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4-15 13:35,,,
精准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防护用品年限急诊科

,,,

(青岛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21)

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现状调查与分析

郑晓凤,孙黎惠,刘桂芝,张霞

(青岛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21)

目的了解青岛市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现状,为制定培训计划和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岛市10家二级以上医院278名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关于标准预防认知、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以及影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50份,标准预防认知平均得分为(9.54±2.62)分,得分率为73.42%;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平均得分为(60.60±6.94)分,依从率为70.82%;病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紧急情况下缺乏时间是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首要原因。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情况和行为依从性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切实保障急诊科医护人员安全。

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医院;急诊科;数据收集

199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发布的指导方针中介绍了有关标准预防的相关措施。我国于2006年9月1日在实施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也开始启用这项隔离预防指南。从标准预防的观点看,病人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非完整的皮肤和黏膜等都可能包含传染性病原体,医护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急诊科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病人和家属对抢救工作的高要求等原因,导致医护人员往往在对急症病人尚未诊断清楚时就要展开处理与抢救,极易暴露于各种传染性疾病[1-2]。而标准预防对于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情况、行为依从性现状以及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青岛市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1—3月按30%的比例随机抽取青岛市10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三级医院5所,二级医院5所,共调查急诊科医护人员278名。收回有效问卷250份,其中二级医院102名,三级医院148名;男52名,女198名;护理人员172名,医生78名;年龄18~24、25~31、32~38以及>38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4%、48.4%、21.6%和15.6%;工作年限<5年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所占的比例为50.4%,工作年限5~10年及工作年限>10年的医护人员所占的比例均为24.8%;教育程度中专8名,大专96名,本科126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20名;初级职称174名,中级职称59名,高级职称17名。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4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工作类别、在急诊科工作年限等。②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情况:包括标准预防的有关概念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主要内容两个部分,总共13个条目,选对1个得1分,选错不得分,分值范围0~13分。③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情况:参照LAM[3]教授制定的标准预防依从性量表。④影响医护人员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因:列出常见的6个选项,让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排序,然后根据该选项所处的位次进行赋值。其中,处于第2位的为6分,第1位的为5分,依次类推,第6位的为1分,然后计算每一选项的最终总分[4]。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情况

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得分最高分13分,最低分1分,平均为(9.54±2.62)分,得分率为73.42%。性别、工作类别、在急诊科工作年限、教育程度、专业技术职称及医院级别间医护人员认知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02~19.430,F=4.612,Z=-2.501~-2.087,P<0.05)。见表1。

2.2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情况

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得分最高分为75分,最低分为42分,平均为(60.60±6.94)分,依从率为70.82%。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工作类别以及不同医院级别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行为得分差异有显著性(F=4.355~5.023,Z=-2.485,P<0.05)。见表1。

2.3标准预防认知与行为依从性相关性分析

护理人员标准预防认知和行为依从性呈正相关(r=0.221,P<0.05),医疗人员标准预防认知和行为依从性呈正相关(r=0.584,P<0.05)。

2.4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情况

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首要原因是病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次要原因是医院没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或者即使有配备但使用时也不容易得到;而嫌麻烦以及周围的人都不采取标准预防对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影响最小。

3 讨 论

3.1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平均得分率为73.42%,明显高于陈佩等[5]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发放问卷期间青岛市各级医院正进行等级评审,而标准预防作为等级评审的重点内容,医院比较重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急诊科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的相关知识以及口罩、手套、隔离衣作为个人防护用品这些方面认知情况相对较好,而对于标准预防相关概念及围裙、护目镜、面罩作为个人防护用品这些方面认知相对较差。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平时医院对于手卫生比较重视;另一方面,一般医院大多配备口罩、手套这些基本的防护用品,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比较常见,而护目镜、围裙这些防护用品只有极少数医院配备。本文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情况明显好于医生,而且三级综合医院标准预防认知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级别医院,二级综合医院认知情况最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二级综合医院,尤其是对医生进行标准预防的相关教育。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在急诊科工作年限对标准预防认知情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工作年限>10年的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最好,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工作时间长,接受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相对也较多;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相对较好,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进入医院时间较短,对自身安全以及家人安全还比较重视;而工作年限在5~10年的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认知最差,这可能与他们对标准预防有所懈怠有关。研究还显示,女性标准预防认知要稍好于男性,可能的原因是调查的大多数女性为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比医生更加重视标准预防。

3.2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的情况分析

本研究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平均行为依从率为70.82%,高于陈佩等[5]57.59%的结果。在手卫生方面以及废弃物处理方面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相对较好,依从性均在80%以上。这可能与医院对这些方面高度重视有关。依从性最差的后两项包括当进行有可能引起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喷溅的操作时戴护目镜和面罩,紧急情况下自己采取防护措施后才对病人进行抢救,但其依从性要明显好于刘红平等[6]的调查结果。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市标准预防依从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ELLISON等[7]在对美国某所医院调查中发现,有56%的急诊科医生在救治病人过程中戴面罩和护目镜,而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仅有23.2%。

本文结果显示,医生标准预防依从性要明显好于护理人员,这可能是由不同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医生主要负责一些体格检查和开处方这类工作,而护士则需要经常执行侵入性操作及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8]。研究还显示,三级医院标准预防依从性明显好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医院对标准预防的重视程度有关。一般来说,三级医院对医护人员要求更严格,配备的设施和防护用品也更齐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二级医院的监管和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经济投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研究还表明,女性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要好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女性与男性相比,更有耐心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3.3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原因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执行标准预防的首要原因是紧急情况下首先要抢救病人的生命安全而无时间采取标准预防。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针对这一原因,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做好提前防护。除此之外,医院还要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次要原因是医院没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或者即使有配备但使用时也不容易得到。CHIANG等[10]在研究中也发现,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采取个人防护情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医院要提供大量、可及的个人防护用品,使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随时都能使用防护用品。研究结果显示,周围的人对自己采取标准预防的影响最小,然而ERASMUS等[11]通过质性研究却发现,周围人对自己的影响是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最主要原因。这可能是由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的。

3.4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在我国首次采用LAM[3]教授制定的标准预防依从性量表,对青岛市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进行调查,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进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由于此次研究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而JEONG等[12]在研究中发现,问卷调查结果可能要高于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能要比真实情况稍高一些,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运用现场观察的方法来了解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情况,以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

[1] CHELENYANE M, ENDACOTT R. Self-reported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HIV/AIDS risk am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in Botswana[J]. Accident and Emergency Nursing, 2006,14(3):148-154.

[2] 修红,孙晓辉,张文燕. 急诊科新护士综合素质规范化培训的探讨[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80-81.

[3] LAM S C. Universal to standard precautions in disease prevention: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compliance scale for clinical nurs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1,48:1533-1539.

[4] 王宣承,张利,张敏强. 关于多选题和排序题的SPSS处理[J]. 市场研究, 2009,11:31-33.

[5] 陈佩,是俊凤,邹姮. 急诊科护士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现状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5):2269-2271.

[6] 刘红平,戴红果. 急诊医护人员执行标准预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与临床, 2012,16(24):3185-3186.

[7] ELLISON A M, KOTELCHUCK M. Standard precautions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diatric and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2007,23(12):877-880.

[8] LIN C.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among health care providers: a qualitative study in Yunnan, China[J]. J Int Assoc Physicians AIDS Care (Chic), 2008, 7(1):35-41.

[9] EFSTATHIOU G. Factors influencing nurses’ compliance with standard precautions in order to avoi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microorganisms: a focus group study[J]. BMC Nur-sing, 2011(10):1.

[10] CHIANG W C, WANG H C, CHE S Y. Lack of compliance with basic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re we ready for another epidemic[J]? Resuscitation, 2008,77(3):356-362.

[11] ERASMUS V, BROUWER W.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reasons for poor hand hygiene among hospital workers: lack of positive role models and of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hand hygiene prevents cross-infection[J].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09,30(5):415-419.

[12] JEONG I, CHO J. Compliance with standard precautions among operating room nurses in South Korea[J]. Am J Infect Control, 2008,36(10):739-742.

(本文编辑 厉建强)

STANDARDPRECAUTIONSAMONGEMERGENCYDEPARTMENTMEDICALPERSONNELSTATUSQUOANDANALYSIS

ZHENGXiaofeng,SUNLihui,LIUGuizhi,ZHANGXia

(Nursing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21,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andard precautions (SP) among medical personnel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ED) of Qingdao and offer reference for making training plan and undertaking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MethodsA total of 278 medical workers in EDs of 10 above-level-2 hospitals were survey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on knowledge, compliance, and the reasons that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ResultsTotally, 25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the average score of knowledge was 9.54±2.62, with a score rate of 73.42%; The average score of compliance rate was 60.60±6.94, with a compliance of 70.82%. The main reason that influenced the compliance of SP in medical personnel w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life first and short of time under urgent situation.ConclusionThe cognition and behaviour of standard precautions amo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remain to be improved,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nsure their safety.

standard precautions; medical staff,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data collection

2013-09-25;

2014-03-14

郑晓凤(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孙黎惠(1963-),女,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

R195

A

1008-0341(2014)03-0235-04

猜你喜欢
防护用品年限急诊科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影响种公牛使用年限的几个因素与解决办法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
抓好四项任务加强采油厂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
不同产地、生长年限银杏叶总多酚含量比较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确保职业健康安全
体外发酵法评定不同茬次和生长年限苜蓿的营养价值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浅析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范畴与特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