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本山小品中的特色用语

2014-04-10 04:50赵婷婷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方言词妈呀赵本山

赵婷婷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云南 丽江 674100)

赵本山是东北小品的领军人物,他的小品通常被概括为“赵氏小品”。赵氏小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语言幽默、精练,人物生动、形象是小品独树一帜的主要因素,从1982年的拉场戏《摔三弦》到2009年的春晚小品《不差钱》,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给人们留下了无数个荧幕经典的人物形象,《相亲》里的徐老蔫,《卖拐》里的大忽悠,《说事》里的农村大叔各个都生动形象,别具特色。

通俗、浅显、幽默、风趣似乎已成为赵本山小品的标志性特征,赵本山用平民化的人物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用最贴近生活最浅显易懂的话语构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小品中的人物形象显然是体现小品特色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其中那些别具地方特色的词语也是突出小品特色的重要成分,是凸显地域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在赵氏小品中始终都会有那么一些词语,地域色彩较浓,使用频率较高,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乡土式的俚俗文化。本文就从赵氏小品特色词语的使用情况和特色词语使用的效果两个方面简单分析赵氏小品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一、赵氏小品中的特色用语

(一)动词“整”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整”的解释有以下几个义项:①形容词;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②形容词;整齐。③动词;整理,整顿。④动词;修理。⑤动词;使吃苦头。⑥方言词,动词;搞,弄。[1](P.1659)

“整”在方言中是动词,主要是搞,弄的意思。在赵氏小品中“整”的含义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灵活的用法,词义相当丰富。

1、大多数情况下与普通话的“弄”意义相当

牛策划(牛群饰):在各个地方台。

—— 《策划》

大忽悠(赵本山饰):看我眼色行事,好不?哎,来人了,喊!

大忽悠(赵本山饰):这样吧,我给你测试一下。

——《卖车》

大妈(高秀敏):(唱)生产队开会,组织学习呀!

哎呦,也难怪,我孩他爸呀,天天就躺炕上做梦,前两天做梦呀,就梦着抓四等奖,那不是么得过一对沙发和一套音响,打那以后回来就啥活 不干,就知道躺炕上做梦。你说咋呀。

——《有钱了》

2、根据语境赋予新的词义

马丫(黄小娟饰):给,擦擦汗。

马丫:我是有点儿害怕呀。

——《相亲》

此处的“整”应该是“做”的意思,当老蔫向马丫表露了心声以后,马丫迟迟不表态,心急如焚的老蔫在旁边不断的催促。

白云(宋丹丹饰):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

——《昨天今天明天》

这里的“整”是“说”的意思。

赵老汉(赵本山饰):大妹子,我重讲,我讲错了啊。不对,是一个王八钻水里去了,完事出来一条蛇,老虎说了,“你把马甲脱了我照样认识你!”……

钟点工(宋丹丹饰):走了。(很生气)

——《钟点工》

此处的“整”应理解为“穿”,充分表现出了小品主人公直率的性格特点。用“整”来代替各种动词,语义丰富,在特殊的语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意思,表达功能比较丰富。

(二)“哎呀妈呀”的话语使用

“哎呀妈呀”是东北小品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语气词,也是东北方言词。就词义本身而言,没有过多的具体的词汇意义,更多的只是表达一种附加色彩。

1、表现“不可思议”“出乎意料”的感情色彩

大叔(赵本山饰):它下哪儿了嗫,它当时它就想啊,下哪儿嗫,啪啪啪,他就溜达,它就边溜达边想,来到了鸡窝面前,没好意思下。它又溜达,上哪儿捏.来到了鸭架面前,也没好意思下。在哪块呢我,不下不行了,憋不住了,万一掉下来就全漏了.下哪呢,最后你说下哪了,你猜!

大妈(宋丹丹饰):狗窝!

——《策划》

大妈(宋丹丹饰):我做梦了(大叔使眼色),怎么的,不许呢?我妈说:小云啊,奥运火炬手非你莫属!因为你是在火堆旁边出生的。

——《火炬手》

老蔫(赵本山饰):怎么不看哩……这字儿写的(信拿倒了)

合:亲爱的……

老蔫:这孩子们还真敢往上捅词儿。

——《相亲》

《策划》中的这段对话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那些不忠于事实,进行虚假报道的新闻记者,对他们不尊重别人隐私的行为做了讽刺,与小品本身的主题是吻合的。“哎呀妈呀”在这段话中除了表现“惊讶”的感情色彩外,还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小品《火炬手》讲述的是白云黑土两位老人通过网络支持率充当火炬手的故事。白云大妈一心想当火炬手,尽可能的拉票获得支持,甚至把已过世的母亲拿来做文章,显得不伦不类。《相亲》是1990年的作品,当两位老人看到信中写道“亲爱的”这样的字眼儿后,都觉得很害羞,很露骨,甚至有点不可思议,这和当时社会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2、表现“不知所措”的感情色彩

老蔫(赵本山饰):祝愿二老,成双……这俩字儿念啥玩意儿?

马丫(黄小娟饰):……配对儿……

老蔫:(嘻皮笑脸)我认得。

——《相亲》

病人(范伟饰):就在我们俩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你回娘家,完了我处的第一个对象就上我们家去了。她进去一把就把我的手攥住了!当时,我是控制、控制、再控制……媳妇对不起我没控制住!

病人之妻(高秀敏饰):你说你你把她领家,大哥他把那人领家。我这心算完了,拔凉拔凉地啊!你哪能……妈呀!

你哪能把她领家去啊!完了大夫 。

——《心病》

《相亲》中的徐老蔫故意设置一个预设,让马丫说出“配对儿”这个词,一方面有调侃的意味,另一方面与小品主题紧紧相扣,当马丫知道自己被戏弄时,羞涩,慌张的情绪表露无疑。《心病》中妻子领着丈夫来治病,当向丈夫告知病情时,丈夫也道出了一段秘密。这时的重点由治病一下子转向了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使小品的主题不太单调乏味,其中的“唉呀妈呀”把妻子当时的着急、困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特色方言词“拔凉”的使用

“拔凉”是东北方言中的形容词,主要指“失望或灰心”,2003年的小品《心病》中就多次出现这个词。

赵大宝(赵本山饰):你不要紧张,你根本就没什么病。

病人之妻(高秀敏饰):你说你你把她领家,大哥他把那人领家。我这心算完了,地啊!哎呀妈呀!你哪能……妈呀!你哪能把她领家去啊!完了大夫 。

——《心病》

在小品的表演中,故意加重“拔”字的读音,结合人物的表演显得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四)特殊语义方言词“嘚瑟”的使用

“嘚瑟”是东北地区有特殊语义的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嘚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因得意而向人显示”二是指“胡乱花费钱财”。[1](P.27)在东北地区一般指说话行为动作等令人感觉不舒服,讨厌或哆嗦。下面就以小品《说事儿》为例作具体分析:

1、“令人讨厌的行为举止或者话语”

大妈(宋丹丹饰):哎!你说这小崔咋还不来呢?太不拿人当腕儿了。搁铁岭台人家等咱俩小时,这中央台得,你说,这玩意儿……

大妈:你说干啥呀?你说我本来还想指着这节目再火一把呢,这家伙让你给扒得……都直播出去了,都看着呢!

崔永元:没事儿,这节目收视率低。

大妈:低也不行啊,我白云大小也是个名人儿,走了。

——《说事儿》

小品《说事儿》是《昨天今天明天》的延续,小品主人公白云是一位来自东北的农村老太太,六年前参加过央视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和六年前胆小,紧张的白云一比,此时的白云老大妈时髦,风光,颇有明星风范,当崔永元没及时到场时,便以一种明星式的口气抱怨起来,人物一登场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访谈的过程中,当大妈始终夸夸其谈,以明星自居时,耿直憨厚的老伴儿便和老伴儿唱起了反调。从语用学的角度上讲,运用了“威胁面子理论”。

二贵(苏杰 饰):您打我两下吧!

师 傅(赵本山饰):打啥,还给你带东西来了,果子呢,(朝媳妇望去)果子呢,小样儿,你说你整点破东西的,这下好了。在我这呢(突然明白过来东西在自己手上)。敬请笑纳。

——《老拜年》

师傅老香水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当媳妇带着他到徒弟那找工作时,一方面以师傅自居,装清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人低头,这种矛盾的心理通过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表现出来了。

2、“哆嗦”的意思

大妈(宋丹丹饰):嗯。

大叔:讲一天一宿

大妈:怎么的,精神病都出院了。

崔永元:有效果啊。

大叔:大夫病了。

——《说事儿》

《说事》讲述的是黑土和白云两位老人自1999年后再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实话实说栏目,主要是给观众说说这六年来的变化的故事。此处是说老人到精神病院演讲的事,由于本来就是农民,没多少文化,但要去演讲,自然很是紧张。所以此处的“嘚瑟”主要是指由于过度紧张而全身发抖,胆战心惊。与小品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身份是吻合的。

二、特色词语使用的效果

在前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动态语境的角度,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静态的内部的角度,赵氏小品的语言都给人以平实、自然、生动、真切的感受。这其中方言词的使用对小品风格的形成,演员形象的塑造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整”“哎呀妈呀”“拔凉”“嘚瑟”这几个词语只是赵氏小品中略具代表性的方言词,它们的使用实现了小品语言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一)将故事语境化

方言词的使用有利于增强小品的真实性。作为赵氏小品的主角,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农民们淳朴、自然、真实、动人。小品语言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人浓浓的乡土气息,倍感亲切。与普通话相比,更加绚烂多彩。

在小品中使用方言词,更显小品生活化的特色,使其充满民间的、平民的、言语交际的人情味。与此同时,使用方言有利于将故事语境化,能将小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只要演员一说方言,观众在第一时间内的就会联想到人物所处的大环境,想到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等。

当然,随着演员生动的表演,观众不只是为了娱乐,还会充分理解小品深刻的主题,使小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老蔫(赵本山饰):怎么不看哩……这字儿写的(信拿倒了)

合:亲爱的……

老蔫:这孩子们还真敢往上捅词儿。

——《相亲》

《相亲》是1990年的作品,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比较传统,人们的思想不太开放的时代。小品结尾的方言词“哎呀妈呀”的使用,给观众传达了这样几个信息:一、小品主角应该是东北人;二、小品主人看到“亲爱的”这个词,感到非常吃惊;三、结合着小品的故事情节,这里的“哎呀妈呀”还有难为情的含义。由此可见,方言词的使用对观众了解语言背景,理解小品主题,刻画人物形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拔凉”这些在东北人口语中常用的方言词反映了日常口语的特点,很有人情味儿。逼真的语言氛围给小品染上了十分浓厚的生活化色彩,真实、真切,是真正本土性的东西。

(二)显示个性化语言特点

小品的形式本来就很短小,不允许对人物作冗长静止的叙述性描写,而是通过简短的对话,言简意赅的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特色方言词的使用能够使人们了解人物的籍贯,性格,身份等。比如满嘴“整”“贼”啊的就是东北劳动者;一句话末尾经常带有“的啦”这个夸张的语气词的,一般是广州人;“俺”往往是西北人;“是不啦”是上海人等等,这些极具特色的方言词一经使用就成为表现人物的特有符号。[2]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塑造人物,便于表现人物性格,扩大舞台背景,从小舞台联想到大世界,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使小品这一戏曲表演形式更具有感染力。

同样以小品《相亲》为例。

马丫:那不自个儿过咋的?

老蔫:没寻思那个,琢磨点儿啥事儿?

马丫:咳!这秋后的庄稼掰了棒子割了穗儿就剩下杆儿了,哪有那心思?

老蔫:哎,妈哎,秋苞米红烧更香。

小品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时的恋人,因为包办婚姻,所以没能成为一家人,三十年后当两位老人意外相逢,问起彼此的个人问题时,死了老伴的马丫这样回答“这秋后的庄稼掰了棒子割了穗儿就剩下杆儿了”。此处虽然没有明显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方言词,但用秋后掰了棒子割了穗儿的玉米光杆儿,苞米,这些大家熟悉的北方农作物来打比方,把他们置身于特定的上下文情景语境中,不仅使话语获得了丰富的潜台词,还表现出了人物当时的情感变化。

(三)加强情感的交流

生活中说标准普通话的人并不多,方言是最自然、最真实的情感表露。对表演者说,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说话,在表演和节奏控制上是最容易把握的。另外方言还是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比如一个上海人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只有这个上海说到“啊拉”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人物活起来了。近年来,赵本山小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多的人的喜爱,是因为代表着东北特色的方言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更准确,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令人物个性更加丰润,细腻。同时,赵本山也看到了方言所蕴藏着的巨大的幽默气质,尽可能的在小品表演中开发这种优势。对于观众来说,方言的使用能让他们拉近和小品角色的距离,让观众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小品的氛围当中,真正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小品表演跳出了表演娱乐的藩篱,更加深刻,鲜活。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58.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军.语用修辞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5]李海英.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3,(9):28—33.

[6]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J].修辞学习,2003,(1):28—29.

[7]王亭.赵本山小品修辞歧义成因探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328—330.

[8]邓梦兰.论赵氏小品的语言修辞艺术[J].湖南学院学报,2008,(4):54—59.

[9]吴昊.赵本山小品的语言幽默艺术[J].硅谷,2008,(11):81—81.

猜你喜欢
方言词妈呀赵本山
管不管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皮肤擦破时怎么处理
赵本山:你郁闷吗?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古楚方言词“桯”源流探析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