森的使用,表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这层意义出发,学者们才把民族、国家等一些客体对象纳入到认同理论研究中。认同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同一’,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没有发生改变;二是‘归属’和‘确认’,一个群体的成员通过共同特征的辨识而归属于某一个群体;三是‘赞同、同意’。”[3]由此看来,认同是人们主观意愿的表达,但却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这些行为都是服务于自身的利益需求的。认同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就认同的情境来看,可分为历史性认同、场景性认同,就认同的对象来看,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公民认同和社会认同,而从条件来看,可包括记忆认同、符号认同、地域认同、权力认同和利益认同。

历史性认同和记忆认同相关,它们都是基于本民族的历史性记忆而存在,如湖南桑植白族对大理白族的认同就是基于它们对祖先的记忆而实现的,是以追溯的方式来铺展寻找相通点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文化符号而得以表达集体意识,形成认同。

场景性是主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认同选择,它具有不稳定性,是民族摇摆心理的一种体现。就边境民族来说,场景性认同多与其所在或相邻国家所施行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相关,它会选择现下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来进行认同,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认同。在国内的某些民族地区,场景性认同也普遍存在,如在怒江丙中洛地区,因独龙族、怒族人数较少,所得的优惠政策较之傈僳族多,因此部分傈僳族在进行民族成分登记时会说自己是独龙族或怒族,问及原因,回答说它们所得的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代表的优惠政策更多,或许,在其他情况下,它又坚持自己原本的民族成分。

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公民对自己归属的国家的一种认知以及构要素的一种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公民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对维系国家凝聚力的至关重要”[4],影响着国力的消长和国家的稳定,包括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少数、文化弱势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多数、文化优势民族的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也认识到群体成员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情感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注重归属感,是一种集体观念的升华和泛化。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自觉认知,侧重于文化层面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

人们一般会借助一定的媒介来达到认同的归途,如文化符号、记忆、地域、权力和利益等,而在其中各因子又不是绝对独立存在的,如记忆就依赖于符号而存在,利益也离不开权力,地域内部包括了符号、记忆、权力和利益等,它们共同作用组成了认同赖以存在的基础。总之,认同不单单只与其中一点相关,它处于巨大的交错繁杂的网络中并由此凝结而成。

认同是为了组成一个具有利益共同性和意义共同性的共同体,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表达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主人的生存意识,重塑自身的身份,建构一个适于所在环境的关系网络,保护各参与人员的权利和利益,使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遵循共同体一致的社会性,并在其中自为自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发展的需要。

四、一些问题与思考

本文主要以经济活动为切入点来展开对民族同化与认同问题的探讨,以上分别对同化与认同作了讨论,但个人思忖觉得还有些问题需要交代,在此便一一列出。

第一,民族同化与认同是涵盖内容广泛的概念范畴,涉及政治、文化、信仰、民间文学等方面,单从经济角度来讲是有失偏颇的。本文以经济活动为切入点,只是想表达笔者的一些思考,因此逻辑混乱与材料支撑欠佳之处甚多,还望海涵。

第二,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再现与构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对民族文化心理认知是民族跨文化交际的必须过程,实现民族文化心理的超越是目的”[5],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主地进行自我认同的“生产”。它并不是一个表面的认同现象,但目前大多经济活动中的认同仍是一种片面的认同,是在物质层面上对个人利益的一种选择,有别于内在因素的制度性分解和重组,缺乏深层的自我反思。

第三,我们不能简单、片面地来看民族同化与认同现象,不能只从经济层面来实现,更不能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文化和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基础性物质层面的发展时,我们也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内涵的多元性。社会性本质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所有共同体完全成为同一模式的复制品,而是为实现自身和群体的更好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平行、同质行为的认可与确定,是一个仍需保持多元生机的意识表达。

第四,民族认同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认同,它需与区域认同合作而最终达到国家认同的层面。“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个体同时拥有两种 (甚至多种)不同形式的认同,而是在于在个体的认同层次结构中,把何种归属置于优先的级序,并以此作为自己效忠、尽义务和责任的归属单位”[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就相对于作为中华民族的各组成部分的民族认同而言,它是一个高层次的民族意识认同,也是在国家层面实现国家认同的体现。

[1]百度百科词条——同化 [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87.htm

[2]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p91-112

[3]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p28、p31

[4]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5]刘世理、范葳葳.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与超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p97

猜你喜欢
共同体民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