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国医杂志》看民国江苏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特色

2014-04-15 16:48鲍良红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讲义国医办刊

鲍良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23)

从《苏州国医杂志》看民国江苏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特色

鲍良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23)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界出版发行了一系列中医药期刊,而《苏州国医杂志》是其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刊是苏州国医学社主办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期刊,读者定位明确,栏目特色鲜明;名医办刊,名家撰稿,期刊质量上乘;集中选题,策划专刊专号,刊物个性突出;刊书互动,使期刊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这一系列举措为今天的期刊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苏州国医杂志 中医药期刊 民国时期 江苏

民国时期,西医在华传播日盛,中医经历了“废医存药”、“废中存西”等一系列打击,逐渐被推向“废止”的绝境。在这种举步维艰的形势下,中医界有识之士通过各种途径奋起救亡图存,创办多种中医药期刊便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民国时期的江苏中医界创办了《国医公报》、《医事公论》、《中华医药学》、《医药研究》等一系列中医药杂志,为中医的存续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以《苏州国医杂志》为最具影响者。这部分中医药期刊在办刊理念、办刊模式等方面有一些共性特征,值得关注和探究。本文试从《苏州国医杂志》入手,对其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天的期刊界提供借鉴。

《苏州国医杂志》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在江苏苏州创刊,为季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停刊,共出版12期。由苏州国医学社编辑,苏州文新印书馆印刷,苏州国医书社发行。该刊在办刊理念、期刊策划、栏目设置等方面颇具特色,现分述如下。

1 立足刊学相辅,创设特色专栏

《苏州国医杂志》由苏州国医学社主办,办刊宗旨为:“发挥真实学问,造就专门人材。”[1]杂志办刊理念十分明确,即弘扬中医学术,服务于中医教育。为此,该刊创设了“讲坛”、“言论”、“讲义”、“杂俎”等特色专栏,这些栏目设计有别于同时期的同类期刊。“讲坛”专栏刊载“中西医演讲之医学笔记——都是临证实用之经验谈”[2],如顾福如《伤寒症与肠出血中西学说之不同》、陆渊雷《国医内科研究法》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习与研究中医药之法。“言论”刊登了系列文章,在中西医势如水火的情境下,指导学者打破中西医壁垒,融会贯通,精进勤勉,努力把自己锻造为良医。如陈丹华直言:“如能破中西门户之见,融会贯通,则医学之道昌明,人民之疴立起”[3];邵求真认为,为医者应自强不息,“必须有非常之智,有非常之仁,努力研读,用心探讨,细研中外之医理……庶能学而成为良医也”[4];徐观涛指出:中西医应取人之长补己所短,“停止个人意见之相争,作开诚公布之合作,共同研究学理之改进,使中国医学兼有中西二者之长,成为世界最完美之医学,而被他国所取法”[5];他如《论中国医业》、《现代中医应有之认识》、《非常时期国医界应有的动向》等,为中医学子廓清迷雾,指明了方向。“讲义”专栏依照苏州国医学校的开课次序,连载各任课教师的课程讲义,如1~6期连载王慎轩的《药物讲义》,1~3期连载凌九云的《金匮讲义》,2、3、5期刊登张又良的《杂病讲义》。教员的讲义如有更新,期刊也随之跟进,如7~9期集中刊载了王慎轩的《新编药物讲义》、《新编女科讲义》、《新编伤寒讲义》,凌九云的《新编金匮讲义》,徐名山的《新编方剂讲义》、《新编儿科讲义》,唐慎坊的《新编方剂读本》等。这些课程讲义可作为教材利用和收藏,节省了购书成本,不仅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有志于学习中医的非在校者提供了自学材料,实际上起到了刊授的效果。这一举措无疑为期刊赢得了一批稳定的读者。

此外,该刊还“群载本会一切大事记及最近之概况章程规则”[2],注意及时通告行业动态、政府发布的中医政策、江苏国医学会信息以及本校的重大活动安排等。如《中央国医馆来函》、《修正江苏省管理中医暂行条例》、《新迁校舍纪念典礼志》等分别在“通讯”、“杂俎”等栏目刊出,及时为读者提供信息,增强了期刊的时效性,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2 名医办刊撰稿,确保期刊质量

《苏州国医杂志》的创办者是著名医家王慎轩、唐慎坊,王、唐二人同时亦是苏州国医学校的创建者。社长唐慎坊是当时著名文人、医家,负责“译著”专栏日本著名汉医著作的选译与审定。总务主任王慎轩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师从丁甘仁、曹颖甫等沪上名医,学养丰厚,妇科领域尤有建树,著有《胎产病理学》,建国后,曾执教于江苏中医学校和北京中医学院,参编及主审了高等中医院校重要教材《中医学概论》、《中医妇科学》等。王慎轩为期刊审稿,并长期为“医案”专栏撰稿、编稿,其所授“药物”、“女科”、“伤寒”等课程讲稿亦在“讲义”专栏连载。

《苏州国医杂志》的重要栏目多由名家执笔撰稿,胡萧梧、王南山、叶橘泉、陈丹华、周自强、张又良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为该刊特约撰稿人。如4~6期“内科”专栏《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为叶橘泉供稿,胡萧梧撰写了第5期“儿科”专栏的《说小儿疳积》,第6期“女科”专栏《淋病》一文为周自强撰稿,张又良为“女科”专栏撰写了《痛经》(第4期)、《女科医籍考》(第5~6期)等。“讲坛”专栏先后刊登了顾福如、张赞臣、黄星楼、朱振声、孙永祚、杨志一、章太炎、于无言等医学名家的28篇医学演讲录[6]。这些名家演讲录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在当时中医处境日渐艰困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医学子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方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案”专栏更是荟萃了当时诸多著名医家的临证经验,如1~5期及第9期刊有《马培之先生内科医案》、《丁甘仁先生内科医案》、《王慎轩先生女科医案》,1~4期刊载了《曹颖甫先生女科医案》等。“笔记”专栏刊发名家随笔,如1~6期刊载了唐慎坊的《验方琐记》、颜星斋的《治验笔记》、王慎轩的《女科奇病治验录》等。名医办刊及撰稿,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3 注重期刊策划,出版专刊专号

1934 年《苏州国医杂志》创刊伊始,特发行创刊号,封面由社长唐慎坊题写。创刊号中辟有“言论”“生理”“病理”“治疗”等10个专栏,其中“言论”“药物”“医案”“杂俎”“讲义”等作为该刊的固定栏目至停刊时一直保留。

创刊1周年之际,《苏州国医杂志》隆重推出《新迁校舍纪念特刊》,版面由62页增至124页。纪念刊收录了当时政界、学界要人题词,如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曰“济世保元”,立法院院长孙科题有“寿宇同登”等,更有于右任、叶恭绰、焦易堂、曹颖甫、施今墨、秦伯未等大家名医的亲笔题词。另以数页刊载行业内外诸名家的赠联、赠文、赠词。同时刊有名誉校长章太炎、副校长唐慎坊、总务主任王慎轩及学校各部主管的肖像,学校图书馆、教室、标本室、膳堂、诊疗室等图片以及校训、校歌等。纪念特刊以期刊为平台,对苏州国医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读者由期刊而了解学校,因学校而更关注期刊,使刊校互动、刊校双赢得以实现。

1936 年章太炎先生逝世,《苏州国医杂志》第10期以“医学演讲”“医学论文”“论医书牍”等为专题,出版专刊《章太炎先生医学遗著特辑》,以纪念这位名誉校长为中医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章太炎先生在学界的影响力拓展了期刊的受众范围,使非中医行业内的学者进而关注该刊,大大提升了期刊的知名度。

4 整合期刊资源,达成书刊互动

《苏州国医杂志》注意整合期刊资源,将专刊、专号及一些特色栏目的内容编辑成图书,由苏州国医书社出版发行。如“译著”栏目连载的《汉医要诀》、《东洋汉方要诀》,于1935年结集出版。期刊配合宣传,在第7期封底刊出广告:“苏州国医学校编译馆出版日本有名皇汉医之两大医著:唐慎坊先生译《汉医要诀》,医学革命之指南针;王南山先生译《新增东洋汉方要诀》,临床医家最切实用。”“医案”“笔记”专栏刊载的名医验案、随笔也相继编辑成书,如《曹颖甫先生医案》(王慎轩记,王南山编)、《女科医学实验录》(王慎轩著)、《仲圭医论汇选》(沈仲圭著)等。由此,期刊积累的资源通过图书出版而得到了充分利用。

此外,《苏州国医杂志》重视编读互动,如创刊号“通讯”专栏刊有河南延津县魏邱集恒德堂黄启昌来函咨询温经汤治愈崩漏之原理[7],编辑部随即认真作答[8]。这种编读往来无疑有益于提升期刊的亲和力。

5 结语

以《苏州国医杂志》为代表的民国江苏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理念与特色为今天的期刊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言之,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以期刊为媒介,弘扬中医学术,利用期刊资源促进中医教育,使期刊成为经营中医教育事业的平台,实现了刊学相辅、刊校互动的初衷。这种刊校双赢的模式在今天仍值得借鉴。其二,名医办刊,名家撰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期刊可以代表这一时期本行业的先进学术水平,确立了期刊的学术地位。其三,策划和发行专刊专号,彰显了期刊的特色与个性,其纪念意义及收藏价值亦因此增强,极大地吸引了读者,增加了发行量,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其四,合理整合期刊资源,策划图书出版与宣传,使期刊的出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了书刊互动。

[1]唐慎坊.苏州国医杂志发刊辞.苏州国医杂志,1934(创刊号):3 [2]苏州国医杂志,1934(2):封二

[3]陈丹华.中医西医解.苏州国医杂志,1934(创刊号):6

[4]邵求真.敬告初学医者.苏州国医杂志,1934(2):12

[5]徐观涛.医学与民族之关系及中西医应有之觉悟.苏州国医杂志,1934(4):16

[6]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总目提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95

[7]黄启昌.恳请王慎轩先生指示温经汤治愈崩漏之原理函.苏州国医杂志,1934(创刊号):42

[8]朱彩霞.代王师慎轩答黄启昌先生温经汤治愈崩漏之原理函.苏州国医杂志,1934(创刊号):43

编辑:吴宁

R2-55

A

1672-397X(2014)11-0075-02

鲍良红(1964-),女,医学硕士,副教授,医史文献专业。602864273@qq.com

2014-04-24

猜你喜欢
讲义国医办刊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国医大师忘记年龄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