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旅游教育的进入路径选择

2014-04-10 17:01王艳平
关键词:科普旅游研究

金 丽,王艳平

(1.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2.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研究性旅游教育的进入路径选择

金 丽1,王艳平2

(1.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2.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旅游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迟迟找不到研究路径,即便确定了题目,也易受到质疑,进而频繁地更改内容,初衷发生偏移,兴趣受到抑制。因此,关于青年学生进行旅游研究的信心所在,如何克服专业知识积累有限和不扎实之缺陷,以及可以依据哪些规律来选择进入路径等,是亟待进行逻辑性分步探讨的关键问题。

高等学校;旅游教育;研究路径

旅游理论自身尚不十分可靠[1],可借鉴的相关理论又十分宽广,学习到何时才能进入研究状态,如此情景困扰着很多旅游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从旅游的历史回顾入手,逐次进入研究对象、本质、资源、产品等领域,刚刚形成一些框架性认识,社会学的内容又扑面而来[2-7],范式、立场、视角、功能、结构、后现代主义等,社会学知识本身就很生涩、隐晦难懂,而且经典著作多为大部头、种类浩繁,一个假说内的逻辑关系尚可勉强理解,然而诸说内容彼此交叉、缠绕,非专业者难以理顺,这使得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研究入口的旅游专业学生更加困惑。

面对日新月异的旅游现象,青年学生若从头补习大量晦涩的领域外知识而不能自拔,不仅所携带的问题意识可能被逐渐消磨,而且等再返回到曾经的初衷,恐怕当初的现象已经消失。旅游研究领域中,青年人应该拥有几分贡献,因为人口中青年人的比例可以与任何一类人群并重。如果在课程外的自由学习中,青年学生出现了并非来自于兴趣,而是不得不这样做的现象,那么这个应有比例势必受到削减。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研究性旅游教育存在着路径选择课题。

一、旅游研究与科普

如果旅游研究需以高深的知识为必要条件,青年学生则不具备这方面优势,这就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作为高深研究的旅游科学不对青年学生敞开研究大门,为此,笔者尝试慎重地探讨这个问题。

(一)科普的发生条件

自然科学在探讨客观世界之奥秘的过程中,越来越高于生活,或者要有专门的知识和逻辑,或者要有专门的技术手段,正是为了克服这两个苛刻的条件,科普领域应运而生,其面向大众承担着非学科教育重任[8]。旅游科学是否具有过半的自然科学性质,这很值得我们思考。首先,自然科学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其排除了研究对象中的社会因素;其次,很多现象并非肉眼所能捕捉到或认识清楚,需要借助于实物性研究工具或者是抽象逻辑;最后,其研究领域是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直接涉及的范畴。

旅游科学似乎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虽然不能通过归属于自然科学的逻辑来肯定旅游研究需要科普,但也不能断然否定假设。旅游科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更偏向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需要科普工作的支持,现实中很少有学者探讨这个问题,这是因为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关于生活领域的事情,进行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似乎具有多余的意味。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不需要科普工作,但这个结论不能绝对化。首先,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面对社会制度领域的新事物,在一定阶段内是需要做知识普及工作的;其次,只能通过专门技术或方法才可以得到结论的研究,也当然需要科普工作;最后,在社会领域中,一些事情并不是经常发生或被居民经常接触的,关于这些非经常性事物的研究也需要科普。

(二)旅游研究与科普需求

旅游科普是一个很敏感的概念,很可能被证伪。之所以提出旅游科普概念,是因为有些研究不仅旅游者看不懂,一定比例的学术界人士也看不懂,青年学生也为此而感到茫然。一方面,学科发展越来越细,隔行而不知的情形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旅游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又不应远离生活,旅游研究应该让生活者能够读懂,两个完全矛盾的设定,困惑了旅游专业学生。

第一,旅游研究中完全关于客观世界的研究内容,诸如温泉水质、滑雪场技术、资源本体形成等,其正确性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而且不是生活中的常识,确实需要科普工作的支持。此时旅游研究本身多是转述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肩负着科普责任。

第二,具有自然与社会混在性的研究内容,也需要科普工作,如宗教旅游、生态旅游等,其不仅涉及到社会认识问题,也有揭密自然之秘的目的。

第三,位于旅游活动链上游环节的研究(具有生产性)[9],由于是不直接面向末端的旅游消费者而进行的工作,也需要科普工作。

第四,时尚旅游活动由于其非经常性和时代性特点,需要科普工作的支持,如出国旅游、冲浪、潜水等,就属于这一类。

第五,能够引发旅游者共鸣层次的研究,由于处在旅游活动链的最末端,只要旅游者愿意花时间阅读,应不存在困难,相对来说需要科普性较弱。处于这一环节上的研究者更如一名作家,研究内容中会有很高的艺术、文学、心理成份。

第六,俱乐部性质的深入研究,若进行科普工作,自然受俱乐部性质的限制,即有兴趣的入门者愿意接受这样的普及教育。

在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诸如科普性的旅游书籍,日本朝日新闻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系列普及学科的丛书,其中观光学编号为第8部,书名即为《知晓观光学》(意为“旅游学是什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旅游研究具有一定的科普需求,但整体上这个必要性是有限度的,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走向自然学科模式的速度,这样的认识为专业学生进入研究意识状态提供了激励。

二、以生活原理补充专业知识

青年学生专业知识积累是有限的,进行深度研究一般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方面可选择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题目,即以厚重的社会意义来回避个人在特定时段内、研究技术尚不精湛的弱点,以获得表达研究成果的席位[10],以第一时间发现能力、以勤于行动而愿意体验新事物、以可集中的大段时间优势,来提高研究的成果性。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可以用生活原理作补充,支撑自己的研究过程,使得在专业知识增长过程中也能够推出研究成果,不枉已经出现的研究热情。因为旅游科学是距离生活很近的领域,一旦远离生活,就可能失去活力。青年学生已经进入了知识自然增长和刻意增长两方面能力同时具备的阶段,大可不必因专门知识的不足而产生压抑情绪,虽然习得的专业技能还不足以独立支撑旅游研究,但如果加上足量的生活经历,则可以受益多多。如此认识可以让青年学生找到信心支点。

生活原理是旅游研究逻辑的源泉,旅游研究在行走中不会排斥生活原理的随时注入,而且在物质尚不完全丰富的时代里,当代人还不能形成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的旅游逻辑系统。依托丰厚的生活资源,选择感兴趣、有意义的课题,所有的文献、技术、经典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工具,不断地淘汰失去意义的工具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更好的工具。

三、供参考的“形式、本质、效率”思考历程

青年学生的诸多优势,使其容易较快地掌握兴趣对象的大致形态,即形式研究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然而,形式研究毕竟相对比较浅显,在新事物出现的那个阶段里具有意义,随后将不得不进入本质研究阶段。本质研究能力是青年学生的弱项,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逐新事物,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阶段性目标。

本质研究是深邃的,其赋予研究者以风格。本质研究在进入阶段的效率很高,而接下来的效率是低下的,这是因为本质内涵中具有很大成份的不可测度性、多面性,研究的推进速度会越来越慢,此时悬置问题是一种对策,而进入哲学、艺术层面对事物本质的深掘研究一般不适合青年学生。当然,对本质研究进行到一定深度上,也可以再回归到改变名称的比较复杂的形式上,这比起坚持难以再推进的本质研究既有路线要好,“形式——本质——新形式”是一种思考历程。

然而,青年学生难以完成上述历程,因为很难逾越专业知识不足之障碍。可喜的是,当代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由于新事物不断出现,在研究效率转折点出现时,可以把本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搁存起来,因为本质研究特别适合于社会发展缓慢、旅游现象种类可数的时代。反应敏捷的青年学生可追逐层出不穷的旅游现象而研究,这种看中效率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取向,也是当代尊重生命的表现。

四、推荐几种研究进入路径

明晰青年学生着手研究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继而在其中找到促使自卑转换为自信的支撑点后,本文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认识历程,下面则是如何选择进入路径。旅游研究范畴十分庞大,可谓处处是入口,本文推荐几条进入途径。

(一)三个原则

一是兴趣原则,即研究者要对研究对象持有兴趣。在选题过程中,可以争取教授的指导,咨询结果多数是激发兴趣和研究路径更加明确。如果这种指导并没有使人心悦诚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此时将意见暂时搁置也是一种对策。

二是效率原则,即预计在未来一定的时间里要产生的成果。关于永恒性的研究题目,一般有很多的职业研究者将其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已经达到相应的深度,所以,除非青年学生对此类题目拥有极为浓厚的个人兴趣,否则,选择这样的题目很难达到期望值。

三是社会意义原则,即所进行的研究应该有无需解释的厚重社会意义。青年学生在理论研究方面多不具备优势,但可以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如旅游安全、旅游扶贫、旅游外交等,只要进入技术层面,理论意义还是很大的。

(二)进入路径选择

1.时间轴上的游移及其驻步

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起点并不断发展下去,青年学生可以将立场定在时间轴上并作移动观察。远观而俯视旅游的发生、发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旅游现象。此时,也可驻步于某个时代,对这一时段的旅游做深入研究;或者站在当代面向历史或面向未来。面向历史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透视意味,识别、认定、重要性排序,都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面向未来的研究,由于做不到先知,而且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面向未来的研究让青年学生不具有明显的劣势。

此外,面向文化的研究容易出现厚古薄今倾向,透视的视角让人们逐渐忘却了时间轴,以为诸代历史是叠加到一起的一幅画。而且普遍认为古长今短,但如果今字包含了未来,那就是今长古短。追逐文化是人类的共性,虽然在这个领域青年人不具备理论优势,只要兴趣所在,可以选择旅游文化类研究课题,旅游的宽容性也决定了应该是没有人会指责青年学生不具备资质。

2.在地域中寻求与驻步

旅游研究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在地球上形成了各个聚落,居民会对他域的聚落及其环境产生旅游欲望,旅游的本质也是以返回为前提的移动,在地域寻求中,青年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诸如一个村落的研究,经常会被问及理论意义所在和代表性问题,这是许多青年学生十分恐惧的话题。固然,最为值得推崇的是理论性较高、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但由于其难度较大,效率很低,失败率很高,多数人自我选择而放弃这样的方向是可以理解的。

3.观察距离的移动与驻步

在强调视角重要性的今天,距离容易被人们忘记。远观旅游现象,会出现旅游流概念,此时的研究与物流研究很接近,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容量问题。中观旅游现象,会出现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旅游主体的组成、人的能动性、由利益驱动导致的冲突及其利益平衡,就成为了研究重点。近观微观旅游现象,很可能出现对现实中不存在的抽象旅游者进行研究的现象。当然,更有意义的是研究有名有姓个体[11]的内心世界,只要选择典型人物,自己就可以坚信自身研究的代表性。

4.从既有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入手

基础理论研究存在忽视社会进步的一面,因此,现有的研究体系或多或少有着遗漏。例如,学术界普遍认为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现象,在社会性招牌下,未能用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的标尺来测度。人们或者简单地证明这个社会性的存在,或者滑走到个体心理层面,或者将个体性质进行简单堆积而认为是群体特征,而旅游者在异地与关系者聚集到一起会生成怎样的社会关系,类似这样的研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找到了这样的突破点,无疑占据了前瞻优势。

5.从资源和设施上切入

尽管存在着非物质旅游资源,人们还是愿意认为资源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也逐步宽泛地把一些设施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各类旅游资源既有共同的性质,也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一种感兴趣、有形可把握的资源载体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稳妥的选择。

进入路径选择是旅游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着手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青年人的兴趣和让旅游研究得到来自青年人的贡献,应强调旅游研究是一门近生活的学问,不宜大力提倡在研究和居民之间建立一个旅游科普领域,青年学生可以用生活原理来补充自己尚且不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考虑为其进行旅游研究提供了信心和动力。青年学生可以本着兴趣、效率和社会意义三个原则,扬长避短,从可寻的规律中找到研究切入点。

[1]Julio Aramberri.旅游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论基础[J].谢彦君,译.旅游学刊,2003(2):24-29.

[2]陈才.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7(1):84-89.

[3]曹国新.建构论旅游社会学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8.

[4]张进福.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5):82-91.

[5]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上)[J].旅游学刊,2001(6):16-26.

[6]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下)[J].旅游学刊,2002(1):59-68.

[7]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J].社会学研究,1999(6):93-102.

[8]大卫·艾·尤柯.美国的非正式科学教育[J].世界科学,2006(1):43-44.

[9]李仲广.生产性旅游: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J].旅游学刊,2005(3):74-78.

[10]王艳平.以分会制繁荣中国旅游研究[J].旅游学刊,2007(3):7-8.[11]池田大作.我的世界交友录:第一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34.

F590

A

1674-5450(2014)01-0130-03

2013-08-22

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24)

金丽,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王艳平,男,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旅游管理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赵 伟】

猜你喜欢
科普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科普达人养成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