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翻译策略

2014-04-10 16:15吴卉
关键词:术语哲学书法

吴卉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外语系,福建 泉州 362332)

中国书法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翻译策略

吴卉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外语系,福建 泉州 362332)

书法术语是指在书法艺术中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集合。自从书法文化开始对外传播以来,书法术语的翻译五花八门,各大权威词典也不尽相同,错译误译屡见不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法术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书法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总结出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书法术语翻译策略。

书法术语;跨文化翻译;文化因素;中国哲学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它与京剧、武术、针灸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作为在华夏土壤土生土长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法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儒”“道”“佛”等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孕育了中国书法和它独有的审美价值观,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因如此,译者在进行中国书法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在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于实践中总结完善书法术语翻译策略,使书法术语的文化内涵得到最大可能的保留,以便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书法术语与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术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族文化特征。仔细分析每个书法术语,会发现许多术语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中找到渊源。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要由儒道释三家构成。“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圆融之境’[1]。”除此之外,中国哲学思想还包括周易哲学、气化哲学等,可谓海纳百川。

1.书法术语与周易哲学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人的主体自身,尤其是其生命精神和内在修养。而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要数《周易》。《周易》的核心便是生命的流动,即变化。《易传·系辞》中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2]。”可谓是中国生命哲学的总纲领。中国书法无疑是这种生命精神的最好诠释。书法强调一个“活”字,即点画线条的灵活,用笔的灵活和章法布局的灵活。例如书法术语中的“草书”并非单纯的潦草,而是在笔笔相连中体现一种生生不息。此外,书法术语中还有一个词叫“韵”,即将不着笔墨的地方也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把虚无、空白也生命化。

周易哲学还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济才能达到宇宙的大和谐。而书法的用笔也强调这样一种“阴阳相应”。例如书法术语中的飞白、虚实相间、浓中有淡就体现了这一哲学。而在谈到褚遂良的《阴符经》所用到的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等术语,也是这一哲学的最佳诠释。在书法印章中,有阴刻、阳刻这两个术语,两种不同的篆刻方法体现了两种特色、两种不同的美。

《周易》的卦爻符号虽然很少,但是易道广大,表意丰富。而中国书法也有这种以简易蕴含丰美的特色。虽然书法只有简单的黑白二原色,形体也只有抽象的线条,但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趣可谓万象。从“尚意书风”这个术语中可以看出,古代书家追求的并非形体的复杂,而是一种简单而意境深远的神韵。

2.书法术语与气化哲学

中国气化哲学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体之充也”。书法里也要充盈着气,只有这样,书法才是活的,才能具备生命的精神和意趣[3]。这种气首先体现在布白中,即书法作品中留白和飞白的部分。气化哲学观念中虚空即气,而气就是生命。中国的很多书法国画作品中都透露着这样一种虚灵飘荡之气,书法术语中的“一气呵成”“气脉”等术语就直接体现了这种特点。而“一笔书”“章法”等术语其实也表达了“气”乃书法的命脉,书法中的每一个字和整幅作品中都充盈着“气”的理念。

3.书法术语与儒家哲学

儒家学派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统价值观。孔子提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即“仁爱”,而“儒”字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也是“柔”的意思。孟子补充了孔子的学说,开始强调“义”的力量,即人性应该遵循的道理[4]。

这种“仁”“义”的结合从书法的基本工具毛笔中就可以看出来。毛笔最大的特性就是柔软,这样书法家才能在书写中创造出无穷的变化。但它又有刚健的力量,即弹性,书法术语中称之为“健”。而从书写的角度看,书法也恰恰契合了儒家的观念。“担夫争道”,“计白当黑”等都体现了这种在大章法的束缚下和而不同的思想。书法术语中的“刚柔相济”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发乎情,止乎礼”,毛笔笔尖触动之柔即情,而笔法的规范制约之刚即礼。

此外,儒家文化还是一种伦理文化。例如书法术语中的“法度”“章法”就体现了规则的森严。此外,儒家思想推崇“心正则笔正,人品即书品”,将书法的美归结为书法家人格的美。例如“书圣”这个术语体现的不仅仅是书法家专业技能的高超,“圣”这个词更是对书法家人格的褒奖。

4.书法术语与道家哲学

老子可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深恶痛绝,呼唤要回归到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提倡“小国寡民”近乎原始的状态。这种思想反映到书法中,就是一种对原始美的追求,即“守拙”的思想[5]。书法中常常追求一种金石味与枯拙美,试图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例如书法术语中的“朴拙”“藏锋”等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本身与人的思维、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洪堡特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语言本体论观(linguistic ontology)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6]。语言不仅是表达和标示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形成思维的模子。金惠康也提出,“从哲学的视觉来看,语言与文化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文社会。从交际的观点来认识,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但若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从语用的视觉来理解,语言是思维的信息的载体,文化则是思维信息流通的规则,它可以促进思维信息的交流,也可以阻碍交流[7]。”在书法术语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尤为明显。如前文所述,这些术语作为文化意象承载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等思想的精髓。

而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必然和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克非就曾对翻译下定义道,“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8]。”张今也曾提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9]”。由此可见,翻译是承载着理性和美学内涵的文化活动,怎样在翻译活动中保留原文的“文化价值”,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基于这种考虑,翻译流派中的文化学派继传统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后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相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的理解。因此,他们主张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10]。在书法术语翻译中,我们应该秉承该学派的观点,将文化内涵放在首位,而将形似放在次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的语境下,翻译即语言的转换要立足于文化因素,用合适的表述阐释这种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交际的目的。

三、书法术语的翻译策略

在充分理解相关术语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对外书法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本文根据不同类别的书法术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文本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保持原文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在翻译某些能在英文中找到直接对等词汇,文化意象对于目的语读者也不是特别生涩的术语,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例如形容书法风格的“刚柔并济”一词,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其恰到好处。“刚”和“柔”在英文中有很多直接对等的词汇,如hard、strong、firm、soft、mild、gentle等。但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该词深刻体现了道家学说阴阳调和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这种刚,不是鲁莽顽固和刻板的坚实,而是一种刚劲强健、百折不回的毅力。这种柔,也不是软弱无能和一味妥协退让,而是一种迂回婉转、灵活自如的运笔法。因此较之上文翻译,另外两个对等词汇“vigorous and flexible”更能体现其中的深意。

2.意译法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会发现有些术语无法直译,也无法找到同义的词语借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翻译过程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从原文语句的意蕴出发,只要求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原作形式,包括句法结构、用词、比喻以及其他修辞手段,译文自然流畅即可。这种方法较之直译显得更为灵活。

例如翻译术语“小章法”和“大章法”时,切不可翻译为“small composition”和“big composition”,而是应该根据它们真正的意思,即单个汉字的章法和书法作品的整体章法,并结合章法在儒学中的内涵,即法度或规则,将其翻译成“the composition law of individual character”和“the composition law for an overall piece of writing”[11]。

3.音译法

中文中许多词语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汇,我们称之为词汇和文化的空白。这种缺少名称的现象叫做定名上的空缺(onomasiological gaps)[12]。像这样的词如果硬要找一个词来代替,往往扭曲了词汇本身文化内涵。而如果采用意译法,常常表述比较冗长。但是有时这样的术语在英语中已有译名,而且已被外国人所熟知接受,人们都已经理解其含义。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沿用原有固定音译译名。比如在书法术语中,“气”“阴”“道”等,虽然深刻体现了中国气化哲学及道家学说的观点,生涩而费解,但其概念的英译早已深入西方文化,因此可以直接沿用其拼音译文,翻译成“Qi”,“Yin”,“Tao”等,无需过多解释说明[13]。

4.音译加注法

虽然音译法简单方便,但我们也要注意,大多数时候单采用音译会给没有中文基础的外国读者带来很大的理解和记忆难题,因此只能用于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少数术语,对于大多数文化意象术语,我们在音译的同时要对该词作出详细的注解,这在翻译笔法、用笔、书写姿势等术语的时候尤为重要。

比如翻译笔法的相关术语藏锋一词,就可以采用该方法先给出术语的音译,再结合其中蕴含的道家哲学朴拙无为的思想内涵,即用笔需将笔画中的锋芒隐去,将其加注翻译成“Cangfeng;I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first and last touch of the brush tip on the paper is hidden when writing the stroke.In qibi or shoubi,these touches are not revealed.”

该方法避免了翻译过程中过于冗长的解释,过多分散读者注意力,而使读者能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5.借用西方美术书法术语法

西方书画和中国书画虽然属于东西两个范畴,反映的文化也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也有许多术语有着类似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借用西方的这些术语,服务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例如,我们在翻译描述宋代书法的专业术语“尚意书风”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西方艺术中有一个类似概念叫做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等国,于1901年为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Auguste Julien Herve)首次使用,以将其画作区别于传统的印象派作品。其特点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而北宋的“尚意”,也与传统“晋人尚韵,唐人尚法”迥异,充分体现了易学思想,即在书法艺术中自由表现个性和情感。由此观之,表现主义和尚意书风都是对传统的突破,都强调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两者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借用表现主义的英文,把“尚意书风”直接译为“Expressionism in Chinese calligraphy”[14]。

这一方法的好处是我们不必再苦心阐释这个术语,并且西方读者也已经对这一术语有了一定概念,更容易认同和接受。

6.图形阐释法

书法作为一种图形艺术,其术语很多情况下都会涉及特定的图片。例如在谈到字体、笔画等时,书法教学书籍往往会配图进行阐释,清楚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将译文也与图片相结合,或直接在图片中进行相关译文标注,就能更直观形象地阐释该书法术语的文化内涵,收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例如在翻译“一笔书”时,可在旁配上星云大师的一笔字作品,其中的生命幻化而灵动的哲学精髓便不言自明了。

四、结论

中国书法术语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在术语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在具体翻译中如果能直接在目的语找到对等的文化意象,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术语涉及生涩的文化内涵,则需用意译或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说明。针对少数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类似事物并且用英文表述起来也比较繁琐难懂的话,可以考虑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让外国人逐渐在语境中体会术语的含义,如实在有必要进行辅助说明,则可采用音译加注的形式。当遇到某些在西方文化中有对等词的术语时,可以大胆借用。而在涉及字体、笔画等术语时,可以应用图片,以求得直观形象的效果。

[1]崔树强.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

[2]姬昌.周易[M].长沙:奈门摩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2:57.

[3]韩力.如飞如动——气化思想与书画艺术[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4):36.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9:387.

[5]李嘉林,李念.论水彩画朴拙美的艺境感受[J].艺术百家,2012(1):187.

[6]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767-1835.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258.

[8]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3.

[9]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10]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10.

[11]Chen,Tingyou.Chinese calligraphy[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10:50.

[12]Sierra,Gerardo.The onomasiological dictionary:a gap in lexicography[A].EURALEX congress[C].VOLS 1&2,1:223-236,2000:223-236.

[13]Yee,Chiang.Chinese calli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215.

[14]《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书法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51.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lating Strategies

WU Hu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Minnan Sci&Tech Institut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3623320,China)

Chinese Calligraphy terminology refers to the vocabularies which are used to address the concept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rt.Ever since the spread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o foreign countries,the translation in this field has been in disorder and even authoritative dictionaries offer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Mistranslations are commonplace.A primary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these terms usually embod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calligraphy terms,the author concluded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pplicable to calligraphy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lligraphy terminology;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cultural factors;Chinese philosophy

H315.9

A

1672-9617(2014)04-0523-04

(责任编辑 伯灵 校对 伊人凤)

2014-03-28

吴卉(1986-),女,浙江兰溪人,硕士。

猜你喜欢
术语哲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菱的哲学
书法欣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