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意见人士引导机制研究

2014-04-10 17:01徐海静
关键词:人士网民舆论

徐海静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044)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意见人士引导机制研究

徐海静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044)

新媒体为网络意见人士提供了发展、活动的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意见人士呈现出隐蔽性、广泛性、不稳定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等独有的特征。网络意见人士凭借新媒体的力量,给舆论和社会带来各种积极与消极影响。网络意见人士也是统战工作的对象,他们给新时期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统战部门必须探索网络统战工作新模式、引导网络意见人士为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

新媒体;网络意见人士;统一战线

新媒体的兴起构造了无边无际的虚拟空间,互联网的发展营造了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新媒体催生了网络意见人士的产生,他们凭借网络赋予的话语权平台,活跃在各种社会事件的焦点之处,传播信息、发表意见、影响民众和舆论走向,网络意见人士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网络力量,具有时代的影响力。

一、网络意见人士的界定及特征

一般认为网络意见人士是指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消息、发表观点并对其他网民施加个人影响的具有高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活跃分子。他们和传统意见人士有相似之处:如都是活动在社交场合的活跃分子,都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意见人士有自己的特征:

(一)身份的隐蔽性

网络意见人士基本上是通过昵称或者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中存在,网络世界的参与者大多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而与之进行交流或者接受他们的观点、意见。网民对他们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因此,网民对其信任度会降低,这种信任度也会随网民个人兴趣爱好的转移而不断变化。

(二)人员的广泛性

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网络意见人士的来源极为广泛,任何网民都有机会成为网络意见人士,如媒体记者、媒体编辑、论坛版主、管理人员、娱乐明星、商人、学者、作家、时评员、知名网友或者是最具草根性的普通网民,等等。

(三)地位的不稳定性

网络意见人士的成员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网络意见人士比较稳定,他们长期在网络中活动,发帖数量比较可观,分析问题深刻、逻辑论证严密、写作态度认真,拥有稳定的追随者,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网络意见人士的地位;但也有些人,曾就某事件或在某领域发表意见引起人们的好评,一时拥护指数暴增,但由于发帖数量少,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不够持久,较短时间内就销声匿迹或者迅速被其他人所取代。

(四)意见的理性与非理性交织

大部分网络意见人士能立足我国国情和客观事实,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现实状况发表真实、独到、客观、全面的见解,进而积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引导网民参与到实际行动中去,发挥网民的作用,形成正能量,这是理性的体现。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一些缺少自律意识的网络意见人士散播流言、恶意炒作、歪曲事实真相,网络推手、网络哄客等纷纷存在,催生不良风气,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二、网络意见人士的作用

网络意见人士作为网络舆论观点的引领者,承担着信息的传递与加工、网络信息内容监督和关系协调等多重角色,他们的作用利弊参半。

(一)网络意见人士的积极作用

1.表达民众意见、引导社会意识形态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富有争议性、冲突性、敏感性,也会触及政策制度的缺失和公共管理缺位等问题。网络意见人士其主流、权威、可靠的声音占领着公众的意见市场,能够引导网民正确、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他们能引导受众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受众看到社会正义。

2.引导舆论走向、形成舆论压力

在真相难明、众说纷纭的网络世界,特别是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网络意见人士,能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在舆论引导上具有指向标的功能。网络意见人士常以其独特的见解、精辟的言论而占据网络话语权的强势风头,并以较强的舆论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优势,借此形成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舆论压力。

3.推动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网络意见人士通过网络监督社会,他们的监督是非制度性的,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从本质而言,它是人民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上海“钓鱼执法事件”、陕西的“表哥”事件、杭州市飙车案等。这种监督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得以曝光,一个个“问题官员”被问罪,网络意见人士的监督成效非凡,推动了我国的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网络问政,推动民主决策

网络意见人士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的发展并参与其中,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网络意见人士积极参与网上议政活动,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各种形式反映到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不少省、市、自治区的政府网站也经常举办“网上听证会”“网上新闻发布会”,政府高官与网民对话等,广泛吸纳民意,形成了“网络问政”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决策民主化。

(二)网络意见人士的消极作用

由于网络意见人士个人素质具有差异性,网民的不可控性以及网络的不确定性,现实生活中网络意见人士也出现消极作用:

1.网络暴力频现,“泛政治化”现象严重

网络意见人士凭借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影响力,肆无忌惮地用语言对意见相左者实施暴力,如进行人身攻击或人肉搜索,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遭到严重伤害。网络暴力不能全部归因于网络意见人士个人的错误,有人认为“每一次人肉搜索热潮都是媒体与网民共谋的结果”[1]。网络意见人士发布的一些言语信息很容易在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劫持”公众思维,影响官方话语的主流机构,将原本不是政治的问题轻易提到政治层次,甚至造成舆论失控[2]。如2011年3月的“南京梧桐树事件”,原本只是单纯的对破坏绿化行为进行抗议,在通过黄健翔、孟非等人利用微博发动号召后,让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并达成一致诉求,经媒体放大后引发全国性关注。网络暴力、人为哄抬的政治事件,使得理性观点被罔顾,和谐有序、健康蓬勃的话语平台被堵塞,这给社会主流声音造成严重影响,给统战工作带来众多问题。

2.网络谣言众多,影响舆论环境

网络谣言污染网络舆论环境,影响网络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影响社会稳定。部分网络意见人士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公众关注营造噱头,更有甚者为了个人私利别有用心地发布一些恶意、虚假信息来得到网民的关注和社会舆论热吵,制造舆论混乱、误导公众信息判断和价值观、诱发群体性事件,如2011年网络谣言引发的“抢盐”闹剧。

三、做好网络意见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网络意见人士连接民众与执政党,民意和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意见人士这个桥梁以最迅捷的速度传递到各级政府与领导手中,做好网络意见人士的引导工作,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及群众基础。

(二)有利于壮大统一战线

网络意见人士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影响受众群体分布于每一个角落,甚至触及国外的受众,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或可以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成员,把网络意见人士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就能更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有利于壮大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网络意见人士的统战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引导他们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把关,促使他们以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民众,以正确的舆论疏导网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民众,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网络意见人士对统战工作提出新挑战

(一)网络意见人士分散性强,变动性大,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其身份难以识别、确认和追踪,如此统战工作的工作对象复杂多变、覆盖范围大,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致使统战工作的宣传引导针对性减弱。

(二)网络意见人士人员广泛,政治立场不同,非理性的特点导致他们出现随意性或虚假性话语;部分网络意见人士观点品质日益下降,责任感和公共精神逐渐弱化甚至丧失,这些现状加大了统战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意见人士的影响迅猛增长,应处于主流地位的官方立场言论总是受到网络意见人士的质疑甚至围攻,受网民支持的意见人士发起的网络舆论场甚至会呈现倒逼官方舆论现象。如何维护传统价值观念的尊严和操守,捍卫传统主流价值的精神,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是党、政府和统战部门应该深思和忧虑的问题。

(四)网络环境作为舆论宣传工作的新阵地,是现实社会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网络舆论深刻地影响到民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意见人士价值取向多元,行为灵活务实,参政意识和要求增强,参政能力有所提高,这就对统战部门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对网络意见人士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网络意见人士通过新媒体这个及时、有效、互动的话语平台,进行网络投票、网络交流与对话、利用网站表达政治立场、利用网络参与民意调查等,这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部分网络意见人士脱离了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他们利用虚拟网络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意图以自己的声音来影响社会,使个体或本集团利益最大化。同时,某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肆意传播其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加大对我进行分裂、分化的攻势,都需要我们加强网络监管,在思想政治领域加强防范,以更好地达到统战工作团结人心、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的功能和作用[3]。

五、用科学的统战工作完善网络意见人士引导机制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显著特征,因此身份复杂、识别困难、影响力强的网络意见人士也是我们统战工作的对象。完善网络意见人士的引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体来说:

(一)有的放矢,有效识别网络意见人士

统战部门要深入调研,摸清本地区网络意见人士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诉求的网络意见人士的特点、标准、要求等仔细分析,把他们区别归类。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和工作条件,探索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网络意见人士识别系统,创建数据库,即通过多种渠道对网络意见人士确定范围、建立名单,分工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他们建立友好联系,尊重他们的意见表达,听取他们的建言献策,针对不同领域及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例如,在旅游、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对这里的网络意见人士可以进行一般的引导,对于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或其他公共领域表现活跃的网络人士则要重点引导。

(二)转变观念,密切联络网络意见人士

转变思想观念,对网络舆情不能靠“堵”,要靠“疏”。要把网络意见人士当做盟友,平等对待,正面引导。强化制度建设,灵活运用论坛、沙龙、研讨会、网络调查团、网络恳谈会、新闻发布会、听证会等各种活动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网络意见人士的沟通联络,谈心交友,与网络意见人士建立直接、密切的联系,畅通与网络意见人士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网络意见人士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多种政策科学地引导网络意见人士,使其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帮助党和政府,对网民进行客观引导。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网络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求同存异,积极培养主流网络意见人士

政府应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对网络意见人士的观点建议应给予正确的对待,要“听取不同的声音”,要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去引领他们,而不是强制他们服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积极上网,可以开通政府博客、采用微博问政以及培养自己的网络发言人等方式改善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同时引导并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意见人士,发挥网络意见人士联系党政和民众的桥梁作用,借此来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强化主流言论。

(四)树立核心价值,加强政治引导

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围绕以人为本、公正民主、爱国守法、团结和谐等内容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网络舆情给予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弘扬社会主旋律,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传播。

(五)积极引导,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意见人士在民主监督中的积极重要作用,给予积极引导。同时可以吸收其中的部分人员作为特邀委员参加政协,或者担任特邀监督员、检察员等,以便更直接、具体地与他们协商沟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4]。换言之,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党和政府工作得失提出批评建议,开展舆论监督。

(六)推荐政务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公开程度

“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权威的真实信息模糊。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如果在引发谣言的公共事件发生初期,政府等权威机构就能够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地发布出来,往往能够很好地遏制谣言的蔓延。”[5]统战部门应联系其他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做出客观评价,第一时间解答民众问题,第一时间向网络意见人士提供信息,保障网络意见人士和网民的知情权,赢得网络舆论主动权,用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网络,引导社会化网络,杜绝谣言,也防范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歪曲事实,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七)联合其他部门,消除负面舆论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战部门牵头,组织教育、司法、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和团体共同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认真做好网络监控管理工作,建立有效地网络谣言预警与处理机制,针对出现的谣言等负面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及时处理,对于恶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破坏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的网络意见人士依据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总之,网络意见人士已发展为我国社会舆论力量的重要一支,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和引导正引起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我们要借鉴以往统战工作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并探索适应网络时代意见人士特点的新思路、新路径,加强对网络意见人士的管理和引导,使统一战线中的这些特殊“盟友”发挥更好的作用。

[1]卜松涛.网络人肉搜索与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3-96.

[2]季明,李舒.网络意见领袖“显性化”[J].望新闻周刊,2008(6):12-13.

[3]秦江 ,肖红,张可.对新时期运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研究和探索[J].重庆行政,2011(2):93-96.

[4]廖妮娜.试论用统战工作方法管理和引导网络“意见领袖”[J].统战工作论坛,2012(1):58-60.

[5]白树亮.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0(4):82-83.

G203

A

1674-5450(2014)01-0064-03

2013-10-03

辽宁省2013年度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

徐海静,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重庆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凤娥】

猜你喜欢
人士网民舆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WHEELS IN MOTION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