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万物 得万物 台湾茶道的前世今生

2014-04-11 01:31袁安若
中国收藏 2014年4期
关键词:惜物乌龙茶茶道

初春的某个午后,被雾霾笼罩了数日的北京终于露出了难得的清明。温暖的阳光洒进一间茶室,与茶汤袅袅的水汽和淡淡的茶香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地放松,静下来,慢下来。一方素朴的带着茶渍和火痕的淡青色茶布,出自晓芳窑的茶壶和闻香杯,随身携带的台湾冻顶……茶和水在袁安若手中犹如一幅流动的画,轻柔、舒畅而又独具韵味地融合在一起。袁安若女士是来自台湾的茶人,心饮茶道的创始人。就在这样一个静谧温暖的午后,本刊记者在京城酒仙桥附近的一间茶室里,细细地品着袁安若女士亲手冲泡的台湾高山茶,静心聆听袁安若女士所讲述的关于台湾茶道的种种。

先民智慧 物尽其用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茶道会在台湾兴起?其实,这跟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有关。明末清初,为躲避满清统治,大批福建、潮汕移民来到台湾,号称“每家都会泡工夫茶、每20米就有一个人在喝茶”的潮汕人生活中不能没有茶,便在艰难的移民途中带上了武夷茶种。这些茶种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在台湾这片与福建的气候类似的岛屿上生根发芽,成就了今日的台湾乌龙茶。

那时福建、广东的潮汕人、客家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原本他们在家乡就是务农的,都会种茶,来到台湾后,他们继续务农种茶。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土地,只好和原住民抢资源,生活是非常艰辛的,所以祖先们都有吃苦耐劳、勇敢创新的精神。因为上天赐予得少,祖先们就格外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他们带来的茶树不多,只有那么几棵,惟有悉心呵护来避免茶树生病、死掉。产出的茶叶也依据祖传的方法发酵、焙火。其实,台湾乌龙茶最早的味道类似武夷岩茶那种发酵焙火比较重的茶。现在红透大陆半边天的清香型铁观音在老一辈人看来,传统铁观音的厚重的君子味儿不见了,真是怀念。

很多人好奇为何台湾乌龙茶的形状都是半球形的,其实这里面浓缩着台湾先民的汗水和智慧。来到台湾的人们不能再像在大陆生活那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资源,每一年只能做出那么一点点茶,于是只好在如何让茶叶能多冲泡几次上下功夫。经过千百次研制,他们终于发现将茶制成紧缩的球形、半球形比条索形更容易令茶禁得起冲泡。

反省检讨 和而不同

台湾茶道并不是近两三年才出现的,茶从一种解渴的饮料发展为茶道,在台湾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日本茶道和潮州工夫茶对台湾茶道都有一定的影响。台湾曾被日本占领了50年,在被日本占领的时期,台湾人对日本人那种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产生了认同和追慕。比如日本人在生活器具的使用方面相当讲究:与中国人在食器的质材上崇尚金银珠玉、色彩上喜好富华绚烂不同,日本人多用细腻的瓷器、外貌古拙的陶器和纹理清晰的木器,色彩大多都素雅、简洁,少精镂细雕,少浓艳鲜丽。日本的食器如此,茶器亦如此。在被日本占领的那几十年里,日本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台湾茶道对日本茶道中的优雅、严谨、干净、整齐的风格也是有所借鉴的。

但是台湾茶道与日本茶道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台湾茶道是对日本茶道的反省、检讨及再创造。日本茶道有一套很严格的流程规则,不能随着个人创意想法轻易改变,一个学生在门外练习最基本的礼仪就要好几年才有可能入室正式学习茶道。日本茶道认为他们已经把一切器皿都做到了极简,动作细节讲究到极致,惟有严格遵循传统的规则,祖辈是怎么做的,孙辈也得丝毫不差地照做。日本的美是一种非常整齐的美,而中国的美更讲究和谐。日本茶道的规则是不可变的,但台湾茶道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性,比如我今天使用这块茶巾布置茶席,明天用另一块茶巾来搭配这都是完全随意的。

日本茶道追根溯源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不过日本茶道也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国唐宋时期的那一套,日本茶道也是经过了他们自己的反省、检讨的。但茶道的根和创造性还是在中国。现在台湾茶道的兴起带动了国人开始重新重视茶文化和茶道,至于茶道未来会怎么发展还有赖于所有参与的人。

人茶合一 珍惜万物

自古泡茶、喝茶就是一件平常事。茶能提神、能静心、能让人回归到自然中,这是茶希望让我们体会到的。在泡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一片片茶叶如何浴水涅;在喝茶的时候,我们衷心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这就是人与茶融为一体的心境。茶道的内在精神是让我们向茶看齐,使我们身心安宁、头脑清醒,最终唤起我们惜物爱物的认识,把这种认识放大就是爱惜环境、爱惜地球。

有些人为了一方茶巾,专门跑到日本去买和式的丝绸,其实没必要。东西可以简朴,只要干干净净就好,即使有茶渍、有火痕也都算是有生活气息的印证。我用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修饰,简简单单,外行人看来可能不够美,但行家里手一看就知道这些物件的价值。包括茶荷,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将一截青竹劈开成两半,有时间就手工磨一磨。台湾的先民们在艰苦的生活中,没有条件准备精美的泡茶器具,于是就地取材,用竹子做茶荷、茶则、茶匙等。这些就是台湾茶道的“惜物”传统。

上世纪80年代,台湾从事茶业的人士及时认识到岛内居民对茶叶数量和质量的追求,并积极推动“优良茶比赛”和展示会的结合,改善了茶的形象,改进了制茶技术,并促使饮茶风尚扩大和茶艺的兴起。几年前,在大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茶艺馆与此不无关系。那些穿着旗袍或民族服饰、头围茶女头巾的女子,用精致华美的茶具,动作柔美、手势夸张的表演如何泡茶,有些还会伴随着古筝演奏,带着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不过,在这种冲击下,味觉还能发挥多大作用呢?这些用来表演的茶道章法,是否真如欧美品红酒那样,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中总结而来的?是否可以经得起千百年的考验?

如今,台湾茶道融合的文化越来越丰富,除演奏古筝外,常常会加入花道、香道等元素。有那么多传统元素加进茶的世界固然欣喜,然而,我们从茶的角度出发思考,如果没有搭配的好,音乐会搅动本就平静的心,花香与焚香会影响茶的清香。不论哪种优异的传统元素,应该都是希望能够先被专一对待再谈彼此合作吧!

秉承惜物爱物的精神,数百年来,台湾先民们与茶为伴,物尽其用、不断创新,钻研如何能用有限的资源发挥茶最大的魅力,才有了如今丰富的台湾乌龙茶文化,是“惜物”而得“万物”的最好体现。诚然,现在的台湾乌龙茶已经闻名于世,产量与祖先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与,但我们品着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古早口味,是否也应感受到祖先留下的除了制茶手艺外,还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悟?(此两页图片及第48、49页图片均来自心饮茶道博客)

茶道的内在精神是让我们向茶看齐,使我们身心安宁、头脑清醒,最终唤起我们惜物爱物的认识,把这种认识放大就是爱惜环境、爱惜地球。endprint

猜你喜欢
惜物乌龙茶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惜物
惜物
茶道人生
惜物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茶道六百年》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乌龙茶连续自动化初制生产线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