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碧城的护生思想

2014-04-10 16:15耿春晓
关键词:吕碧城护生佛教

耿春晓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论吕碧城的护生思想

耿春晓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作为晚清重要的女词人、女权主义者和教育家,吕碧城后半生毅然皈依于佛门,致力于护生活动。吕碧城的护生思想是吕碧城中年后所有行为活动的一个思想的指南针,在看似简简单单对于儒家和佛教戒杀的规定的传承背后有着深刻的一套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怀体系。吕碧城的护生思想最主要的立足点便是戒杀,其次是禁止虐待动物。她将国际保护动物以及素食的观念积极地引进中国,在国内的佛教人士中间产生了共鸣,积极地促成了护生组织的建立。吕碧城的护生观念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社会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想资源。

吕碧城;护生思想;非人类中心主义

吕碧城(1883-1943),原名贤锡,字遁天、明因,后改字圣因,法号宝莲,别署兰清、信芳词侣、晓珠等。安徽旌德人。自幼即有才藻,词最佳。早年曾任《大公报》的编辑,后与男性名流英敛之等人共同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1906年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中年后,游走海外,于1930年在日内瓦皈依佛教。吕碧城一生最被人认可的成就就是她的词作,林鹍翔将她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龙榆生也认为她是三百年名家词之“殿军”,她也恰恰是因为词作还未被后人忘记。可是笔者却认为这对她的功绩的认同有偏颇。吕碧城的词作对于清代的词坛意义重大,这无可非议,但吕碧城一生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其词作,更重要的是她留存下来的一种博爱的思想体系。窦存我在《赞吾国女傑吕碧城居士》一文中曾说:“女士一生事业,以护生为最大,其一生思想,亦以护生为中心,普扇仁风于世界,迹其行事,可说是今日女界中之墨子[1]。”我十分赞同窦存我的说法,吕碧城在海外极力宣扬护生,又及时将国外的护生观念传入国内,为护生奔走,捐财费力,耗尽心血,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护生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了解吕碧城个人以及当时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

一、吕碧城护生思想的内容

吕碧城的护生思想内容最主要的就是“戒杀”。这在她1903年给伍廷芳的信函中就已说明“即函陈卫生义属利己,应标明戒杀”。而在吕碧城于1928年12月11日写的《致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函》中又重新申明了这一点,当时的欧美护生人士并不主张戒杀,只是禁止虐待动物,对于这一点吕碧城颇不认同。她认为人类被强权公理之谬说所迷惑,误认为牲畜是上帝赐予人类的食品,“如诸公欲完全贯彻公等之主义,应劝导人类完全停止杀害物类[2]243。”而这一点在维也纳参加动物保护大会时也是吕碧城坚持强调的。“五月十日晨,往会所Wiener Tierschutz-Verein,Wien 1,Schulhof Nr.6探视,晤一女执事,谈次,劝予不必坚持废屠之议,众皆仅以禁止虐待为词。予曰:‘予此来为发表个人之意见耳,非为趋时凑趣而来,欢迎与反对,皆非所计。若人云亦云,则何需我?’彼旋亦折服[3]128。”随后在五月十三日参加动物保护大会演讲时,吕碧城曾感叹道:“吾辈既讨论种种方法,保护动物,无微不至矣。然最后仍承认动物之应被杀,则吾人对于此点,将如何解说之乎[3]150!”戒杀是吕碧城实行护生主张的一个根本,也是吕碧城护生事业的最终目标。如果要保护动物必须实行戒杀。

吕碧城坚持不杀生,1928年12月25日后开始吃素,以素食主义的观念去指导日常生活。在吕碧城看来食素是实行戒杀的有效手段,也是做到戒杀的根本。吕碧城一向主张吃素食,为了劝说人们吃素食,吕碧城从经济、社会和健康(卫生)、生理构造四个方面论证了食素的益处。吕碧城所译的《国际蔬食大会》这篇文章中,她十分认同鸟地教授的演说(鸟地教授认为饲养牲畜消耗物力,如果欧洲人皆吃素食的话,其物力可供现有人口的四倍之多),认为“鸟地氏之说,最得原富学之纲要[3]43”。食素不仅对于国家来说是节省财力的一个好办法,对于个人亦有好处。“虽肉价在中国尚不甚昂,然每日多费半元,一年即近二百元,十年加以利息,则三千元矣[3]122-123。”

在吕碧城的心中,食肉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恶的欲念,会导致社会的动乱。《大公报》于1929年2月19日曾登载过谈念曾的《屠兽场设计书》一文,其中有“以养成一般市民之肉食习惯”之语,吕碧城看到后则进行反驳,她认为这是奖励奢侈的措施,“食肉衣锦,生活之大欲,欲宜节而不宜奖,否则力有不逮,必强求以饱其欲,行险儌幸,扰乱社会,皆欲之以字階为厉也[4]。”食肉的习惯不仅扰乱社会亦对人体无益,会导致寄生虫增多,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会损害健康。她曾引用国外的报道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美国医界报告,因食肉而体内繁殖寄生虫者,已达一千七百万人。每人身内有数百万虫,遍布血络间,皆有尖锐之嘴[5]18。”“英国名医金士福尔德曰:‘食肉无避免寄生虫传染之安全办法。患者纵能免死,亦不能根除,因无药能医故。’按普通人虽多不知寄生虫,然其闻于科学界已七十余年。尚无发明能治之药,殆终不可救矣[5]20。”而动物在死之前,受到死亡的惊吓会对肉的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卫生,人食后对身体更加无益。“据云,曾受到惊恐痛苦之肉,体弱之人食之,发肌肤热。久食且脏腑生囗瘤,其他有害卫生之处甚多,不暇观述[6]。”而对于有些人质疑吃素会使体力下降时,吕碧城反驳道:“试观虎狼肉食,虽性质凶暴,而无任重致远之力。牛马刍食,而能驾车载货,村农只食蔬谷,虽有鸡豚,但售于城市,不肯自食,而食肉之士绅,其体力远逊于村农。英文蔬字vegetable由拉丁文vegetus而成,而拉丁文之原义为vegorous,即强壮之说[3]123。”食素不仅会增强体质,还符合人体的生理构造,她认为人类的生理构造和食素的动物类似,所以人类应当素食,“世界人物共分二类:一herbivora即食植类,二carnivora即食肉类。吾人之齿作方形,属食植类。就大体而言,骨格(骼)构造最相近者,惟人与猕猴,同为四手类(quadrumaoa)。猴食植物,可为吾人代表[3]124。”

为了让世人,特别是佛教徒达到断除肉食,实现食素的目的,吕碧城提出了自然断除肉食的方法,“欲矫正此谬误之习惯,其方法须山居一年或数月。效释尊之居雪山。日食麻麦,久之渐进蔬菜。而后返城市,尽量食精美之素馔。自能满意,不复思肉食矣。其不能入山者,亦可居家食粗粝一二年。(杜诗百年粗粝腐儒餐。儒者能久餐之,佛徒岂不能暂餐乎。)始略进以淡薄之蔬菜。再历若干时,则尽量食精美之素馔。自觉肉品腥秽,不堪入口矣[5]16-17。”她从自身做起多方宣传,而她食素却是由于在国外的一次圣诞节赴宴。“去年于日内瓦,尝赴人家便餐,皆蔬食无肉(其一为万国妇女公会总理之私邸)。初未措意,以为彼寻节俭尔。迨耶诞之夕,赴美国人年宴,嘉宾济济,精罗醑馔,而乏荤醒,窃为叹服,遂决计将此风导入中国,自是时起,鄙人遂亦断荤[6]。”在汇聚了吕碧城思想的《欧美之光》中(此书是吕碧城对护生思想的一个全面的介绍),直接关于素食的文章就有六篇。即使在写遗嘱时对这件事也念念不忘,她在1942年12月31日写给李圆净的遗嘱中说到:“此嘱内容是说将旧金山存款捐与Mr.beech,为维持彼所办之蔬食月刊,但须由彼写据承认,至少须继续出版五年[2]351。”

除了认为食素可以达到戒杀外,吕碧城还关注其他方面。比如禁止活剖,以人造皮代替真皮制作衣服,禁止打猎,屠杀工兽等方面。针对欧美诸国对动物的医学活剖行为,她曾发出深切的感叹:“夫活剖生烙,盗匪且不忍为,而竟出诸以文明自诩之民族[3]94。”她翻译了《德奥瑞士医界反对活剖之联合宣言》《使人种恶化之科学》等文章,并在书中翻译摘录了大量反对医学活剖的名人言语,向国内宣扬活剖的恶劣之处并贬斥了这种行为。对于人们购买动物真皮衣物的行为,她发出劝告不要再购买,而且还翻译了《动物之福音》《女界须知》等文章,其中涉及了一些真皮衣物的制造,以人造皮替代真皮等问题。吕碧城希望用人造皮代替真皮,实现戒杀。而在翻译介绍《各国保护动物近讯》这篇文章时,她又涉及了各国对于禁止猎取动物的新规定。希望人们不要再猎取动物。针对许多人对工兽(为人类工作的兽类)体力衰弱,不能再干活时便屠杀的现象,吕碧城极其反对,在欧洲第十一次禁止屠马运动时,吕碧城为为人类工作的动物申讨权利。她提出建议:“予今提议,最低之限度,凡代人‘工作’之兽,如牛马骆骡驼象等,应禁止屠杀。彼等之名称,应为工兽或次等工人(Sub-Human Labourers)正是通过立法会议,按律实行[3]158。”“彼工人有特别劳绩者,业主每给以养老金。若按此例,业主应将平日用兽工以代替人工所节省之资,积储为兽工养老之用[3]159”。她例举了纽约一位夫人将金币一万两千元作为两只马养老费用的例子,并认为“此事甚光荣而合情理[3]159”。食素是针对戒杀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这几项也是可以达到戒杀的必要的辅助手段。戒杀成为了吕碧城后半生行动生活的指导方针,就连她皈依佛教,主张佛教为国教,都与戒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吕碧城的另一护生内容就是从物我同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张照顾动物的知觉,禁止虐待动物,抛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吕碧城深知完全戒杀是一个长期的改进过程,并不容易实现,所以只能尽量地保护动物,在有限的情况下主张禁止虐待动物,因其对动物的疼痛感觉十分关注,所以她很注重屠法改良。为了避免动物在屠杀前受尽折磨,1928年她在向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提意见时就认为“人类因疾病入医院受手术时,先用珂罗芳、伊塞尔等迷药,兽类同此血肉,同此痛苦与感觉。予以为此等手续应由立法会议正式通过,用于屠场,但屠场杀生日以千万计,用珂罗芳等药未免太昂。当欧战时,德军用毒嘎斯熏毙敌人。据问,受者立时昏迷,无锋镝枪弹刺激之苦。倘屠场採用此法,较用药为经济。或用电气及他种方法,诸公如潜心研究,不患无尽善之法也[2]243”。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也给予了吕碧城回覆,“予欣然奉告,予等现有毫无痛苦之方法,使牲类失其知觉,其法系以无子弹之弹药包射入脑中。此法现已由多数之屠户自由采用,其未采用之城市,则由地方会议强迫实行,在苏格兰已正式订为法律施行全境[2]244。”可是吕碧城对此并不满意,她对弹药包射入动物脑中无痛苦的说法充满了疑问。她向美国芝加哥屠生会致公函并再次建议使用毒嘎斯,“据云嗅之者立失知觉,其功用与珂罗芳或伊塞尔相类。此法如用之屠牲,每次可杀数千,其毒祗熏入脑中及吸入肺中,而不染及血肉,无碍于肉品之供食也[2]245。”

在改良屠宰动物方法上,吕碧城曾对机器的屠宰给予了部分的肯定。天津屠宰场的场长谈念曾认为机器宰杀动物脑部不如回教徒宰杀动物的颈部,而吕碧城经过多方查看,认为机器屠法与颈部宰杀相比有好处,动物免受多余的痛苦,并无“盖死后则周身血液不得流畅、瘀血积囗[6]”的现象。但在她的心中,机器屠法也不是最完善的,而最完善的要数德国的昏迷器。她曾说:“机器屠法予亦不满意,其最善者,惟德国之昏迷器[3]133。”吕碧城对屠宰动物的方法经过多次的实际查看,又与谈念曾和各国的社会组织多方交谈,可见其对屠法改良的用心。在《赴维也纳锁记》中她提到了一件事,也深深地激发了吕碧城屠法改良的思想,“十四日,予因一病齿久痛,诣牙医乞拔去。医为注射药水四次,虽麻木而铁鍼刺入丰软之颊肉,仍感知觉,心则震跳不已。因念人与动物同血肉之躯,以予此际之痛苦恐怖,较诸动物不用注射药而被屠割者,恕道安在!此屠法改良之不容缓也。”吕碧城站在物我同体的立场,因感受到自身肉体的疼痛而关注于动物的肉体感觉。把动物的身体与人的身体放在平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由己及它”的关怀体系。不得不说,这是对物我关系的一种深刻的反思和人文关怀。

二、吕碧城护生思想的渊源

护生思想在中国其实源远流长,这种思想可算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思潮。吕碧城曾说:“予昔之茹素属道德,今之茹素属宗教。故自今年皈依佛法后,不食鸡蛋[3]121。”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吕碧城致力于护生的原因,也侧面地道出了吕碧城护生思想的渊源。她所说的道德是指儒学。她所说的宗教即是佛教。儒学思想和佛教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护生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这也成为了吕碧城护生思想的源头。她曾说:“予为中国女子,夙受吾国至圣先师孔子之教,以为杀生纵不能完全停止,亦应予以限制[2]243。”而在维也纳国际动物保护大会上吕碧城也提到:“吾华人占世界人口总额四分之一,且有将近五千年之历史,则吾国保护动物之道,亦或世界所乐闻也。查此项主义,滥觞最早,而成于三种源流(一)佛教(二)孔教(三)古代法制。佛教之旨,严禁一切屠杀。孔教则示节制,不得残忍滥杀,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说。至于古代法律,则散见于约三千年前周代之礼制[28]148-149。”

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原是山西学政,她生长在书香门第,长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染。儒家传统资源中的节制和仁爱的思想成为她最初提倡护生的思想基础。在中国,佛教中始终都有对于生命保护的思想,极力宣扬护生。佛法中的慈悲为怀的观念也是吕碧城戒杀的思想来源。“盖佛以大慈悲为心,若杀生食肉,则与佛心相反也[2]329-330。”“盖佛法以大悲心为根本,食肉是间接杀生,违反佛旨[5]3。”吕碧城救助动物,以慈悲为怀,正是发扬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积极入世的一面。她曾发出感叹:“以他类之痛苦流血惨死,供我口腹之欲。其残忍等于虎狼,天良何在,问心应生羞愧[5]15。”佛教从众生平等的角度去关怀万物。“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7]。”这是佛教对于动物的深切的关怀与爱惜的写照。戒杀护生始终都是佛教慈悲为怀一个宗教实践的主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儒学的仁爱与节制和佛教的戒杀与护生的广阔背景。而中国的士人也多受佛教的影响,在所写的诗文中经常会有一些戒杀护生的思想。像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护生情怀。在明清时期,戒杀与放生的观念开始在中国提倡,特别是放生的观念得到士大夫团体的积极实践。这为实行护生提供了一个本土的环境。

近代以来,国内局势动乱,人们纷纷掀起救国图存的高潮,而此时也是佛教的兴盛之际,许多佛教人士纷纷发扬了大乘菩萨道精神——普度众生去为拯救社会而努力。当时在国内有一些人把护生当作是一种挽救和改变社会的思潮。1927年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开始进行编绘《护生画集》的计划,并于1929年5月在弘一法师五十岁时出版。以后每隔十年,画幅就增加十幅,直至弘一法师百岁冥寿,共六集。参与《护生画集》的创作和出版的还有李圆净、夏丏尊、马一浮等著名的居士或国学大师。《护生画集》反应了当时宣扬戒杀观念,爱护动物的思想,也表达了佛家悲天悯世的情怀与素食观念的诉求。当时我国国内战乱不断,人民苦不堪言,护生作为一种挽救国内局势的手段被提倡,表达了一批护生志士的救世情怀。此时,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弱的护生的思潮。从纵向上说,吕碧城的护生思潮是对传统护生思潮的继承。从横向上说,吕碧城的护生思想不仅仅是对弘一法师等人的一种呼应,更多的是一种拓展。她旅居国外多年,对西方保护动物中的许多方面(动物权利、改良屠法等方面)有很好地吸收。动物保护思想中明显地带有西方化的色彩。

三、吕碧城护生思想的影响

吕碧城曾呼吁在中国建立保护动物的协会,并感叹道:“吾生有涯,世变无极,惟以继续之生命,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而精神不死,一息尚存,此志罔替吾言息壤,天日鉴之,凡我同志,盍速兴起[3]120。”吕碧城的呼吁在国内得到了回应,1932年6月由寒世子创办的《护生报》(邬崇音为主编)最先响应了吕碧城的主张,大力宣扬护生。而《护生报》从第28期起又时常附有《观音专刊》。护生的主题与佛教的教义紧密地结合。《护生报》上主要刊载了许多关于护生的诗、放生的消息、劝人食素戒杀的文章、国内保护动物团体的各种活动、介绍国外保护动物的情况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在吕碧城的护生思想的范围之内,可见吕碧城护生思想的影响。而《护生报》上也出现了蒋中正、林森等上层政治人物的题字,这也说明了护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上层政治人物的支持。1935年6月15日第五版的《护生报》上登有姚鑑清所撰写的《颂中国放生基金会》,而《护生报》第一版又曾多次刊载中国放生基金会的收支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此时已经成立了专门负责放生的中国放生基金会。由1935年8月13日第四版的《护生报》所登载的文章《鸣谢中国放生会邬主任郭局长田委员等》可知,此时中国已经成立了中国放生会,邬崇音为会长。放生已经成为了当时护生的一个主要内容。1933年由叶绰恭、王一亭、邬崇音等上海佛教居士推动成立的“中国保护动物会”实现了吕碧城的梦想,并于1937年1月发行了《生机》月刊,“内容专载护生言论文字,及富有义理之插画[8]。”而且还创立了大规模的放生园,积极地为禁杀动物而努力。“为提倡护生意旨,宣扬中国固有美德起见,特请音乐家黎锦晖先生,创作《护生歌》[9]。”“特採集各国维护动物之行动,及摘录吕碧城女士所著《欧美之光》中之护生文字,编印成册,名为《动物福音》[10]。”吕碧城的护生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回响,尤其在佛教人士中间渐渐地兴起波澜,而民国的佛教人士又将这股思潮引向普通的大众。国内对于吕碧城所提倡的具有西方色彩的屠法改良和动物权利等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更多地是关注戒杀与食素等方面,吕碧城护生思想中的西方化色彩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被明显地削弱,但人们对于放生的关注却超越了吕碧城的护生思想体系,拓展了护生的内容。

吕碧城发扬了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的情怀,积极地从“人心”的角度去挽救“世道”。可以说吕碧城提倡的“革心”是一种“内在的革命”。当世人都去通过各种激进手段去改变外部物质世界时,吕碧城却换个思路去拯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她看到了“以暴易暴”的非彻底性,看到了建设人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用博爱与关怀的精神力量去担当自己对世界的责任与义务。她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范围,用更广阔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试图用护生的手段达到人与社会、人与它类的和解。这就是吕碧城护生思想的高明之处。护生思潮虽然没有进入主流的思想界,但仍有人为之继续努力。

吕碧城的护生观念很丰富,有着一套成熟的思想脉络。而护生观念的背后又隐藏着对世界多方事物的重新探讨,它关乎着人类自身的长久发展。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这种思想关怀着自然界中的弱者,反思我们作为强者的人类的道德与价值体系,它是一种对生命物种的平等的关怀。

这种关怀更体现着人类的博爱与责任,对于现代社会有新的意义,我们不得不重新去考虑人类与物类的关系,重新去衡量我们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重新去反思我们的关怀体系。

[1]窦存我.赞吾国女傑吕碧城居士[M]//吕碧城.李保民,吕碧城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81.

[2]吕碧城.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诗文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吕碧城.欧美之光[M].上海:国光印书局,1932.

[4]吕碧城.致天津屠兽场谈念曾君[N].大公报,1929-3-23(11).

[5]吕碧城.香光小录[M].上海:道德书局,1939.

[6]吕碧城.报谈念曾君书[N].大公报,1929-8-25(11).

[7]吴承恩.西游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323.

[8]中国保护动物会发行生机月刊[N].佛教日报,1937-01-7(2).

[9]中国保护动物会赠送护生歌谱[N].护生报,1934-10-8(6).

[10]中国保护动物会赠送《动物福音》[N].护生报,1934-11-7(3).

Lv Bicheng's Thoughts of Protecting Animals'Lives

GENG Chun-xiao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Being an important poetess,feminist and educator in late Qing Dynasty,Lv Bicheng devoted herself to Buddha and protected animals at her later ages.The thoughts of protecting animals is a compass for all her activities at her later ages.Superficially,it looks like a kind of Buddhist and Confucianism tradition.Actually,it is a non-anthropocentrism care system.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er thoughts is ahimsa.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is second.The thoughts of protecting animals and vegetarian diet are brought into China by Lv,which created resonation in Buddhists and helped to bring about anim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in China.

Lv Bicheng;the thoughts of protecting animals;non-anthropocentrism

B821.1

A

1672-9617(2014)04-0519-04

(责任编辑 伯灵 校对 伊人凤)

2014-01-20

耿春晓(1990-),女,黑龙江集贤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吕碧城护生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断魂何处问飞蓬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