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主体性对外语教育的启示

2014-04-11 18:47王永全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主体

西方文化的主体性表现为自由创造性、开放性、个体性、批判性,这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能动性、主体间性、解构具有深刻的关联。从哲学角度对西方文化主体性进行梳理,分析中国外语教育的教学机制并指出其中的不足。西方文化的主体性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启示是改革西方文化教学,把主体性融入中国外语教学,求同存异,促进中国外语教育的良性发展。文章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西方文化主体性 西方哲学 中国文化 中国外语教育 对策

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任务就是逐步剔除制约外语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习得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中西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地位皆不可小觑,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不但过于简单和守旧,而且忽视文化的主体性,结果,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失衡,严重制约了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西方文化的主体性包括人的自由创造性、互动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其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根源。

一、西方文化的主体性和外语教学

西方文化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历史上的人本关怀,而且与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历史上的理性主义推动了人类进步,但是它禁锢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产生了主客二元对立。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但他的现象学并未摆脱主客对立的窠臼。然而,他明确界定的现象学直观、还原、悬搁、主体间性重要理论广泛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主体创造性,进一步打开了哲学的主体视阈与世界视阈,为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主体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存在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以海德格尔为代表,探讨人在世界中的互动存在以及主体间性的发展规律。存在主义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揭示了人对世界的认知规律。个体与集体、主体与主体间的自由互动是个体思维和实践创新的前提,而个体创新是集体、社会进步的基础。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现象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文本解构基础上的主体间性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主体的自由和创新性。这种文本是诸多前文本的延续,是以主客相通为基础的创造,但是,它还要经受不断循环的批判乃至进一步改造。

西方文化的主体性对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探讨语言的能指与所指,而此后的语言学以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发展为背景,从类认知、隐喻认知、主体间性互动、认知语境互动等方面揭示语言教学的主体性规律。西方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语言理论和实践以哲学主体性理论为基础,为个体习得外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论。外语互动教学法、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就是主体间性。总的说来,西方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焦点在于个体的语言认知和外语习得策略,实质在于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潜能,实现中西文化互动和推动外语教育发展。

二、中国外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中国外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大量数据表明,无论高级复合型翻译人才还是高素质国际型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此类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6]。然而,自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各级学校普及外语教育,为什么这种局面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呢?答案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文化束缚了外语教育的主体性,致使中西文化教育失衡。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国家层面的主导思想和自上而下的管理[6],其优点有助于高效管理,弊端在于治权的过度集中导致个体的弱化。单就中国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尤其是外语教育,可睹冰山一角。

长期以来,中国各级各类外语教学大纲、课程规划、考试大纲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只能依照上级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无权擅自变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外语教学围绕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转,素质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所表述,但是考试大纲和各类考试的指挥棒及其诱惑力是任何教学机构、教师和学生所不能抵制的。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教材、时间分配完全受到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配,甚至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一些教学技能和知识而已。教师的认知能力、信仰、自由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牵制,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结果,教学效率无法真正提高,外语教学改革基本上沦为空谈。事实上,中小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只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如基本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技术、语音室教学技巧,只要在公开课上取得名次,只要学历提高了,只要不太影响职称评定,教师继续教育就基本上无必要。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目的和中小学差不多,主要是应付科研任务。

外语教材,尤其大学英语教材,几乎每隔几年修订一次,但是内容依然陈旧。教学内容不断增多,习题量大,创新性语言和文化知识却一直不足。英美文化教材只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开设,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不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甚至英美文化选修课也很少安排。现行英美文化教材主要讲述英美历史、政治、风土人情等,很少涉及西方哲学甚至西方文化的主体性。事实上,对西方文化的主体性缺乏认识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首先,中国外语教育因长期应用中国文化解释外语和外语教学,所以汉语式外语现象在中国无法短期根除,仍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其次,学生兴趣缺失导致死记硬背、自学能力下降及厌学的局面。

学生主要围绕教师、课本和考试,方法机械单一,应付式学习者居多。学生难以养成自主查字典、资料的习惯,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予深究,囫囵吞枣,甚至完全依靠老师。过多地机械重复浇灭了学生的热情,磨损了斗志,结果,学生又回到乏味和畏难的心态。从众心理使学生无法找回真正的自我,忽视主体能动性和创新过程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无异于舍本逐末。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变为自觉行为,必须将创新精神融汇在学习动机、兴趣、学习策略、人格发展中并成为实践行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就是要将主体性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依据,外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这种良好行为最终养成行为习惯,从而成为合格的外语学习者。endprint

三、对策

1.提高西方文化教育的份额

目前,普通西方文化教育课程主要在大中专院校的外语专业开设,非外语专业学生和中小学学生一般通过外语教材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教师课堂讲授获得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而课外主动查阅者较少,一方面因为缺乏西方文化图书资料,另一方面因为外语教学缺少主动使西方文化知识渗入的机制。因此,只有加强课程建设,西方文化教育才能普及,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内化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中国外语教育才能不失活力和发展的动力。首先,西方文化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亟需主管部门、学校、专家、教师的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其次,除了必修外语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选修课规模,使西方文化教学多元化、普及化。西方文化选修课教材、课程设计应多层次、多门类,不断更新补充,尤其有关哲学和哲学主体性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2.培养外语教师的文化主体性

外语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但是,我国外语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继续教育以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中心,忽视了综合文化知识在外语教育中的地位。现代外语教育急需复合型、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教师,不但语言功底深厚,跨学科知识丰富,而且经常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外语教师不仅需要了解西方地理、哲学、历史、政治等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西方文化的主体创新性并将其视为根本的外语教育准则。现代西方文化重视单个人与他人的自由互动,而不是将自我受限于他人、团体和约定成俗的社会观念之中。虽然外语教学大纲重视通过互动完成由个体到集体式教学的逐步转变,但是中国外语教育往往侧重群体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忽视个体外语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差生,实际上,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主体性教育的要求,完全是对个体与群体兼顾教育方略的误读,因为教师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互动,给学生群体间设置了诸多难以清除的障碍,结果,学生自身认知主体性受到牵制,真正意义的人格健康的尖子生难以培养,班级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呈现下滑的趋势。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集体互动是分不开的,相辅相成的,尤其对营造一个人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氛围也十分有益。学生从集体活动中能获得精神上的利益,如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自我实现等。对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3.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主体性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在外语研究和教学中曾风靡一时,对学生独立、自由、开放、互动、创新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国人学习外语脱离不了中国文化环境,如果不解决文化问题,一切新的外语教学观念难以成功。外语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学好外语,外语到底学什么,这些是外语教育的重要问题。外语学习的实质是习得外语语言、西方主体文化知识,而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了后者。忽视西方文化必然导致中西文化教育的失衡,结果,中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导致学生以汉语思维主导外语学习,汉语式英语问题愈来愈严重且难以彻底解决。因为学生必须依靠汉语解释才能学会外语,所以,中西语言混淆现象普遍存在。学习外语和学习西方文化是同步的,两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综合文化课,而且还要特别重视西方文学、哲学,真正了解西方的主体创新性,并把其有效融入外语学习,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查显示,学生对外语的迷茫出现两个极端:首先,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趋易避难并错误认为,学英语只要背背单词,多做模拟题就足够了;其次,中等以下的学生完全放弃,如,在听力课上有些学生只是喜欢附有汉语字幕的英文电影,习惯性旷课、睡觉、上课不带课本,扰乱课堂纪律,作业应付等。究其原因,常规集体教学和考试变成学生不可突破的条框,结果,学生主体性迷失,对外语失去兴趣和信心。

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以其包容性、开放性为前提,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语教育也不例外。外语教育包容中西文化,以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体,虽然两者差异巨大,但是只要互相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就一定能够营造良好的外语教育氛围。实践证明,中西文化共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的必由之路。例如,中西教育无一例外地重视德育,感恩教育、独立、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西教育中共有与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充分发掘外语教材中的审美和德育素材是德育理论和外语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外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不仅要具有回报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要使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生个体自强不息、掌握本领的学习动力与实际行动。

四、小结

以人的自由创造性、开放性等为主要特点的西方文化揭示了外语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融西方文化的主体性于外语教育是外语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外语教学必须尊重中西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融文化于外语教学之中,以主体性为核心改进外语教学,使两者真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以人为本,改进以命令、管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开发师生的创造性潜能,真正提高外语教育质量,是主体性外语教学的精髓。

————————

参考文献

[1]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 周春生.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学术论坛,2009(2).

[4] 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蒋好书.文化走出去与翻译服务.http//www.tac-online.Org.cn.

[作者:王永全(1968-),男,河南灵宝人,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主体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