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4-04-15 13:25周晓梅郝锡联冯红波屈德宁易国栋
家畜生态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记录片生态学教学

刘 兵,周晓梅,郝锡联,李 华,冯红波,屈德宁,易国栋*

(1.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因而大学本科生的生态学教学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生态学教学工作者基于优化生态学教学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李鹂和袁志忠[1]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实施。杨淑萍等[2]提出了PBL 教学模式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翼德君等[3]阐明了在生态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双语教学法,并提出了生态学的研究性教学的思路和层次教学法[4-5]。刘兵等[6]分析了数学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渗透,并提出了知识结构图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7]。但是,目前针对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还未见相关报道。记录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传播生态学知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记录片教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可为丰富生态学的教学理论提供参考。

1 记录片的概念和分类

记录片的关键要素是真实性。记录片是以真实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为拍摄对象,对拍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既要展现事件的真实本质,又能引发观众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8]。目前,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对记录片进行分类,根据题材不同,纪录片分为历史记录片、传纪记录片、政治记录片、人文地理记录片和自然科学记录片等。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选择自然科学纪录片,如中国拍摄的《动物世界》、《大迁徙》、《人与自然》等;国外的记录片以英国BBC拍摄的一系列自然记录片和美国的Discovery探索节目为主要代表。

2 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生态学课程具有抽象概念多和理论性强的特点,常使得学生对生态学课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师填鸭式教学的现象。笔者尝试用播放记录片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生态学理论的兴趣,进行了一些生态学教学改革方面的有益探索。

比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要具体阐述生物对低温的生理适应。笔者节选美国Discovery探索记录片中的《北极曝光》片中一小节讲述了北极熊如何抵御极端低温环境。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普通人在北极的极端低温下将会在十几分钟内死亡,然而北极熊却能够在冰面生活并在冰冷的海水中畅游。记录片中用模拟图解的方式讲述了北极熊具有几十厘米厚的脂肪层和全身非常保暖的毛发,重点指出北极熊的毛不是白色而是透明色,这样更容易保持身体热量。在运动发热时,北极熊甚至需要在冰面上打滚来使得身体降温。看到这里,学生常常会心一笑。通过播放这几分钟的记录片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理论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使得学生加深了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生态学课时量日益减少,而授课内容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占用课间休息时间并且2节课连续一起上。在最后一节课中,学生常常感到非常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根据这种情况,笔者会在最后一节课通过放映20min左右的教学记录片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合理安排记录片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映时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2.2 用记录片教学解决授课中的难点问题

生态学是一门内涵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有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在课程讲授中如果能很好的运用记录片教学方法来突破和化解难点,用记录片教学使得深奥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且便于理解,成为记录片教学的核心问题。如在讲解生物与物质环境时会给同学们介绍鱼类的水平衡问题。许多同学常常无法理解为何淡水鱼类属于高渗性,而海洋鱼类属于低渗性。笔者节选美国Discovery探索记录片中的《水生生物》观看,影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画介绍了鱼类的渗透压问题。当鱼类体内溶质浓度大大高于外界水体时,水将从外界大量进入鱼类的机体中,鱼体内的溶质将从机体内出来进入水中,会导致鱼类体内水分过多,鱼类将会“涨死”。当鱼类体内溶质浓度低于外界水体时,水将从机体大量渗入水中,盐分将从外界水中进入机体,鱼类将出现“缺水”死亡的现象。观看记录片《水生生物》,可使得鱼类渗透压这类难点知识由难变易,由抽象变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在讲到物质环境这一章时,学生们通常认为火作为生态因子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具有完全的负面效应。为解决这个教学上的难点,节选《人与自然》自然的威力-天火的自然记录片观看。该记录片用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诠释了火作为生态因子的不可或缺性,讲述了自然界的火来源于雷击火、火山爆发、滚石火花、泥浆自然等,闪电式最重要的引火剂。火的确会烧毁森林中的植物,破坏森林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森林火也有其对生态系统有利的一面。

比如对抗火性强的植物来说,森林内燃烧的地面火对其有利。因为地面火能烧死那些树皮薄的抗火性差的树木,减少了对耐火树种的土壤和光照资源的竞争。同时地面火能加快森林内堆积的枯枝落叶层分解,使得矿质元素大量回归土壤,促进了土壤动物稳定和植物群落的再生。地面火烧掉了森林内的枯枝落叶层,减少了可燃物的数量,显著降低了发生森林林冠火的概率。有限可控的森林地面火对森林内的物质再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因为火的分解作用要远远大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森林地面火还对森林植被更新和一些植物的繁殖有益。如火烧能够使得桉树、纸皮桦、五针松和短叶松的种子从它们的球果中释放出来,这样利于这些植物的繁殖。高冷杉和牛松需要火的高温刺激它们种子的萌发。地面火对多数松柏类的幼苗生长很有利,因而这些幼苗的根系较短,仅2.5cm 左右长,地面火能烧清除杂类灌木,松柏类植幼苗的根易于伸入矿质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通过几十分钟记录片观看,使得同学们深入地理解了火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生态学意义,解决了仅用文字的方式来讲授知识难点的局限性。

2.3 记录片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

近年来,生态学授课学时数不断压缩,而生态学教学信息量与日俱增,二者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与传统教学相比,记录片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比如在讲授生态学绪论阶段,2 个学时课程很难系统地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并深刻了解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分类等宏观内容。笔者通常会选择科学记录片《十分钟生态学之生命的历史》,该记录片用了短短10 min的时间概括性的讲述了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发展以及人类的产生发展等科学问题。通过观看记录片,同学们对当前地球的生态系统的由来有了深入的认识。又比如在讲到群落生态学这一章节时,通常播放科学记录片《十分钟生态学之群落生态学》给同学们观看。通过10分钟左右的记录片使得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快地掌握了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等知识。运用记录片教学的方式能有效增加每节课的教学信息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授课学时不足的问题。

3 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纪录片

目前,国内外拍摄有关生态和自然的记录片越来越多,记录片的选材与制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众多的记录片中,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记录片来进行生态学的教学,成为教师急需面对的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首先要收集大量的记录片素材,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可以初步划分为物质环境类、个体生态学类(包括动物生态和植物生态)、群体生态学类和生态系统学类。在每一个大约几十分钟的记录片中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自然和生态学知识,这就需要用手写的方式对记录片中许多具体的内容做提纲式的索引。在具体的生态学教学中,根据内容索引来播放与本节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节选片段,通常播放片段时间在5~10分钟。比如在群落生态学教学中,我们会节选由英国BBC拍摄的《自然传奇》中关于群落演替的视频内容给同学们进行观看。

3.2 多媒体教学软硬件的应用

由于各个国家制作记录片的视频格式各不相同,从不同渠道得到的视频也可能导致记录片格式各异。因此,在多媒体上应尽量多安装一些播放软件,比如暴风影音、豪杰解霸、realplayer播放器等。这样可根据不同视频选择不同的播放软件,应达到播放效果最佳。根据笔者经验,后缀为rmvb 格式的视频应用realplayer播放器,而后缀为avi格式的视频应用暴风影音来播放。随着高清拍摄技术广泛应用,大量优秀的记录片均采用高清视频格式。高清拍摄技术使得记录片一般都为720p和1 080p的高清格式。高清的记录片清晰,画面尤为精美,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高清格式的视频对多媒体硬件要求较高,一个时长几十分钟的记录片常常达到几个G。播放高清的视频需要较好的显卡,同时为了使得画面不拖沓,也要求电脑有较大的内存。例如在播放英国BBC制作的记录片《微观的世界》时,由于有了很好的软硬件使得播放效果很好。画面中昆虫的触角等细微结构都能看得非常清楚,给了同学们极大的美的享受。因此,在记录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教学软硬件的合理使用。

4 记录片教学在生态学教学中的思考

4.1 教学手段进步促进了记录片教学的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记录片教学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采用记录片教学能使得课程知识的传授更加形象和直观,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多的高清晰度的记录片被制作出来,这就要求教学中的多媒体设备更加先进已满足播放的需要。因此,教学技术手段的完善将会促进了记录片教学的发展。

4.2 记录片教学法需要大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记录片教学要求教师对生态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深入地了解,对生态学中各章节的具体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教师才能把记录片中涉及的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到生态学各章节间的课堂教学中去。生态学的理论和内涵不断扩大,这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生态学新思想新思维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层面。作为教师应该随时了解掌握新的记录片资源,众多生态和自然方面的记录片也需要教师用教学者专业的眼光来进行筛选,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对生态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记录片教学法需要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3 采用记录片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记录片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并具有高度的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形象性思维。通过运用记录片进行生态学教学,能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媒体知识解决理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把记录片恰当地运用到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高等教育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记录片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1]李 鹂,袁志忠.案例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实施初探[J].新西部,2012(12):157-158.

[2]杨淑萍,刘月兰,洪燕君.PBL 教学模式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120-121.

[3]翼德君,许志诚,常伟,等.加快双语教学法在家畜生态学课程中的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2006,27(6):256-258.

[4]翼德君,李锐,甘宗辉,等.《家畜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思路[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3):121-123.

[5]翼德君,常伟,许志诚,等.家畜生态学课程中的"层次"问题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6):184-185.

[6]刘 兵,易国栋,郝锡联,等.数学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家畜生态学报,2013,34(2):90-93.

[7]刘 兵,屈德宁,李 华,等.知识结构图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5):92-96.

[8]路永浙.记录片-对现实的镜像关照[J].电影文学,2009(14):21-22.

猜你喜欢
记录片生态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微记录片,深藏着思想的力量
《思考心电图之159》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岁月尘埃埋不住赤子之心——以记录片《赤子功勋》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