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挑战和对策

2014-04-15 04:45冯雄文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冯雄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培训中心,湖北武汉432000)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打击了全球资本主义,又伤害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界倾向于用“后金融危机时代”来描述当前的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面对全球产业重组和布局调整出现的新挑战,在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都需要不断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之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价值。将“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的一种治国方略,深化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研究,这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意蕴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头活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方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考察社会问题,强调和谐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2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方面,马克思强调矛盾产生动力,“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196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层次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中强调,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种关系的和谐。例如,马克思强调:“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3]275-276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提供了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动力:“总有一天,人类的智慧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4]198可见,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有利于证实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将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际影响。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历史进入21世纪,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整体上还处于下风。但是,中国的国际影响正显著增强,2008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引起不少西方民众对社会主义的关注,国际社会也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的战略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事业将愈来愈彰显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魅力。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将持续为中国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正能量。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并非两条各行其是的航船。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展显其发展的协调性和发展的科学性,同时在对外领域展现其发展的和平性和发展的共同性。 “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5]328中国 “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15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利于对外宣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这在战略上对于早日真实实现南南合作,实现南北发展,实现世界的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都大有裨益。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为探求真正的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方案提供实践经验和教训。整体看来,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漫长历史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下三个关键矛盾构成了当代世界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处于停滞或萧条状态;地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崩溃威胁;世界霸权的转移和对资源的争夺引起全球不稳定。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尚没有实现人类真正的和谐。2008年以来,在西方社会要求替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方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社会主义全球化的一些元素业已在拉丁美洲的新社会运动之中出现。人们要求重申社会主义所维护的原则和价值,诸如男女平等、公平就业和工资权,卫生、教育、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等社会权利,享有自由,不断追求和平,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等。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比肩全球视域中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当前之需,就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实践全面体现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探求人类社会的全球化方案提供鲜活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以来,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主要面临以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这些新理念以来,中国老百姓对公平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时下不公已成为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损社会公平正义。历史发展已有前车之鉴。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包含社会不公在内的“发展病”,这恰恰给中国这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求如何破解社会不公问题,进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警示。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仇官”、“仇富”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未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提防政府官员中饱私囊现象,因为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很可能诱发系统震荡,危及整个国家的稳定。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远未完成,这还需要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直面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仍属世界最高水平的现实。2011年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大约是3.13∶1,虽然比2009年的3.33∶1和2010年的3.23∶1有所缩小,但仍属世界最高水平,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7]222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平等的问题业已到了必须得到解决的时候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的教育水平比农村的教育水平发展得好很多,但是,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很低。中国西部和内陆省份的失业率相比东部省份的失业率要高得多。乡村、贫困地区和西部省份的死亡率相比城市化更高的城市和东部省份的死亡率更高,平均寿命则更短。中国城市化发展正遭遇某些制度瓶颈。例如,由于户口的限制,短期移民在工作或跳槽的收益上都很难与当地人竞争。当地的工人享受的不仅有旧系统的资助而且还有新系统的保护。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缺乏协商力量,这导致他们在享受集体服务方面面临歧视。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平衡经济效率和社会不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关系将诱发潜在的社会动荡,从而给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例如,中国12个内陆省份存在着典型的农村贫困,在中国西北部存在着扭曲的城市贫困,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此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样的现实,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贫困省份虚弱的工作创造能力、落后地区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落后地区核心公共服务尤其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严重不足,造成了省、地区间贫困差异的增长,对此各级政府要直面现实积极应对。

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城市,中国地方政府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主要解决高房价、医疗保健和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问题。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干部忽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这一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首要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乡镇一级政府以只是为了养活员工这种伪装的形式,正在廉价出售土地给开发商,但他们并不关心农民未来的生计。

4.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首先,腐败损害党内和谐、危及社会稳定。腐败阻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阻碍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显著降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更大范围地破坏了社会正义公平。其次,中国性别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中国的性别失衡问题预计将会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某些地方,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仍然存在。再次,中国家庭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家庭被社会学家称作社会的细胞。中国家庭传统的消费理念遭遇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挑战。到2015年,中国将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正在远离老一代的存钱文化。家庭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家庭中纵向关系的分量的确在减弱,竞争、优点和业绩在中国的职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家庭的等级和权威正遭遇挑战。中国过去几年社会控制的松动产生了许多人选择牺牲家庭来支持事业的现象,只有双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 (丁克家庭)在中国也出现了。离婚率也在急骤增长,每年有100多万夫妻离婚……虽然中国的离婚率仍低于其他西方国家,仍提倡终生伴侣,但个人感情和享乐变得越来越重要。[8]199-201

5.气候环境问题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目标构成双重掣肘。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而言,气候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动荡的导火索之一。因为中国正经历其历史上最戏剧性的自然环境变化。全国各地的土壤质量一直在下降,城镇化、工业化等原因还将威胁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耗竭、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毒气泄漏、生物多样性在丧失……中国的生态系统日益受到威胁。土地、空气、水等自然资源持续恶化。在不久的将来,由于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基本资源条件的稀缺而导致的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中国城乡将出现一种基于环保问题的社会不稳定现象。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目标而言,中国的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负能量。近年来,人们对在中国河流使用水坝进行水力发电的项目产生争议,因为这些项目将会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并且会对水坝下游其他国家的人们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中国北部的沙尘暴影响了韩国和日本的气候,这已经招来了韩国人和日本人的抱怨和担心。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2008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惯常在国际经济论坛中将贸易与环境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挂钩,以“国际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给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这说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不得不高度重视和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

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应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时代化和中国化的研究,我国要在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过程中重点落实如下几方面的实践要求。

1.牢牢把握统筹协调各种利益矛盾这个抓手。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85这启发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从解决矛盾开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利益矛盾日显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的表现形式相比以前也日益显现化和复杂化。矛盾主体多样化,矛盾关系复杂化,各种非对抗性矛盾与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成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复杂系统,而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针对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的新特点,即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微细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扩展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为当务之急。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持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到2020年中国大约还有6亿农村人口……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步步推进和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建设必然会成为建设的新重点和关系到最终建设成败的最关键因素。[7]22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降低农民的投资风险、稳续刺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会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改善中国农村的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对于持续开启农村的消费存量,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3.开展绿色工业革命推动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国际经验表明,为实现小康社会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必须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将其目前的工业模式从高产量和高浪费的工业转变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效节能的、环境友好型工业。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要是一个参与者,还要是发起者、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中国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规则的开拓者。通过持续的绿色消费,研发绿色技术,实施绿色发展模式,这本身将是对中国和人类的巨大贡献。为了应对危机,中国一方面应敦促发达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为这是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目标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应在国内切实加强绿色政治文明建设,同时加紧整合国际上的生态政治力量,以避免生态危机可能带来的政治问题。

总之,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别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只有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GUY OLIVIER FAURE,TONY FANG.Changing Chinese Values:Keeping up with Paradox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8(17):199-201.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