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2014-04-10 10:06陈小赤
关键词:蜀国吴国黄河流域

陈小赤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虽然到宋代才得以完成,但其开端可追溯到东汉三国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尤其是北方受战乱影响更大,经济破坏严重,“无数破产农民失去土地,变为流民……农民自农村中被抛掷出来的现象,成为最严重的问题”[1]。而南方相对较为安定,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开始缩小。三国时期处于长江流域的蜀国和吴国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能够与黄河流域的曹魏相抗衡,已充分显示出长江流域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这一时期巴蜀和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的起点,中国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一、东汉以来南方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北方经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几乎发展到饱和状态,并且开始出现衰退迹象,而南方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也为以后三国中的吴、蜀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两汉之间的大战乱中,北方大批人民为逃避战乱,举家南迁,使南方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并且把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使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南方得到极大推广。从而使南方相对较厚较硬的土层和河网沼泽地区的开发,得以实现。由于当时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有的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这一生产技术的提高,其意义就更为重大。

当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与农业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东汉时期南方水利工程技术上的进步与创造,突出表现在马臻治理镜湖上。顺帝永和五年(141年),会稽太守马臻治理山阴(浙江绍兴)镜湖,筑大堤35里,会合东南诸山泉36源,贮蓄在湖内。湖高于田,田高于海,沿堤设斗门堤闸,水少则泻湖水溉田,水多则闭湖而泄田水入海。溉田达九千多顷,以后一千多年不受水旱影响。此外,东汉下邳徐县北的蒲阳陂、庐江的芍陂等水利工程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利工程技术。[2]262

东汉时南方水稻的栽培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其一是稻秧的移栽技术。《四民月令》载:“三月可种粳稻,……五月可别稻及苕,尽夏至后二十日至。”这里“别稻”即指移栽水稻。水稻秧苗的移栽,不仅便于集中管理秧田,节约灌溉用水,并且便于除草。其二是出现双季稻的栽培。东汉杨孚《异物志》即言“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生产技术的提高,使资源本来就丰富的南方在农业产量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耕地面积也大量增加,从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二是人口的增长。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等资料可以看到,东汉时,南方主要的三个州中,扬州人口从西汉的320多万,增加到430多万;荆州从350多万人增加到620多万;益州更是从470多万人增加到730多万人,成为当时全国人口第一的大州。相反,北方人口在这一时期却普遍减少,比如关中的三辅地区,人口从西汉的240多万锐减到50多万;兖州人口从780多万减少到400多万;幽州从390多万人减少到200多万;并州更是从330多万人减少到70万人。[3]地理志[4]郡国志南方人口的增加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三是手工业的发展。东汉时期南方手工业发展的最大亮点是发明了真正的瓷器。今天在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都发现有东汉的瓷窑和瓷器。东汉瓷器有青釉瓷和黑釉瓷两种。在浙江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发现青釉瓷和黑釉瓷,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东汉墓中都出土过黑釉瓷。特别是上虞县文化站收藏的一件东汉末期的青瓷四系罐清润如玉,可以充分说明东汉时烧成技术特别是在还原焰的操作上,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是一件成功的早期瓷器代表作。[5]而益州手工业更为突出益州的蜀锦当时全国驰名,益州用天然煤气煮盐,产量提高了一倍,益州的漆器精美绝伦,也是全国之最。东汉时扬州的造船业也有了显著进步,能够制造出乘数百人的大船。

东汉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资源更为富饶的南方得到了有效开发,谱写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第一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三国时期吴、蜀的经济措施与经济发展

三国时期虽然群雄割据,战争不断,但各国为了图强自保,甚至战胜对手,都在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尤其是实力相对较小的蜀国和吴国更是不遗余力,奋发图强,他们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南北方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吴国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著发展。同曹魏一样,东吴也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民屯主要集中在吴郡、会稽、丹阳地区,其中毗陵(江苏武进)最大,有数万人在此耕种。军屯则更为广泛,凡有军队驻扎之地,都有军屯的设置,而重点集中于长江南北,其中庐江(安徽潜山)规模最大。吴国屯田时间较长,从203年一直延续到280年,几乎与吴国政权相始终。而且吴国的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比如在太湖屯田区建东南海塘,修太湖东缘湖堤,开凿塘河,整治江南运河等。更为难得的是无论屯田还是水利建设,几乎都是开拓性的而非重复性或恢复性的,而正是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奠定了江南农业和水利发展的基础,为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国的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方面,出现了“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6]吴失的繁荣景象,在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四野畛叕无数,膏腴兼倍”[7]卷五吴都赋。有些地区的水稻每年可收两季,亩产达六斛[8]钟离牧传。太湖沿岸和钱塘江流域是最富庶的地区,这里的吴郡、吴兴和会稽称为“三吴”,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也很繁荣。东吴的手工业以冶铁、海盐、纺织、制瓷、造船业为主。三吴地区出产“八蚕之绵”。武昌冶铸业最为发达,曾造千口剑、万口刀。制瓷业的中心在浙江地区,吴国瓷器制作水平在汉代彩陶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以及烧制技术都臻于完善,尤其是青瓷制造技术更为成熟。由于海战和水运的需要,吴国的造船业最为发达,长江中的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吴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吴的首都建康是一个繁华的都会,商业也很发达。

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而且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又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为解决蜀汉建国后尤其是刘备讨伐东吴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物资资料。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农业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

诸葛亮充分利用益州原有的有利条件,花了大约五年的时间 ,全力“务农殖谷,闭关息民”[8]后主传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史载诸葛亮派1200人对都安大堰(都江堰)进行护理,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同时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7]卷四蜀都赋有了充分的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产量很高,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亩产达30斛以上。[9]蜀志手工业方面,蜀国的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益州的许多地方都产井盐,成都“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盐井工人已发明用天然气煮盐,即所谓火井煮盐。蜀设有司金中郎将,“典造农战之器”。蜀还设有司盐校尉,王连任此职时,“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8]王连传蜀国织锦业尤为繁荣,在蜀锦产地成都,“阛阓之里,伎巧之家,北室离房,机杼相和”[7]卷四蜀都赋。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直到蜀亡,国库尚有蜀锦80万匹织锦业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三、经济格局的转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本身就是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表现和象征,因为政治上割据势力的产生,必然有其经济基础,才能维持其政权和军队的存在。地处长江流域的蜀国和吴国的崛起表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已经能够与得到充分开发的、经济发达的黄河流域一较高下,相互抗衡。

三国以前,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区域大体可分为关中关东和江淮地区。当时的关中,实际指整个函谷关以西地区,又称山西,包括关中平原、巴蜀地区和西北地区。秦统一全国后采取强干弱枝的办法,将六国宗室之后、地方豪强迁居关中,在政策上也向其发源地关中倾斜,因此关中地区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西汉建都长安,也推行“实关中”的政策,致力于对关中的开发,先后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区种法等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加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一时期的关中地区,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汉代被称为关东,又称山东。秦汉时期,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经济中心。关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发达,而关东农业的发展与人口密集相关,当时全国60%的人口集中于关东,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的11个郡国全部在关东地区。[10]18-19过度集中的人口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压力,导致“地小人众”的矛盾,只有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才能增加收入,因此促进关东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发展。农业之外,关东手工业门类众多,而最重要的莫过于纺织业,齐、鲁、梁、宋一带丝织业闻名全国,特别是齐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3]地理志下。汉代关东地区的其他手工业也很发达,比如冶铁业,西汉的4个铁官中有32个在关东。两汉的经济都会更多的分布于关东地区,像邯郸、温、荥阳、洛阳、临淄等都是当时最为繁荣的经济都会,充分反映出关东地区商业的发达[11]452。东汉迁都洛阳后,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关东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以前的江淮地区的经济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并不显著。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对江淮地区经济特点的描述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的描述惊人的相似。说明江淮地区的农业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初耕阶段,以“渔猎山伐”为主,并且从战国到西汉进步不大。因此,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并且优势明显。

在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和军阀混战中,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既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铁器、牛耕也得到进一步推广,使南方的河网沼泽地得以更好的开发。这一切都促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巴蜀地区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使巴蜀地区和江南地区成为与残破的黄河流域经济区相抗衡的力量,这也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基础。

正如前面所说,三国时期由于吴、蜀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进一步改变了以前黄河流域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但由于蜀国政治军事决策上的失误,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所以当地处北方的魏国在三国争霸的过程中,也积极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北方残破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以后,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优势再次显现出来,并最终形成了三家归晋的局面。

蜀国偏居西南一隅之地,主要地区仅限于巴蜀汉中等地,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但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提供稳固防守的条件,如果当时能够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对付强魏,并且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开发出来,蜀国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以后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也大了不少。但就在蜀国发展势头最好的关键时刻,首先是刘备为了兄弟之“义”不顾国家大义,举全国之力讨伐自己长期以来最为重要的同盟者吴国。意气用事的结果是兵败身死,且国力大为削弱。随后,诸葛亮为了报达对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不顾“益州疲惫”、国力不济的实际情况,过早地发动了所谓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北伐战争。而在一次次不切实际的北伐战争中,耗尽了蜀国的民力、财力。诸葛亮死后,才能不及诸葛亮的姜维依然坚持北伐,再加上后主刘禅的庸懦无能,蜀国的灭亡就在所难免了。而蜀国一旦灭亡,唇亡齿寒,和它相互依存,互为犄角之势的吴国也就很难和实力本身就很强大的北方政权相抗衡了。

当然,三家归晋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经济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所以当曹魏在北方招徕流民,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黄河流域的经济即得到很好的恢复,“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12]食货志。迅速改变了东汉末年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13]蒿里行的凄惨景象。当年被董卓焚毁,残破不堪的洛阳城到齐王曹芳时已是“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会利之所”[8]胡嘏传。重新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使它仍比巴蜀和江南地区占据优势,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长江流域能够支持蜀汉和东吴两个政权与黄河流域的曹魏相抗衡,表明东汉以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显示出长江流域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已经悄然拉开。政治上风云际会,军事上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猜你喜欢
蜀国吴国黄河流域
梦回蜀国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吴国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