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际公平视域的生态伦理观

2014-04-10 17:01江海燕
关键词:自然界伦理消费

江海燕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种际公平视域的生态伦理观

江海燕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在种际伦理关系上,主张人类和其他物种间的公正关系,并不是将人类完全视为与其他物种同等地位、同等权利,而是要公正对待自然界其他生物,要尊重其他生物的价值,要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责任,要做生态圈负责任的参与者。要倡导适度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人类的积极努力,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维持永久可持续运转。

种际公平;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是成型的基于共同理念的思想流派或有共同理论体系的学术流派。前者的立论基础是,在涉及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问题上,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和评价标准,视人类为价值判断和伦理实践的唯一主体,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视为只具有工具性价值的客体。后者则强调自然的自在价值和主体性,主张以自然生态系统的要求作为人类价值评价的尺度和伦理实践准则。在这两个思想流派所营造的生态伦理思潮中,我们在种际公平视域下,提出并研讨生态伦理观。

一、生态伦理的提出背景及主要思想

生态伦理问题出现于工业化后期,伴随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愈益严重,一系列重大环境灾难事件的发生,触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刻的关注,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在生物圈的位置和作用,反思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其实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整个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早期就出现了环境问题,其他工业化后起但迅速发展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时出现了一些关注环境问题的人物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当时一方面是人们的相关知识不足、环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资本和市场自由发展的主流性观念也限制了政府采取行动的能力,所以环境保护的问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就。直到二战以后,环境问题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也归因于一些重大的环境事故集中爆发唤醒了公众和政界、学术界的环境意识。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6 000人患病,17人死亡;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久聚不散,由此导致的呼吸道之类病患引致的直接和间接死亡上万人;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富山县骨痛病事件等导致大量病患和死亡,罪魁祸首都是工业污染。一次次的环境灾难和人们生活环境中可以感觉到的污浊,激起了西方各国普遍的抗议环境恶化,倡导保护环境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在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跨国公司和本国企业工业化生产造成的环境恶果,也在发出越来越强烈的抗议的声音。学术界也有越来越多的理论探讨和思考,产生了一大批相关成果,提升了社会和公众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理性认知。

1949年,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出版了生态思想史上的名著《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生物、人类关系的哲学性思考,这部书在那个年代售出了200万册,足见其巨大反响。利奥波德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思想之父。在《沙乡年鉴》中的《大地伦理》一文中,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land ethic)”的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之一,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道德权利应该从人类延伸到动物、植物、土地、水系等生态环节,人类对于大地和大地上的生物应该承担伦理义务,应该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对待大地和动物;他在担任地方森林管理官员时积极推动和实践对于林木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加强和改善。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r)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将伦理研究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一切生命体,被称为生命伦理学的创始人。他以其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及以此理念在非洲长期的医疗和慈善奉献而获得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

伴随着公众和知识界对环境和生态问题关注的扩大和深入,学术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生态伦理学逐渐成为一门规范成形的公认学科。创立了国际性学术刊物《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文献,如历史学家林恩·怀特1967年发表于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至今仍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布莱克斯通的《伦理学与生态学》(1974)、澳大利亚学者P·辛格的《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1975)、D·斯切欧里和T·阿提格的《伦理学与环境》(1983)、T·雷根的《根殖地球:关于环境伦理学的新论》(1984)、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1986)、L·纳什的《自然界的权利》(1989)、M·齐默尔曼的《环境哲学:从动物的权利到激进生态学》(1993)等,共同构建了今天西方生态伦理学科体系的基本架构和思想脉络。

今天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涉及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人类与其它物种(或广而言之包括非生物的整个自然界)的伦理价值是否有主次序列,整个生态系统的伦理关系是以人为核心兼顾其他物种,还是不分主次人与其他物种共处于平等的价值标准下?二是人类之外的自然界伦理边界界定,哪些属于伦理考量涵盖的范围,哪些不属于,伦理边界涵盖整个自然界,还是仅包括生物界;如果是生物界,是否包括植物、微生物?

在对自然的价值评判上,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以人为中心,只关注人的价值,而没有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是不完整的认识论。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自我循环的系统,不是人创造了自然界,而是自然界创造了人类,自然界是所有价值的来源。自然界有三种价值:一是其自在的价值,即不依赖于人的认知和对于人的价值而自然存在的内在价值,人类之外自然界的每一个存在物无论是有机体还是无机体,无论微生物、植物还是动物,在自然界自我循环系统中都有其客观内在的价值;二是其对于人类的工具性价值,因对人的有用性而生的价值;三是生态系统价值,即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运行系统的价值。在自然价值论的基础上生成了自然权利的推论,就是说,既然自然有价值,它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利,笼统地认可自然的权利,在生态伦理学界几乎没有异议,有异议的是自然的权利的边界设定在哪里。有的认为有价值就有权利,主张自然生态系统的所有参与主体都有权利;有的认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权利,因而主张有生命就有权利;有的认为有感知才有权利,认为只有动物才能够享有权利。

二、基于种际公平的生态伦理观

在本体论意义上,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们建立我们与其他物种伦理关系的基础。承认其他物种的价值不等于认可他们和人类同等的价值地位和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如果把动物权利绝对化对待,视为和人类同等的法律主体和价值主体,我们人类就不能够以动物为食;如果把植物的权利同等看待,我们也不能以植物为食,那么人类就无法存续。承认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伦理关系,主张人类和其他物种间公正关系,不是将人类完全视为与其他物种同等地位、同等权利,而是主张要公正对待自然界其他生物,要尊重其他生物的价值,要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责任,要自觉约束人类过度的生态侵略行为,将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降到尽可能低,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能够永久平衡运转,使人类有良好的、永续循环的生存环境。

(一)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母体,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他们之间普遍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生态系统由生物、非生物组成一个个互相连接的链条,共同维持这个系统精妙的运行。各个物种都有其自在的价值,他们对于人类又有其工具性价值。但所有物种里唯有人类具有理性行动的能力,有承担道德责任的能力,所以人类要秉持公正的立场对其他物种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履行人类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要求,自觉约束自己,做生态圈负责任的参与者,二是作为自然界最有力的能动影响力量,我们要自觉保护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点,恢复它的良性循环。

人类对其他生物特别是动物的伦理意识来自于人类特有的情感,比如,一个还谈不到有价值理念的儿童见到屠宰动物的场面可能会因惊吓而啼哭;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只遇车祸的狗鲜血淋漓、身首异处,多数人内心中会感觉刺痛、难受,至少会心有不安;网络上看到有人用高跟鞋残忍地踩死一只猫的视频,引发了无数人的愤慨和谴责;一家活体取熊胆的公司要上市,引发全社会大范围多种方式的抗议。这样的同情心或悲悯情怀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人时代人对动物并不会有同情心,甚至有以异族同类为食的,但伴随着文明的进化,人类普遍建立了对同类、动物特别是与人类进化较为接近的动物的同情心,产生了应该善待同类、善待动物的伦理规范,而且这种情怀逐渐深化在人的意识深处,成为一种类本能的无意识。人类对动物等其他生物的伦理意识还来自于人类对于自身未来生存需要的功利性考量。人们担心伴随着珍稀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圈多样性的弱化,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人类未来长久生存的条件受到破坏,威胁人类生存本身。因此,人从自身未来长期需求出发,要求保护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承担生态保护责任。

环境问题真正成为“问题”,成为普遍性社会危机之一,引发深刻思考并激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环保运动,是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工业化的最大副产品(这里可以说是负产品)就是环境问题,无论是老牌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起的日本以及之后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在过去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承受污染”,今天的发达国家是“低污染工业: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承受污染;高污染产业:别国(发展中国家)生产,自己消费,别国承受污染”。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自己生产,自己和别人消费,自己单独承受污染”,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双重污染成本。

从理论上来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不矛盾,但就目前世界经济的现实模式来说,发展和环境仍然是一个二者择一的矛盾体,在多数情况下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我们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似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取得发展成果的同时,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其前提是发展的成果在发达国家,发展的环境代价转移给了发展中国家,从世界总体看,发展和环境仍是一对没有得到调和的矛盾。从长远的、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从维持生态系统的永续平衡出发,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从全球的视角看,人类理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现实可行的选择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对造成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传统工业化特别是粗放式工业化模式的纠偏,旨在扭转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趋势,具体途径则是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生活对高能耗产品的依赖,手段是发展能源相关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消费。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投入的物质资源能够得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使得各种经济资源能够在其生产准备、生产过程、终端产出、消费、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从源头上防范环境破坏、反复充分利用资源、最少排放污染物的模式如果能够在普遍的意义上发展起来,这将是人类经济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良性有序平衡发展要求的模式。

(二)人类自我约束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基本人权,消费的水平和消费带来的满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我们也需要反思,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的消费是否过度,在既有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是否应该为消费加一个笼头,用新的消费伦理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三)倡导适度消费的价值观

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化的结果,同时也与世界普遍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有关。有消费需求才有相应的生产和服务,才有经济增长,才有就业,才有生活水平提升,但不等于说只要消费就是好的,不能对消费进行任何约束。事实上,我们很多消费是非理性的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我们使用了太多的一次性筷子,有太多的无用印刷和复印浪费着大量纸张,人们消费了大量远超过身体需要的食物资源然后又消费大量资源用于减掉多余脂肪,城市道路上有太多的大排量汽车,那些超出合理界限太多的住宅和办公楼宇,无数人飞来飞去制造大量碳排放去参加一个个通过视频或电子邮件就完全能够解决问题的不必要会议……,如果能够减少这样的消费,人类的福利总量不会降低,但减少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由此省出来的资源用于必须的消费或转移给贫困群体用于生活必须的消费,人类的福利总量还会增加。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

人类如果没有资源和环境约束,我们就无需对消费即便是无度挥霍式消费施加限制,正是因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条件的不可再生性,人们才需要引导理性适度消费,限制过度消费。如果说消费是个人权利,是基本人权,那么社会是否有权力对个人的基于私人财产权的消费设限呢?从法理上来说,个人权利的行使以不影响他人合法合理权利的行使为界,如果影响到他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设置限制条件。如果一个人的合法消费行为使用的是自己合法拥有的金钱,在一般日常生活的意义上,社会和他人是无权干涉的,即便这种消费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荒唐的。但从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情况可能会有不同。资源是稀缺的,而且这种稀缺性会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及消费规模的扩大而愈益严重,未来的人类也拥有今天的资源权,今天过度消耗资源是对未来人类资源权利的侵犯。少数人以今天的价格合法购买占用资源的产品后挥霍式无度消费;是对今天的大众和后代人类利益的损害;今天的多数人超过必要界限地使用资源、过度消费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对后代人类利益的损害;尽管这些损害符合今天的法律。

今天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以高消费为目标的消费模式,受到了西方工业化消费文化的巨大影响。西方工业化的消费观念就是,工业化的速度越快,产量越多,财富也就越多,相应的就业也就越多。而工业产品的生产受到消费水平的制约,消费需求决定生产供给,消费越多,生产才能越多,因此,消费越多越好,所以,“消费是美德”,无论其合理适度与否。而高消费模式下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即用即弃、用旧即弃、不用即弃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既是有用资源的浪费,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制造了环境污染。

在非西方的其他文明中,并非不喜欢消费、不喜欢财富,但是多少都有视节制、节俭为美德的伦理观念,视过度挥霍为败德①当然西方文明也不是从开始就崇尚消费,以消费为美德的,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主流文化也崇尚节俭。其实节俭的伦理几乎是所有文明的共性伦理观念,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社会普遍的物质匮乏,新教的伦理就以节俭为美德,中世纪天主教会甚至主张禁绝物欲,但工业革命以后,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需要大消费为生产铺路,才倡导过度消费的社会风尚,在新教伦理主导的美国社会,是消费主义伦理观念的大本营,是全球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输出国。。以中国而论,传统文化非常崇尚节俭,一个节俭而有修养的人比一个富裕而不文明的人更能得到赞誉和推崇;人们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为美好的生活境界,以纸醉金迷张狂炫富为低俗无品位生活。人们不是不追求金钱,但文化中不崇尚金钱。今天中国社会普遍的拜金主义风气泛滥,有人性中恶的一面因缺乏道德文化制约而张扬恣肆的因素,也有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因素在内。

适度消费的理念是倡导只进行必需、必要的消费,戒绝不必要的消费需求,为自己的消费需求设置自律性限制。适度消费不是禁欲主义,不是倡导苦行僧式的极简生活,而是主张在现代社会生活模式和观念下,保持生活水平不降低甚至提高的条件下,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消费。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伦理观念,也是一种符合环境理念的新时尚,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对环境的破坏。

(四)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就是自觉使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产生较低的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量是人类或其他生物体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单位量值,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到目前为止人类经济和生活活动的规模和碳排放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工业化之前,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代,有些尚处于游牧生活或采集生活状态,这时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是低碳排放的,人们的生活资源来自土地种植或自然采集、狩猎,主要能源是木材、干草、水力、太阳光照,基本是低水平、自循环、低排放。工业化开始后化石能源逐渐成为工业和生活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原料来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样的化石能源比之柴草、水力的能量密度高、方便实用性强、便于大规模的工业化使用,现代工业的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正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这些特点之上的。

低碳生活方式既有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也蕴含着重要的伦理价值。低碳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低碳意味着人自觉降低对自然的索取,是一种对自然环境友好的价值取向。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是人对自己的道德超越,也是理性选择,是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也是在创造一种有真正价值的新时尚。低碳生活方式包括从家居生活到社会活动到工作场所节能习惯的培养,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电器和电器的非必要使用,减少冰箱取食的次数和每次取食的时间、空调设定温度不要太低、小件衣物能手洗尽量手洗、电器不用时拔掉插头、少开车多乘公交、多乘自行车多徒步、多爬楼梯少乘电梯、购物自带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在同样功能的竹制品和其他木材的产品间选竹制品(竹子生长得快)等等看似琐细实则利己利国利后代的生活习惯。一种有利于所有人的行为,如果再贴上时尚的标签,其推广的速度和程度是非比寻常的。如果徒步被认为是没车可乘的不得已行为,甚至是为省钱而抠门,徒步的人就会很少,除非真的不得已;但如果徒步被大家普遍认为是既健康又低碳的时尚之举,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就会迅速得多、容易得多。所以,低碳生活方式要尽量和健康、时尚的理念结合起来,才能逐渐成为社会常态。

B82-058

A

1674-5450(2014)01-0034-03

2013-11-02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2DZXO16)

江海燕,女,吉林辽源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和发展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 曹 萌】

猜你喜欢
自然界伦理消费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自然界的一秒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例说“自然界的水”
40年消费流变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